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医类案

作者:江瓘
名医类案

中医医案。12卷。明江瓘撰。江瓘,字民莹,歙(今安徽歙县)人。自号篁南山人。补诸生。因病而习医,且自药而愈。著《名医类案》。以求达到“宣明往范,昭示来学;既不诡于圣经,复易通乎时俗”的目的。本书历经20年,未完成。后由其子江应宿继承其业,补撰成书(1549)。本书采集明以前历代名医的临床验案,结合家藏秘方及个人医案。按病症分类为二百零五门,包括急性、慢性传染病、内科杂病,以及外科、五官科、妇科、儿科等各科医案。各病案均载病者姓名、年龄、体质、症状、诊断与治疗,重要的医案后还附按语。是我国现存第一部医案类著作,为后代研究疾病史、治疗学提供了丰富的资料。有万历十九年(1591)刊本、光绪十一年(1885)信述堂重刊本、1957年人民卫生出版社影印本等。

江瓘其它书籍

猜你喜欢的书

广黄帝本行记

广黄帝本行记

一卷。题唐阆州晋安县主簿王瓘撰。原书三卷,上、中二卷述黄帝成长及治理天下之事,此二卷已亡佚。今仅存一卷, 即下卷,叙述黄帝修道成真之事,因收入《道藏》得以保存。主要记述黄帝使天下大治之后,寻仙访道之事。记载了黄帝师从宁封子,受其龙娇之经,见紫府先生,登于风山受《三皇内文》天文大字,以劾召鬼神,见中黄子,受九茄之方,见大隗君黄盖童子,受《神仙芝图》十二卷,陟王屋,开石函,发玉笈,得《金鼎九丹之经》,复受《九转之诀》于玄女,往天台受《金液神丹之方》,问道广成子于崆峒山。从广成子得长生久视之道,最后乘龙升天。可作研究黄帝与道教的参考资料之用。收入《道藏》洞真部记传类。

混唐后传

混唐后传

明代白话长篇历史演义小说。一名《薛家将平西演传》、《混唐平西传》,又名《大唐后传》。八卷三十二回,卷之首五回,共三十七回。题“竟陵钟惺伯敬编次,温陵李贽卓吾参订”,恐系伪托。成书于明末。现存主要版本有清芥子园刊本,藏大连图书馆;文德堂藏板本。1982年春风文艺出版社删节排印本,上海古籍出版社“古本小说集成”影印芥子园刊本,1993年中州古籍出版社“话说隋唐小说丛书”排印芥子园刊本,1995年华夏出版社“中国古典小说名著百部丛书”排印本。书叙唐太宗宠幸武才人,高宗立武氏为后。高宗崩,武氏改唐为周,自称神圣皇帝。李隆基平定韦后之乱,即位后重用姚崇、宋璟等贤臣,唐室中兴。玄宗宠幸杨妃,杨氏权倾天下。安史之乱起,马嵬坡贵妃自缢。肃宗即位,平定安史之乱。本书故事集中,寓意明确,但杂有消极迷信观念。有清芥子园刊本,近有1982年春风文艺出版社排印本,删去六回。

儒林宗派

儒林宗派

十六卷。清万斯同撰。本书记孔子以下迄于明末儒家各派授受源流,各以时代为序,其上无师承后无弟子者,则列入附录。所列仅及人名、字号、师承与弟子,间有籍贯,而无事迹。自朱熹《伊洛渊源录》出后,《宋史》遂以道学儒林分为两传,门户分明,水火相争。明以来谈道统者,扬己凌人,互相排轧,终酿门户之祸。万斯同目击其弊,因著此书,期以消除朋党。凡自汉至唐传经之儒,一一具列,持论甚为公允,较之《学统》、《学案》诸书,可谓翦除固习,无门户之见。有《四库全书》本,《四明丛书》第三集又有清王梓材增注本。

后汉书

后汉书

文集。南朝宋范晔(398—445)撰。一百二十卷。晔字蔚宗,顺阳(今河南淅川东)人。曾任尚书吏部郎,累官太子詹事。后因谋立刘义康为帝一案牵涉被杀。全书分帝纪九卷,后纪一卷,列传八十卷,志三十卷,共一百二十卷。范晔所撰纪传,梁刘昭取晋司马彪《续汉书》的八志三十卷合成全书。上起新莽灭亡(23),下至汉献帝建安二十五年(220),记东汉一代一百九十多年的历史。范晔撰此书前已有十八家后汉史书,范氏博采众书,斟酌去取,纪传写得颇具特色,叙述人物,多以类相从,增创有《党锢》、《宦者》、《文苑》、《独行》、《方术》、《逸民》和《烈女》列传。叙事抑势力,薄公卿,褒党锢,尊独行。如表彰班超事功,为有才行的妇女蔡文姬立传。直写曹操“自领冀州牧”,“自为丞相”,为史家所赞肯。其《东夷传》、《西南夷》、《西羌》、《西域》、《南匈奴》各传,记载和保存了大量重要的民族历史、文化习俗资料,如在《南匈奴传》里,记载了王昭君为良家女,入宫多年,积悲怨,乃请掖庭令求行,远嫁匈奴的史实。被后世戏剧创作所取材。唐史学家刘知几评范书“简而且周,疏而不漏。”然书中也反映出范氏反对农民起义,对黄巾军多所诋毁。又缺表,无食货、艺文、河渠等志,缺少对后汉社会经济、交通、文化情况等专章叙述。唐章怀太子李贤为纪传作注。清惠栋有《后汉书补注》,王先谦有《后汉书集解》。版本以宋谆化五年(994)初刻最早,南宋绍兴本为善,一九六五年中华书局出版标点本。

摄阿毗达摩义论

摄阿毗达摩义论

南传上座部佛教论书。阿耨楼陀撰。1910年译为英文本,由伦敦巴利圣典会刊行。中译本1986年中国佛教协会出版,叶均译。本论是一部介绍南传上座部佛教论藏哲学纲要书,共5万余字,9品。前5品介绍了心法和心所法,把上座部基本6种心法,即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依欲、色、无色界和出世间分为89种心理状态,加出世间非常心47种,组成121种心识。再立52心所(52种心理活动要素),分为一切心心所、杂心所、不善心所、善心所4类,将此与89心一一对应,指出其授受关系。89心还有14种作用,称为“14行相”,它们分别和眼等6门对应,色等外6处所缘。在14作用中心识活动路线称为“毗提”,有“六门毗提”、“三界毗提”、“出世问毗提”等类型,众生依自己的特点而获得某种“毗提”。此外还有一种潜在的“毗提”,称“离毗提”,此为众生所忽视的下意识“毗提”。作者通过这些心理活动分析,意在说明人们心理活动由生到死,又由死转生的转转相续道理。第6品说色法,并略论涅槃法,列举了由4大种(地、水、火、风)和所造色2大类构成的28种色的性质,并且分析了一切色法的成因,得出色法都是由许多物质元素聚合而成的“色聚”情况。三界有情的胎生、卵生、湿生、化生“四生”都是由聚而长,聚散而灭的过程。最后简论了从多角度来看待涅槃。第7品对广集经论中的法相名数作了解释。第8品以种种行相,从不同角度阐述12支缘起道理,立24缘名称,解释物质与精神间的种种关系。第9品述禅定实践,介绍了修禅定的具体做法和体现的不同境界。

大乘密严经

大乘密严经

大乘佛教经典。简称《密严经》、亦称《原严经》。全书共分8品,第1密严会品,讲述佛在密严国,为金刚藏等诸菩萨讲如来法身常住不变,不生不灭,色、受、想、行、识等一切诸法“但有假名,初无实义”;第2妙身生品,阐述五法、八识、三性、二无我,说明一切世间之物皆非实有,而是众生“习气”覆遮心识而生的种种戏论;第3胎生品,讲述众生生死轮回的缘由,认为欲生密严佛国当修真实三昧(禅定),善调其心,且不为三昧所缚,使心无所执著;第4显示自他品,讲述世间皆心所现,而密严佛国则本采常住,不坏不灭;第5分别观行品,讲述修行密严佛国的方法;第6阿赖耶建立品,阐述阿赖耶识本来圆满清净,同于涅槃,众生的迷悟皆以阿赖耶识为因;第7自识境界品,认为诸法无我,亦无“我所”,批判外道对有无的执著;第8阿赖耶微密品,说明一切诸法皆阿赖耶识所变现。本书主要阐述了大乘佛教瑜伽行派的法相、唯识思想,是中国佛教法相宗所本的“六经”之一。主要汉译本有唐地婆诃罗译3卷,唐不空译3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