卜商其它书籍
猜你喜欢的书
暗夜女子
达希尔·哈米特著。该书主人公布拉希尔蒙冤入狱,刚刚重获自由不久的他,遇上了深夜从家中逃出的美丽女子路易丝,得知她是一个有着复杂的过去,被当地人指指点点的女人,正试图逃离自己不爱的男人。她醉酒的男友携一名同伴追来,在打斗中同伴摔伤了头部,二人只得离去。旋即传来了伤者命在旦夕的消息,警方也对布拉希尔展开了追捕。他避免再次入狱的唯一希望,就是病床上的伤者能够醒来。然而,似乎有人不希望这样的事情发生……本书同时收录了萨姆·斯佩德系列的三个短篇。《太多人曾经活过》《他们只能绞死你一次》《一个名叫斯佩德的人》
寄鹤斋选集
近代诗文合集。洪繻著。1972年8月台湾银行经济研究室编印。卷首有编者《弁言》、倪承灿《序》、王植《序》、张光岳《序》、张瑞岳《跋》、作者《小引》和《跋语》。该集选自《寄鹤斋诗集》、《寄鹤斋古文集》、《寄鹤斋骈文集》、《寄鹤斋诗话》等。分为《文选》和《诗选》两大部分。《文选》包括古文、骈文、书札和诗话4类,多为具有台湾地方文献价值的文章。《诗选》包括上、中、下3部分。所选诗按写作时间顺序编次。其中《诗选》上收光绪二十一年(1895)以前诗66首。《诗选》中收光绪二十二年(1896)至三十一年(1905)诗133首。《诗选》下收光绪三十二年(1906)至1916年诗182首。总计收诗381首。另附录《词选》4首、《八州诗草》36首。其中《八州诗草》为作者1922年漫游大陆时作,故多纪游之诗。张光岳《序》称作者自幼“力为诗古文辞,故未弱冠而议论卓荦,诗赋斐然”。其诗“骋己意,抒胸臆,丽句佳章,络绎笔下”。张瑞岳《跋》称作者对于“古今成败,时势纵横,五洲地形,千百年掌故”,莫不了然。“间为诗歌、古文、骈丽之词,下笔辄工”。倪承灿《序》称其文“沉郁顿挫,卓然有古作者风”。
风骚要式
五代或宋初诗论著作。1卷。徐衍著。书中分“君臣”、“物象”、“兴题”、“创意”、“琢磨”5“门”论诗,往往以类刺讽颂、事父事君解诗。认为诗歌创作“言虽容易,理必求险;句忌凡俗,意便质厚”,反对“情奢”、“怒张”的轻浮、浅露之作。此书最早著录于宋《秘书省四库阙书目》,题作“徐衍《风骚要试》一卷”。其他目录类书“试”均作“式”。唐释皎然、辞远均有《诗式》,又有阙名《骚雅式》,以此推之,“试”亦当作“式”。《直斋书录解题》卷二二作“《风骚要式》一卷,徐衍述,亦未详何人。”
净土三经译注
中国佛教净土宗三部基本经典的合称,即龙树所著《无量寿经》、《观无量寿经》和《阿弥陀经》。《无量寿经》一名《大无量寿经》,简称《大经》或《双卷经》。一般认为公元1—2世纪印度贵霜王朝时期流行于犍陀罗地区。三国魏康僧铠译,2卷。该经叙述释迦牟尼在王舍城耆阇崛山为大比丘众12000人及普贤、慈氏等诸大菩萨说法之事,宣扬净土思想。该经传入中国,影响甚大。《观无量寿经》简称《观经》,宋畺良耶舍译。该经进一步发挥《无量寿经》的净土思想,叙述释迦牟尼佛应韦提希夫人之请,在频婆娑罗宫为信众讲述观想阿弥陀佛的身相和极乐净土庄严的16种观想方法。《阿弥陀经》亦称《小无量寿经》,简称《小经》,一般认为也是在公元1—2世纪印度贵霜王朝时期流行于犍陀罗地区。最早由后秦鸠摩罗什译为汉文,1卷。阿弥陀为净土宗信仰的佛名号,佛教说他是西方极乐世界的教主。该经叙述佛在祇树给孤独园对舍利弗等讲论西方极乐世界的庄严。该经字少易背,修行方法简便,在中国流传很广,成为净土宗信仰者每天必读的课本。
七俱胝佛母所说准提陀罗尼经会释
七俱胝佛母所说准提陀罗尼经会释,三卷,清弘赞会释,外题准提经会释,附五悔仪并持诵法要。
本生经
或译《佛本生故事》,印度最古的寓言故事集之一。在印度,公元3世纪就有了本生故事的浮雕。在5世纪,中国高僧法显在斯里兰卡的佛教盛会上见过500个变身表演,可见当时已传到国外。所以《本生经》的故事形成不会晚于公元2世纪。现行本子有故事547个,每个故事长短不一,短的几百字,长的几千字,最长的有10万字。从内容来说,这些故事都标明发生在释迦牟尼的前生。根据轮回转世理论,一个生灵出生以后,必然有所行为,非善即恶,这就决定其来世的好坏。如此世代轮回,永无止息。释迦牟尼成佛前,只是一个未能摆脱轮回的菩萨,经过了许多次轮回才成了佛,这些转生事迹就成了本生故事。当然实事并非如此,是佛教徒从民间取来故事素材,加以剪裁、改编。先交代今生故事,说明释迦牟尼在讲述前生故事的地点和缘由。其次是前生故事,这是核心部分。三是偈颂诗,这带有描绘、发挥、总结的性质。四是注释,即解释偈颂诗的含义。五是把前生故事的人物和今生故事的人物对应起来。其中一个人,一个动物或一个神仙,善者皆为释迦牟尼前身,恶者皆为释迦牟尼的对立面。当然有的也不属于这个格式,有时释迦牟尼是第三者,与核心故事没有关系。现存的《本生经》不是原本,原本传入斯里兰卡后散失,只存古僧伽罗文本。5世纪根据僧伽罗文本改写成巴利文本。《本生经》的故事在一些佛教国家有很大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