劝世修理坟墓文
作者:张三丰猜你喜欢的书
医权初编
医案。清王三尊撰。二卷。三尊字达士,海陵(今江苏泰州) 人。以三十余年证治心得及所治奇症验案和医论,于康熙六十年(1721) 编辑成书。取医宜通权达变,故名。上卷载医论五十五条篇,如论达原饮、感寒时疫下利不同、小柴胡汤为疫症要药、时疫夹外感内伤、内经五夺不可泻、立方当先立案等。论述伤寒、时疫、温病及部分妇、儿杂病的辨证施治,阐发《内经》之旨及脉理、药物补泻,并评论柯琴等医家的学术思想等。下卷载医案七十八则,包括伤寒、时疫、产后、久咳、积聚、久泻、痘症等验案。认为杂症易治,而外感时疫投剂稍差,即可杀人。故所载外感时疫治案居多,且偏于泻法。其次于妇、儿证治亦颇擅长。每案简述证治,间析理法方药,清晰明确。末附重梓伤寒论翼序、古今名医方论序,并拟黜巫状。有一九三六年世界书局铅印 《珍本医书集成》本。
太上正一盟威法箓
《太上正一盟威法箓》,撰人不详。约出于汉末魏晋间。道教传说乃汉末太上老君传授天师张道陵。一卷,收入《正统道藏》正一部。书中辑录早期天师道符箓十四种,其中部分符箓又见于《太上三五正一盟威箓》,但文词繁简有所不同,盖系不同传本。各种符箓内容格式大体相似,皆列举神将吏兵之名额、符图、神像,以及受箓盟词信仪,用于召神驱鬼,保护身家。
丹溪心法
中医综合类著作。5卷。元朱震亨(1282~1358)撰。朱震亨,字彦修,人称丹溪先生、丹溪翁。义乌(今属浙江)人。金元四大家之一。认为人体“阳常有余,阴常不足”,成为“滋阴派”代表人物。师事罗知悌,得刘完素、张从正、李杲等人的理论学说。本书主要是朱氏门人整理而成,明程充校订。成书于1347年。《丹溪心法》全面地、系统地反映朱震亨的“阳常有余,阴常不足”、“相火论”等学术思想。以内科杂病为主,兼及外、妇、儿各科病症,约一百余种。每一病症,先记朱氏原论,次述他的弟子戴元礼论述及方药。书末附有明宋濂《故丹溪先生朱公石表辞》及戴良的《丹溪翁传》。该书是一部研究内科杂病和朱氏学说的重要参考书。有明成化十七年辛丑(1481)年刻本、明成化十八年壬寅(1482)程充校刊本)、《古今医统正脉全书》本。
金匮要略方论
一名《金匮要略》,中医内科奠基性著作,临床医学之经典。东汉张机撰于公元3世纪初。张氏原撰《伤寒杂病论》,经魏晋时王叔和编集整理后,其古传本之一名《金匮玉函要略方》,共3卷。北宋治平二年(1065)校正医书局孙奇、林亿等根据宋仁宗时翰林学士王洙在馆阁的蠹简中发现此书,遂重予编校整理,取其中以杂病为主的内容,仍厘定为3卷,改名《金匮要略方论》。全书共25篇,方剂262首。所述病证以内科杂病为主,兼及外科、妇科疾病及急救卒死、饮食禁忌等内容。被后世誉为“方书之祖”。
论语讲要
本书介绍了论语的经典篇章及对其的理解。《论语讲要》一书是当代儒佛大家李炳南老居士的著作。李炳南老居士将佛法的修学体悟融入《论语》,帮助世人重新认识儒家经典,走出了两千多年来对夫子的狭隘理解,应该更符合夫子之本来面目。
大乘起信论新释
日本汤次了荣著,中国丰子恺译,华藏法施会重刊。《大乘起信论新释》是由日本学者汤次了荣所著的一本佛教研究书籍。该书主要对佛教经典《大乘起信论》进行了全新的阐释和解读,旨在帮助读者更深入地理解该经典的内涵和思想。汤次了荣在书中运用了现代佛学研究的理论和方法,对《大乘起信论》中的佛教哲学、修行理论等方面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阐述。他的解释不仅深入浅出,而且富有启发性,对于佛教徒和佛学研究者来说都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和指导意义。此外,该书还涉及了一些与《大乘起信论》相关的历史和文化背景,有助于读者更全面地了解该经典的产生和传播。总的来说,《大乘起信论新释》是一本值得一读的佛教研究著作,无论是对于佛教信仰者还是对于佛学研究者来说,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