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集解补释

作者:曹元弼
周易集解补释

曹元弼在易学方面的著作主要有三种,《周易学》八卷、《周易郑氏注笺释》二十八卷、《周易集解补释》十七卷。《周易学》,条理《周易》之义例。《周易郑氏注笺释》,以郑玄注为主,参详诸家,阐发经义。因为《周易郑氏注笺释》卷帙浩繁,不利于初学,又著《周易集解补释》,以唐人李鼎祚编著的《周易集解》为纲,加以补释。《周易集解补释》成书最晚,先补《周易集解》未收之古注,然后将诸家之注,条分缕析,详加阐发,以己意贯通,使得简奥难懂、流派纷呈的诸家古易说,灿然明白。此书,对《周易》研究欲登堂入室者,乃上乘之选。

曹元弼其它书籍

猜你喜欢的书

悉达多

悉达多

《悉达多》是黑塞的第九部作品,1922年在德国出版,通过对主人公悉达多身上的两个“自我”——理性的无限的“自我”和感性的有限的“自我”——的描写,黑塞探讨了个人如何在有限的生命中追求无限的、永恒的人生境界的问题。《悉达多》讲述了古印度贵族青年悉达多英俊聪慧,拥有人们羡慕的一切。为了追求心灵的安宁,他孤身一人展开了求道之旅。他在舍卫城聆听佛陀乔答摩宣讲教义,在繁华的大城中结识了名妓伽摩拉,并成为一名富商。心灵与肉体的享受达到顶峰,却让他对自己厌倦、鄙弃到极点。在与伽摩拉最后一次欢爱之后,他抛弃了自己所有世俗的一切,来到那河边,想结束自己的生命。在那最绝望的一刹那,他突然听到了生命之河永恒的声音……经过几乎一生的追求,悉达多终于体验到万事万物的圆融统一,所有生命的不可摧毁的本性,并最终将自我融入了瞬间的永恒之中。

祭妹文

祭妹文

袁枚撰。这是一篇享誉甚高的祭文,历代评论家常以之与韩愈《祭十二郎文》、欧阳修《泷冈阡表》相提并论。作者三妹素文与其夫系指腹为婚,十几岁时夫家父母因儿子不肖曾建议解约,然素文坚持从一而终的礼教,成婚后丈夫果然嫖赌成性,常毒打勒索嫁妆嫖妓,委屈忍受,直至要将她卖掉抵赌债,方逃回娘家告官判离,已受尽折磨。作者在文中痛言此为读书识礼之过,“使汝不识诗书,或未必艰贞如是”,对封建礼教表示了怀疑,也道出了悲剧的真正原因。文中一字一哭地回忆了兄妹从幼至长相亲相爱的历历旧事,声泪俱下地向九泉苦魂诉说着为兄未及诀别的深深遗憾,从儿时同玩蟋蟀岁寒虫僵共埋之到兄为妹料理殓葬,从葬妹祭妹哭妹想到自己“在人间尚复几日”,作者在琐琐碎碎的细节常情的倾诉中,把怀念亲人的感情逐渐推向高潮,使文章笼罩在深沉的感伤气氛里,令人读之下泪。

避暑录话

避暑录话

二卷。书名又作《石林避暑录话》。《说郛》本作《乙卯避暑录》,则因作于高宗绍兴五年乙卯(1035),故名。北宋末南宋初叶梦得(1077—1148)撰。叶梦得字少蕴,号石林居士,苏州吴县(今江苏苏州)人,迁居湖州乌程(今浙江湖州。生平事迹详见《石林燕语》。叶梦得在宋室南渡之初,岿然耆宿,藏书至三万余卷,诸儒之中,首屈一指。故通悉古今,所论皆有根据。南宋初期,人们追论北宋灭亡,多怪罪王安石变法、蔡京擅权。叶梦得曾为蔡京门客,对此不加贬斥。所记内容,多为北宋故实,士人轶闻,并评论作家作品,间及考证名物,又涉及宋以前事,可资参证。作者为蔡京门客,故叙蔡京之事,有隐约为其辨解之处,而于元祐党人,语多偏激。其叙写人物,幽默有趣,文辞浅近明白。

南窗记谈

南窗记谈

一卷。撰者不详。劳格 《读书杂识》卷十一考为“徐度撰”。余嘉锡《四库提要辨正》认为:“徐度所著之《南窗记谈》,原书已亡,后人从他说部中抄取二十条,伪题此名,托之徐度。”又考宋元间说部,如《墨客挥犀》、《东南纪闻》之类,皆杂抄诸书为之,是当时固有此种风气。”《南窗记谈》共二十三条,经考证,多数条目所记内容皆见于 《曲洧旧闻》一书,因此此书系采辑、转抄《曲洧见闻》、《石林燕语》等书而成。内容多记北宋盛时名臣言行,以及订正典故,颇为详明。其中有些条内容间涉语怪,尤近于诬,不脱小说之习。有《四库全书》本、《知不足斋丛书》本、《墨海金壶》本、《珠丛别录》本、《学海类编》本、《笔记小说大观》本、《丛书集成初编》本。

中国通史(第二卷)

中国通史(第二卷)

白寿彝总主编,共12卷、22册,1400余万字,系统地论述了自远古时代至1949年的中国历史。本书开创了一种新的综合体史书体裁,其中包括编年体、传记体、纪事本末体、图版语表体、史论体及章节体。全书从1979年开始,在数万名专家学者20年的努力下,于1999年全部出齐。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五十年来部头最 大、水平最高的一部通史著述。《中国通史 第二卷——远古时代》,本卷是多卷本《中国通史》的有机组成部分。它以考古资料探索有文字记载以前的中国原始社会的状况,上起人类的原始,下与夏商周对接,科学地全面地勾勒了中华大地上史前民族、文化及社会发展脉络。这是填补空白的杰作。书中附有图片150余幅,更可增进读者的感性认识。此书既可作通史的一个部分读,又可单独当高校文科教材使用。

大方广佛华严经(八十华严)

大方广佛华严经(八十华严)

八十华严。凡八十卷。唐代实叉难陀译。又称新华严、唐经。收于大正藏第十册。总成七处,九会,三十九品。为六十华严之异译。兹将八十华严与六十华严之异同处,列表如左:八十华严之梵本,乃实叉难陀应武则天之请,从于阗国携入我国,自唐武则天证圣元年(695)三月,于遍空寺内始译,武后亲临译场,挥毫首题品名,至圣历二年(699)十月功毕,此即第二译。新译之八十华严比旧译之六十华严,文辞流畅,义理更周,故流通较盛。华严宗之主经即此八十华严。此外,本经之西藏译本,总成四十五品。其中,前四十四品相当于本经之前三十八品,第四十五品相当于本经第三十九入法界品。又西藏本之别译有第十一品、第三十二品等二品。上述西藏本之文句与本经出人之处不少。关于本经之注疏,有略疏刊定记十五卷(慧苑)、华严经疏三十卷(神秀)、华严经疏六十卷(澄观)、华严经纶贯一卷(复庵)、华严经纲要八十卷(德清)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