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三

瘧疾vBu中华典藏网

瘧母因不慎食物,腹鳴痞脹溏泄,以理脾胃之陽藥。vBu中华典藏网

草果仁 吳茱萸 茅朮 厚朴 廣皮 椒目 老薑搗取汁泛為丸vBu中华典藏网

舌白不渴,脈沉腹滿,不飢不食,二便不通。是暑濕發瘧後中氣不復,驟食大葷,亦氣結成脹。vBu中华典藏网

大針砂丸一錢二分 十服vBu中华典藏网

脈左數搏,是先天真陰難充,則生內熱,瘧熱再傷其陰,與滋養甘藥填陰。vBu中华典藏网

左歸丸去杞子牛膝加 天冬女貞vBu中华典藏网

三瘧乃邪伏陰分而發,數月始止,然畏風怕冷,因瘧邪偏寒偏熱已久,營衛皆弱,氣薄不固,調養失宜,必致復病。議用大封大固,如天真丸。vBu中华典藏网

天真丸去羊肉加河車膠vBu中华典藏网

向來多咳肺傷,六月廿四風潮感邪,單熱不寒為癉瘧。仲景謂消爍肌肉,當以飲食消息之。在乎救胃陰以供肺也。醫知是理否。vBu中华典藏网

大竹葉 連翹 麥冬 生甘草 青甘蔗漿 甜秋梨漿vBu中华典藏网

伏暑因新涼發瘧,頭脹噁心脘痞,邪郁上焦,從肺瘧治。vBu中华典藏网

竹葉 連翹 滑石 杏仁 川貝 橘紅 白蔻 紫厚朴vBu中华典藏网

太陰濕瘧,脾陽傷,氣不運,舌白脘悶,水飲停蓄,當理氣分。vBu中华典藏网

草果 厚朴 藿梗 廣皮 杏仁 苓皮 化蘇合丸一丸vBu中华典藏网

濕熱未清,瘧止頭目胸中不爽,不飢不思食,病在氣分。vBu中华典藏网

草果 白蔻 厚朴 廣皮 茯苓 杏仁vBu中华典藏网

癉瘧兩旬不解,舌白脘悶色奪。vBu中华典藏网

菖蒲根汁 白蔻仁 草果 厚朴 杏仁 茯苓皮 廣皮 化牛黃丸一丸 一去杏蔻加木香藿香化入蘇合丸vBu中华典藏网

接服 竹葉地黃湯法vBu中华典藏网

間日瘧不飢,心悶不甚渴,從脾胃制邪可愈。vBu中华典藏网

草果 知母 黃芩 生薑 厚朴 半夏 廣皮vBu中华典藏网

風濕著太陰瘧。vBu中华典藏网

草果 厚朴 廣皮 茯苓 豬苓 藿香梗 化蘇合香丸vBu中华典藏网

農家夏季受冷濕之氣,陽氣不司宣暢,壯年形軟無力,乃勞倦傷之瘧。vBu中华典藏网

生白朮 生薑 草果 厚朴 廣皮 藿香vBu中华典藏网

此熱傷氣分而為癉瘧,寐則肢腫熱渴,余暑尚熾,宜救胃津。vBu中华典藏网

人參 麥冬 竹葉 知母 生甘草vBu中华典藏网

瘧止反覆,必有所因,姑就色脈氣怯神弱,因病致虛,夏秋宜調中益氣。vBu中华典藏网

人參 益智 茯苓 廣皮 炙甘草 炒白芍vBu中华典藏网

今年瘧疾半由雨濕陰晦之邪,當以芳香逐穢理氣分多效。但三瘧系在陰伏,起必左足微冷,熱過有汗。仍知飢知味,乃勞乏氣怯之病,不必專以攻邪。(是歲系濕土司天。)vBu中华典藏网

桂枝木 生牡蠣 炒黑蜀漆 生耆 當歸 防風根 生薑 大棗vBu中华典藏网

接案 寒在四肢,熱起額准至腹,此太陰三瘧也。經水來期不移,脾主營,前議和血托邪,服後瘧來熱多口渴,此太陰陽明兩病。vBu中华典藏网

草果仁 知母 細桂枝尖 黃芩 生薑 烏梅肉vBu中华典藏网

勞倦傷陽不復,新涼再受為瘧,質虛感邪,不可發散。vBu中华典藏网

桂枝 生術 防己 茯苓皮 藿梗 廣皮vBu中华典藏网

三年前失血,今秋途次暑濕熱傷成瘧,脘痞不飢,是邪結氣分。vBu中华典藏网

飛滑石 白蔻仁 杏仁 厚朴 藿香梗 廣皮 木香vBu中华典藏网

今年瘧痢,皆水土濕鬱之氣,傷及脾陽,不司轉旋,令人中痞不食,辛香理氣驅濕,蔬易安。(濕土司天。)vBu中华典藏网

生草果 厚朴 桂枝 茯苓 藿梗 廣皮vBu中华典藏网

瘧數月,三日一發,邪伏於陰,不忌葷酒,致脅腹有形,邪與氣血膠固,結為瘧母癥瘕。vBu中华典藏网

鱉甲煎丸 每服三十丸vBu中华典藏网

瘧傷陰氣。vBu中华典藏网

復脈去參薑桂vBu中华典藏网

瘧熱傷陰不復,乾咳汗出。vBu中华典藏网

桑葉 玉竹 炒川貝母 大沙參 麥冬 生草 南花粉vBu中华典藏网

少陰瘧誤治,延及太陰,腹有動氣,近暴冷寒熱甚。vBu中华典藏网

淡附子 川桂枝 北細辛 炙甘草 生薑 南棗vBu中华典藏网

寒自背起,熱不煩渴,不飢不思食,指臂麻木,脈來小弱。近受溫邪如瘧,其實陽氣久虛,當從本病調折。vBu中华典藏网

川桂枝 茯苓 炙草 煨姜 南棗 生益智仁vBu中华典藏网

背寒肩胛拘束,陽微瘧根。vBu中华典藏网

人參 附子 桂枝木 炙甘草 生薑 南棗 生於術 生益智仁vBu中华典藏网

接案 形寒拘束已止,身痛食少。vBu中华典藏网

生黃耆 歸身 人參 南棗 淡附子 蒸冬朮 廣皮 炙甘草vBu中华典藏网

又照前方去淡附子加穀芽煨姜。vBu中华典藏网

熱後寒,寒後熱,此兩陽遇於一陰,如易之離象,中宮必虛,大忌散發攻食。間日而作,瘧勢未罷,仍該和解。vBu中华典藏网

鮮荷梗 白蔻仁 黃芩 鬱金 烏梅肉 生白芍vBu中华典藏网

夏秋所伏暑濕,至霜降節乃發,是新邪引動宿邪。初病頭痛汗出,寒熱勢猛,是新邪鋒芒易解。繼而勢似差緩,瘧來兩日,越一日再發,半月竟成三瘧,發於子午地支為太陰。蓋邪氣久伏,六淫客氣,皆從火化。然中年形體豐偉,已見脈弱神倦,外似有餘,里真不足。凡寒熱之邪,必由四末漸攻中焦,病來心中熱躁渴飲,胸悶不知飢知味,寒則肢背拘束,熱甚心腹最劇,由邪聚為重,邪分稍緩。此為里中之表,病在絡不能汗解下奪,惟辛香宣通,以氤氳氛瘴,原非質滯,阻清陽流行之隧,日加蒙痹,致正氣日疲。故深秋入冬,伏邪在陰發瘧,不與時瘧和解清熱同例。vBu中华典藏网

方缺vBu中华典藏网

寒熱過後,從太陰動瘧。vBu中华典藏网

紫厚朴 茯苓皮 川桂枝 草果仁 大防己 天花粉vBu中华典藏网

先有遺精陰虛,瘧邪墜入陰絡。是少陰瘧,非治瘧通套柴苓可效。vBu中华典藏网

素有遺精,瘧來而遺止,陰中之陽,既因邪得深入留連。述寒熱起由足跗⿰⻊廉,陽維失護,少陰內怯,不得以表裡混治。vBu中华典藏网

人參 歸身 炙草 鹿茸 桂木 生牡蠣vBu中华典藏网

陰瘧上部先寒,年十三未出。是營衛疏,客邪留著,色黃脈小。vBu中华典藏网

歸耆建中去餳糖。vBu中华典藏网

久瘧營衛皆虛,血空氣疏,頭暈心悸,無以主張,先與甘緩益虛。vBu中华典藏网

生黃耆 茯神 炙草 歸身 米仁 桂圓vBu中华典藏网

瘧母遇勞而發,顯然陽傷絡窒。vBu中华典藏网

阿魏丸vBu中华典藏网

今年患瘧最多,皆因大地濕邪,濕傷陽氣不旋,肛墜痔血,小便不利,宜旋轉太陽之氣。vBu中华典藏网

五苓散vBu中华典藏网

瘧邪傷陰,陽升不藏,衄血夜汗。vBu中华典藏网

六味去丹澤加五味女貞。vBu中华典藏网

附方 補中益氣湯加首烏、薑棗。vBu中华典藏网

又 首烏(一兩) 白朮(五錢)vBu中华典藏网

又 生於術 龍骨 煨姜 桂枝木 牡蠣 南棗vBu中华典藏网

濕瘧失治,瘡疥腹脹,形寒減食,都是脾胃受傷,勿強進腥濁厚味。vBu中华典藏网

胃苓去甘草。vBu中华典藏网

接案 昨服胃苓湯,糞後有血,小溲不利,久伏濕邪,三焦皆受,郁久成熱,用分消法。vBu中华典藏网

茯苓皮 山茵陳 木防己 紫厚朴 槐花 細本通 海金沙 萆薢vBu中华典藏网

此厥陰瘧症之最重者,煩躁吐蛔,脈弦數可徵,擬苦辛酸法。vBu中华典藏网

川連 川椒 桂枝 乾薑 烏梅 白芍vBu中华典藏网

瘧三日一發,是邪伏在陰經,經年雖止,正傷難復。仲景鱉甲煎丸,專以升降宣瘀治肝。謂寒熱不離少陽,久必入肝,肝主血,左脅為肝募俞也。故病固當如是,但久有遺精食少不化諸恙,病非一端。此攻邪溫補,未能卻病,莫若養正氣旺,邪自除。古有諸矣。vBu中华典藏网

午服妙香散vBu中华典藏网

三日瘧是邪伏陰分而發,非和解可效。久瘧不止,補劑必以升陽,引伏邪至陽分則愈,守補藥則非。vBu中华典藏网

人參 鹿茸 當歸 茯苓 附子 鹿角霜 杞子 沙苑vBu中华典藏网

熱病繼瘧,交冬自止,左脅已結瘧母,今食物難化,大便溏泄,神疲力倦。病由葷酒太早,致濕聚氣阻,治以疏補脾胃。vBu中华典藏网

茵陳四苓加厚朴、益智仁。vBu中华典藏网

夏暑濕熱vBu中华典藏网

診脈緩軟澀,胃脘不爽欲噯,夜來腹脹,吐痰酸水,口鼻吸冷,損及中陽,暫用冷香飲子方,宜緩進參朮。vBu中华典藏网

藿梗 草果仁 附子 廣皮 厚朴 茯苓vBu中华典藏网

脈沉緩,目黃舌白,嘔惡脘腹悶脹。此冷暖不和,水穀之氣釀濕,太陰脾陽不運,周行氣遂為阻。法當辛香溫脾,宣氣逐濕,用冷香飲子。vBu中华典藏网

草果 藿梗 半夏 茯苓皮 厚朴 廣皮 杏仁 茵陳vBu中华典藏网

舌白黃不飢,筋骨甚軟,自暑濕內蒸,脾胃受傷,陽明胃脈不司分布流行,若不早治,必延瘧痢。vBu中华典藏网

白蔻 杏仁 藿梗 木通 滑石 厚朴 廣皮 桔梗vBu中华典藏网

春夏地氣上升,身處山麓,亦有瘴氣混於水土之中,飲食不覺,脾胃氣困,頻年長夏舌黃腹脹,便秘成瀉,皆濕阻清濁不分。兩年治效,多以分消,每交春深,山行蔬食,俾氣清流暢,則無是病。vBu中华典藏网

生白朮 米仁 廣皮 苓皮 厚朴 生智仁 桔梗 金石斛汁法丸vBu中华典藏网

又煎方 草果 廣皮 腹皮 豬苓 厚朴 苓皮 萊菔子 澤瀉vBu中华典藏网

失藏人身應之,患此者最多。考古人溫病忌表散,誤投則劫津,逆傳心胞,最怕神昏譫妄。治法以辛甘涼潤為主,蓋傷寒入足經,溫邪入手經也。上潤則肺降,不致膹郁,胃熱下移,知飢渴解矣。vBu中华典藏网

嫩竹葉 麥冬 桑葉 蔗漿 石膏(白糖拌炒) 生草 杏仁vBu中华典藏网

冬溫伏邪,先厥後熱,深熱從里而發,汗出煩渴,當救胃汁。vBu中华典藏网

竹葉心 麥冬 生穀芽 烏梅肉 生草 川石斛vBu中华典藏网

風溫咳嗽,下焦陰虛,先以辛甘涼劑清上。vBu中华典藏网

桑葉 大沙參 麥冬 玉竹 川貝 生草(糯米泡湯煎)vBu中华典藏网

冬月溫邪內伏,入春寒熱咳嗽,身痛微汗乃解,與溫瘧同法。vBu中华典藏网

桂枝白虎湯vBu中华典藏网

咳嗽二年,形瘦谷減,冬季喉垂漸痛,可見水虧。陽氣不藏,春月氣日甚,皆陰乏上承,陽結於上,為喉痹矣。近日寒熱風溫客氣,脈小數為陰傷,忌用辛散。vBu中华典藏网

桑葉 沙參 川貝 玉竹 麥冬 生草vBu中华典藏网

風溫變熱,爍筋灼骨,足筋腫痛而熱,二便不通,夜躁不眠,邪已入厥陰,多驚駭面青,經水不應期而來,為腳氣之症。vBu中华典藏网

漢防己 川黃柏 川萆薢 晚蠶沙 海金沙 川通草五錢煎湯代水 鮮生地 阿膠 五味 牡蠣 麥冬 白芍 女貞vBu中华典藏网

脈數右實左弦,服養陰藥已得效,但未能愈耳。嘈雜恍惚,胸上動氣,苦寒清熱,用小柴胡湯治陽維之會。vBu中华典藏网

桑葉(經霜) 赤丹皮 鮮生地 鮮桑葉 阿膠 女貞 生白芍 白丹皮vBu中华典藏网

溫邪感觸,氣從口鼻,直走膜原中道,不同傷寒陽症,邪自太陽次第傳經。蓋春溫夏熱,鼻受氣則肺受病,口入之氣,竟由脘中,致以手經見症,不似傷寒足六經病也。仲景論溫不可發汗,汗則劫津傷陽,身必灼熱,一逆尚引日,再逆促命期。又云:鼻息鼾,語言難,劇則驚癇瘛瘲,無非重劫陰陽而然。今病發熱,原不是太陽客邪見症,所投羌防,辛溫表汗,此即為逆矣,上竅不納,下竅不便,亦屬常事,必以攻下希圖泄熱。殊不知強汗劫精而傷陽,妄下劫液而亡陰。頃診脈兩手如搐而戰,舌乾燥而無苔,嘴前干板目欲瞑,口欲開,周身斑紋隱躍,時有呃逆。因胃乏穀氣而中空,肝陽衝突上冒肆虐耳。為今迫正,先用糜粥,使胃中得濡,厥陽不致上冒,而神昏之累可已。進藥之理,甘溫可以生津除熱,即斑疹亦不必慮。觀仲景論中,邪少虛多,陰液陽津並涸者,復脈湯主之。今仿此意。vBu中华典藏网

炙草 生地 阿膠 人參 麥冬 白芍vBu中华典藏网

溫邪有升無降,經腑氣機交逆,營衛失其常度,為寒熱,胃津日耗,渴飲不飢,陽氣獨行,則頭痛面赤。是皆冬春驟暖,天地陰虛溫熱衛泄,營熱久延不已,最為棘手。擬從心營肺衛治之。vBu中华典藏网

鮮生地 金銀花 桑葉 小麥 鬱金 犀角尖 淡黃芩vBu中华典藏网

伏熱久郁,營衛失調,汗泄心嘈,皆是內蒸氣弱,肢足稍露,則臍下便痛,正劉氏謂亢則害、乘乃制之義。vBu中华典藏网

鮮生地 犀角 青蒿梗 生石膏 地骨皮 知母vBu中华典藏网

汗多氣泄,心包伏熱,五心焦煩,形體反惡外寒。投清寒之品,熱勢稍減,但熱蘊於裡。必得水升火降,方能陰陽和快。vBu中华典藏网

犀角尖 浮小麥 鮮石菖蒲 鮮生地 元參心 硃砂染麥冬vBu中华典藏网

客冬感寒,入春化溫寒熱,藥不中竅致令汗泄正虛。因循難愈,議進咸鎮一法。vBu中华典藏网

桑葉 阿膠 茯神 生白芍 牡蠣 炙草vBu中华典藏网

日久寒熱,正虛無以主持,頻頻汗泄,亟宜固陽攝陰。vBu中华典藏网

生鱉甲 桑葉 阿膠 生耆皮 生白芍 枯芩 茯神 炙草vBu中华典藏网

脈數,上出魚際一寸,心中熱,與背相控。vBu中华典藏网

鮮生地 阿膠 麥冬 九孔石決明 生白芍 女貞子 五味 雞子黃vBu中华典藏网

脈數上出魚際一寸,是謂溢脈,陰氣不能上承於陽也。寒熱汗出身半以上,是亦陽失陰守,非壽徵也。議攝陰救陽。vBu中华典藏网

春溫vBu中华典藏网

過飲酒熱上熾,肺衛心營受迫,旬日間有寒熱,痰飲阻氣,咳逆胸痞。乃內因致病,薄滋味以清肅氣分。vBu中华典藏网

蘆根 枇杷葉 桑葉 米仁 浙苓(煎好加入生石膏末再煎)vBu中华典藏网

溫邪蒸灼津液,釀為熱痰,胃口不得清肅,不飢不食,只宜甘涼生津,峻利不可再投。vBu中华典藏网

麥冬 蔗漿 花粉(嘉定) 川貝 桑葉 大沙參vBu中华典藏网

津涸風動,肢強口噤,溫邪內陷危篤,以甘緩生津熄風,望其出音。vBu中华典藏网

炙草 麥冬 阿膠 火麻仁 細生地(蔗漿代水煎)vBu中华典藏网

高年左癱,近加風溫寒熱,主客皆病,防其昏痙。vBu中华典藏网

厚朴 廣皮 豆蔻 杏仁 木通 苓皮vBu中华典藏网

溫邪入肺不解,遂逆傳膻中,煩熱昏躁,嗆出血沫,猶然氣喘不食。夫肺主氣,心主血,辨症分經,最為要旨。vBu中华典藏网

淡竹葉 阿膠 桔黃芩 六一散vBu中华典藏网

病邪已去,虛熱未除。vBu中华典藏网

生地 玉竹 水梨 生草 麥冬 丹皮 花粉vBu中华典藏网

熱邪久伏,風寒外侵,春溫氣機不藏,內蓄之邪復彰,咳嗽咽痛,兩足畏冷。擬辛涼輕劑,制其潛伏之邪熱。vBu中华典藏网

桑葉 南沙參 鬱金 黑山梔 杏仁 菊花 桔梗 生草vBu中华典藏网

牙齒常紫,膝蓋痠痛,上年秋季為甚,此濕邪阻於經絡,陽明之氣,不司束筋利機。議宣通脈絡之壅,使氣血和平。vBu中华典藏网

金毛脊 白蒺藜 生白朮 油松節 生米仁 木防己vBu中华典藏网

過飲晨瀉,中宮留濕,乾嘔腹痛。是脾不和,陽氣不主運行於四末,故四肢無力困頓矣。宜忌濕肉,使清陽轉旋,中宮得健。vBu中华典藏网

草果 厚朴 藿香 廣皮 茯苓 半夏vBu中华典藏网

新沐頭痛鼻塞,狀似風溫,次日寒戰大熱,脅肋痛不可轉側,自利稀水,乃濕聚於經脈,病在氣分,熱渴欲飲水。今目黃上視,手肢發痙,舌苔白齒板燥,胸中隱隱痛,皆邪深痙變凶。vBu中华典藏网

木防己 桂枝木 大豆黃卷 茯皮 天花粉 菖蒲汁vBu中华典藏网

用木防己湯,痙厥已緩,經脈鬱伏濕邪已解,胃汁大傷,痰嗽氣閃,與甘藥不傷胃氣。vBu中华典藏网

甘蔗漿 南花粉 薏苡仁 炒黃川貝 麥冬vBu中华典藏网

夏季水土之濕,口鼻受氣,著於脾胃,潮熱汗出稍涼,少頃又熱,病名濕溫。醫但知發散清熱消導,不知濕鬱不由汗解。舌白不飢,泄瀉。vBu中华典藏网

滑石 白蔻仁 茯苓皮 豬苓 通草 厚朴 澤瀉vBu中华典藏网

冷熱濕穢,雜感太陰經受邪。vBu中华典藏网

草果 桂枝 茵陳 藿梗 厚朴 防己 茯皮 廣皮vBu中华典藏网

濕鬱氣阻,疹發。vBu中华典藏网

飛滑石 茯苓皮 射干 木防己 茵陳 檳榔摩汁vBu中华典藏网

今年天運寒水,地氣濕土,春夏雨濕泛潮,鬱勃穢濁之氣,人在氣交之中,口鼻觸受,直走胃絡募原,分布上下。如此症初病頭脹,痞悶嘔惡,必舌白,病全在氣分,為里中之表,芳香逐穢,淡滲逐痰。此不為僅以陶氏全書方案競進,彼寒分六經,熱犯三焦,不同道也。且醫藥初用即瀉,暑必挾濕也。消之不降,清之不應,此濕邪乃是無形,醫治卻是有形。今診脈小澀,舌乾口渴,不能湯飲,胸次軟而澀,仍有嘔逆之狀,當溫脾陽以運濕,仍佐辛香,可望其效。vBu中华典藏网

草果 桂枝木 茯苓皮 厚朴 廣皮 木防己vBu中华典藏网

病本濕溫,元氣不能載邪外出,勢有直犯神京之狀矣。擬以梔豉上下分開之,薑棗左右升降之,芳香之草橫解之。vBu中华典藏网

西豆豉 黃芩 鬱金 生香附 黑山梔 甘草 鮮菖蒲 生薑vBu中华典藏网

舌赤頭痛,噁心脈大,溫邪入募原也。vBu中华典藏网

白蔻仁 桔梗 枇杷葉 鮮醒蘭 瓜蔞皮 天花粉 木杏仁 枳殼vBu中华典藏网

脈右大,舌黃不渴,嘔吐黏痰,神躁語言不清,身熱不除。此勞倦內傷,更感溫邪,須防變痙。vBu中华典藏网

竹葉 六一散 厚朴 茯苓 白豆蔻 廣皮vBu中华典藏网

暑濕鬱蒸。vBu中华典藏网

滑石飛 竹葉 連翹 淡芩 桑皮 木通vBu中华典藏网

暑風上郁陽分,晝日頭痛,鼻淵。vBu中华典藏网

鮮荷葉汁 青菊葉 滑石 羚羊角 連翹 桑葉 銀花vBu中华典藏网

暑風痰嗽,目黃,舌白已退,遇風肌熱。此肺病未和,薄味不致瘧。vBu中华典藏网

六一散 川貝母 栝蔞根 地骨皮 桑葉 玉竹vBu中华典藏网

形瘦陰虧,暑熱客氣未盡,氣分有熱,故不耐陰柔膩藥。vBu中华典藏网

竹葉 川貝母 麥冬 知母 生甘草vBu中华典藏网

雖是伏暑濕邪,平素陰虛,久積勞倦,病發先有夢遺,此柴芍膏連苦辛皆忌。vBu中华典藏网

鮮生地 連翹心 竹葉心 細木通 六一散 金銀花vBu中华典藏网

舌乾黃,經脈軟弱,脘中不爽,熱傷津液,陰不上承,清熱不應,以甘寒生津。vBu中华典藏网

鮮生地 麥門冬 柏子仁 茯神 人參(冷沖)vBu中华典藏网

伏暑熱燥氣分,津化痰,形瘦,嗽未止,不飢便溏。vBu中华典藏网

米仁 蘆根 白蔻 浙苓 桔梗 枇杷葉vBu中华典藏网

陰弱之質,暑風外襲,頭蒙口渴,以輕劑肅之。vBu中华典藏网

鮮絲瓜葉 杏仁 連翹 大豆卷 川通草 桑皮vBu中华典藏网

香茹飲泄越滲利,頗不宜於虛體,或有人參者,可以涼服暫用,藥當平和清暑,以雨濕已久,中宮易困耳。vBu中华典藏网

木瓜 扁豆 人參 茯苓 甘草 醒頭草vBu中华典藏网

形瘦液少,暑濕泄瀉初愈,又咽乾咳嗽,以暑挾濕,秋熱化燥,乃勝復之理。vBu中华典藏网

玉竹 麥門冬 北沙參 生甘草 桑葉 南沙參vBu中华典藏网

脈弱無力,心中洞,入夜神昏譫語,面目皆紅,煩渴微飲。是勞倦內傷,頻與苦辛消導滋陰,陽愈傷則浮越,有虛脫之慮。議用仲景救逆法。vBu中华典藏网

生龍骨 炒黑蜀漆 生左牡蠣 炙甘草 川桂枝木 南棗肉vBu中华典藏网

脈弦長,入尺而數,舌上沾苔,時或發熱,大便或溏,顯然素稟陰虛,復受暑濕。vBu中华典藏网

草果仁 金石斛 紫厚朴 鱉甲 廣橘皮 淡竹葉vBu中华典藏网

尊體本陰虛,陽氣並邪,獨發熱,兩旬余不解,無汗。蓋因枯液不作汗,邪亦不解也。連劑養陰之後,邪少鬆則汗大出,是雲行雨施,正品物咸亨之候,何疑其脫也。但弱體久病不解,元氣愈虧,此邪稍出,大汗作,亦屬接補關頭,不可少懈耳。心靜則氣定而神住,切不可憂擾神氣,致陽上升。vBu中华典藏网

人參(四錢) 熟地黃(一兩) 制首烏(五錢) 抱木茯神(二錢) 生左牡蠣(六錢) 天門冬(三錢)vBu中华典藏网

積勞傷陽,哀慼動臟,重重內損,夏秋伏邪,已深入重圍。此邪從陰經來,故三陰而施溫補扶正,正謂托邪。知母入咽即呃,不飢不食不寐,陽不流行,三焦困,脾腎憊矣。肛墜屬陰氣陷,難任純剛之劑。vBu中华典藏网

人參 麋角 當歸身 煨生薑 草果仁 紫厚朴vBu中华典藏网

熱甚,心煩躁渴,宜宣膻中熱氣,兼驅伏暑。vBu中华典藏网

清心牛黃丸 辰砂益元散(三錢) 竹葉心(二錢) 煎湯送下。vBu中华典藏网

脾胃氣困,鬱蒸為黃,痛乃陽不流行,久病不可純攻。vBu中华典藏网

山茵陳 生益智仁 生白朮 茯苓皮 紫厚朴 廣橘皮 生香附摩汁vBu中华典藏网

痘疹幼科雜治vBu中华典藏网

稚年五疳,數年不愈,脾胃愈損,必肝木來乘,已有驚恐筋牽,皆欲成五癇矣。其腹中衝逆為痛,即木剋土之象。用錢氏史君子丸,未有大效。用制肝實脾疏腑方。vBu中华典藏网

川楝子 厚朴 胡黃連 史君子 黑糖油 生白朮vBu中华典藏网

稚年純陽體質,瘧痢是夏秋暑濕熱病,閱述幾年調理,都以溫補得效。但幼科必推錢仲陽方法,幼稚致傷,全在脾胃,脾陽少運,濕聚泄利,溫暖脾陽,運行去濕,亦屬至理。若骨脂附子溫腎,稚年恐未宜久進。今年太陽寒水司天,太陰濕土在泉,雨濕太過,陽氣最傷,大忌苦寒,暫服方。vBu中华典藏网

錢氏益黃散vBu中华典藏网

附方 乾蟾 川連 白朮 茯苓 青皮 雞內金 人參鬚 薏米仁 神麯 澤瀉 煉蜜丸炒米湯下vBu中华典藏网

附驚風方 全蠍 殭蠶 天麻 川黃連 生甘草 膽星 犀牛黃 麝香 金箔為衣vBu中华典藏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