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条辨

作者:方有执
伤寒论条辨

伤寒类著作。明方有执撰。八卷。有执字仲行,歙县 (今属安徽)人。推崇张仲景,精研《伤寒论》,认为《伤寒论》经王叔和编次,已失原貌,而成无己注释,又多窜乱,遂对《伤寒论》逐条考订,重新编次,故名“条辨”。书成于万历二十年(1592)。共十五万八千字。先以图说,解释六经分证表里关系。卷一至卷五论述六经病证治。卷六为风湿杂病及霍乱、阴阳易差、瘥后劳复病。卷七为辨脉、平脉痉湿暍等。卷八为可汗吐下与不可汗吐下。末附《本草钞》一卷、《或问》二卷、《痉书》一卷。《伤寒论》 经方氏整理编次,较为系统,重点突出,初学易于掌握。有执为 《伤寒论》研究之重订错简派开山人物,所论虽有偏颇,然对《伤寒论》 学习研究尚多裨益,为研究 《伤寒论》之重要文献。有歙县灵山方氏家刻本,一九五七年人民卫生出版社铅印本。陈大舜《方有执与“伤寒论”》(《中医杂志》1983.8.640),姜春华 《方有执学术思想评介》(《湖北中医杂志》 1980.2.26)可供参考。

方有执其它书籍

猜你喜欢的书

后苏龛合集

后苏龛合集

近代诗文合集。 17卷。施士洁著。初版本约刻于民国初年。台湾大通书局1985年10月重印,列入“台湾文献史料丛刊”。卷首有光绪二十六年(1900)作者《自序》、黄典权《弁言》。卷末附刊施琼芳《石兰山馆遗文选录》。以其生辰月日与苏轼巧合,遂以“后苏龛”名其集。该集含《诗钞》13卷,总共存诗约1800首,大体按时间顺序编次。内容多写台湾沦于日本之事,充满爱国之情,颇为感人。 《词草》1卷,存词53首,多寄情遣怀之作,也不乏家国之感。《文稿》3卷,收序跋、传志、碑记、祭文、祝词、书札等共计78篇,内容多涉台湾风土人情、人物事迹,颇具地方文献价值。

绛云楼题跋

绛云楼题跋

钱谦益是明末清初著名文学家、史学家、藏书家、文献学家,其藏书处之一为绛云楼。以往人们只关注他在文学方面的卓越成就与贡献,却很少探讨他作为一位文献学家的成就,而近代版本目录学家潘景郑先生将钱谦益所作的各类题跋汇集起来,编成《绛云楼题跋》,该题跋集为我们从文献学角度研究钱谦益提供了非常丰富的资料,对我们全方位认识这位清代文坛第一大家有着重要的作用。

周易辨画

周易辨画

清连斗山撰。四十卷。《四库全书》本。此书释《易》,专就卦画为之详辨,虽或不免附会之失,然亦颇有揭明精理之处。《四库全书提要》指出:“是书大旨,谓一卦之义在于爻,爻画有刚有柔,因刚柔之画而立之象,即因刚柔之画而系以辞,其道先在于‘辨画’,故以为名。此书认为一卦之义在于爻,爻画有刚有柔,因刚柔之画而立之象,即因刚柔之画而系以辞。其道先在于辨画,故以“辨画”为名。其末有辑图一卷,就朱熹旧图而略为损益之。

弃儿

弃儿

短篇小说。1933年4月,22岁的萧红以悄吟为笔名,发表了短篇小说《弃儿》,这是她最早发表的作品,也是她创作生涯的开端。《弃儿》讲述了一个叫芹的女子,已经怀孕七个月,但被未婚夫——一个“富家子弟”扔在了旅馆。由于他们欠下了“巨额”房费,芹无法脱身。当时因为连日暴雨,城中被大水所淹,芹困在了被水包围的旅馆,九死一生。这时一个叫蓓力的男人出现,他想方设法将芹带出旅馆,并借住在自己的朋友家中。 产期临近,可是他们无钱住院,无奈之下,蓓力只好强行让医院接收芹住下,他则每天在外奔波筹钱,但一无所获。芹在悲痛之下将出生没几天的孩子送人。她已经在医院躺了三个星期了,同室的产妇都住一个星期就抱着孩子出院了,可是她没钱交住院费,也没钱坐车,甚至没有能穿的衣服,最要紧的是她如果出院了,也是没钱租房的。

圆瑛大师文集

圆瑛大师文集

圆瑛(1878-1953),中国现代爱国僧人。俗姓吴,光绪四年 (1878) 生于福建古田。19岁于鼓山涌泉寺出家,20 岁从妙莲和尚受具足戒。翌年发心学习禅宗,先后从冶 开、寄禅等参学禅法。后又依通智、谛闲等修习教观, 并精研《楞严经》。宣统元年 (1909) 于宁波接待寺创 立佛教讲习所。1914年任中华佛教总会参议长。曾讲 经于福建、浙江、北京、厦门、台湾等地,远及南洋。 历任宁波天童寺、福州雪峰寺、上海圆明讲堂等九大名 刹住持。1929年与太虚共同发起成立中国佛教会。他 自出家后,钻研注疏,讲解经论,从未间断,被称为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典范。同时为团结全国佛教徒 热爱祖国和保卫世界和平做出了贡献。抗战时期,曾组 织僧侣救护队,难民收容所,并赴南洋募集经费援助抗 战。1945年开办“楞严专宗学院”。1952年代表全国佛 教徒出席在北京召开的亚洲及太平洋区域和平会议。 1953年任中国佛教协会第一任会长。同年,在宁波天 童寺病逝。遗著编为《圆瑛法汇》。

楞严经玄义

楞严经玄义

亦称《大佛顶经玄义》、《首楞严经玄义》。佛典注疏。明崇祯十二年(1639)智旭撰述、道昉参订。二卷。是唐般刺密帝译《楞严经》的注释书。含五重玄义:释名、显体、明宗、辨用、教相。重刻于崇祯十七年(1644)。今见载于日本《续藏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