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才定位图
作者:张商英猜你喜欢的书
康熙睢州志
七卷,康熙32年刻本,[清]戴斌修,汤斌纂。睢州金天德三年(1151)改拱州置。治襄邑县(今河南睢县,明省入睢州)。属南京路。辖境相当今河南睢县、柘城、民权等县地。元属汴梁路。明初属开封府,嘉靖中改属归德府。清不辖县。1913年改为睢县。
霍乱燃犀说
温病类著作。清许起撰。二卷。许氏认为霍乱病“寒热异治,诊断略误,生死立判”,为防杜医界误治之害,遂集各家名论,结合临床经验,于光绪十四年(1888)撰成此书。上卷论述热霍乱,下卷论述寒霍乱。皆先论病因、病机、诊治,后列常用方药,理、法、方、药俱全。指出病有寒热之别,治疗迥异。热霍乱在气分应以理气、透表为要,在营血则以清热泄毒为主,方用栀子豉汤之类。寒霍乱则以温中理气为主,方用四逆汤之类。还记有刮治、针刺等外治法。是一部有参考价值的霍乱专著。有一九三六年《珍本医书集成》本。
幼幼集成
中医儿科学专著。6卷。清陈复正撰。陈复正,道士,号飞霞。清医学家。居广东罗浮山。习道家丹鼎、气功诸术。云游海内,临证救治甚众。有感于幼科专著少,而撰《幼幼集成》。成书于乾隆十五年(1750)。书中整理辑录了古代儿科学的一些主要内容。总结了前人对小儿生理病理特点的论述,对儿科常见病的证治进行了系统的归纳。卷1论小儿赋禀、诊法、初生儿疾病的防治等;卷2~4分述儿科多种病证(包括内科杂证及外科疮疡),每病除辨证立法外,并附有正方、验方及外治法等;卷5~6为作者删订《万氏痘麻》的各种歌
时方歌括
医方著作。二卷,清·陈念祖撰于1801年。本书选辑唐宋以后时方108首,分宣、通、补、泄、轻、重、滑、涩、燥、湿、寒、热十二剂,用韵文歌诀阐述所列时方及方解。所载时方歌诀不仅叙方精辟,释方准确,而且辞藻流畅,文字韵味较强。间引李中梓、柯韵伯等医家诸论。刊于嘉庆六年(1801)。约六万字。上卷为补可扶弱,重可镇怯,轻可去实,宣可决壅,通可行滞,泄可去闭六类,讨论了四君子汤、导赤散等五十九方。下卷为滑可去著、涩可固脱、湿可润燥、燥可去湿、寒能胜热、热可制寒六类,论述了芍药汤、泻白散等。
前定录
唐代志怪小说集。1卷。钟簵(今本署钟辂)撰。《新唐书·艺文志》小说家类著录“钟簵《前定录》一卷。”《直斋书录解题》小说家著录:“唐崇文馆校书钟簵撰,凡二十二事,别本又有续录二十四事。”钟簵生平不详,仅知是唐文宗大和时人。现存版本主要有《百川学海》本、《说郛》本、《四库全书》本、《唐人说荟》本、《学津讨原》本等。《旧小说》选收有《前定录》14则。书中有钟簵自序,说明写作目的是宣扬人的寿命长短,富贵得失甚至饮啄食料都已前定,任何个人努力都是徒劳,暗寓劝戒之意。全书记命由前定的故事23则,情节公式化,也不注意刻画人物,一般总是说某人经术士或鬼神预言未来,至期一一应验,事多牵强。通行本还附有《续前定录》1卷共24条,或不署撰者,或一并归于钟簵名下。观其中分“唐明皇”与“唐玄宗”为两条,“柳宗元”条又全引《龙城录》,显然是杂采众书,随手补入,不会是钟簵所作。
法华经安乐行义
全一卷。陈·慧思(515~577)述。又称安乐行义、法华安乐行。收于大正藏第四十六册。本书为慧思依法华经安乐行品所阐示之三昧行。书中主张实践法华经之法华三昧有二种,一为有相行,二为无相行。所谓有相行,系就法华经普贤劝发品而说观普贤行,强调若精进诵读法华经,于此行法成就时即心眼顿开,能见乘六牙象之普贤菩萨。然本书主要重点在于依安乐行品之经文解释无相安乐行,谓无相行乃精修禅定,体得一切诸法中‘心相寂灭,毕竟不生’之三昧。慧思向为实践般若空义,以达佛教之奥旨,而屡遭迫害;为折服当时各种异说,并令彼等归依正法,遂将其生活体验论述成书。本书非但兴隆禅修及念佛,且促成以止观为宗之天台教派之诞生。对中国佛教教理史之影响甚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