悟道录

作者:刘一明
悟道录

余于斯道,向慕有年,而是非邪正终难剖彻。庚午岁,遇拜来中老师,蒙恩指皈正道。于辛未年朝谒各属名山,至甘肃省,访得栖云山悟元老人,续注《周易阐真》诸祖师丹经,及自着《悟道破疑》、《修真辨难》诸书,其精义入神,炳若日星,即往谒见。而四方名土参访者甚伙,即执役门下者亦复不少。余因受业,得授诸书。旋装梓里,复见吾师,特出所请悟元老人之书,以质疑义。

猜你喜欢的书

东汉文纪

东汉文纪

三十二卷。明梅鼎祚 (1549—1615)编。梅鼎祚仿冯惟讷 《古诗纪》之意,辑陈、隋以前之文编为《文纪》,此为其一。他的 《西汉文纪》,根据 《史记》、《汉书》,多为典确。此编虽亦以正史为宗,而杂书之作盛于东汉,即刘珍、张璠诸记,著录正史者亦逾八家;沿及六代,小说繁兴,其时去洛京最近,故依托附会尤较西汉为多。至于集古、金石诸录,博古、考古诸图,以及隶释、隶续而下,搜括旧刻,争奇炫博者,弥不一家;而西汉自五凤砖数事以外,寥寥无多。其碑碣文词、器物铭识,亦往往唯称东汉。梅鼎祚搜罗既富,意取全收,其间真赝互陈,异同蜂起,而订讹正舛亦不及《西汉文纪》之详。此书有 《四库全书》本。

庸闲斋笔记

庸闲斋笔记

近代文言笔记集。12卷。陈其元著。有扫叶山房(上海)宣统三年(1911)石印本、申报馆(上海)铅印本、进步书局(上海)石印本;又见《清代笔记丛刊》第7函、《笔记小说大观》第1辑。卷首有同治十三年(1874)俞樾《序》。全书收录约300篇。其体式兼传奇小说与野史笔记,而以前者为主。其内容也驳杂广泛,既写神仙狐鬼,也记人间俗事。如《没而为神》、《狐知医》、《前世事》、《武夫不知文字》、《凌厚堂之怪诞》、《迷信扶乩受祸》、《古树中异物》、《上海县城隍神之灵应》、《畜鸭之利弊》、《饮食不可过饱》、《科名热中之笑柄》等,由其篇名可见一斑。其中《迷信扶乩受祸》写无锡人唐雅亭以县尉起家,累迁至浙江慈溪令,为人很有才干,惟迷信扶乩。举凡出差、乔迁、会友、游赏等一举一动,事无巨细,必先扶乩而后行。后遇兵乱,依乩语而安然家居,致被乱兵所掳,拷打而死;其家也成丘墟,尸骸狼藉。足见作者反对迷信。

子午流注针经

子午流注针经

针灸著作。金何若愚撰,阎明广注。三卷。若愚善针灸,曾探讨经络之原,针刺之理,撰《流注指微论》,原书佚,其义仅存于流注指微赋。此书约二万言。卷上载流注指微针赋(作于1153年,有阎氏详细注解)、流注经络井荥说、平人气象论、经隧周环图等篇,论述手足阴阳十二经脉的循行、主病,附有图示。卷中为井荥俞经合部分图与五子元建日时歌,专论子午流注。卷末为针经井荥歌诀附图,及五行造化。共附插图五十八幅。强调人体经脉气血的流注、开合,随日时干支变化。为现知最早论述子午流注学说的专书,为针灸学界所重视。元至大四年(1311)被著名针灸学家窦桂芳收入《针灸四书》。其中大部分内容为明以后各针灸名著所转载,是学习和研究子午流注针法的必读参考书。有《针灸四书》本,一九八三年人民卫生出版社点校本。

奇经八脉考

奇经八脉考

经脉专书。1卷。明李时珍撰,刊于万历六年(1578年)。此书为研究奇经八脉之专论。李氏参考历代有关文献,对十二正经以外的阴维、阳维、阴跷、阳跷、任、督、带、冲八脉循行路线和主治病证,进行了整理和说明,并提出个人见解。其对奇经理论之阐发,为临床从奇经论治提供了依据,尤以冲、任、督、带等脉主证与妇科临床密切相关。奇经之学术经验,对气功之研究和临床有一定的指导作用。作者较全面地考述奇经八脉,是对经络学说之一大发展。现有多种《本草纲目》清刻本附刻此书,最早者为清顺治十二年(1655年)吴氏太和堂本。建国后有排印本(与《濒湖脉学》合刊)。

傅子[四库本]

傅子[四库本]

政论著作。晋傅玄撰。1卷。《晋书》记载,《傅子》有内外中篇、四部六录140篇,数十万言。至宋已亡佚117篇,仅有23篇。清人严可均从有关典籍中辑录部分傅玄文, 并将 《傅子》扩为2卷; 后严民又从诸典籍中辑录傅文数百条, 编成 《傅子补遗》2卷, 与前2卷并行於世。《傅子》历来受到学者和政界的重视。内容可见富经济、经纶政体、存重儒教之梗概。提倡正心、去私,以息欲、明制为经国立功之道,以赏罚为治国二柄,宣扬无欲与知足。阐述以异正同,因物制宜,相害而能尽用。严可均有辑本4卷,刻《全晋文》内。

楞伽经纂

楞伽经纂

《楞伽经纂》四卷,刘宋求那跋陀罗译,宋杨彦国纂,分七十一章,卷第一,一切佛语心品第一,指明真相分第一 ,了妄明真分第二 ,澄识明心分第三 ,超乘证幻分第四 ,有无俱遣分第五 ,渐净即顿分第六 ,离二种声闻分第七 ,常不思议差别分第八 ,生死涅槃差别分第九 ,一切法不生差别分第十 ,五无间种性差别分第十一 ,一阐提差别分第十二 ,三自性差别分第十三 ,观二无我分第十四 ,离建立诽谤分第十五 ,随类普现分第十六 ,空离自性分第十七 ,离言即义分第十八,卷第二,一切佛语心品第二,无我如来藏分第十九 ,修行大方便分第二十 ,离缘因俱渐分第二十一 ,离言说妄想分第二十二 ,净离四句分第二十三 ,禅差别分第二十四 ,涅槃差别分第二十五 ,离言事自性分第二十六 ,如来神力建立分第二十七 ,因缘言说差别分第二十八 ,离惑乱见分第二十九 ,如幻差别分第三十 ,离名句形身分第三十一 ,离相止惑分第三十二 ,离四果差别分第三十三 ,二种觉分第三十四 ,离四大造色分第三十五 ,诸阴自性相分第三十六 ,离四种涅槃差别分第三十七 ,离妄想自性差别分第三十八 ,自觉一乘相分第三十九,卷第三,一切佛语心品第三,意生身分第四十 ,离五无间分第四十一 ,佛知觉分第四十二 ,佛等一切分第四十三 ,自得本住分第四十四 ,离有无有相分第四十五 ,宗说俱通相分第四十六 ,离不实妄相分第四十七 ,离语义妄想分第四十八 ,祛别智识相分第四十九 ,离外道转变见分第五十 ,解脱相续相分第五十一 ,了妄即空分第五十二 ,坏诸法不生宗分第五十三 ,离智即心分第五十四 ,如来说宗俱通相分第五十五 ,离世论分第五十六 ,离涅槃相分第五十七,卷第四,一切佛语心品第四,离一切根量分第五十八 ,不生不灭离言说分第五十九 ,祛外道不生不灭分第六十 ,祛外道七无常见分第六十一 ,超诸地相分第六十二 ,灭诸地而证圆觉分第六十三 ,离常无常分第六十四 ,灭识即藏分第六十五 ,五法三自性二无我分别相分第六十六 ,优昙恒沙譬喻分第六十七 ,刹那坏相差别分第六十八 ,三种波罗蜜差别分第六十九 ,如来说法离诸过差别分第七十 ,戒饮食分第七十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