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文公易说
作者:朱鉴
南宋朱熹说,朱鑑编。二十三卷。《通志堂经解》本。朱鑑系朱熹之长孙,以荫补迪功郎,后仕之吏部侍郎,湖广总领。此书《宋志》失载,《宋志补》及《经义考》始载之。原本前有淳祐壬子(1252年)子明《自序》,称先文公有《启蒙》、有《本义》,皆所以发明往圣前贤之意,是编盖取诸门人记录问答之语云。此书所采,为朱熹《易》学专著之外散见于《朱子语类》之《易》说,依经传次序厘为二十三卷。《四库全书提要》指出:“朱子注《易》之书,为目有五:曰《易传》十一卷,曰《易本义》十二卷,曰《易学启蒙》三卷,曰《古易音训》二卷,曰《蓍卦考误》一卷,皆有成帙。其朋友论难与及门之辨说,则散见《语录》中。鑑汇而辑之,以成是编。
朱鉴其它书籍
猜你喜欢的书
诚斋集
诗文别集。南宋杨万里(号诚斋)作,其子长孺编。133卷。凡诗42卷,赋3卷,文87卷,附录1卷。据《说诗晬语》载,杨万里作诗2万余首。现《诚斋集》中存4000余首,分9集:《江湖集》、《荆溪集》、《西归集》、《南海集》、《朝天集》、《江西道院集》、《朝天续集》、《江东集》、《退休集》。杨万里是南宋著名诗人。他的诗有的抒发强烈的爱国感情,如《初入淮河绝句》4首;有的反映农民的劳动生活,如《插秧歌》、《竹枝词》等;有的描写自然景色;还有大量清新隽永、富于生活气息的小诗,如《闲居初夏午睡起》、《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等。其诗多用白描手法,不堆砌典故,语言通俗,风格活泼自然,形象鲜明,意境新颖,富于幽默诙谐的风趣,形成自己独特风格,时称“杨诚斋体”。
齐民要术校释
后魏贾思勰撰,缪启愉校释,缪桂龙参校。《齐民要术校释》是缪启愉整理研究农业古籍深厚功底的见证。缪启愉付出的艰辛劳动,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齐民要术校释》出版后,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强烈反响。一致认为,校释者学力深湛,考校精审,注释严谨;《校释》在前人的基础上,博采众长,总其大成,脱其窠臼,推陈出新,纠正了千百年来的因袭谬误,新的见解、论断贯穿全书,并一致推崇为“迄今最完善的一部《齐民要术》校释本”。使得它包蕴的丰富的传统农业优良技术起到古为今用,乃至中为洋用的作用,是一部优秀的对农学史、技术史研究有重要参考价值的著作。国外专家学者也对《齐民要术校释》给予高度评价。
理学纲要
现代学者吕思勉编著。原系民国十五年(1926年),在上海沪江大学讲授中国哲学史时的讲义,后略加修改,以成此书。分为绪论、理学之原、理学源流派别、濂溪之学、康节之学、横渠之学、明道伊川之学、晦庵之学、象山之学、浙学、宋儒术数之学、阳明之学、王门诸子、有明诸儒、总论,共计15篇。举理学家重要学说,及其与前此学术思想之关联,对后此社会风俗之影响,一一挈其大要。以确有见地、不与众同者10余家为主,其无甚特见者,总为一编。认为 “理学之特色,在其精微 彻底” (《理学纲要·总论》) ,“躬行实践”。理学家之学“於理求其至明,於行求其无歉” (《理学纲要·总论》) 。以此推之政治,“则不肯作一苟且事”。此书卷帙虽少,纲领略具,可以略知理学,是简明扼要论述理学大要的著作。1931年,商务印书馆出版。
毛诗类释
二十一卷,清顾栋高著。此书成于乾隆壬申年(1752年)。序文、案语都称臣,可能是进呈皇帝的著述。分二十一类,在《序》中叙及自得的内容:如于《释地理》类,提出邶、鄘、卫是三个地名,而不是三个国家的名称;于《释山》类,提出“崧高维岳”是吴岳,而不是五岳的中岳;于《释水》类,提出《吉日》里的漆沮,不是《緜诗》、《周颂·潜》中的漆沮;于《释时令》类,提出刘公早以建子(农历十一月)为正月;于《释祭祀》类,提出褅飨明堂是周公首创;于《释官职》类,提出司徒、司空、司马之设立皆在《周官》之前;于《释兵器》类,提出古代兵士的甲都是皮革所作;于《释宫室》类,提出《君子阴阳》是伶官所著,而非妇女所作;于《释草》类,提出麻有两种;于《释鸟》类,知桑扈也有两种;于《释马》类,提出《卫风》的、《鲁颂》的牧马,都是用来准备战争用的,《司马法》的“马牛车乘俱出于民”,是王莽伪托之文,所言多出于前人所说,如邶、鄘、卫为三地名说出自顾炎武:《崧高》“维岳”为吴岳之说出自阎若琢;漆沮之说出自许谦;公刘建子之说出自毛亨;古甲用革之说出自陈祥道;麻有两种之说出自蔡卞;桑扈两种之说出自陆佃等。但此书博采众说严谨, 不以名物训诂炫博,而以阐发经义为重。
法界宗五祖略记
应戴京曾之请而作。是华严宗五位祖师(初祖杜顺、二祖智俨、三祖法藏、四祖澄观、五祖宗密)的合传,其中杜顺传和智俨传取材于《华严悬谈会玄记》,法藏传取材于《法藏和尚传》,澄观传和宗密传取材于诸种疏记。书中否定法藏于唐万岁通天元年(696)讲新译《华严经》和受具足戒的事实,认为法藏受具足戒于上元元年(674);认为《妄尽还源观》非为杜顺撰,而为法藏撰,等等。许多说法与唐、宋时期的史料记载不尽相同。见载于日本《卐字续藏》。
一切如来金刚三业最上秘密大教王经
凡七卷。西藏译名作试一切如来身语意大密密聚大王本续。略称七卷教王经、金刚三业经、秘密大教王经。北宋施护译。系阐述瑜伽行者(梵 yogin )到达瑜伽怛特罗(梵yoga -tantra )解脱之最短过程。现收于大正藏第十八册。本经内容由十八分组成,依次为安住一切如来三摩地大曼拏罗分、菩提心分、金刚庄严三摩地分、一切如来心曼拏罗分、一切明句行分、身语心加持分、秘密精妙行分、甘露三昧分、最上清净真实三昧分、观察一切如来心分、一切如来真实三昧最上持明大士分、一切如来金刚相应三昧最上成就分、金刚相应庄严三昧真实观想正智三摩地分、身语心未曾有大明句召尾日林毗多王最胜三摩地分、一切心真实金刚出生三昧分、一切曼拏罗成就金刚现证菩提分、一切如来三昧法金刚加持王分、宣说一切秘密行金刚加持分。本经甚受印度之金刚乘及西藏之喇嘛教徒所重视,于西藏大藏经中,所收有关本经之注疏本约有五十余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