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微定志经十戒

作者:佚名
思微定志经十戒

一者不杀,当念众生。二者不淫,犯人妇女。三者不盗,取非义财。四者不欺,善恶反论。五者不醉,常思净行。六者宗亲和睦,无有非亲。七者见人善事,心助欢喜。八者见人有忧,助为作福。九者彼来加我,志在不报。十者一切未得道,我有不吝。

猜你喜欢的书

午后曳航

午后曳航

《午后曳航》的小主人公黑田登8岁丧父,与经营洋货店的寡母房子相依为命。一年夏天33岁的房子带着13岁的阿登参观货轮,她与海员冢崎龙二邂逅,34岁的单身汉龙二简直像是做了一场梦。平时龙二认为自己有一种特殊的宿命,他曾有过这样一个离奇的梦:在海的远方的某个角落,有一个美貌的女人在等待着他,得到她的时候自己就会在荣誉中死去。所以他一见房子就钟情,房子也很快就投刭他的怀抱里。阿登在自己家里通过小孔窥见自己的母亲与龙二的关系,目睹龙二的肉体和动作的瞬间,觉得“像遇见奇迹般的瞬间”,于是他将热爱海转为崇拜龙二,把龙二当作海的象征。两天以后,龙二又出海去了。四个月后,在一个冬天的日子里,龙二从海上归来,再次上房子家,两人从此再也不分离了。龙二向房子求爱,两人订了婚。龙二决心开始熟悉陆上的生活,不再出海了。阿登认为龙二离开了海,就意味着背叛了美,对龙二十分冷淡。再加上平时他和小伙伴都认为“世界是由若干单纯的符号和决定所构成的”,“生殖是虚构的,因此社会也是虚构的。父亲、教师只是父亲、教师就是犯大罪。”当母亲和和龙二快将结婚的时候,他觉得龙二成为父亲就将是陆上最坏的东西。他对龙二彻底失望了。于是他和小伙伴们将龙二诱骗到一个面对大海的山坡上,让龙二一边讲海的故事,一边喝下他们放了过量安眠药的红茶。龙二永远安眠了。

岳游纪行录

岳游纪行录

湛若水撰,游记。嘉靖二十三年八月初九日辰时,在西樵发舟,作发南岳初程诗云:朝出樵山云,暮登祝融峰。问之何神速?此在一念中。夫子示何远?精意有潜通。圣途虽万里,谁道末由从?

汉武故事

汉武故事

《汉武故事》二卷,《隋书·经籍志》始见著录,作者不详。《旧唐书·艺文志》入乙部起居注类,《新唐书·艺文志》书名作《汉武帝故事》。宋·晁公武《郡斋读书志》于作者始称“世言班固撰”,故《宋史·艺文志》从之,径书班固之名。然司马光《通鉴考异》云:“《汉武故事》语多诞妄,非班固书,盖后人为之,托固名耳。”是以即晁氏亦又谓:“唐·张东子(柬之)书《洞冥记》后云:‘《汉武故事》,王俭造。’”实际上,当为六朝人托名所作。以汉武帝为中心人物,记载了其一生的一些主要事迹,比如“金屋藏娇”“浮海求仙”“死葬茂陵”等事,又兼及司马相如、公孙弘、东方朔、陈皇后、卫子夫、钩弋夫人等当时一些历史人物的逸闻趣事。今有《古今说海》本、 《历代小史》本、 《古今逸史》本及《粤雅堂丛书》本、《问经堂丛书》本等。

瑶石山人稿

瑶石山人稿

明诗别集。黎民表(字惟敬)著。根据陈文烛序可知,黎民表生前,镇江钟太守曾为其刻过诗集。此刻本今已不存。《瑶石山人稿》乃是黎民表去世后,其子黎君华重新编辑,于万历十六年(1588)梓刻之,并请陈文烛作序。除开头有3篇赋外,余皆古近体诗,凡16卷。今存有万历刻本。《四库全书》著录。黎民表诗颇负盛名,甚受诗论家推重。胡应麟《诗薮》评论:“诗之晚年弥工者,黎惟敬(民表)、欧桢伯(大任)皆岭南巨擘也。惟敬近体,深靓庄严类公实(梁有誉),而老健过之。”朱彝尊《静志居诗话》则认为:“瑶石诗,读之似质闷,而实沉著坚韧。元美所取续五子,无愧大小雅材者,仅此一人而已。”《四库全书总目》也说,他的诗作“虽错采镂金,而风骨典重,无绮靡涂饰之习,盖与太仓(王世贞)、历下(李攀龙)同源而派稍异。”陈田《明诗纪事》则进一步分析道:“竹垞(朱彝尊)评瑶石诗似质闷而实沉著坚韧,此第论五古一体耳。集中五律精深华妙,七律风调流美,五绝精微淡远。岭南当时诗家,梁、欧、黎三人,工力悉敌,公实质地较优,而中道夭折。桢伯、瑶石享中寿,故成就有不同耳。”

鲁迅的青年时代

鲁迅的青年时代

周作人生前亲自编定的最全面、最权威的文集。学者止庵穷数年之力校订,力求还原周作人作品原貌。全面的关于鲁迅青少年时代的回忆录,真实还原有血有肉的“人”之鲁迅。周作人,鲁迅二弟,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百科全书式的人物,最了解鲁迅的人之一。本书为鲁迅去世二十周年时,周作人应报刊之邀所写纪念文字的结集,是继《鲁迅的故家》《鲁迅小说里的人物》之后又一种关于鲁迅的著作。其在前者的基础上,补充了新的事实,且更为系统地介绍了鲁迅早年生活情状、学问兴趣所在、思想形成根基等。有别于当时诸多片面化、概念化的神化鲁迅之作,知堂尤为强调的是鲁迅作为“人”的一面,如《鲁迅的笑》《鲁迅与弟兄》各篇,让我们看到了“横眉怒目”而外“和蔼可亲”的鲁迅。

寿昌无明和尚语录

寿昌无明和尚语录

该书是研究无明慧经禅师思想以及明代曹洞宗发展的重要资料。书中包含了无明慧经禅师在不同场合的上堂说法、拈香问答、举古颂古等内容,体现了他对禅宗义理的深刻理解和独特见解。例如,他强调 “行解相应”,认为修行不仅要在见地上圆明,还要在行为上自然剿截,不能偏于知解或行持一端。在禅法上,他继承了曹洞宗的传统,又有自己的特色,常以简洁明快的语言启发弟子领悟佛法真谛,如 “诸佛时常说法,不须疑议猜详,是何法?天地玄黄,宇宙洪荒,不论通宗透教,秪贵直下承当”,引导弟子不要执着于文字相,要直接从当下的生活中去体悟佛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