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尹子译注
作者:尹喜
相传为春秋战国之际的道家人物。或说他姓尹名喜,曾经担任过函谷守关的官员。《吕氏春秋·不二篇》称他的思想特点是“贵清”。《庄子·天下篇》中将他与老聃并列,以赞赏的语气说他们是“古之博大真人”。关尹子主张“在已无居,形物自著”(自己不存私心成见,则有形之物自然彰显),他的行为“未尝先人而常随人”(从不争先而常随顺别人)。道教经书说他擅长图谶之学,隐德修行。在函谷关见絮气东来,预知有真人经过此地,于是在关下守候,果然遇见老子。老子曾应其所求,在此写成《道》、《德》上、下篇五千言,留传世上。后来随同老子西去流沙,莫知所终。道教尊为“文始先生”、 “无上真人”。《汉书·艺文志》著录有《关尹子》九篇,早已佚失。今传本为唐末五代间的方士所作,多杂三教言词。
章节列表
升序↑尹喜其它书籍
猜你喜欢的书
周易音义
音义书。唐陆德明撰。为陆氏所著《经典释文》第二卷《周易音义》单行者。此书征引汉魏经师有关《周易》的注解音切,包括子夏、马融的《传》,孟喜、京房、费直、刘表、董遇的《章句》,荀爽、郑玄、宋衷、虞翻、王肃、王弼、姚信、王廙、干宝、黄颖、蜀才、尹涛、费元珪的《注》,陆绩的《述》,张璠、荀爽的《集解》,谢万、韩伯、袁悦之、桓玄、卞伯玉、荀柔之、徐爰、顾欢、明僧绍、刘瓛的《系辞注》,王肃、李轨、徐邈的《音》,褚仲都、周弘正的《义》等。这些著作绝大部分已经亡佚,此书保存其部分音读训诂,为研究古代文字音韵和词义的变迁,提供了丰富的材料。
丰川易说
十卷,清王心敬著。书中认为“学《易》可以无大过,是孔子明《易》之切于人身,即是可以知四圣人系《易》之本旨,并可以识学《易》之要领。“故认定《易》为人事之书,书中所言阴阳消长,只是一个影子。讲《易》离开阴阳消长之像,就会悬空谈《易》;讲《易》不切于人事,则是捕风捉影,未抓住根本。主张根据阴阳消长之像,来探究其中的人事观念。又提出《易传》十篇为孔子所作,怕当日学《易》者视《易》为高深玄远,而特别重申易简之说。《四库全书》指出:王氏所注诸经,大抵好为异论,唯“此编推阐《易》理,最为笃实。其言曰:‘学《易》可以无大过,是孔子明《易》之切于人身,即是可以知四圣人系《易》之本旨,并可以识学《易》之要领。’又曰:‘《易》是道人事之书,阴阳消长,只是借来作影子耳。故曰:《易》者,象也;象也者,像也。于阴阳消长处看得不明,是影子不真;若徒泥阴阳消长而无得于切己之人事,亦属捕风捉影。”
伯牙琴
宋末元初邓牧著。一卷。以“伯牙鼓琴”故事作为书名,是因作者认为知音难遇,故以俞伯牙自命,希望世人能像钟子期那样“被琴绝弦”,理解和接受他的思想。原有诗文六十余篇,现仅存文三十一篇、诗十三首。自序中称知音难觅,故托“伯牙鼓琴”故事以为书名。书中充满爱国主义激情和初步的民主思想。《君道》、《吏道》诸篇对封建帝王和贪官酷吏进行了大胆的抨击,对人民的反抗斗争深表同情,说:“夫夺其食,不得不怒;竭其力,不得不怨。人之乱也,由夺其食;人之危也,由竭其力。”《二戒》篇影射元统治者为“狗”,指出人不能对“狗”妥协。《见尧赋》等篇幻想恢复尧舜时代“君民间相安无事”的长治久安社会,提出“废有司,去县令,听天下自为治乱安危”的社会理想。有《知不足斋丛书》本,1959年中华书局出版张岂之、刘厚祜标点本。
佛法要义浅释
《佛法要义浅释》由资深佛教学者于凌波所著,专为现代读者深入浅出地介绍佛教。 书中从释迦牟尼佛悟道讲起,详细阐述四谛、十二因缘、因果业报等基本教义,梳理佛教历史发展脉络,剖析禅宗、净土宗等宗派特点,还介绍修行方法,搭建起完整的佛教思想架构。写作时,作者摒弃晦涩术语,以通俗语言结合生动案例,让复杂佛理变得易懂,新手与爱好者都能轻松阅读。 阅读本书,读者能汲取慈悲、平等、觉悟等佛教智慧,缓解生活压力、提升精神境界,也有助于认识文化多元性。它是一本难得的佛教文化普及佳作,值得对佛教感兴趣的人研读。
不可刹那无此君
不可刹那无此君,一卷,宋义銛述。义铦曾撰《不可刹那无此君》赠于俊芿。此书现收入《续藏经》第57册中,由三十六句七言偈颂构成,内容主要阐述一心三观、一心三谛以及一念三千思想,属于天台学方面的著作。关于此书的撰述时间及赠送经过,泉涌寺藏此书抄本最后所附跋文有所交待,因此段跋文不见于《续藏经》本,故引述如下:大唐宋天台宗,达磨山阴沙门义铦,开禧丁卯暮春述天台宗大旨。嘉定二年己巳仲春四日,录赠日本国芿法师。文中所说的“天台宗大旨”,实际就是指《不可刹那无此君》而言。据此可知,此书撰于开禧三年(1207)三月,两年后,即嘉定二年(1209)二月四日再录赠予俊芿。此书名的由来可能源自王羲之之子王徽之的一段话。《晋书》卷八十记载,王徽之“尝寄居空宅中,便令种竹,或问其故,徽之但啸咏指竹曰:何可一日无此君耶”。此文中的“此君”,当指竹子,含有虚心贞节,岁寒不移之意。而义铦化此典故作为自己的书名,其中尽管将“此君”寓指作天台观教中的“一心”,但作为赠送作品,显然折射出了义铦对俊芿的依依不舍之情。附带指出,此《不可刹那无此君》一书通过俊芿传至日本后,宝永三年(1706)比叡山沙门秀云孤岩对此还作过注释,在日本有过一定的影响。
诸教决定名义论
全一卷。慈氏菩萨造,宋代施护译。收于大正藏第三十二册。本书内容系解释诸教中各根本字之如实义,如开陈唵字、吽字等诸字之奥义;行者若了知诸字之如实义,并由此谛观万法,安住于正念,则可达涅槃大乐之境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