千金翼方卷第十七

中风下e8V中华典藏网

中风第一方三十五首 灸法二首 论四首e8V中华典藏网

小续命汤方e8V中华典藏网

麻黄去节 防己 人参 桂心 黄芩 芍药 芎 杏仁去尖皮两仁 甘草炙,各一两 附子炮,一枚,去皮 防风一两半 生姜五两,切e8V中华典藏网

上一十二味咀,以水一斗先煮麻黄,去上沫,纳诸药煮取三升,分三服。有风预备一十剂。e8V中华典藏网

大续命汤〔1〕方e8V中华典藏网

〔1〕大续命汤 《备急千金要方》卷八•诸风无甘草,为九味。e8V中华典藏网

麻黄八两,去节 大杏仁四十枚,去皮尖两仁 桂心 芎各二两 石膏四两,碎 黄芩 干姜 当归 甘草炙,各一两 荆沥一升e8V中华典藏网

上一十味咀,以水一斗先煮麻黄,去上沫,下药煮取四升,下荆沥煮取三升,分四服。能言未瘥,后服小续命汤。e8V中华典藏网

又小续命汤方e8V中华典藏网

麻黄二两,去节 生姜五两,切 防风一两半 芍药 白术 人参 芎一两 附子炮,去皮 黄芩 防己各一两 桂心 甘草炙,各二两e8V中华典藏网

上一十二味咀,以水一斗先煮麻黄,去上沫,纳诸药煮取三升,分三服。e8V中华典藏网

西州续命汤方e8V中华典藏网

麻黄六两,去节 石膏四两,碎 桂心二两 杏仁三十枚,去皮尖双仁 芎 干姜 黄芩 当归 甘草炙,各一两e8V中华典藏网

上九味咀,以水一斗二升先煮麻黄,去上沫,下诸药煮取四升,分四服。e8V中华典藏网

续命汤e8V中华典藏网

主久风卧在床,起死人,神方。e8V中华典藏网

麻黄去节 人参 桂心 附子炮,去皮 茯苓各一两 防己 防风 黄芩各一两半 生姜六两,切 半夏五两,洗 枳实二两,炙,上气闷者加之 甘草一两,炙e8V中华典藏网

上一十二味咀,以水一斗先煮麻黄,取九升,去上沫,停冷去滓,纳药煮取三升,分三服。若不须半夏,去之,加芍药三两。e8V中华典藏网

大续命散e8V中华典藏网

主八风十二痹,偏枯不仁,手足拘急疼痛,不得伸屈,头眩不能自举,起止颠倒〔1〕,或卧忽惊如堕树状,盗汗,临事不兴〔2〕,妇人带下无子,风入五脏,甚者恐怖,见鬼来收录〔3〕,或与鬼神交通,悲啼哭泣,忽忽〔4〕欲走方。e8V中华典藏网

〔1〕起止颠倒 谓举止则颠仆倒地。e8V中华典藏网

〔2〕临事不兴 谓临将行房事而阳痿不能勃起。按“兴”,起,兴起。《说文解字•舁部》:“兴,起也。”此谓勃起。e8V中华典藏网

〔3〕见鬼来收录 “见”字原脱,据《备急千金要方》卷八•诸风补。e8V中华典藏网

〔4〕忽忽 神志恍惚貌。《文选•宋玉•高唐赋》:“悠悠忽忽,怊怅自失。”e8V中华典藏网

乌头炮,去皮 防风 麻黄去节 人参 杏仁去皮尖两仁,熬 芍药 石膏研 干姜 芎 茯苓 黄芩 桂心 蜀椒去目闭口者,汗 甘草炙,各一两 当归二两e8V中华典藏网

上一十五味捣筛为散,酒服方寸匕,日二,稍增,以知为度。e8V中华典藏网

排风汤方e8V中华典藏网

白鲜皮 白术 芍药 芎 当归 独活 杏仁去皮尖及双仁,熬 防风 桂心 甘草炙,各二两 茯神一作茯苓 麻黄去节,各三两 生姜四两,切e8V中华典藏网

上一十三味咀,以水一斗先煮麻黄,去上沫,纳诸药煮取三升,分三服,取汗可服两三剂。e8V中华典藏网

大排风汤e8V中华典藏网

主半身不遂,口不能言及诸偏枯〔1〕方。e8V中华典藏网

〔1〕偏枯 病证名,即半身不遂。因营卫俱虚,正气不足,外邪侵入,经脉阻塞而致,症见半身不遂,或兼有肌肉疼痛,痿弱等。《灵枢经•热病》:“偏枯,身偏不用而痛,言不变,志不乱,病在分腠之间。”张景岳注:“偏枯者,半身不遂,风之类也。”详参《诸病源候论》卷一•风偏枯候。e8V中华典藏网

白鲜皮 附子炮,去皮 麻黄去节 杏仁去皮尖,熬 白术 防风 葛根 独活 防己 当归 人参 茯神 甘草炙,各三两 石膏六两,碎 桂心二两 白芷一两e8V中华典藏网

上一十六味咀,以水一斗七升先煮麻黄,取一斗半,去沫澄清,纳药煮取四升,分四服,日三夜一服。e8V中华典藏网

又排风汤e8V中华典藏网

主诸毒风邪气所中,口噤,闷绝不识人,身体疼烦〔2〕,面目暴肿,手足肿方。e8V中华典藏网

〔2〕身体疼烦 谓身体疼痛不已而使人烦闷。按“烦”,热头痛。《说文解字•页部》:“烦,热头痛也。”因谓烦闷,烦躁。《玉篇•页部》:“烦,愤闷,烦乱也。”e8V中华典藏网

犀角屑 羚羊角屑 贝子〔3〕 升麻e8V中华典藏网

〔3〕贝子 为宝贝科动物货贝或环纹货贝等的贝壳。性味咸凉,能清热利尿,主治伤寒热狂,水气浮肿,淋痛溺血,小便不通,鼻渊脓血,目翳,痢疾等。e8V中华典藏网

上四味各一两,别捣成末,合和,以水二升半纳方寸匕,煮取一升,去滓,服五合,杀药者以意加之。若肿,和鸡子敷上,日三。老小以意增减,神良。e8V中华典藏网

大岩蜜汤e8V中华典藏网

主贼风腹中绞痛,并飞尸遁疰,发作无时,发则抢心,腹胀满,胁下如刀锥刺,并主少阴伤寒方。e8V中华典藏网

栀子十五枚,擘 干地黄 干姜 细辛 当归 青羊脂 吴茱萸 茯苓 芍药 桂心 甘草炙,各一两e8V中华典藏网

上一十一味咀,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纳羊脂令消,分温三服。e8V中华典藏网

小岩蜜汤e8V中华典藏网

主恶风角弓反张,飞尸入腹,绞痛闷绝,往来有时,筋急,少阴伤寒,口噤不利方。e8V中华典藏网

雄黄研 青羊脂各一两 大黄二两 吴茱萸三两 当归 干姜 芍药 细辛 桂心 干地黄 甘草炙,各一两e8V中华典藏网

上一十一味咀,以水二斗煮取六升,分六服。重者加药,用水三斗煮取九升,分十服。e8V中华典藏网

乌头汤e8V中华典藏网

主八风五尸〔1〕,恶气游走心胸,流出四肢,来往不住,短气欲死方。e8V中华典藏网

〔1〕五尸 谓飞尸、遁尸、沉尸、风尸、尸疰等五种尸病。尸病之候,《肘后》、《千金》、《外台》多有论述,宋元以后渐次寂然,其证情复杂,难以尽述。可详参《诸病源候论》卷二十三•尸病诸候。e8V中华典藏网

乌头炮,去皮 芍药 当归 干姜 桂心 细辛 干地黄 吴茱萸 甘草炙,各一两e8V中华典藏网

上九味咀,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半,分三服。e8V中华典藏网

大八风汤e8V中华典藏网

主毒风顽痹亸曳,或手脚不随,身体偏枯,或毒弱不任〔2〕,或风入五脏,恍恍惚惚,多语喜忘,有时恐怖,或肢节疼痛,头眩烦闷,或腰脊强直,不得俯仰,腹满不食,咳嗽,或始遇病时卒倒闷绝,即不能语,便失喑〔3〕,半身不随,不仁沉重,皆由体虚恃少,不避风冷所致方。e8V中华典藏网

〔2〕毒弱不任 谓肢体疼痛痿弱,不能持物或着地行走。按“毒”,苦痛,疼痛。《广雅•释诂二》:“毒,痛也。”“任”,堪,胜。《史记•白起王翦列传》:“是时武安君病,不任行。”此谓手不能持物或足不能着地行走。e8V中华典藏网

〔3〕失喑(yīn 音) 即失音。按“喑”,失音病。《说文解字•疒部》:“喑,不能言也。”e8V中华典藏网

乌头炮,去皮 黄芩 芍药 远志去心 独活 防风 芎 麻黄去节 秦艽 石斛 人参 茯苓 石膏碎 黄芪 紫菀各二两 当归二两半 升麻一两半 大豆二合 五味子五分 杏仁四十枚,去皮尖双仁 干姜 桂心 甘草炙,各二两半e8V中华典藏网

上二十三味咀,以水一斗三升、酒二升合煮取四升,强人分四服,少力人分五六服。深师同。e8V中华典藏网

芎汤e8V中华典藏网

主卒中风,四肢不仁,喜笑不息方。e8V中华典藏网

芎一两半 杏仁二十枚,去皮及尖双仁 麻黄去节 黄芩 桂心 当归 石膏碎 秦艽 干姜 甘草炙,各一两e8V中华典藏网

上一十味咀,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分三服。e8V中华典藏网

仓公当归汤e8V中华典藏网

主贼风口噤,角弓反张,身体强直方。e8V中华典藏网

当归 细辛 防风各一两半 独活三分 麻黄二两半,去节 附子一枚,炮,去皮e8V中华典藏网

上六味咀,以酒八升、水四升合煮取四升,分四服。口不开者挍口下汤〔1〕,一服当开〔2〕,二服小汗,三服大汗。e8V中华典藏网

〔1〕挍口下汤 谓把嘴掰开,将汤药灌入。《备急千金要方》卷八•角弓反张“挍”作“格”。e8V中华典藏网

〔2〕开 《备急千金要方》卷八•角弓反张、《外台秘要》卷十四•贼风方并作“苏”。e8V中华典藏网

芎汤e8V中华典藏网

主风癫引胁痛,发作则吐,耳中如蝉鸣方。e8V中华典藏网

芎 藁本茹各五两e8V中华典藏网

上三味切,以淳酒五升纳药煮取三升,顿服,羸者二服,取大汗。e8V中华典藏网

治风癫狂及百病方e8V中华典藏网

大麻子四升,上好者e8V中华典藏网

上一味 以水六升猛火煮令芽〔3〕生,去滓,煎取七升,旦空肚顿服。或不发,或多言语,勿怪之,但使人摩手足,须臾即定。凡进三剂无不愈,令人身轻,众邪皆去。e8V中华典藏网

〔3〕芽 原作“牙”,今改。按“牙”,与“芽”同。《说文解字•部》:“芽,萌芽也。”段玉裁注:“古多以牙为芽。”《齐民要术•种韭》:“若市上买韭子,宜试之:以铜铛盛水,于火上微煮韭子,须臾牙生者好。”e8V中华典藏网

防己汤e8V中华典藏网

主风历节〔4〕,四肢痛如锤锻,不可忍者。e8V中华典藏网

〔4〕风历节 病证名,即历节风,又称白虎风。因体质虚弱,感受风寒暑湿之邪,其风挟毒结滞经脉,流于四肢骨节而致,症见骨节疼痛彻骨,走窜不定等。详参《诸病源候论》卷二•历节风候、《金匮要略》卷上•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肘后备急方》卷三。e8V中华典藏网

防己 茯苓 生姜切 桂心各四两 乌头七枚,去皮 人参三两 白术六两 甘草三两,炙e8V中华典藏网

上八味咀,以水一斗煮取二升半,服八合,日三,当熠熠〔1〕微热痹,勿怪,若不觉复更合之,以觉乃止。凡用乌头,皆去皮熬令黑,乃堪用无毒。e8V中华典藏网

〔1〕熠熠 光耀貌。《说文解字•火部》:“熠,盛光也。”此谓发热之貌。e8V中华典藏网

三黄汤e8V中华典藏网

主中风,手足拘挛,百节疼痛,烦热心乱,恶寒,经日不欲饮食方。e8V中华典藏网

麻黄五分,去节 独活一两 黄芩三分 黄芪半两 细辛半两e8V中华典藏网

上五味咀,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去滓,分二服,一服小汗,两服大汗。心中热,加大黄半两;腹满,加枳实一枚;气逆,加人参三分;心悸,加牡蛎三分;渴,加栝楼三分;先有寒,加八角附子一枚。此仲景方,神秘不传。e8V中华典藏网

黄芪汤e8V中华典藏网

主八风十二痹,手脚疼痛,气不和,不能食饮方。e8V中华典藏网

黄芪 当归 桂心 甘草炙,各三两 白术 乌头炮,去皮 芎 防风 干地黄各二两 生姜四两,切 前胡一两半e8V中华典藏网

上一十一味咀,以水一斗一升煮取三升半,分四服。此汤和而补,有气者加半夏四两。e8V中华典藏网

白敛汤〔2〕e8V中华典藏网

〔2〕白敛汤 《备急千金要方》卷八•偏风、《外台秘要》卷十九•风四肢拘挛不得屈伸方并作“白敛薏苡汤”五字,无车前子,为九味。e8V中华典藏网

〔3〕萎僻 谓肢体萎弱歪斜。e8V中华典藏网

主中风萎僻〔3〕,拘挛不可屈伸方。e8V中华典藏网

白敛 干姜 薏苡仁 酸枣 牛膝 桂心 芍药 车前子 甘草炙,一升 附子三枚,炮,去皮e8V中华典藏网

上一十味咀,以酒二斗渍一伏时〔4〕,煮三沸,服一升,日三服,扶杖而起,不能酒者服五合。e8V中华典藏网

〔4〕一伏时 “伏”原作“复”,今改。按“复”,通“伏”。《左传•哀公十二年》:“火伏而后蛰者毕。”《中论•历数》引“伏”作“复”。“一伏时”,十二时辰(自子至亥),即今之二十四小时。e8V中华典藏网

防己汤e8V中华典藏网

主风湿四肢疼痹挛急,浮肿方。e8V中华典藏网

木防己三两 茯苓一两 桑白皮切,二升 桂心三两 芎三两 甘草一两半,炙 大枣十二枚,擘 芍药二两 麻黄二两,去节e8V中华典藏网

上九味咀,以水一斗二升煮麻黄,减一升,纳药煮取三升,分三服,渐汗出,令遍身以粉粉之,慎风冷。一方茯芩四两、麻黄三两。e8V中华典藏网

治三十年风方 松叶一斤切,以酒一斗煮取二升,顿服,取汗出佳。e8V中华典藏网

治一切风虚方常患头痛欲破者。e8V中华典藏网

杏仁九升,去皮尖两仁者,曝干e8V中华典藏网

上一味捣作末,以水九升研滤如作粥法,缓火煎令如麻浮上,匙取和羹粥酒内,一匙服之,每食即服,不限多少,服七日后大汗出,二十日后汗止,慎风冷猪鱼鸡蒜大醋,一剂后诸风减瘥。春夏恐醋,少作服之,秋九月后煎之。此法神妙,可深秘之。e8V中华典藏网

治中风发热方e8V中华典藏网

大戟 苦参等分e8V中华典藏网

上二味捣筛,药半升以醋浆水一斗煮三沸,洗之从上至下,立瘥,寒乃止。小儿三指撮,醋浆水四升煮如上法。e8V中华典藏网

羌活饮e8V中华典藏网

治风方。e8V中华典藏网

羌活三两 茯神 薏苡仁用羌活,去薏苡仁 防风各一两e8V中华典藏网

上三味咀,以水三升煮取一升,纳竹沥三合煮一沸,分再服。e8V中华典藏网

猪苓煮散e8V中华典藏网

主下痢多而小便涩方。e8V中华典藏网

猪苓 茯苓 泽泻 黄连 白术各四两 防己 羌活 黄芩 人参 丹参 防风 牛膝 升麻 犀角屑 杏仁去皮尖双仁,熬 秦艽皮 紫菀 石斛 生姜各三两,切 橘皮二两 附子五两,炮,去皮 桑根白皮六两e8V中华典藏网

上二十三味捣筛为散,以水一升半煮五方寸匕,取一升顿服,日再,不能者一服,十月后二月末以来可服之。e8V中华典藏网

论曰:人不能用心谨慎,遂得风病,半身不随,言语不正,庶事〔1〕皆废,此为猥退病,得者不出十年,宜用此方,瘥后仍须将慎,不得用未病之前,当须绝于思虑,省〔2〕于言语,为于无事,乃可永愈。若还同俗类,名利是务,财色为心者,幸勿苦事医药,徒劳为疗耳。宜于此善,以意推之。凡人忽中生风,皆须依此次第用汤,即得愈也,学者子细〔1〕寻思,明然可见。e8V中华典藏网

〔1〕庶事 众事,诸事。《汉书•郊祀志赞》:“汉兴之初,庶事草创。”e8V中华典藏网

〔2〕省 简少。《篇海类编•身体类•目部》:“省,少也。”e8V中华典藏网

〔1〕子细 即仔细。《北史•源贺传附源思礼》:“为政贵当举纲,何必须太子细也。”e8V中华典藏网

凡初得风,四肢不收,心神惛愦〔2〕,眼不识人,言不出口。凡中风多由热起,服药当须慎酒面羊肉生菜冷食猪鱼鸡牛马肉蒜,乃可瘥,得患即服此竹沥汤方e8V中华典藏网

〔2〕心神惛愦 原作“心神惛目”五字,按”字音义未详,当是“愦”字形误,“目”字衍,并据《外台秘要》卷十四•中风及诸风方删正。“心神惛愦”,谓心志昏乱不明。“惛”原作“惽”,今改。按“惽”,同“惛”。不明。《正字通•心部》:“惽,同惛。”e8V中华典藏网

竹沥二升 生姜汁三合 生葛汁一升e8V中华典藏网

上三味相和温暖,分三服,平旦日晡夜各一服。服讫若觉四体有异似好,以次进后方e8V中华典藏网

麻黄去节 防风各一两半 杏仁四十枚,去皮尖及双仁 羚羊角二两,屑 生姜四两,切 生葛汁五合,一云地黄汁 竹沥一升 石膏六两,绵裹 芎 防己 附子炮,去皮 芍药 黄芩 人参 桂心 甘草炙,各一两e8V中华典藏网

上一十六味咀,以水七升煮取一半,乃下沥汁煮取二升七合,分温三服,五日更服一剂,频进三剂,慎如上法。渐觉稍损,次进后方e8V中华典藏网

麻黄去节 防风 升麻 桂心 芎 独活 羚羊角屑,各二两 竹沥二升 防己一两e8V中华典藏网

上九味咀,以水四升并沥煮取三升,分三服,两日进一剂,频进三剂。若手足冷者,加生姜五两、白术二两。若未除,次进后方e8V中华典藏网

麻黄去节 芍药 防风各一两半 羚羊角屑,二两 生姜二两,切 附子炮,三分,去皮 石膏二两,碎 防己 黄芩 芎 白术 人参 独活 升麻 桂心 甘草炙,各一两 竹沥一升e8V中华典藏网

上一十七味咀,以水八升煮减半,下沥煮取二升半,分三服,相去如人行十里再服。有气,加橘皮牛膝五加皮各一两。若除退讫,可常将服后煮散方e8V中华典藏网

防风 独活 秦艽 黄芪 芍药 人参 茯神 白术 芎 山茱萸 署预 桂心 天门冬去心 麦门冬去心 厚朴炙 升麻 丹参 羚羊角屑 五加皮 防己 牛膝 石斛 地骨皮 甘草炙,各四两 麻黄去节 附子炮,去皮 远志去心 橘皮各三两 生姜二两,切 甘菊花 薏苡仁各二升 石膏研 干地黄各六两e8V中华典藏网

上三十三味捣筛为散,每煮以水三升纳散三两,煮取一升,绵滤去滓,顿服之,日别一服。若觉心下烦热,以竹沥代水煮之。《千金》有黄芩槟榔藁本杜仲犀角,无山茱萸署预甘菊麦门冬附子。e8V中华典藏网

凡患风人多热,宜服荆沥方e8V中华典藏网

荆沥 竹沥 生姜汁各五合e8V中华典藏网

上三味相和温,为一服,每日旦服煮散,午后当服此荆沥,常作此将息。e8V中华典藏网

论曰:夫得风之时,则依此次第疗之,不可违越。若不依此,当失机要,性命必危。e8V中华典藏网

防风汤e8V中华典藏网

主偏风〔1〕,甄权〔2〕处治安平公方。e8V中华典藏网

〔1〕偏风 风邪侵袭而致的半身不遂之病。《素问•风论》:“风中于五脏六腑之俞,亦为脏腑之风,各入其门户所中,则为偏风。”丹波元简注:“《神巧万全方》云:经有偏风候,又有半身不遂候,又有风偏枯候。此三者大要同,而古人别为之篇目,盖指风则谓之偏风,指疾则谓之半身不遂,其肌肉偏小者,呼为偏枯。”e8V中华典藏网

〔2〕甄权 隋唐间医家(公元541—643年),许州扶沟(今河南扶沟县)人。因母病究习方书,遂以医术知名,隋时曾出仕,任秘书省正字,后称疾辞官。唐贞观十七年,被唐太宗赐为朝政大夫。撰有《脉经》、《脉诀赋》、《针经钞》、《针方》、《明堂人形图》等书。e8V中华典藏网

防风 芎 白术 狗脊 萆薢 牛膝 白芷各一两 薏苡仁 葛根 杏仁去皮尖两仁 人参 羌活各二两 麻黄四两,去节 生姜五两,切 桂心 石膏各三两,碎e8V中华典藏网

上一十六味咀,以水一斗二升煮取三升,分三服。服一剂觉好,更服一剂,一剂一度针之,服九剂汤九度针之。针风池一穴,肩髃一穴,曲池一穴,支沟〔1〕一穴,五枢〔2〕一穴,阳陵泉一穴,巨虚下廉一穴,合七穴,即瘥。e8V中华典藏网

〔1〕支沟 原作“文沟”,据《千金要方》卷八•偏风、《外台秘要》卷十四•中风及诸风方改。e8V中华典藏网

〔2〕五枢 经穴名,属足少阳胆经,位于带脉下三寸。按“五”,喻五方之位,五居其中。穴在腹位,腹部胆经五穴上有京门、带脉,下有维道、居窌,五枢居中;穴属脏气之枢要,故名五枢。主治腰胯痛。e8V中华典藏网

仁寿宫〔3〕备身〔4〕患脚,奉敕针环跳阳陵泉巨虚下廉阳辅,即起行。大理〔5〕赵卿患风,腰脚不随,不得跪起,针上窌〔6〕二穴,环跳二穴,阳陵泉二穴,巨虚下廉二穴,即得跪起。e8V中华典藏网

〔3〕仁寿宫 宫殿名。隋文帝开皇十三年建,唐太宗贞观五年重修,改名为九成宫。故址在今陕西麟游县境。e8V中华典藏网

〔4〕备身 官名。隋有左右领、左右府大将军及将军,掌侍卫左右,供御兵仗。领千牛备身十二人,掌执千牛刀;备身左右十二人,掌供御刀箭;备身十六人,掌宿卫侍从。e8V中华典藏网

〔5〕大理 即大理寺,掌管刑狱的官署,为九寺之一。隋置大理寺卿、少卿,北齐置大理寺,唐以后均沿置。e8V中华典藏网

〔6〕上窌 经穴名,属足太阳膀胱经,位于腰骶下当第一骶后孔处,主治腰骶痛,带下,月经不调等。e8V中华典藏网

治猥退风方e8V中华典藏网

苍耳子五升,苗亦得用 羊桃切 蒴藋切 赤小豆各二升半 盐二升e8V中华典藏网

上五味以水两石五斗煮取五斗,适寒温,纳所患脚渍,深至绝骨,勿过之,一度炊五斗米顷出之,慎风冷,汗从头出。e8V中华典藏网

论曰:圣人以风是百病之长,深为可忧,故避风如避矢,是以防御风邪,以汤药针灸蒸熨,随用一法,皆能愈疾,至于火艾,特有奇能,虽曰针汤散皆所不及,灸为其最要。昔者华佗〔1〕为魏武帝〔2〕针头风,华佗但针即瘥,华佗死后数年,魏武帝头风再发,佗当时针讫即灸,头风岂可再发,只由不灸,其本不除。所以学者不得专恃于针及汤药等,望病毕瘥,既不苦灸,安能拔本塞源,是以虽丰药饵,诸疗之要在火艾为良。初得之时。当急下火,火下即定,比煮汤熟,已觉眼明,岂非大要。其灸法,先灸百会,次灸风池,次灸大椎,次灸肩井,次灸曲池,次灸间使,各三壮,次灸三里五壮,其炷如苍耳子大,必须大实作之,其艾又须大熟,从此以后,日别灸之,至随年壮止。凡人稍觉心神不快,即须灸此诸穴各三壮,不得轻之,苟度朝夕以致殒毙,戒之哉,戒之哉。e8V中华典藏网

又论曰:学者凡将欲疗病,先须灸前诸穴,莫问风与不风,皆先灸之,此之一法,医之大术,宜深体之,要中之要,无过此术。是以常预收三月三日艾,拟救急危,其五月五日亦好,仍不及三月三日者。又有卒死之人及中风不得语者,皆急灸之。夫卒死者,是风入五脏,为生平风发,强忍怕痛不灸,忽然卒死,谓是何病,所以皆必灸之,是大要也。e8V中华典藏网

〔1〕华佗 “佗”原作“他”,今改。按“他”,通“佗”。《正字通•人部》:“佗,与他、它通。”e8V中华典藏网

〔2〕魏武帝 三国时政治家、军事家、诗人曹操的谥号。e8V中华典藏网

脚气第二论一首 方二十一首e8V中华典藏网

论曰:治脚气〔3〕顺四时,若春秋二时,宜兼补泻,夏则疾成,专须汗利,十月以后少用补药,虽小变不越此法。治脚气初发,从足起至膝胫肿,骨疼者方 取胡麻叶〔4〕切,捣蒸,薄裹,日二易,即消。若冬月取蒴藋根切捣,和糟〔1〕三分、根一分,合蒸令热,裹如前法。e8V中华典藏网

〔3〕脚气 病名,又称脚弱。因风湿毒邪流注腿脚而致,症见腿脚麻木酸痛,软弱无力,或挛急,或肿胀,或萎枯,或发热,甚或入腹攻心,小腹不仁,呕吐不食,心悸胸闷,神志恍惚等。详参《诸病源候论》卷十三•脚气病诸候。e8V中华典藏网

〔4〕胡麻叶 《备急千金要方》卷七•汤液作“蜱麻叶”。e8V中华典藏网

〔1〕糟 滤去清酒剩下的酒渣。《说文通训定声•孚部》:“古以带滓之酒为糟,今谓漉酒所弃之粕为糟。”又,《备急千金要方》卷七•汤液作“酒”。e8V中华典藏网

遍身肿,小便涩者,用麻豆汤主之方e8V中华典藏网

大麻二升,熬,研 乌豆一斗,以水四斗煮取汁一斗半,去豆 桑白皮切,五升e8V中华典藏网

上三味,以豆汁纳药煮取六升,一服一升,日二服,三日令尽。e8V中华典藏网

又方 乌牛尿一服一升,日二,肿消止。羸瘦者,二分尿一分牛乳合煮,乳浮结乃服之。e8V中华典藏网

又方 生猪肝一具细切,以淡蒜齑〔2〕食尽,不可尽者分再食之。e8V中华典藏网

〔2〕淡蒜齑(jī 基) 即淡蒜泥。按“齑”,切碎的腌肉或酱菜。引申为细的或碎的。e8V中华典藏网

治腰脚疼方e8V中华典藏网

胡麻子一斗,新者e8V中华典藏网

上一味熬令香,捣筛,若不数筛,当脂出不下,日服一小升,日三服,尽药计一斗即永瘥,酒饮羹汁蜜汤皆可服之。e8V中华典藏网

大下之后而四体虚寒,脚中羸弱,腰挛痛,食饮减少,皮肉虚疏〔3〕,石斛酒方e8V中华典藏网

〔3〕虚疏 空虚疏松。“疏”原作“踈”,今改。按“踈”,同“疏”。空疏不密。《玉篇•足部》:“踈,慢也,不密。”e8V中华典藏网

生石斛一斤 秦艽 远志各五两,去心 橘皮 白术各三两 丹参 茯神 五加皮各六两 桂心四两 牛膝八两e8V中华典藏网

上一十味咀,以酒三斗渍七日,一服六合,稍加至七八合,以知为度。e8V中华典藏网

调利之后未平复,间为外风伤,脚中痛酸,转为脚气,补虚防风汤方e8V中华典藏网

防风 石斛 杜仲炙 前胡各四分 薏苡仁半斤 秦艽 丹参 五加皮 附子炮,去皮 橘皮 白术 白前各三分 防己二分 麻仁一升,熬取脂e8V中华典藏网

上一十四味咀,以水一斗二升煮取三升,分三服。e8V中华典藏网

服汤已脚气仍不止,防风丸方e8V中华典藏网

防风二两 秦艽二两 石斛二两 丹参一两 薏苡仁三合 前胡 橘皮 杜仲炙 附子炮,去皮 白术各一两 桂心一两半 麻仁一升,熬取脂e8V中华典藏网

上一十二味捣筛为末,炼蜜和,丸如梧子。酒服二十丸,日二服。治脚气常作白皮〔1〕粥防之法,即不发方e8V中华典藏网

〔1〕(gǔ 鼓)白皮 即楮树白皮,为桑科植物构树皮的韧皮部。性味甘平,无毒,能行水止血,主治水肿气满,气短咳嗽,肠风血痢,妇人血崩等。e8V中华典藏网

白皮五升,切,勿取斑者,有毒e8V中华典藏网

上一味以水一斗煮取七升,去滓,煮米粥常食之。e8V中华典藏网

温肾汤e8V中华典藏网

主腰脊膝脚浮肿不随方。e8V中华典藏网

茯苓 干姜 泽泻各二两 桂心三两e8V中华典藏网

上四味咀,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分三服。e8V中华典藏网

竹沥汤e8V中华典藏网

主两脚痹弱或转筋,或皮肉胀起如肿而按之不陷,心中恶,不欲食,或患冷气方。e8V中华典藏网

甘竹沥五升 葛根 防风各二两 麻黄六两,去节 升麻五分 桂心一两 附子一枚,炮,去皮 秦艽 细辛 木防己 黄芩 干姜 白术 甘草炙,各一两e8V中华典藏网

上一十四味咀,以水七升纳甘竹沥五升,合煮取三升,分四服,取汗。《千金》有茯苓杏仁,无白术。e8V中华典藏网

大竹沥汤e8V中华典藏网

主卒中恶风,口噤不能言,四肢亸缓,偏挛急痛,风经五脏〔2〕,恍惚,喜怒无常,手足不随,皆悉主之方。e8V中华典藏网

〔2〕风经五脏 谓风邪侵袭五脏。按“经”,经过。《小尔雅•广诂》:“经,过也。”此谓侵袭。e8V中华典藏网

甘竹沥一斗四升 人参 细辛 石膏各一两,碎 生姜五两,切 乌头三枚,炮,去皮 防风 独活 芍药 黄芩 茵芋 麻黄去节 葛根 木防己 桂心 茯苓 甘草炙,各二两 芎一两e8V中华典藏网

上一十八味咀,以竹沥煮取四升,分三服。一方以水五升。《千金》有白术。e8V中华典藏网

又竹沥汤 主风气入腹,短气,心下烦热不痛,手足烦疼,四肢不举,口噤不能言方。e8V中华典藏网

竹沥一斗 当归 秦艽 防风 葛根各二两 人参 芍药 木防己 附子炮,去皮 细辛 茯苓一作茯神 通草 桂心 白术 甘草炙,各一两e8V中华典藏网

上一十五味咀,以竹沥渍半日,煮取四升,分三服,不能者四服。《千金》有芎生姜黄芩升麻蜀椒麻黄,无芍药防己通草。e8V中华典藏网

大鳖甲汤〔1〕e8V中华典藏网

主脚弱风毒,挛痹气上〔2〕,皆主之方。e8V中华典藏网

〔1〕大鳖甲汤 《备急千金要方》卷七•汤液“乌梅”作“乌头”,又有知母升麻橘皮芎当归萎蕤,为三十味。e8V中华典藏网

〔2〕气上 “上”原作“止”,据《备急千金要方》卷七•汤液改。又,此下《备急千金要方》卷七•汤液有“及伤寒恶风温毒,山水瘴气,热毒,四肢痹弱”一十七字。e8V中华典藏网

鳖甲炙 防风 麻黄去节 半夏洗 白术 茯苓 芍药 杏仁去皮尖双仁 麦门冬去心 生姜切 人参 石膏碎 羚羊角屑 甘草炙,各一两 犀角一分,屑 雄黄半两,研 青木香二两 吴茱萸半升 大黄一分半 麝香三分 薤白十四枚,切 乌梅 贝齿各七枚 大枣二十枚,擘 赤小豆二十四枚e8V中华典藏网

上二十五味咀,以水二斗煮取四升,分四服,日二夜一服。e8V中华典藏网

大投杯汤e8V中华典藏网

主脚弱,举体肿满,气急,日夜不得眠方。e8V中华典藏网

麻黄去节 杏仁去皮尖及双仁 桂心 黄芩 橘皮 石膏各二两,碎 生姜六两,切 半夏洗 厚朴炙 枳实炙,各三两 茯苓四两 秦艽一两半 大戟 细辛各一两 大枣二十枚,擘 甘草二两,炙e8V中华典藏网

上一十六味咀,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四升,分五服,日三夜二。e8V中华典藏网

独活汤e8V中华典藏网

主脚气风疼痹不仁,脚中沉重,行止不随,气上方。e8V中华典藏网

独活 桂心 半夏洗,各四两 麻黄去节 芎 人参 茯苓各二两 八角附子一枚,炮,去皮 大枣十二枚,擘 防风 芍药 当归 黄芪 干姜 甘草炙,各三两e8V中华典藏网

上一十五味咀,以水一斗五升、酒二升煮取三升半,分为五服。e8V中华典藏网

硫黄煎e8V中华典藏网

主脚弱连屈〔1〕,虚冷方。e8V中华典藏网

〔1〕脚弱连屈 谓患脚弱之病而致行走艰难,肢体屈弱不支。按“连”,艰难。《集韵•韵》:“连,难也。”e8V中华典藏网

硫黄五两 牛乳五升e8V中华典藏网

上二味以水五升合煮,及五升硫黄细筛纳之,煎取三升,一服一合,不知至三合。e8V中华典藏网

硫黄散e8V中华典藏网

主脚弱,大补,面热风虚方。e8V中华典藏网

硫黄研 钟乳粉 防风各五两 干姜一两 白术 人参 蜀椒汗,去目及闭口者 细辛 附子炮,去皮 天雄炮,去皮 茯苓 石斛 桂心 山茱萸各三分e8V中华典藏网

上一十四味捣筛为散,旦以热酒服方寸匕,日三,加至二匕。e8V中华典藏网

青丸e8V中华典藏网

主脚风,皮肉身体诸风方。e8V中华典藏网

乌头一两,炮,去皮 附子三两,炮,去皮 麻黄四两,去节e8V中华典藏网

上三味捣筛为末,炼蜜和,丸如梧子大。酒服五丸,日三服。e8V中华典藏网

硫黄丸e8V中华典藏网

主膈痰滞澼,逐脚中风水方。e8V中华典藏网

硫黄五两e8V中华典藏网

上一味细粉,以牛乳三升煮令可丸,如梧子大,曝令干。酒服三十丸,日三,不知渐加至百丸。e8V中华典藏网

石硫黄丸e8V中华典藏网

主脚风弱,胸腹中冷结方。e8V中华典藏网

石硫黄半两 桂心四两 礜石烧 附子炮,去皮 天雄炮,去皮 乌头各二两,炮,去皮e8V中华典藏网

上六味捣筛为末,炼蜜和,丸如梧子大。空腹酒服五丸,日三服。e8V中华典藏网

瘾疹第三方一十六首 灸法一首e8V中华典藏网

石南汤e8V中华典藏网

主瘾疹方。e8V中华典藏网

石南 干姜 黄芩 细辛 人参各一两 桂心 当归 芎各一两半 甘草二两 干地黄三分 食茱萸五分 麻黄一两半,去节e8V中华典藏网

上一十二味咀,以酒三升、水六升煮取三升,分三服,取大汗,慎风冷佳。e8V中华典藏网

又方 酪和盐热煮,摩之,手下消。e8V中华典藏网

又方 白芷根叶煎汤,洗之。e8V中华典藏网

治风瘙瘾疹,烦心闷乱方e8V中华典藏网

天雄炮,去皮 牛膝 知母各一两 栝楼五分 白术二两 人参半两 干姜 细辛 桂心各三分 防风一两半e8V中华典藏网

上一十味捣筛为散,酒服半钱匕,日再夜一,以知为度,稍增至一钱匕。e8V中华典藏网

治大人小儿风疹方e8V中华典藏网

白矾二两,末之e8V中华典藏网

上一味以酒三升渍令消,拭上愈。e8V中华典藏网

又方 吴茱萸一升e8V中华典藏网

上一味以酒五升煮取一升半,拭上。e8V中华典藏网

治风瘙〔1〕瘾疹方e8V中华典藏网

〔1〕风瘙 “瘙”原作“痹”,据《备急千金要方》卷二十二•隐疹改。e8V中华典藏网

大豆三升 酒六升e8V中华典藏网

上二味煮四五沸,服一杯,日三。e8V中华典藏网

治风瘙①瘾疹洗汤方e8V中华典藏网

蛇床子二升 防风 生蒺藜各二斤e8V中华典藏网

上三味切,以水一斗煮取五升,以绵拭上,日四五度。e8V中华典藏网

又洗汤方e8V中华典藏网

黄连 黄芩 白术各二两 戎盐 矾石各半两 细辛二两 芎 茵芋各一两e8V中华典藏网

上八味切,以水一斗煮取三升,洗之,日三度。e8V中华典藏网

又洗汤方e8V中华典藏网

马兰一作马兰子 蒴藋 茺蔚子 矾石 蒺藜 茵芋 羊桃根 萹蓄各二两e8V中华典藏网

上八味切,以醋酱二斗煮取一斗二升,纳矾石洗之,日三度。e8V中华典藏网

治暴风气在上,表皮作瘾疹疮方 煮槐枝叶以洗之,灸疮火疮亦愈。e8V中华典藏网

青羊脂膏e8V中华典藏网

主风热赤疹痒,搔之逐手作疮方。e8V中华典藏网

青羊脂四两 芍药 黄芩 黄芪 白芷 寒水石各一两 竹叶一升,切 石膏一斤,碎 白及 升麻 防风 甘草炙,各三分e8V中华典藏网

上一十二味切,先以水一斗煮石膏竹叶,取五升,合渍诸药,以不中水猪脂二升合煎,白芷黄膏成,以敷之。e8V中华典藏网

灸法 以一条艾蒿长者,以两手极意寻之〔1〕,著壁,立两手并蒿竿拓〔2〕著壁,伸十指,当中指头以大艾炷灸蒿竿上,令蒿竿断,即上灸十指,瘥。于后重发,更依法灸,永瘥。e8V中华典藏网

〔1〕极意寻之 谓尽意抚摩。按“寻”,同“循”。李商隐《戏赠张书记》:“心知两愁绝,不断若寻环。”“循”复与“揗”通。抚摩。《说文通训定声•屯部》:“循,假借为揗。”e8V中华典藏网

〔2〕拓 以手托承。《广韵•铎韵》:“拓,手承物也。”e8V中华典藏网

枫香汤e8V中华典藏网

主瘾疹方。e8V中华典藏网

枫香〔3〕一斤 芎 大黄 黄芩 当归 人参 射干 甘草炙,各三两 升麻四两 蛇床仁二两e8V中华典藏网

〔3〕枫香 即白胶香,为金缕梅科植物枫香的树脂。性味辛苦平,无毒,能活血凉血,解毒止痛,主治痈疽,疮疥,瘾疹等。e8V中华典藏网

上一十味切,以水二斗煮取七升,适冷暖,分以洗病上,日三夜二。e8V中华典藏网

地榆汤e8V中华典藏网

主瘾疹发疮方。e8V中华典藏网

地榆三两 苦参八两 大黄 黄芩各四两 黄连 芎各二两 甘草六两,炙e8V中华典藏网

上七味切,以水六斗煮取三斗,洗浴之,良。e8V中华典藏网

又方 大黄 当归 升麻 防风 芍药 青木香 黄芩 甘草炙,各二两 枫香五两 黄檗 芒消各三两 地黄汁一升e8V中华典藏网

上一十二味切,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半,去滓,纳芒消令烊,帛搨病上一炊久,日四五夜二三,主瘾疹痛痒,良。e8V中华典藏网

治瘾疹痛痒,搔之逐手肿方e8V中华典藏网

当归 芎 大戟 细辛 芍药 附子去皮 芫花 踯躅 椒各一两 莽草半两e8V中华典藏网

上一十味切,以苦酒浸药一宿,以猪膏二升半煎,三上三下,膏成去滓,敷病上,日三夜一〔1〕。e8V中华典藏网

〔1〕日三夜一 “一”字原缺,据文义补。e8V中华典藏网

疬疡第四方一十四首 灸法一首e8V中华典藏网

治白癜白驳〔2〕浸淫,疬疡〔3〕著颈及胸前方 大醋于瓯〔4〕底磨硫黄令如泥,又以八角附子截一头使平,就瓯底重磨硫黄使熟,夜卧先布拭病上令热,乃以药敷之,重者三度。e8V中华典藏网

〔2〕白驳 色脱而斑驳不纯。“驳”原作“”,今改。按“”,通“驳”。《说文假借义证•马部》:“驳、声同,形尤近,故可为驳之假借。”e8V中华典藏网

〔3〕疬疡 病证名,即疬疡风。因风邪湿热郁于肌肤而致,症见皮肤呈点片状剥蚀,杂乱无章,肤色亦异,无痛无痒等。详参《诸病源候论》卷三十一•疬疡候。e8V中华典藏网

〔4〕瓯 盆、盂一类瓦器。《说文解字•瓦部》:“瓯,小盆也。”e8V中华典藏网

又方 硫黄 水银 矾石 灶墨e8V中华典藏网

上四味等分捣下筛,以葱涕和研之,临卧以敷病上。e8V中华典藏网

又方 石硫黄三两 附子去皮 铁精〔5〕各一两e8V中华典藏网

〔5〕铁精 为炼铁炉中的灰烬。性味辛苦平,能镇惊安神,消肿解毒,主治惊痫心悸,疔毒,阴肿等。e8V中华典藏网

上三味并研捣,以三年醋和,纳瓷器中密封七日,以醋泔净洗上,拭干涂之,干即涂,一两日慎风。e8V中华典藏网

灸法 五月五日午时灸膝外屈脚当纹〔1〕头,随年壮,两处灸,一时下火,不得转动。e8V中华典藏网

〔1〕纹 原作“文”,今改。按“文”,同“纹”。纹理。《古今韵会举要•文韵》:“文,理也。如木有文,亦名曰理。”《左传•隐公元年》:“仲子生而有文在其手。”e8V中华典藏网

治头项及面上白驳浸淫渐长,有似于癣,但无疮方 干鳗鲡鱼炙脂涂之,先洗拭驳上,外爬〔2〕刮之令小碜痛〔3〕,拭燥,然后以鱼脂涂之,一涂便愈,难者不过三涂之,佳。e8V中华典藏网

〔2〕爬 原作“把”,今改。按“把”,同“爬”。搔。《集韵•麻韵》:“爬,搔也。或从手。”e8V中华典藏网

〔3〕碜痛 涩痛。按“碜”,食中有沙粒。《玉篇•石部》:“碜,食有沙。”因谓涩痛不舒。梅尧臣《雨中宿谢胥裴三君书堂》:“夜短竟无寝,困瞳剧尘碜。”又,《备急千金要方》卷二十三•疥癣作“痛”一字。e8V中华典藏网

又方 取生木孔中水〔4〕洗之,食顷止。e8V中华典藏网

〔4〕生木孔中水 “孔”原作“空”,今改。按“空”,同“孔”。《说文解字•穴部》:“空,窍也。”段玉裁注:“今俗语所谓孔也。”e8V中华典藏网

又方 桂心末唾和,敷驳上,日三。e8V中华典藏网

又方 白及一作白敛 当归 附子炮,各一两,去皮 天雄炮,去皮黄芩各一两 干姜四两 踯躅一升e8V中华典藏网

上七味捣筛为散,酒服五分匕,日三服。e8V中华典藏网

凡人身有赤疵〔5〕方 常以银揩令热,不久渐渐消灭瘢痕。e8V中华典藏网

〔5〕赤疵 病名。因风搏肌肤,气血不和而致,症见局部肤色红赤,形状大小不一,无痒无痛等。详参《诸病源候论》卷三十一•赤疵候。e8V中华典藏网

治疣赘疵痣方e8V中华典藏网

雄黄 硫黄 真朱 矾石熬茹 巴豆去皮心 藜芦各一两e8V中华典藏网

上七味捣筛为散,以漆和令如泥,涂贴病上,须成疮,及去面上黑子,点之即去。e8V中华典藏网

治皮中紫赤疵痣,去黡秽〔1〕方e8V中华典藏网

〔1〕去黡秽 “去”字原脱,“黡”原作“靥”,并据《备急千金要方》卷二十三•疥癣补正。按“黡”,黑色。《广雅•释器》:“黡,黑也。”“黡秽”,谓面有黑色而显污秽不洁。e8V中华典藏网

干漆熬 雌黄 矾石各三两 雄黄五两 巴豆五十枚,去皮 炭皮一斤e8V中华典藏网

上六味为散,以鸡子白和涂故帛,贴病上,日二易之,即除。e8V中华典藏网

九江散e8V中华典藏网

主白癜及二百六十种大风方。e8V中华典藏网

当归七分 石南一两半 秦艽 踯躅 菊花 干姜 防风 麝香 雄黄研 丹砂研 斑猫各一两 蜀椒去目及闭口者,汗 连翘 知母 鬼箭 石长生各二两 附子炮,去皮 王不留行 人参 鬼臼〔2〕 莽草 木防己 石斛 乌头炮 天雄炮,去皮 独活各三两 地胆〔3〕 虻虫各十枚 蜈蚣三枚 水蛭一百枚e8V中华典藏网

〔2〕鬼臼 又名马目毒公,为小檗科植物八角莲的根茎。性味苦辛平,能祛痰散结,解毒祛瘀,主治痨伤咳嗽,痈肿疔疮等。e8V中华典藏网

〔3〕地胆 又名蚖青,为芫青科昆虫地胆的干燥全虫。性味辛寒,有毒,能攻毒,逐瘀,外用治恶疮,鼻瘜肉,内服治瘰疬。e8V中华典藏网

上三十味,诸虫皆去足羽,熬炙,合捣为散,酒服方寸匕,日再服。其白癜入头令发白,服之百日,白发还黑也。e8V中华典藏网

芎汤e8V中华典藏网

主面上及身体风瘙痒方。e8V中华典藏网

芎 白术 山茱萸 防风 羌活 枳实各三两,炙 麻黄二两半,去节 署预四两 蒺藜子 生姜各六两,切 乌喙炮 甘草炙,各二两e8V中华典藏网

上一十二味咀,以水九升煮取二升七合,分三服。e8V中华典藏网

又洗方e8V中华典藏网

蒴藋根 蒺藜子 景天叶各切二升 蛇床子五两 玉屑半两e8V中华典藏网

上五味切,以水一斗半煮取一斗,稍稍洗身面上,日三夜一,慎风。e8V中华典藏网

大黄汤e8V中华典藏网

主风瘙肿痒在头面方。e8V中华典藏网

大黄 芒消各一两 莽草 黄芩各二两 蒺藜子半升e8V中华典藏网

上五味切,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半,去滓,纳芒消令烊,以帛搨肿上数百遍,日五夜三,勿令近眼。一方有黄连。e8V中华典藏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