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宋本备急千金要方序
盖闻医经经方,性命所系,固已为至巨至急。择于医经经方之书,拔其精且善者,椠版①以被之宇内②,贻诸后世③,其为深仁广泽④,更何如哉。我列祖⑤好生之德,根之天性,既图治于圣经⑥,而尤深拳拳⑦乎疾医⑧一职。是以庆元⑨鞬櫜⑩以还,乃遍搜罗医籍,充诸书府。尔来世德作求,迨享保①中,屡刊布方书以贻后世,天下沐其深仁广泽,盖不唯如膏雨②也。宽政初载③,乃一新医学,比年④以来,百度毕张⑤,凡其所以教养劝勉之具,靡不至焉。但刊印医书,费皆出医官私赀,无有官刻⑥也。臣等滥竽⑦医僚,大惧经方⑧至急,而不能择其书之精且善者,广布诸天下后世,无以称我大府⑨列代好生至意也。尝窃考之,晋唐以降,医籍浩繁,其存而传于今者,亦复何限。求其可以扶翊长沙⑩,绳尺百世者,盖莫若孙思邈《千金方》者焉。是书皇国向传唐代真本①,惜仅存第一卷,其余寂无闻焉。若今世所传,系明人传刻道藏本,率意劖改②,疑误宏多,强分卷帙③,极失本真④。世亦往往传元版,文字颇正,稍如可观,而仍不免时有疑误,则均未为精善也。独米泽大守⑤上杉氏⑥所藏宋椠一部,较诸元版,笔画端楷,更为清朗,捡其缺讳⑦,其为北宋刊本不疑。间有乾淳间⑧补刻,亦唯寥寥数纸,则仍是为林亿等校正之旧,厘然可覆按也。盖是本元明以后,久既属绝响⑨,是以康熙中⑩张璐撰《千金方衍义》,称照宋刻本,校其文字,却同明代坊刻。乾隆《四库全书目》亦特载道藏本,则知其既佚也。是本每卷有金泽文库①印记,实系北条②显时旧藏原本,距今五百余年,而此一部岿然③独存,真为天壤间绝无仅有之秘笈④矣。臣等窃以为孙氏书之传于今者,未有若是本精且善者,而及今不传,恐日后遂归晦昧湮灭⑤,不可复问,宁不大旷厥职⑥,上负大府列代好生至意乎。将同人共商,各捐私赀,以付梓也。曾闻之朝,而不图朝旨⑦为发帑金⑧,俾刊之医学。臣等逢此盛举,尤属旷典⑨。亟倩好手影写⑩,选子弟才俊者雠对点勘,靡日或辍,于是仅半岁剞劂告竣。其第四卷止存二叶,今从元版补完。其指义①参②,疑尚有别风淮雨③,宜从他本校治者,详加甄录④,别为考异⑤,以附其后,庶乎得失兼明,来者有所考信⑥焉。盖病情万变,唯赖文字以见⑦之,则一字或失,贻误不细,此录之所以不得已也。顾念臣等向校刊元版《千金翼方》,置之医学,尝叹为希觏⑧。此刻之成也,孙氏之书双璧相合,再显我日域,不其伟欤。抑知物之显晦,虽有数⑨存焉,固未必不应昌期⑩,以焕发幽光,非偶然也。臣等不堪跃喜,敢忘驽钝,勉竭涓埃。窃幸医学之日以益盛,人材之日以益长,人人循真人之津梁①,究长沙之奥穾②,则凡在医官,莫不钦赖,而在海内为医者,得由以各明其术,尊其道焉,则大府列代之深仁广泽天下莫不霑濡③,当代绍述④之功衣被于宇内者,尤将永世而无穷矣。
① 椠(qiàn 欠)版 刻版。按“椠”,书版。《说文解字•木部》:“椠,牍朴也。”此谓雕刻书版。
② 被之宇内 传播到天下。按“被”,覆盖。《楚辞•招魂》:“皋兰被径兮斯路渐。”王逸注:“被,覆也。”此谓传播。
③ 贻(yí 疑)诸后世 把它遗留给后代。按“贻”,遗留。《书经•五子之歌》:“有典有则,贻厥子孙。“孔传:“贻,遗也。”
④ 深仁广泽 深厚宽广的恩泽。按“泽”,恩泽。《篇海类编•地理类•水部》:“泽,恩泽也。”
⑤ 列祖 “列”原作“烈”,今改。按“烈”,通“列”。《说文通训定声•泰部》:“烈,假借为列。”
⑥ 圣经 儒家所称的经典著作。韩愈《昌黎集》十八•答殷侍御书:“况近世《公羊》学几绝,何氏补注,不见他书,圣经贤传,屏而不省,要妙之义,无自而得。”
⑦ 拳拳 诚恳,恳切。司马迁《报任安书》:“拳拳之忠,终不能自列。”
⑧ 疾医 此谓掌治疗疾病之事的医生。《周礼•天官•冢宰》:“疾医掌养万民之疾病。”
⑨ 庆元 南宋宁宗赵扩年号。公元1195—1200年。
⑩ 鞬(jiàn 建)櫜(gāo 高) 盛弓矢的器具。《左传•僖公二十三年》:“左执鞭弭,右属櫜鞬”杜预注:“櫜以受箭,鞬以受弓。”此谓收藏。
① 享保 日本中御门天皇的年号,公元1716—1735年。
② 膏雨 雨露滋润。按“膏”,滋润。《广雅•释言》:“膏,泽也。”《集韵•号韵》:“膏,润也。”
③ 宽政初载 宽政初年。按“宽政”,日本光格天皇第二个年号,其元年(公元1789年,相当于我国清代乾隆五十四年。)
④ 比年 每岁。《礼记•王制》:“诸侯之于天子也,比年一小聘,五年一朝。”郑玄注:“比年,每岁也。”
⑤ 百度毕张 诸事都兴旺发展。按“百度”,犹言百事。《北史•苏绰传》:“周文提剑而起,百度草创。”“张”,扩张,发展。《广雅•释诂一》:“张,大也。”
⑥ 官刻 由官府主持并出资刊刻的书籍。
⑦ 滥竽 即“滥竽充数”。比喻没有真才实学,聊以充数。典出《韩非子•内储说上》。
⑧ 经方 谓唐以前医学大家的经论方。如张仲景、王叔和、阮河南、范东阳、张苗、靳邵等所传之方。
⑨ 大府 官府。
⑩ 扶翊(yì 易)长沙 丰富完善张仲景的学说。按“翊”,辅佐。《汉书•百官公卿表上》颜师古注引张晏曰:“翊,佐也。”“长沙”,指东汉名医张仲景的学说。因传张氏曾任长沙太守,故名。
绳尺百世 后世的规矩准绳。按“绳”,木工用的墨线;“尺”,量长度的器具。绳尺,引申为标准,法则。
皇国 谓日本国。
向传 从前流传。按“向”,从前,原来。《吕氏春秋•察今》:“病变而药不变,向之寿民,今为殇子矣。”
① 唐代真本 即日本保存的《备急千金要方》古本残卷。公元1832年发现后由丹波元坚撰序刊行,书名题《真本千金方》,仅存卷一一卷,其内容未经宋臣校改过。
② 率意劖(chǎn 产)改 任意删改。按“劖”,凿,铲。《说文解字•刀部》:“劖,断也。”此谓删节。
③ 强分卷帙 谓明正统《道藏》把《千金要方》原书的三十卷勉强分为九十三卷。
④ 本真 本来的真实面目。
⑤ 大守 日本古代官职名。
⑥ 上杉氏 日人。现行江户本《备急千金要方》之祖本即为其所藏。
⑦ 缺讳 缺笔避讳。封建时代对君主和尊长的名字,避免直接说出或写出,谓之避讳。
⑧ 乾淳间 即南宋孝宗赵慎乾道、淳熙年间。约相当于公元1165—1189年。
⑨ 绝响 失传。《晋书•嵇康传论》:“嵇琴绝响。”后泛称学问、技艺失传为绝响。
⑩ 康熙中 清代康熙年间。按“康熙”,清圣祖玄烨的年号,公元1662—1722年。
张璐 清代医家(公元1617—1700年),字路玉,号石顽。长州(今江苏吴县)人。著有《张氏医通》、《千金方衍义》等。
《千金方衍义》 清代张璐撰,三十卷,系张氏对《备急千金要方》进行校勘、注释和发挥的著作。
坊刻 民间书坊刊刻的版本。
乾隆 清高宗弘历的年号,公元1736—1795年。
《四库全书目》 即《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按《四库全书》,清乾隆间永瑢、纪昀主编。共收书3503种,79337卷,是现存我国最大的丛书。
① 金泽文库 日本北条时藏书处。
② 北条 即北条氏。日本镰仓幕府时代掌握实权的豪族。公元1192年北条时政开创镰仓幕府,公元1333年北条氏与镰仓幕府一同终结。
③ 岿然 高大独立貌。《广韵•旨韵》:“岿,岿然,高峻貌。”
④ 秘笈 即“秘籍”。罕见之书。《唐诗纪事•段成式》:“博学强记,多奇篇秘笈。”
⑤ 晦昧湮灭 隐没失传。按“湮灭”,埋没。司马相如《封禅文》:“湮灭而不称者,不可胜数。”
⑥ 大旷厥职 极大地疏薄了那个职责。按“旷”,疏薄。《礼记•檀弓下》孔颖达疏:“旷,犹疏薄也。”“厥职”,此指本序文作者们所担任的医学职务。
⑦ 朝旨 政府命令。
⑧ 帑(tǎng 倘)金 国库中所藏的金钱。按“帑”,古时收藏钱财的府库。《说文解字•金部》:“帑,金币所藏也。”段玉裁注:“此与府、库、廥等一律。”
⑨ 旷典 罕见难逢的典礼。《宋史•乐志五》:“百年旷典,至是举行。”
⑩ 亟倩好手影写 赶快请好书法的人影写。按“倩”,请。《字汇•人部》:“倩,使人。”“影写”,覆在原书上抄书。即用质薄而坚韧之纸,蒙在所据底本之上描写。
雠对点勘 校雠,核对,断句,考察。即“点校”。
靡日或辍(chuò 绰) 没有一天歇止。按“靡”,无,没有。《尔雅•释言》:“靡,无也。”“辍”,停止。《玉篇•车部》:“辍,止也。”《增韵•屑韵》:“辍,歇也。”
剞(jì 击)劂(jué 决) 谓雕版印书。按“剞劂”,古代刻镂工具。《广韵•释器》:“剞劂,刀也。”王念孙疏证:“剞之言阿曲,劂之言屈折也。《说文》:剞劂,曲刀也。”
① 指义 即“旨义”。按“指”,意旨。《汉书•东方朔传》:“承相御史知指。”颜师古注:“指,谓天子之意也。”
② 参即“参差”。纷乱不齐貌。《说文解字•糸部》:“,参也。”段玉裁注:“此曰参差。”《说文通训定声》:“当言丝之不齐。”
③ 别风淮雨 谓书籍文字以讹传讹。今本《尚书大传•周传》:“别风淮雨”,《后汉书•南蛮传》作“列风雷雨”,刘勰《文心雕龙•练字》认为当作“列风淫雨”。列与别,淫与淮,形近而误。后人因之称文字错讹为“别风淮雨”。
④ 甄录 鉴别,记录。按“甄”,考察,识别。《广韵•先韵》“甄,察也。”《龙龛手鉴•瓦部》:“甄,识也。”
⑤ 考异 指江户本《备急千金要方》后所附多纪元坚等影印原书时所作的校勘记。
⑥ 考信 考查的确。按“信”,确实,的确。《字汇•人部》:“信,不差爽也。”
⑦ 见 了解,知道。《左传•襄公二十五年》:“他日吾见蔑之面而已,今吾见其心矣。”
⑧ 希觏(gòu 构) 罕见。按“觏”,遇见。《说文解字•见部》:“觏,遇见也。”
⑨ 数 规律,法则。刘禹锡《天论》:“夫物之合并,必有数存乎其间焉。”
⑩ 昌期 昌盛兴隆的时期。按“昌”,兴盛。《广雅•释诂二》:“昌,盛也。”
幽光 深藏未露的光芒。按“幽”,隐蔽,深远。《说文解字•部》:“幽,隐也。”
敢忘驽钝 不敢忘记(自己)才能低下。按“敢”,不敢,岂敢。《左传•庄公二十二年》:“敢辱高位,以速官谤。”杜预注:“敢,不敢也。”
勉竭涓埃 勉强竭尽微力。按“涓埃”,滴水与轻尘。比喻贡献微小。杜甫《杜工部诗史补遗》三•野望:“唯将迟暮供多病,未有涓埃答圣朝。”
① 津梁 桥梁。《国语•晋语》:“津梁之上,无有难急也。”此谓能起到桥梁作用的《千金要方》。
② 奥穾(yào 药) 深邃隐僻。按“穾”,幽深隐僻。《正字通•穴部》:“穾,深也。”又隐暗处。《释名》:“穾,幽也。”
③ 霑(zhān 粘)濡 滋润。慧琳《一切经音义》卷十七:“霑,《考声》云:小湿也。《广雅》云:霑,渣也。顾野王云:霑犹濡也。《说文》:从雨,沾声。经作沾,俗字也。”
④ 绍述 继承,推行。此谓继承发扬孙思邈的学说。按“绍”,继承。《尔雅•释诂上》:“绍,继也。”
嘉永二年⑤二月十五日,侍医尚药医学教谕法印臣多纪元坚⑥,西城侍医医学教谕兼督务法眼臣多纪元昕⑦,内直医官医学教谕法眼臣小岛尚质⑧等谨序。
⑤ 嘉永二年 公元1849年。按“嘉永”,日本孝明天皇的第一个年号,共六年。其元年(公元1848年)相当于中国清道光二十八年。
⑥ 多纪元坚 日本汉方医学家(公元1795—1857年),江户医学创始人多纪元简之子。本姓丹波,多纪为赐姓。著有《杂病广要》、《伤寒论述义》等。
⑦ 多纪元昕 日本汉方医学家,多纪元坚之兄、多纪元胤之子,参加过多种善本医籍的校刊工作。
⑧ 小岛尚质 19世纪中期日本著名汉方医学家,主持并参加过《千金要方》等多种善本医籍的校刊工作。
新校备急千金要方序
昔神农①遍尝百药,以辨五苦六辛之味。逮伊尹②而汤液之剂备;黄帝③欲创九针,以治三阴三阳之疾,得岐伯④而砭艾之法⑤精。虽大圣人⑥有意于拯民之瘼⑦,必待贤明博通之臣,或为之先,或为之后,然后圣人之所为得行于永久也。医家之务,经是二圣⑧二贤⑨而能事毕矣。后之留意于方术者,苟知药而不知灸,未足以尽治疗之体;知灸而不知针,未足以极①表里之变②。如能兼是圣贤之蕴③者,其名医之良乎。有唐真人④孙思邈者,乃其人也。以上智之材,抱康时⑤之志,当太宗治平之际⑥,思所以佐乃后庇民⑦之事,以谓上医⑧之道,真圣人之政,而王官之一守也。而乃祖述⑨农黄之旨⑩,发明岐挚之学,经掇扁鹊之难,方采仓公之禁,仲景黄素①,元化绿帙②,葛仙翁之必效③,胡居士④之经验,张苗之药对⑤,叔和⑥之脉法,皇甫谧之三部⑦,陶隐居⑧之百一⑨,自余郭玉⑩范汪,僧垣①阮炳②,上极文字之初,下讫有隋之世,或经或方,无不采摭。集诸家之所秘要,去众说之所未至,成书一部,总三十卷,目录一通③。脏腑之论,针艾之法,脉证之辨,食治之宜,始妇人而次婴孺,先脚气而后中风,伤寒痈疽,消渴水肿,七窍之疴,五石之毒,备急之方,养性之术,总篇二百三十二门,合方论五千三百首,莫不十全可验,四种兼包。厚德过于千金,遗法传于百代,使二圣二贤之美不坠于地,而世之人得以阶④近而至远,上识于三皇⑤之奥者,孙真人善述⑥之功也。然以俗尚险怪,我道纯正,不述剖腹易心之异;世务径省,我书浩博,不可道听途说⑦而知。是以学寡其人,浸以纷靡⑧;贤不继世⑨,简编断缺不知者以异端。不知者以异端见黜①,好之者以阙疑②辍功③。恭惟④我朝以好生为德,以广爱为仁,乃诏儒臣,正是坠学⑤。臣等术谢多通⑥,职专典校⑦,于是请内府⑧之秘书⑨,探道藏⑩之别录,公私众本,搜访几遍,得以正其讹谬,补其遗佚,文之重复者削之,事之不伦者辑之,编次类聚,期月功至。纲领虽有所立,文义犹或疑阻,是用端本以正末①,如《素问》《九墟》②,《灵枢》《甲乙》,《太素》《巢源》③,诸家本草,前古脉书,《金匮玉函》④,《肘后备急》⑤,谢士秦《删繁方》⑥,刘涓子《鬼遗论》⑦之类,事关所出⑧,无不研核。尚有所阙,而又溯流以讨源⑨,如《五鉴经》⑩,《千金翼》,《崔氏纂要,《延年秘录》,《正元广利》,《外台秘要》,《兵部手集》,《梦得传信》①之类,凡所派别②,无不考理③。互相质正④,反覆稽参⑤,然后遗文疑义,焕然悉明。书虽是旧,用之惟新,可以济函灵⑥,俾乃圣好生之治,可以传不朽。副⑦上主广爱之心,非徒为太平之文致⑧,实可佐皇极之赐福⑨。校雠既成,缮写伊始,恭以上进,庶备亲览。
① 神农 一称“炎帝”。传说中的上古帝王,农业与医药的创始人。《史记•三皇本纪》:“神农氏以赭鞭鞭草,始尝百草,始有医药。”
② 伊尹 一名挚,号阿衡,商代莘(今山东莘县)人。曾为商汤之相,相传善烹调之术,深明本草药性,故后世有伊尹著《汤液本草》之说。
③ 黄帝 传说中的上古帝王,华夏族祖先。相传医药、蚕桑、舟车、宫室、文字之制,皆始于黄帝时。
④ 岐伯 原作“歧伯”,据道藏本、四库本改。按“岐伯”,上古时名医,黄帝之臣。相传黄帝“使岐伯尝味草木,典医疗疾”,又与岐伯、桐君、伯高、少俞等人讨论医药,创制九针,创立医药之学。
⑤ 砭艾之法 针灸疗法。按“砭”,石针。《说文解字•石部》:“砭,以石刺病也。”古代以砭为针,以艾为灸,故称。
⑥ 圣人 人格品德最高的人。此为帝王的尊称。《礼记•大传》:“圣人南面而治天下。”
⑦ 拯民之瘼 救助民众的疾苦。按“瘼”,疾苦。《诗经•小雅•四月》:“乱离瘼矣,爰其适归。”
⑧ 二圣 谓神农、黄帝。
⑨ 二贤 谓伊尹、岐伯。
① 极 穷尽。《玉篇•木部》:“极,尽也。”《广韵•职韵》:“极,穷也。”
② 表里之变 (疾病所在)部位的变化。
③ 蕴 原作“缊”,今改。按“缊”,通“蕴”。《说文通训定声•屯部》:“缊,假借为蕴。”
④ 真人 修真得道的人。《素问•上古天真论》:“余闻上古有真人者,提挈天地,把握阴阳,呼吸精气,独立守神,肌肉若一,故能寿蔽天地,无有终时,此其道生。”此指孙思邀。相传宋徽宗曾封孙氏为真人,故称。
⑤ 康时 匡时,治世。王勃《王子安集》十六:“……天地离乖,元首伫康时之具。”
⑥ 太宗治平之际 唐太宗李世民治理国家太平安定之时。按“治平”,本指治国平天下。《礼记•大学》:“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此谓国家太平安定。
⑦ 庇民 保佑民众。按“庇”,保护,保佑。《国语•楚语》:“夫从政者,以庇民也。”
⑧ 上医 最高明的医生。《国语•晋语》:“上医医国,其次医人。”
⑨ 祖述 “述”原作“迷”,今改。“祖述”,谓师法前人,加以陈说。《礼记•中庸》:“仲尼祖述尧舜,宪章文武。”
⑩ 农黄之旨 神农、黄帝的旨意。按“旨”,主张,意见。《周易•糸辞下》:“其称名也小,其取类也大,其旨远,其辞文,其言曲而中。”
岐挚 谓岐伯和伊尹。伊尹又名“挚”。
掇(duó 夺) 选取。《汉书•董仲舒传》:“掇其切当世,施朝廷者著于篇。”颜师古注:“掇,采拾也。”
扁鹊之难 扁鹊所著的《难经》。按“扁鹊”,春秋时对名医秦越人的称谓。《史记•扁鹊仓公列传》:“扁鹊者,勃海郡郑人也。姓秦氏,名越人。”
仓公之禁 淳于意的秘方。淳于意曾为齐之太仓长,因称仓公。按“禁”,秘密。此谓秘方。《史记•扁鹊仓公列传》:“我有禁方,年老,欲传于公,公毋泄。”
① 黄素 谓《黄帝内经素问》,相传为黄帝所撰。
② 元化绿帙 华佗的医书。按“元化”,东汉名医华佗的字。“帙”,护书的封套。绿帙,此指医书。
③ 葛仙翁之必效 葛玄的特效方。按“葛仙翁”即葛玄,东汉末年道士,兼通医药之学,为晋代名医葛洪的叔祖,著有《济急方》三卷、《杂方》十卷、《杏仁煎方》一卷,均佚。
④ 胡居士 即胡洽,南北朝时期北齐医家,一名胡道洽,庆陵(今江苏江都县)人,爱好音乐,以医书知名,著有《百病方》二卷,已佚。
⑤ 张苗之药对 按此说有误。《药对》乃北齐医家徐之才所撰。参见本书卷一•大医习业“药对”条注释。
⑥ 叔和 即王叔和,西晋时期医家(公元3世纪),名熙,山西高平(一说山东济宁)人。曾任太医令,精研脉学,编成《脉经》十卷、《论病》六卷(已佚),又将张仲景《伤寒杂病论》加以整理,对于保存古代医学文献,促进医学发展有一定贡献。
⑦ 三部 指皇甫谧所编著的《黄帝三部针灸甲乙经》。因该书内容主要取材于《素问》、《针经》、《明堂孔穴针灸治要》三部古医书,故名。
⑧ 陶隐居 南北朝时期宋梁间著名医药学家、道家(公元456—536年)。名弘景,字通明,号华阳隐居,丹阳秣陵(今江苏镇江附近)人。在药物学方面,曾将《神农本草经》与《名医别录》的药物共七百三十种予以分类合编,加以注释,撰成《本草经集注》,总结了南北朝以前的药物学成就,是《神农本草经》之后我国古代本草学的重要文献。在方剂学方面,除撰有《效验方》、《药总诀》等书外,还增补了葛洪的《肘后备急方》,称《补阙肘后百一方》。在导引方面,撰有《养生延命录》、《养生经》等。在炼丹化学方面,撰有《古今刀剑录》等。
⑨ 百一 即《肘后百一方》,三卷,系陶弘景在葛洪《肘后备急方》基础上增补改编而成。
⑩ 郭玉 东汉医家,广汉(今四川广汉)人。精于诊脉,汉和帝时曾任太医丞。
范汪 晋代医家,名汪,字玄平,颖阳(今河南许昌)人。撰有《范东阳方》(又称《范汪方》或《范东阳杂药方》)一百七十卷,已佚。其部分内容散见于《外台秘要》、《医心方》等医书中。
① 僧垣 “垣”原作“坦”,据道藏本、四库本改。按“僧垣”,即姚僧垣,北周医家(公元499—583年),字法卫,吴兴武康(今浙江德清)人。医术高超,撰有《集验方》,原书已佚,但其部分内容仍可见于《外台秘要》等书。
② 阮炳 南北朝时期北魏医家,字叔文,陈留尉氏(今河南开封)人。因其曾任河南尹,故称“阮河南”。精于医术,撰有《阮河南》十六卷,已佚。
③ 一通 一卷。按“通”,量词,卷、篇。杜甫《可叹》:“群书万卷常暗诵,《孝经》一通看在手。”
④ 阶 凭借。《北史•周室诸王传论》:“由斯言之,建候置守,乃古今之异术;兵权爵位,盖安危之所阶乎。”
⑤ 三皇 传说中上古时期的三位部落酋长。其名传说不一,此指伏羲、神农、黄帝。详皇甫谧《帝王世纪》。
⑥ 述 阐述前人的成说。《论语•述而》:“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皇侃疏:“述者,传于旧章也。”
⑦ 道听途说 “途”原作“塗”,今改。按“塗”,同“途”。《广韵•模韵》:“塗,路也。”《集韵•模韵》:“途,通作塗。”
⑧ 浸以纷靡 渐近繁乱。
⑨ 贤不继世 高明的医家不能接连出现。按“贤”,贤人。此指高明的医家。
⑩ 简编断缺 书简散脱,残缺不全。按“简编”,书简。《说文解字•竹部》:“简,牒也。”《诗经•小雅•出车》:“岂不怀归,畏此简书。”孔颖达疏:“古者无纸,有事书之于简,谓之简书。”
异端 别为一端。儒家称儒家以外的学说、学派为异端。《论语•为政》:“攻乎异端,斯害也己。”此谓不合正统的学说。
① 见黜 被摈弃。按“黜”,摈弃。《篇海类编•声色类•黑部》:“黜,去也。”
② 阙疑 对疑难未解者不妄加评论。《论语•为政》:“多闻阙疑,慎言其余,则寡尤。”
③ 辍(chuò 绰)功 止功。按“辍”,止,停止。《玉篇•车部》:“辍,止也。”
④ 恭惟 旧时对上的谦词。犹言“敬思”、“窃意”。王褒《圣主得贤臣颂》:“恭惟《春秋》法王始之要,在乎审己正统而已。”
⑤ 坠学 将要衰亡的学问。按“坠”,丧失,衰落。《广雅•释诂二》:“坠,失也。”
⑥ 术谢多通 在学术上愧称博识多闻。按“谢”,谦词。惭愧。张相《诗词曲语辞汇释》:“谢,犹惭也。”
⑦ 典校 主持校勘(医书)。按“典”,主持,掌管。《广雅•释诂三》:“典,主也。”
⑧ 内府 皇室的仓库。《史记•淮阴侯列传》:“夫锐气挫于险塞,而粮食竭于内府。”
⑨ 秘书 宫禁中的藏书。《汉书•刘向传》:“诏向领校中五经秘书。”
⑩ 道藏 道教经典的汇刻。宋初即有《大宋天宫宝藏》、《崇宁重校道藏》之刻。明有正统《道藏》五千三百零五卷,万历间又有《续道藏》一百八十一卷,其中收载有相当数量的医书。
削 删除。《庄子•胠箧》:“削曾史之行,钳杨墨之口,攘弃仁义,而天下之德始玄同矣。”郭象注:“削,除也。”
不伦 没有条理。按“伦”,条理,顺序。《广雅•释诂一》:“伦,顺也。”
辑 原作“缉”,今改,按“缉”,通“辑”。协调,整理。《文选•王俭•褚渊碑文》:“元戎启行,衣冠未缉。”李善注:“《尔雅》曰:辑,和也。缉与辑同。”
疑阻 疑问,阻隔。
① 端本以正末 详审本源以校正枝节。按“端”,详审。《古今韵会举要•寒韵》引《增韵》:“端,审也。”
② 《九墟》 《灵枢经》是组成《黄帝内经》的另一部著作。最早只有九卷,因没有正式书名,也称为《九卷》。汉魏以后,由于反复抄录,出现了多种不同的传本,《九墟》是其一,已佚。
③ 《巢源》 即隋代巢元方所撰《诸病源候论》,为我国第一部中医病理学专著。
④ 《金匮玉函》 即《金匮玉函经》八卷,为《伤寒论》别本之一,曾经北宋校正医书局校定刊行,其内容与宋本《伤寒论》大体相同,唯体例编次略有差异。
⑤ 《肘后备急》 即《肘后备急方》,简称《肘后方》。东晋葛洪撰,约成书于公元3世纪,八卷,系摘编作者所撰《玉函方》中简要、实用、救急之方而成。
⑥ 谢士秦《删繁方》 六朝时期谢士秦(一作谢士泰)撰,十三卷(一作十二卷、十卷),原书已佚,其部分佚文可见于今本《外台秘要》。从其佚文分析,该书是一部有论有方、理法并重的方书。
⑦ 刘涓子《鬼遗论》 即晋代医家刘涓子所撰《刘涓子鬼遗方》,为现存较早的外科专著。经南齐龚庆宣整理而传之于世。原本十卷,首见于《隋书•经籍志》,又为新、旧《唐书》所著录。今存宋刊残本五卷。
⑧ 所出 出处。
⑨ 溯(sù 粟)流以讨源 即“溯流探源”。按“溯”,逆水而上。
⑩ 《五鉴经》 书名,五卷。《通志•艺文略》有著录。
《崔氏纂要》 即唐代崔知悌所撰《崔氏纂要方》。按《旧唐书•经籍志》载:“《崔氏纂要方》十卷,崔知悌撰。”原书已佚,《外台秘要》中可见其部分佚文。
《正元广利》 即《贞元集要广利方》,五卷。系唐德宗李适于贞元十三年(公元797年)颁行国内的一部方书,已佚。《旧唐书•德宗本纪》:“贞元十三年春正乙丑,上制《贞元广利药方》五百八十六首,颁降天下。”
《兵部手集》 书名,唐代薛弘撰,三卷。按《新唐书)注:“兵部尚书李绛所传方”。
① 《梦得传信》 即唐代刘禹锡所撰《传信方》。所收方药大多符合简、便、廉、验的原则,唐宋医书中颇多引用。
② 派别 流派。此谓学派。
③ 考理 考证辨义。
④ 质正 评断匡正。按“质”,评断,评量。《礼记•王制》:“司会以岁之成质
于天子。”郑玄注:“质,平也。” ⑤ 稽参 考核参正。按“稽”,考核,调查。《广雅•释言》:“稽,考也。”
⑥ 函灵 道藏本、四库本并作“含灵”。按“函灵”,即“含灵”,古以人为万物之灵,故称百姓为“含灵”。《晋书•桓玄传论》:“夫帝王者,功高宇内,道济含灵。”
⑦ 副 辅助,赞助。《素问•疏五过论》:“循经守教,按循医事,为万民副。”杨上善注:“副,助也。”
⑧ 文致 文采的极致。此指礼乐的繁缛。《汉书•董仲舒传》:“今汉继大乱之后,若宜少损周之文致,用夏之忠者。”注:“致,至极也。”
⑨ 赐福 “赐”原作“锡”,今改。按“锡”,通“赐”。《素问•至真要大论》:“余锡以方士。”张景岳注:“锡,赐也。”
太子右赞善大夫⑩臣高保衡、尚书都官员外郎臣孙奇、尚书司封郎中充秘阁校理臣林亿等谨上。
⑩ 太子右赞善大夫 宋代官职名,为东宫(太子宫)属官。
尚书都官员外郎 宋代官职名,为尚书省属官。
秘阁校理 宋代官职名。按“秘阁”,古代禁中藏书之所。释文莹《玉壶清话》:“兴国中,太宗建秘阁,选三馆书以寘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