猜你喜欢的书
大书长语
书论。此书卷一为正心、识字、师授、心悟、通变、结构、真态、神气、乘兴、贵熟等十则,凡二十一则。他认为“草书千字不敌楷书十字,楷书千字不敌大书一字,愈大愈难”,故主张为大书者当先端正认识。一则“学书自做人始,做人自正心始”;二则深明六书之义,“恶有扁署而可作别字”;三则从明师指授八示、八病、运笔捉襟等法;四则“机巧由于心悟,所悟乃能造微”;五则“不可专习一体,须遍参诸家,各取其长而融通变化”。以上五则是大书者首先要具备的条件。书写时需先经营位置,字个、间架、笔画等要相适配合;要尽字之真态而勿参己意;要“大字惟尚神气,形质次之,最忌修饰”;要“乘兴趣乃克臻妙,非兴到不书”;要“心不厌精,手不厌熟”,“笔下自然,应规入矩”。以上各则多关联笔法,是为大书者必须注意的事项。署书、堂扁、绰楔、镌漆、鉴定一则,叙述了各种大字不同的书写方法,尤强调鉴定一则,主张切不可护疾忌医,应“过得众人眼,始放老夫心”。原古一则叙述历代书法之流变,强调大书必须各极其旨,一字之中诸体兼备。客问一则是大书笔法的诀要,谓“字贵正锋,操笔要直,以点画为形质,使转为情性,体执有向背,气脉相联属”。纸说、笔说、墨说、砚说四则,皆从便于大书角度叙述之。
咽喉脉证通论
一卷。不著撰人。旧传宋有异僧,寓居杭州千佛寺,遗此书而去。据书中内容推断,当作于元明之际。此书首列总论,次及通治用药,用药禁忌,丸散方药,共四则。书中将诸种喉疾分为十八证:锁喉、重舌、气痈、乳蛾、弄舌、缠喉、哑瘴、骨槽、悬蜞、烂喉癣、热风喉癣、弱证喉癣、喉闭、呛食、发颐、悬痈、喉菌、牙痈。其中有口齿诸证数条。自《内经素问》以下,至《千金方》《外台秘要》,对咽喉证治,皆无系统专门论述,而治法也未能详备。此书专论咽喉及口齿诸证,条理清晰,理论系统,方药具备,不可多得。此书指出,一般喉科医者全不讲脉,治之鲜有疗效。所以治喉疾当重在以脉辨证。医者能识受病之源,与虚实痰火风寒热毒之异,于望、闻、问中参究脉理,尤为先务之急。治疗分散风、下气、清火、清痰四法,因为咽喉之证,多为风火之毒上升所致。此书对于咽喉一科证治,多有独到见解,可为后世参考。有清道光七年(1827)海宁许氏校刊本,同治十三年(1874)重刻本,光绪中归安姚氏咫进斋丛书本。
胎息经笺疏
尚自幼多病,又乏齐物乐天之智,常汲汲于死生之域,故于修养诸术,道佛学说,无不参究,冀得延命固形,超脱证果。然念余多年来,学愈多,行余蔓,与日损之旨,大相背谬,自亦知之。适一九五一冬日二十五,腊之十五日,闲居无事,因思学道半生,有何受用,无常一到,将何应付,不禁惊起,欲痛改前非,身体力行。然行将何据?细忖道书种种,伪谬者固无论矣。其他纵非伪谬,或则陈义过深,(如参同契,悟真篇等)或则支离寡要,(如道藏中之绝大部分),求其能为初学楷式,而内容精当扼要,足为实证之资者,其惟胎息经乎。惜经疏与幻真先生注,皆欠妥善,故当即决心参考各家要言,作成笺疏,以便一己之行持,且以与佛密互证。惟年来从事医学内典之纂辑,此意搁置已久,今幸二者大体就绪,故特及之,此作笺疏之缘起也。
长江轮上
叶紫著。作于1935年,收于《叶紫创作集》,见《中国现代散文选》第4卷。文章描写作者及其母亲在长江轮上目睹的一幕惨剧。一个怀孕的农村妇女因无钱买票,把自己吊在船体下。她的悲痛的呼号惊动了作者和他的母亲,好容易将她救上了甲板,第二天却终于被茶房发现。一顿拳打脚踢之下,她不仅遍体鳞伤,而且过早地把胎儿生下来了。那妇女自知养不活孩子,将小生命抛入了江中,而她自己还是逃脱不了被强拉上岸的命运。农村妇女的悲痛和怯懦,茶房的凶恶,帐房的冷酷,周围乘客的麻木乃至幸灾乐祸,都有相当生动的刻画。而作者的母亲从发现并救起那个乡下妇女,到阻止茶房的毒打,帮助产妇分娩,最后为她募捐并倾囊相助,充分显示了一位母性的仁慈、善良和热诚,给阴冷的画面增添了一丝暖色。
闺艳秦声
艳情小说《艳桃记》大约成书于清代中叶以前, 其附录《闺艳秦声》以民间打油诗组歌形式, 用第一人称刻画了一位十八岁少女在新婚前后的性心理和性生活的感受。语言通俗质仆, 富有民俗特色, 全篇约5000余字。 作者 (不详 )以性美学的观点, 热情讴歌性的美好, 在明末清初文学艺术涉性作品中, 不失为一篇清新亮丽的性颂歌。
经学初程
一卷。廖平、吴之英同撰。之英四川名山县人。光绪优贡,任灌县训导,又主讲成都尊经书院。吴之英于经史历算无所不通,也是清末蜀中通儒,吴之英读书时就以经术名世,均能独索精研,别辟蹊径,与廖平同为湘潭王闿运主尊经书院时杰才。《经学初程》是一部论治学心得的专著,引导学生治学的教科书,堪称当时国学入门的津梁。此书概论为学之道,可见其教人治学之法,有许多精到之论。在读经的次序安排上,尤多名言。如:“治经岁月略以二十为断,二十以前纵为颖悟,未可便教以经学,略读小学书可也。二十以后颖性开,则记性短,不可求急助长,当知各用所长。”“读书要疑要信,然信在疑先,……笃信专守,到精熟,后其疑将汩汩而启,……若始即多疑,则徬徨道途,终难入境。”廖、吴强调,治《尚书》须知今古文之异,不宜笃守伪孔之学。《经学初程》集中地体现了廖平、吴之英的治经思想,在其议论中不乏有自己的真知灼见,堪称一部经学概论,是立志经学者的必读之书。有尊经书局光绪二十三年(1897)版(四川省图书馆、四川省社科院收藏),另见《六译馆丛书》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