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之三十六

宋通直郎辨验药材寇宗奭编撰

宋太医助教辨验药材许洪校正

果部中品

甘蔗

味甘,平,无毒。主下气和中,助脾气,利大肠。

《图经》曰:甘蔗,旧不着所出州土。陶隐居云:今江东者为胜,庐陵亦有好者。广州一种,数年生,皆如大竹,长丈余。今江、浙、闽、广、蜀、川所生,大者高丈许。

陶隐居云:今出江东为胜,庐陵亦有好者。广州一种,数年生,皆如大竹,长丈余,取汁以为沙糖,甚益人。又有荻蔗,节疏而细,亦可啖也。

《唐本》#1注云:蔗有两种,赤色名昆仑蔗,白色名荻蔗。出蜀及岭南为胜,并煎为沙糖。今江东甚多,而劣于蜀者,亦甚甘美,时用煎为稀沙糖也。今会稽作乳糖,殆胜于蜀。去烦,止渴,解酒毒。

《日华子》云:冷。利#2小肠,下气痢,补脾,消痰,止渴,除心烦热。作沙糖,润心肺,杀虫,解酒毒。腊月窖粪坑中,患天行热狂人,绞汁服,甚良也。

《食医心镜》云:理正气,止烦渴,和中补脾,利大肠,解酒毒。削甘蔗去皮,食后吃之。

《外台秘要方》:主发热口干,小便涩。取甘蔗去皮尽,令吃之咽汁。若口痛,捣取汁服之。

《肘后方》:主卒干呕不息。甘蔗汁温令热,服半升,日三。又以生姜汁一升服,并差。

《梅师方》:主胃反,朝食暮吐,暮食朝吐,旋旋吐者。以甘蔗汁七升,生姜汁一升,二味相和,分为三服之。

《衍义》曰:甘蔗,今川、广、湖南、北、二浙、江东、西皆有,自八九月已堪食,收至三四月方酸坏。石蜜、沙糖、糖霜,皆自此出,惟川、浙者为胜。

沙糖

味甘,寒,无毒。功、体与石蜜同,而冷利过之。笮甘蔗汁,煎作。蜀地、西戎、江东并有之。笮音诈。

《图经》曰:文具附甘蔗条下。

禹锡云:按孟诜云:沙糖,多食令人心痛。不与鲫鱼同食,成?#3虫。又,不与葵同食,生流癖。又,不与笋同食,使笋不消,成症,身重不能行履耳。

《食疗》云:主心热,口干。多食生长虫,消肌肉,损齿,发疳?。不可长食之。

《衍义》曰:沙糖,又次石蜜,蔗汁清,故费煎炼,致紫黑色,治心肺大肠热,兼啖驼马。今医家治暴热,多以此物为先导,小儿多食则损齿,土制水也,及生蛲虫。裸虫属土,故因甘遂生。

椑柿

味甘,寒,无毒。主压石药发热,利水,解酒热。久食令人寒中,去胃中热。生江淮南。似柿而青黑。《闲居赋》云梁侯乌椑之柿是也。椑音卑。

《图经》曰:文具附柿条下。

禹锡云:椑柿,止渴,润心肺,除腹脏冷热,作漆甚妙。不宜与蟹同食,令人腹疼并大泻。

果部下品

桃核人

味苦、甘,平,无毒。主瘀血,血闭瘕,邪气,杀小虫,止咳逆上气,消心下坚,除卒暴击血,破症瘕,通月水,止痛。七月采取人,阴干。桃花,杀疰恶鬼,令人好颜色。味苦,平,无毒。主除水气,破石淋,利大小便,下三虫,悦泽人面。三月三日采,阴干。桃枭,味苦,微温。主杀百鬼精物,疗中恶腹痛,杀精魅,五毒不祥。一名桃奴,一名枭景。是实着树不落,实中者,正月采之。桃毛,主下血瘕,寒热,积聚,无子,带下诸疾,破坚闭,刮取毛用之。禹锡等按:《本经》月闭通用药云:桃毛,平。桃蠹,杀鬼辟邪恶不祥。食桃树虫也。桃茎白皮,味苦、辛,无毒。除邪鬼中恶腹痛,去胃中热。桃叶,味苦、辛,平,无毒。主除尸虫,出疮中虫。胶,炼之,主保中不饥,忍风寒。桃实,味酸,多食令人有热。生太山川谷。

《图经》曰:桃核人并花、实等,生太山,今处处有之。京东、陕西出者尤大而美。大都佳果多是圃人以他木接根上栽之,遂至肥美,殊失本性。此等药中不可用之,当以一生者为佳。七月采核,破之取人,阴干。今都下市贾多取炒货之,云食之亦益人。然亦多杂接实之核,为不堪也。《千金方》桃人煎,疗妇人产后百病,诸气。取桃人一千二百枚,去双人、尖、皮,熬捣令极细,以清酒一斗半,研如麦粥法,以极细为佳。内小项瓷瓶中,蜜以面封之,内汤中煮一伏时,药成。温酒和服一匙。花三月三日采,阴干。《太清卉木方》云:酒渍桃花饮之,除百病疾,益颜色。崔元亮《海上方》治面上疮,黄水出,并眼疮,三月三日收取桃花,不计多少,细末之,食后以水半盏,调服方寸匕,日三,甚良。其实已干着木上,经冬不落者,名桃枭。正月采之,以中实者良。其实上毛刮取之,以治女子崩中。食桃木虫名桃蠹,食之悦人颜色。茎白皮,中恶方用之。叶多用作汤导药,标嫩者名桃心,尤胜。张文仲治天行,有支太医桃叶汤熏身法:水一石,煮桃叶,取七斗,以为铺席,自围衣被盖上,安桃汤于床箦下,乘热自熏,停少时,当雨汗,汗遍去汤,待歇,速粉之,并灸大椎,则愈。陈廪丘《蒸法经》云:连发汗,汗不出者死,可蒸之,如中风法。以问张苗,苗曾有疲极汗出,卧单簟,中冷,但苦寒倦。四日凡八过发汗,汗不出。烧地桃叶蒸之,则得大汗,被中傅粉极燥,便差。后用此发汗得出,蒸法者,烧地良。《必效方》主蛊毒,用大戟、桃白皮东引者,以大火烘之,斑猫去足翅熬,三物等分,捣筛为散。以冷水服半方寸匕,其毒即出。不出更一服,蛊并出。此李饶州法,云奇效。若以酒中得,则以酒服;以食中得,以饮服之。桃胶,入服食药,仙方着其法:取胶二十斤,绢袋盛,栎木灰汁一石中,煮三五沸,并袋出,挂高处,候干再煮。如此三度止,暴干筛末,蜜和,空腹酒下梧桐子大二十丸。久服当仙去。又主石淋,《古今录验》着其方云:取桃木胶如枣大,夏以冷水三合,冬以汤三合,和为一服,日三,当下石,石尽即止。其实亦不可多食,喜令人发热。

陶隐居云:今处处有,京口者亦好,当取解核种之为佳。又有山桃,其人不堪用。桃人作酪,乃言冷。桃胶入仙家用。三月三日采花,亦供丹方所须。《方言》:服三树桃花尽,则面色如桃花。人亦无试之者。服木人云:禁食桃也。

《唐本》注云:桃胶,味苦,平,无毒。主下石淋,破血,中恶疰作。花,主下恶气,消肿满,利大小肠。

禹锡云:按《药性论》云:桃人,使。桃符,主中恶。

《日华子》云:桃,热,微毒。益色,多食令人生热。树上自干者,治肺气腰痛,除鬼精邪气,破血,治心痛,酒摩,暖服之。又云:桃叶,暖。治恶气,小儿寒热客忤。桃毛,疗崩中,破癖气。桃蠹,食之肥,悦人颜色也。

《抱朴子》云:桃胶以桑灰渍之服,百病愈。又服之身轻,有光明在晦夜之地,如#4月断谷。

《荆楚岁时记》:谢道通登罗浮山,见数童子以朱书桃板贴户上,道通还,以纸写之贴户上,鬼见畏之。

孙真人云:桃,味辛,肺病宜食。又桃味酸,无毒,多食令人有热。又云:主大小肠并不通。桃叶取汁,和服半升。冬用桃树皮。

《圣惠方》:补心虚,治健忘,令耳目聪明。用戊子日,取东引桃枝三寸枕之。《千金翼》同。又方:治伏梁气在心下,结聚不散。用桃奴三两为末,空心温酒调二钱匕。

《外台秘要方》:治霍乱腹痛吐痢。取桃叶三升切,以水五升,煮取一升三合,分温二服。又方:治骨蒸。桃人一百二十枚,去皮、双人、留尖,杵和为丸,平旦井花水顿服令尽。服讫量性饮酒令醉,仍须吃水,能多最精。隔日又服一剂。百日不得食肉。又方:以酒渍桃花饮之,除百病,好颜色。又桃人服之长生也。

《千金方》:治风,头#5强不得顾视。穿地作坑,烧令通赤,以水洒之令冷,内生桃叶铺其席下。卧之,令项在药上,以衣着项边,令气上蒸,病人汗出,良久即差。

《千金翼方》:延年去风,令光润。桃人五合去皮,用粳米饭浆研令细,以浆水杵取汁,令桃人尽即止,微温,用洗面,极妙。又方:五月五日取东向桃枝,日未出时,作三寸木人,着衣带中,令人不忘。

《肘后方》:尸注鬼疰病者,葛云即是五尸之一注,又挟诸鬼邪为祟,其病变动及有三十六种至九十九种。大略使人寒淋沥,沉沉默默,不的知其所苦,而无处不恶。累年积月,渐就顿滞,以至于死,死后复传傍人,乃至灭门。觉如此候者,宜便急治。桃人五十枚碎研,以水煮,取四升,一服尽当吐。吐病不尽,三两日不吐,再服也。又方:卒心痛。东引桃枝一把切,以酒一升,煎取半升,顿服,大效。

《葛氏方》:卒中瘑疮,瘑疮常对在两脚。杵桃叶,以苦酒和傅。皮亦得。又方:治小儿卵?,杵桃人傅之。亦治妇人阴肿燥#6痒。又方:治胎下血不止#7。取桃树上干不落桃子烧作灰,和水服,差。又产后阴肿痛,烧桃人傅之。

《梅师方》:诸虫入耳。取桃叶熟挼塞两耳,出。又方:狂狗咬人。取桃白皮一握,水三升,煎一升服。

《食医心镜方》:主上气咳嗽,胸膈防#8满,气喘。桃人二两去皮、尖,以水一升研取汁,和粳米二合,煮粥食之。又方:凡风劳毒,肿疼挛痛或牵引小腹及腰痛。桃人一升去皮、尖两人,熬令黑烟出,热研捣如脂膏,以酒三升,绞令相和,一服取汗。不过再差。

《伤寒类要方》:治黄疸。身眼皆如金色,不可使妇人、鸡、犬见,取东引桃根,切细如箸,若钗股以下者一握,以水一大升,煎取一小升,适温,空腹顿服。后三五日,其黄离离如薄云散,惟服最后差,百日方平复。身黄散后,可时时饮一盏清酒,则眼中易散,不饮则散迟。忌食热面、猪、鱼等肉。此是徐之才家秘方。又方:凡天时疫疠者。常以东行桃枝细剉煮,浴,佳。

《子母秘录》:治阴肿,桃人捣傅。又方:小儿疮初起,熛浆似火疮,一名烂疮,杵桃人面脂傅上。

《崔氏方》:主鬼疰,心腹痛不可忍。取东引桃枝,削去苍皮,取白皮一握,水二升,煮取半升,服令尽,差。如未定,再服。

《治疟方》:以桃人百个去皮、尖小大#9,于乳钵中细研成膏,不得犯生水,候成膏入黄丹三钱,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丸,当发日面北用温酒下,不饮酒,井花水亦得。五月五日午时合,忌鸡、犬、妇人见。

《典术》曰:桃者,五木之精也。今之作桃符着门上,厌邪气,此仙木也。

《衍义》曰:桃核人,桃品亦多,京畿有油桃,光,小于众桃,不益脾。有赤点斑而光如涂油。山中一种,正是《月令》中桃始华者。但花多子少,不堪啖,惟堪取人。《唐文选》谓山桃发红萼者是矣。又太原有金桃,色深黄。西京有昆仑桃,肉一#10紫红色。此二种尤甘。又饼子桃,如今之香饼子。如此数种,入药惟以山中自生者为正。盖取走泄为用,不取肥好者。如伤寒八九日间,发热如狂不解,小腹满痛,有瘀血,用桃人三十个,汤去皮、尖,麸炒赤色,别研,蝱虫三十枚,去翅,水蛭二十枚,各炒,川大黄一两,同为末,再与桃人同捣,令匀,炼蜜丸如小豆大,每服二十丸,桃人汤下,利下瘀血恶物,便愈,未利,再服。

杏核人

味甘、苦,温、冷利,有毒。主咳逆上气,雷鸣,喉痹,下气,产乳,金疮,寒心,贲豚,惊痫,心下烦热,风气去来,时行头痛,解肌,消心下急,杀狗毒。五月采之。其两人者杀人,可以毒狗。杏花,味苦,无毒。主补不足,女子伤中,寒热痹,厥逆。杏实,味酸,不可多食,伤筋骨。生晋山川谷。得火良,恶黄芩、黄耆、葛根,解锡毒,畏蘘草。

《图经》曰:杏核人,生晋川山谷,今处处有之,其实亦数种,黄而圆者名金杏。相传云:种出济南郡之分流山,彼人谓之汉帝杏,今近都多傅#11之,熟最早。其扁而青黄者名木杏,味酢,不及金杏。杏子入药,今以东来者为胜,仍用家园种者,山杏不堪入药。刘禹锡《传信方》治嗽补肺丸,杏人三#12大升,山杏不中,拣却双人及陈?,以童子小便一升#13浸之,春夏七日、秋冬二七日,并皮、尖,于砂盆子中,研细滤取汁,煮令鱼目沸,候软如面糊即成。仍时以柳篦搅,勿令着底,后即以马尾罗或粗布下之。日暴通丸即丸,服之时食前后总须服三十丸、五十丸。任意茶、酒下。忌白水粥,只是为米泔耳。自初浸至成,当以纸盖之,以畏尘土也。如无马尾罗,即以粗布袋下之。如取枣穰法。

陶隐居云:处处有,药中多用之,汤浸去尖、皮,熬令黄。

陈藏器云:杏人本功外,杀虫,烧令烟未尽,细研如脂,物裹内?齿孔中。亦主产门虫疮痒不可忍者,去人及诸畜疮,中风。取人去皮熬令赤,和桂末,研如泥,绵裹如指大,含之,利咽喉,去喉痹,痰唾,咳嗽,喉中热结生疮。杏酥浓煎如膏服之,润五脏,去痰嗽。生熟吃俱得,半生半熟杀人。

《日华子》云:杏,热,有毒。不可多食,伤神。

禹锡云:按《药性论》云:杏人,能治腹痹不通,发汗,主温病,治心下急满痛,除心腹烦闷,疗肺气,咳嗽上气、喘促,入天门冬煎,润心肺,可和酪归作汤,益润声气,宿即动冷气。

雷公云:凡使,须以沸汤浸少时,去皮膜,去尖,擘作两片,用白火石并乌豆、杏人三件,于锅子中,下东流水煮,从巳至午,其杏人色褐黄则去尖,然用。每修一斤,用白火石一斤,乌豆三合,水旋添,勿令色少#14,免反血为妙也。

孟诜云:杏,热。面皯者取人,去皮,捣和鸡子白,夜卧涂面,明早以暖清酒洗之。人患卒哑,取杏人三分,去皮、尖熬,别杵桂一分,和如泥,取杏核人#15绵裹含,细细咽之。日五夜三。谨按:心腹中结伏气,杏人、橘皮、桂心、诃梨勒皮为丸。空心服三十丸。无忌。又烧令烟尽,研如泥,绵裹,内女人阴中,治虫疽。

《胜金方》:治久患肺气喘急至效。杏人去皮、尖二两,童子小便浸,一日一#16换,夏月一日三四换,侵半月,取焙干,烂研令极细。每服一枣大,薄荷一叶,蜜一鸡头大,水一中盏同煎,取七分,食后温服,甚者不过两#17剂差,永不发动。忌腥物。

《食疗》云:主热风头痛。又,烧令烟尽,去皮,以乱发裹之,咬于所患齿下,其痛便止。熏诸虫出并去风,便差。重者不过再服。

《外台秘要方》:治偏风,半身不遂,兼失音不语。生吞杏人七枚,不去皮、尖,日别从一七,渐加至七七枚,七七日周而复始。食后即以竹沥下之,任意多少,日料一升取尽。又方:治耳聋。以杏人七个,去皮拍碎为三分,以绵裹,于中着颗盐如小豆许,以器承于饭甑中蒸之,候饭熟出裹。令患人侧卧,和绵捻一裹,以油汁滴入耳中。久又以一裹,依前法。

《千金方》:治咳嗽旦夕加重,增寒壮热,少喜多嗔,忽进退,面色不润,积渐少食,状若肺脉强紧者。杏人半斤,去皮、尖,入于瓶内,童子小便二斗,浸七日了,漉出,去小便,以暖水淘过,于沙盆内研成泥,别入瓷瓶中。以小便三升,煎之如膏。量其轻重,食上熟水下一钱匕。妇人、室女服之更妙。又方:主卒中风,头面肿。杵#18杏人如膏傅之。又方:治破伤风肿。厚傅杏人膏,燃烛遥炙之。

《肘后方》:治谷道赤痛。熬杏人杵作膏,傅之良。

《梅师方》:治食狗肉不消,心下坚或胀,口干,忽发热妄语方。杏人一升去皮,水三升煎沸,去滓取汁为三服,下肉为度。

《食医心镜方》:主气喘促,浮肿,小便涩。杏人一两去尖、皮,熬研和米煮粥极熟,空心吃二合。又方:主五痔下血不止。去尖、皮及双人,水一#19升,研滤取汁,煎减半投米煮粥,停冷,空心食之。又方:能下气。主嗽,除风,去野鸡病。杏人一两去皮、尖、双人捶碎,水三升,研滤取汁,于铛中急#20,以杓搅勿住手,候三分减二,冷呷之。不熟及热呷,即令人吐。

《广利方》:治眼筑损,弩肉出。生杏人七枚去皮,细嚼吐于掌中,及热以绵裹箸头将点弩肉上。不过四五度即差。

《子母秘录方》:治小儿脐赤肿。杏人杵如脂,内体中,相和傅脐肿上。

《伤寒类要方》:治温病食劳。以杏人五两,酢二升,煎取一升,服之取汗差。

《衍义》曰:杏核人,犬伤人,量所伤大小,烂嚼沃破处,以帛系定,至差无苦。又汤去皮,研一升,以水一升半,翻复绞取稠汁,入生蜜四两,甘草一茎约一钱,银、石器中,慢火熬成稀膏,瓷器盛。食后、夜卧,入少酥,沸汤点一匙匕服,治肺燥喘热,大肠秘,润泽五脏。如无上证,入盐点佳。

安石榴

味甘、酸,无毒。主咽燥渴,损人肺,不可多食。酸实壳,疗下痢,止漏精。东行根,疗蛔虫、寸白。

《图经》曰:安石榴,旧不着所出州土,或云本生西域。陆机与弟云书云:张骞为汉使外国十八年,得涂林安石榴是也。今处处有之。一名丹若。《广雅》谓之若榴。木不甚高大,枝柯附干,自地便生,作丛,种极易息,折其条盘土中便生。花有黄、赤二色,实亦甘、酢二种。甘者可餐,酢者入药。多食其实,则损人肺。东行根并壳,入杀虫及染须发口齿等药。其花百叶者,主心热吐血及衄血等。干之作末,吹鼻中立差。

《药性论》云:石榴皮,使,味酸,无毒。能治筋骨风,腰脚不遂,行步挛急,疼痛。主涩肠,止赤白下痢。一方:取汁止目泪下,治漏精。根青者,入染须方用。

陶隐居云:石榴,以花赤可爱,故人多植,尤为外国所重。入药惟根、壳而已。其味有甜、醋,药家用醋者。子为服食者所忌。

雷公云:凡使皮、叶、根,勿令犯铁。若使石榴壳,不计干湿,先用浆水浸一宿,至明漉出,其水如墨汁。若使枝、根、叶,并用浆水浸一宿,方可用。

孟诜云:石榴,温。多食损齿令黑。皮,炙令黄杵末,以枣肉为丸,空腹三丸,日二服。治赤白痢腹痛者。取醋者一枚并子,捣汁顿服。

崔元亮《海上方》:疗金疮,刀斧伤破血流。以石灰一升,石榴花半斤,捣末,取少许傅士,捺少时,血断便差。又,治寸白虫,取醋石榴根,切一升,东南引者良。水二升三合,煮取八合,去滓,着少米作稀粥,空腹服之,即虫下。又一种山石榴,形颇相类而绝小,不作房,生青、齐间甚多,不入药。但蜜渍以当果,或寄京下,甚美。

《百一方》:治疔肿,以针刺四畔,用石榴末着疮上,以面围四畔灸,以痛为度。内末傅上急裹,经宿连根自出。

《经验方》:治肠滑久痢,神妙无比。以石榴一个擘破,炭火簇烧令烟尽,急取出,不令作白灰,用瓷碗盖一宿出火毒,为末。用醋石榴一瓣,水一盏,煎汤服二钱,泻亦治。

《孙真人方》:食之损肺。又方:治耳聋法:以八九月取石榴一,开上作孔如球子大,留靥子,内米醋满石榴中,却以靥子盖之,然后溲面裹却石榴,无令醋出,塘灰火中烧面熟,药成。入少黑李子、仙沼子末,取水滴点耳内,不得辄转。脑中痛勿惊。如此三夜,又点别耳,依前法,佳。又方:粪前有血,令人面色黄。石榴皮杵末,茄子枝汤下。

《十全方》:治寸白虫。以酸石榴东引根一握,争洗细剉,用水三升,煎取半碗已下,去滓,五更初温服尽,至明取下虫一大团,永绝根本,一日吃粥补。

《古今录验方》:治冷热不调,或下带水,或赤白青黄者。酸石榴子五枚,合壳舂,绞取二升汁,每服五合,至二升尽,即断。小儿以意服之二三合。

《衍义》曰:安石榴,有酸、淡两种,旋开单叶花,旋结实,实中子红,孙枝甚多,秋后经雨则自坼裂#21。道家谓之三尸酒,云三尸得此果则醉。河阴县最多。又有一种,子白,莹澈如水晶者,味亦甘,谓之水晶石榴。惟酸石榴皮合断下药,仍须老木所结及收之陈久者,佳。微炙为末,以烧粟米饭为丸,梧子大,食前热米饮下三十丸至五十丸,以知#22为度。如寒滑,加附子、赤石脂各一倍。


味甘、微酸,寒。多食令人寒中,金疮,乳妇尤不可食。

《图经》曰:梨,旧不着所出州土,今处处皆有,而种类殊别,医家相承用乳梨、鹅梨。乳梨出宣城,皮厚而肉实,其味极长。鹅梨出近京州郡及北都,皮薄而浆多,味差短于乳梨,其香则过之,咳嗽,热风,痰实药多用之。其余水梨、消梨、紫煤梨、赤梨、甘棠御儿梨之类甚多,俱不闻入药也。治卒患赤目,弩肉,坐卧痛者,取好梨一颗,捣绞取汁,黄连三枝碎之,以绵裹,渍令色变,仰卧注目中。又有紫花梨,疗心热。唐武宗有此疾,百医不效,青城山邢道人以此梨绞汁而进,帝疾遂愈。后复求之,苦无此梨。常山忽有一株,因缄实以进,帝多食之,解烦躁殊效,岁久木枯,不复有种者,今人不得而用之。

《唐本》注云:梨削贴汤火疮,不烂,止痛,易差。又主热嗽,止渴。叶,主霍乱,吐痢不止,煮汁服之。

《别本》注云:梨有数种,其消梨,味甘,寒,无毒。主客热,中风不语,又疗伤寒热,解石热气,惊邪,嗽,消渴,利大小便。又有青梨、茅梨,并不任用。又有桑梨,惟堪蜜煮食。主口干,生食不益人,冷中,不可多食。

《日华子》云:梨,冷,无毒。消风,疗咳嗽,气喘,热狂,又除贼风,胸中热结,作浆吐风痰。

《食疗》云:金疮及产妇不可食,大忌。

《北梦锁言》云:有一朝士,见梁奉御,诊之曰:风疾已深,请速归去。朝士复见鄜州马医赵鄂者,复诊之,言疾危,与梁所#23说同矣。曰:只有一法,请官人试吃消梨,不限多少,咀龁不及,绞汁而饮。到家旬日,唯吃消梨,顿爽矣。

《梅师方》:治霍乱,心痛利,无汗方:取梨叶枝一大握,水二升,煎取一升服。又云:正、二月勿食梨。

《钱相公方》:小儿寒疝腹痛,大汗出。浓煮梨叶汁七合,顿服,以意消息,可作三四度饮之。

《衍义》曰:梨,多食动脾,少则不及病,用梨之意须当斟酌。惟病酒烦渴人,食之甚佳,不能却疾。

李核人

味苦,平,无毒。主僵仆跻瘀血,骨痛。李根皮,大寒,主消渴,止心烦,逆奔气。李实,味苦,除痼热,调中。

《图经》曰:李核人,旧不着所出州土,今处处有。李之类甚多,见《尔雅》者:有花无实李。李之无实者,一名赵李。李痤接虑李,即今之麦李,细实有沟道,与麦同熟,故名之。驳赤李。其子赤者是也。又有青李、绿李、赤李、房陵李、朱神李、马肝李、黄李,散见书传。美其味之可食。陶云:皆不入药用。痤,俱禾切。

陶隐居云:李类又多,京口有麦李,麦秀时熟,小而甜脆,核不入药。今此用姑熟所出南居李,解核如杏子者佳。凡实熟食之皆好,不可合雀肉食;又不可临水上啖之。李皮水煎含,疗齿痛佳。

《日华子》云:李,温,无毒。益气,多食令人虚热。又云:李树根,凉,无毒。主赤白痢,浓煎服。叶#24,平,无毒。治小儿壮热,痁疾,惊痫,作浴汤。

《别本》注云:李类甚多,有绿李、黄李、紫李、朱李、水李,并堪食,味极甘美,其中人不入药用。有野李,味苦,名郁李子,核人入药用之。

《食医心镜》云:李,味酸,无毒。主除固热调中。黄帝云:李不可和蜜食,食之损五脏。

崔元亮《海上方》:治面上黑子,取李核中人,去皮细研,以鸡子白和如稀饧涂,至晚每以淡浆洗之后涂胡粉,不过五六日有效。慎风。

《衍义》曰:李核人,其窠大者高及丈,今医家少用。实合浆水食,令人霍乱,涩气。而然今畿内小窑镇一种最佳,堪入贡。又有御李,子如樱桃许大,红黄色,先诸李熟。此李品甚多,然天下皆有之。所以比贤士大夫盛德及天下者,如桃李无处不芬芳也。《别本》注云:有野李,味苦,名郁李子,核人入药。此自是郁李人,别是一种,在木部中第十四卷,非野李也。

杨梅

味酸,温,无毒。主去痰,止呕哕,消食,下酒,干作屑,临饮酒时服方寸匕,止吐酒。多食令人发热。其树若荔枝树,而叶细阴青。其形似水杨子,而生青熟红。肉在核上,无皮壳。生江南、岭南山谷。四月、五月采。

《图经》曰:文具附梅实条下。

《日华子》云:杨梅,热,微毒。疗呕逆吐酒。皮、根煎汤洗恶疮疥癞。忌生葱。

禹锡云:按孟诜云:杨梅,和五脏,能涤肠胃,除烦愦恶气,不可多食,损齿及筋,亦治痢。烧灰服。

《经验后方》:主一切伤损不可者疮,止血生肌,无瘢痕,绝妙。和盐核杵如泥,成梃子,竹筒中收。遇破即填,小可即傅,此药功神妙。

橄榄

味酸、甘,温,无毒。主消酒,疗鯸鲐毒。人误食此鱼肝迷闷者,可煮汁服之,必解。其木作楫拨,着鱼皆浮出,故知物有相畏如此也。核中人,研傅唇吻燥痛。其树似木槵子树而高,端直,其形似生诃子,无棱瓣。生岭南。八月、九月采。又有一种,名波斯橄榄,色类亦相似。其形、核作三瓣,可以蜜渍食之。生邕州。橄音敢。榄音览。鯸音侯。鲐音怡。

《图经》曰:橄榄,生岭南,今闽、广诸郡皆有。木似木槵而#25高,且端直可爱,秋晚实成,南人尤重。咀嚼满口香久不歇,生啖及煮饮并解诸毒,人误食鯸鲐肝,至迷闷者,饮汁,立差。

《日华子》云:橄榄,开胃,下气,止渴。

禹锡云:按孟诜云:橄榄,主?鱼毒,汁服之。中此鱼肝、子毒,人立死,惟此木能解。生岭南山谷。树大数围,实长寸许。其子先生者向下,后生者渐高。八月熟,蜜藏极甜。

《衍义》曰:橄榄,味涩,食久则甘,嚼汁咽,治鱼鲠。

林檎

味酸、甘,温。不可多食,发热涩气,令人好睡,发冷痰,生疮疖,脉闭不行。其树似柰树,其形圆如柰。六月、七月熟,今在处有之。

《图经》曰:林檎,旧不着所出州土,今在处有之。或谓之来禽,木似柰,实比柰差圆,六七月熟。亦有甘、酢二种。甘者早熟,而味脆美;酢者差晚,须熟烂乃堪啖。病消渴者,宜食之,亦不可多,反令人心中生冷痰,今俗间医人亦干之,入治伤寒药,谓之林檎散。

《日华子》云:林檎无毒,下气,治霍乱肚痛,消痰。

禹锡云:按孟诜云:林檎,主止消渴。

陈士良云:此有三#26种,大长者为柰;圆者林檎,夏熟;小者味涩为?,秋熟。

《食疗》云:林檎,温。主谷痢、泄精。东行根治白虫,蛔虫,消渴,好睡,不可多食。又云:味苦、涩,平,无毒。食之闭百脉。

《食医心镜方》:治水痢。以十枚半熟者,以水二升,煎取一升,和林檎,空心服之。

《子母秘录方》:治小儿痢。林檎、构子#27杵取汁服,以意多与服之,差。又方:治小儿闪癖,头发坚黄,故瘰疬致身羸瘦。杵林檎末,以和醋傅上,癖和移处,就傅之。

胡桃

味甘,平,无毒。食之令人肥健,润肌,黑发。取瓤烧令黑,末,断烟,和松脂研,傅瘰疬疮。又,和胡粉为泥,拔#28白须发,以内孔中,其毛皆黑。多食利小便,能脱人眉,动风故也。去五痔。外青皮染髭及帛皆黑。其树皮止水痢,可染褐。仙方取青皮压油,和詹糖香涂毛发,色如漆。生北土,云张骞从西域将来。其木,春斫皮,中出水,承取沐头至黑。

《图经》曰:胡桃,生北土,今陕、洛间多有之。大株厚叶多阴。实亦有房,秋冬熟时采之。性热,不可多食,补下方亦用之。取肉合破故纸捣筛,蜜丸。朝服梧桐子大三十丸。又疗压扑损伤。捣肉和酒,温顿服之便差。

《日华子》云:润肌肉,益发,食?齿齼,细嚼解之。

禹锡云:按孟诜云:胡桃,不可多食,动痰饮,除烦,令人能食,不得并,渐渐食之,通经脉,润血脉,黑鬓发。又,服法:初日一颗,五日加一至上十颗乃止。常服,骨肉细腻光,能养一切痔疾。

崔元亮《海上方》:疗石淋,便中有石子者。胡桃肉一升,细米煮浆粥一升,相和顿服,即差。实上青皮,染发及帛皆黑。其木皮中水,春研取沐头,至黑。

《梅师方》:治火烧疮。取胡桃瓤,烧令黑,杵如脂,傅疮上。

《衍义》曰:胡桃,发风。陕、洛之间甚多,外有青皮包之,胡桃乃核也。核中桃#29为胡桃肉。须如此说,用时须以汤剥去肉上薄皮,过夏至,则不堪食#30。有人患酒楂风,鼻上赤,将橘上核,微炒为末,每服二钱匕,研,胡桃肉一个,同以温酒调服,以知#31为度。

海松子

味甘,小温,无毒。主骨节风,头眩,去死肌,变白,散水气,润神五脏,不饥。生新罗。如小栗,三角,其中人香美,东夷食之当果,与中土松子不同。

禹锡云:按《日华子》云:松子,逐风痹寒气,虚羸少气,补不足,润皮肤,肥五脏,东人以代麻腐食。

《海药》云:松子,去皮食之,甚香美,与云南松子不同,云南松子似巴豆,其味不厚,多食发热毒。松子,味甘美,大温,无毒。主诸风,温肠胃。久服轻身,延年不老。味与卑古国偏桃人相似,其偏桃人,用与北桃人无异。

榅桲

味酸、甘,微温,无毒。主温中,下气,消食,除心间醋水,去臭,辟衣鱼。生北土,似樝子而小。

禹锡云:按陈士良云:发毒热,秘大小肠,聚胸中痰壅。不宜多食,涩血脉。

《日华子》云:除烦渴,治气。

《衍义》曰:愠桲,食之须净去上浮毛,不尔损人肺。花亦香,白色,诸果中惟此多生虫,少有不蚛者。《图经》言,欲卧,啖一两枚而寝。如此,恐太多,痞塞胃脘。

榛子

味甘,平,无毒。主益气力,宽肠胃,令人不饥,健行。生辽东山谷。树高丈许,子如小栗,军行食之当粮,中土亦有。郑注《礼》云:榛似栗而小,关中鄜坊甚多。

《图经》曰:文具附栗条下。

禹锡云:按《日华子》云:新罗榛子肥白人止饥,调中开胃,甚效。

猕猴桃

味酸,甘,寒,无毒。止暴渴,解烦热,冷脾胃,动泄澼,压丹石,下石淋。热壅反胃者,取汁和生姜汁服之。一名藤梨,一名木子,一名猕猴梨。生山谷。藤生着树,叶圆有毛。其形似鸡卵大,其皮褐色,经霜始甘美可食。枝、叶杀虫,煮汁饲狗,疗瘑也。

陈藏器云:味咸,温,无毒。主骨节风,瘫痪不随,长年变白,野鸡肉痔病,调中下气。皮中作纸,藤中汁至滑,下石淋,主胃闭,取汁和生姜汁,服之佳。

《食疗》云:候熟收之,取瓤和蜜煎作煎,去人烦热。久食亦得。令人冷,能止消渴。

《衍义》曰:猕猴桃,今永兴军#32南山甚多,食之解实热,过多则令人脏寒泄。十月烂熟,色淡绿,生则极酸,子繁细,其色如芥子,枝条柔弱,高二三丈,多附木而生。浅山傍道则有存者,深山则多为猴所食。


味苦,寒。多食令人胪胀,病人尤甚。胪音闾。

《图经》曰:文具林檎条下。

陶隐居云:江东乃有,而北国最丰,皆作脯,不宜人。有林檎相似而小,亦恐非益人也。

禹锡云:按孟诜云:柰,主补中焦诸不足气,和脾。卒患食后气不通,生捣汁服之。

《日华子》云:柰,冷,无毒。治饱食多肺壅气胀。

《食医心镜》云:柰子,味苦,寒涩,无毒。主忍饥,益心气,多食虚胀。

庵罗果

味甘,温。食之止渴,动风气。天行病后及饱食后,俱不可食之。又,不可同大蒜辛物食,令人患黄病。树生,状若林檎而极大。

禹锡等按:陈士良云:微寒,无毒。主妇人经脉不通,丈夫荣卫中血脉不行,久食令人不饥。叶似茶叶,可以作汤,疗渴疾。

《衍义》曰:庵罗果,西洛甚多,亦梨之类也。其状亦梨,先诸梨熟,七夕前后已堪啖,色黄如鹅梨,纔熟便松软,入药,绝稀用。

无漏子

味甘,温,无毒。主温中益气,除痰嗽,补虚损,好颜色,令人肥健。生波斯国,如枣。一云波斯枣。

《海药》云:树若栗木,其实如橡子,有三角,消食,止咳嗽,虚羸,悦人。久服无损也。

悬钩根皮

味苦,平,无毒。主子死腹中不下,破血,杀虫毒,卒下血,妇人赤带下,久患痢,不问赤白,脓血,腹痛。并浓煮服之。子如梅酸美,人食之醒酒,止渴,除痰唾,去酒毒。茎上有刺如钩,生江淮林泽。取茎烧为末服之,亦主喉中塞也。

钩栗

味甘,平。主不饥,厚肠胃,令人肥健。子似栗而圆小。生江南山谷。树大数围,冬月不雕。一名巢钩子。又有雀子,小圆、黑,味甘。久食不饥。生高山,子小圆黑。又有槠子,小于橡子,味苦,涩。止泄痢,破血,食之不饥,令健行。木皮、叶煮取汁,与产妇饮之,止血。皮树如栗,冬月不雕。生江南。子能除恶血,止渴也。槠音诸。

诸果有毒

桃、杏人双有毒。五月食未成核果,令人发痈疖及寒热。又秋夏果落地为恶虫缘,食之令人患九漏。桃花食之,令人患淋。李人不可和鸡子食之,患内结不消。

图经衍义本草卷之三十六  竟

#1唐本:晦明轩本作『别本』。

#2利:晦明轩本『利』下有『大』字。

#3 ?:晦明轩本作『疳』。

#4如:晦明轩本作『数』。

#5头:晦明轩本作『项』。

#6燥:晦明轩本作『瘙』。

#7止:晦明轩本作『出』。

#8防:晦明轩本作『痞』。

#9小大:晦明轩本无此二字。

#10一:晦明轩本作『深』。

#11传:晦明轩本作『种』。

#12三:晦明轩本作『二』。

#13升:晦明轩本作『斗』。

#14色少:晦明轩本作『阙』。

#15杏核人:晦明轩本作『李核大』。

#16一:原脱,据晦明轩本补。

#17两:晦明轩本作『三』。

#18杵:原作『桔』,据晦明轩本改。

#19一:晦明轩本作『三』。

#20急:晦明轩本作『煎』。

#21裂:原作『列』,据晦明轩本改。

#22知:原作『和』,据晦明轩本改。

#23所:原作『新』,据晦明轩本改。

#24叶:晦明轩本作『华』。

#25而:原脱,据晦明轩本补。

#26三:原作『二』,据晦明轩本改。

#27子:原作『了』,据晦明轩本改。

#28拔:原脱,据晦明轩本补。

#29桃:晦明轩本作『穰』。

#30食:原作『今』,据晦明轩本改。

#31知:原作『和』,据晦明轩本改。

#32军:原作『车』,据晦明轩本改。
tNE中华典藏网

tNE中华典藏网

tNE中华典藏网

tNE中华典藏网

tNE中华典藏网

tNE中华典藏网

tNE中华典藏网

tNE中华典藏网

tNE中华典藏网

tNE中华典藏网

tNE中华典藏网

tNE中华典藏网

tNE中华典藏网

tNE中华典藏网

tNE中华典藏网

tNE中华典藏网

tNE中华典藏网

tNE中华典藏网

tNE中华典藏网

tNE中华典藏网

tNE中华典藏网

tNE中华典藏网

tNE中华典藏网

tNE中华典藏网

tNE中华典藏网

tNE中华典藏网

tNE中华典藏网

tNE中华典藏网

tNE中华典藏网

tNE中华典藏网

tNE中华典藏网

tNE中华典藏网

tNE中华典藏网

tNE中华典藏网

tNE中华典藏网

tNE中华典藏网

tNE中华典藏网

tNE中华典藏网

tNE中华典藏网

tNE中华典藏网

tNE中华典藏网

tNE中华典藏网

tNE中华典藏网

tNE中华典藏网

tNE中华典藏网

tNE中华典藏网

tNE中华典藏网

tNE中华典藏网

tNE中华典藏网

tNE中华典藏网

tNE中华典藏网

tNE中华典藏网

tNE中华典藏网

tNE中华典藏网

tNE中华典藏网

tNE中华典藏网

tNE中华典藏网

tNE中华典藏网

tNE中华典藏网

tNE中华典藏网

tNE中华典藏网

tNE中华典藏网

tNE中华典藏网

tNE中华典藏网

tNE中华典藏网

tNE中华典藏网

tNE中华典藏网

tNE中华典藏网

tNE中华典藏网

tNE中华典藏网

tNE中华典藏网

tNE中华典藏网

tNE中华典藏网

tNE中华典藏网

tNE中华典藏网

tNE中华典藏网

tNE中华典藏网

tNE中华典藏网

tNE中华典藏网

tNE中华典藏网

tNE中华典藏网

tNE中华典藏网

tNE中华典藏网

tNE中华典藏网

tNE中华典藏网

tNE中华典藏网

tNE中华典藏网

tNE中华典藏网

tNE中华典藏网

tNE中华典藏网

tNE中华典藏网

tNE中华典藏网

tNE中华典藏网

tNE中华典藏网

tNE中华典藏网

tNE中华典藏网

tNE中华典藏网

tNE中华典藏网

tNE中华典藏网

tNE中华典藏网

tNE中华典藏网

tNE中华典藏网

tNE中华典藏网

tNE中华典藏网

tNE中华典藏网

tNE中华典藏网

tNE中华典藏网

tNE中华典藏网

tNE中华典藏网

tNE中华典藏网

tNE中华典藏网

tNE中华典藏网

tNE中华典藏网

tNE中华典藏网

tNE中华典藏网

tNE中华典藏网

tNE中华典藏网

tNE中华典藏网

tNE中华典藏网

tNE中华典藏网

tNE中华典藏网

tNE中华典藏网

tNE中华典藏网

tNE中华典藏网

tNE中华典藏网

tNE中华典藏网

tNE中华典藏网

tNE中华典藏网

tNE中华典藏网

tNE中华典藏网

tNE中华典藏网

tNE中华典藏网

tNE中华典藏网

tNE中华典藏网

tNE中华典藏网

tNE中华典藏网

tNE中华典藏网

tNE中华典藏网

tNE中华典藏网

tNE中华典藏网

tNE中华典藏网

tNE中华典藏网

tNE中华典藏网

tNE中华典藏网

tNE中华典藏网

tNE中华典藏网

tNE中华典藏网

tNE中华典藏网

tNE中华典藏网

tNE中华典藏网

tNE中华典藏网

tNE中华典藏网

tNE中华典藏网

tNE中华典藏网

tNE中华典藏网

tNE中华典藏网

tNE中华典藏网

tNE中华典藏网

tNE中华典藏网

tNE中华典藏网

tNE中华典藏网

tNE中华典藏网

tNE中华典藏网

tNE中华典藏网

tNE中华典藏网

tNE中华典藏网

tNE中华典藏网

tNE中华典藏网

tNE中华典藏网

tNE中华典藏网

tNE中华典藏网

tNE中华典藏网

tNE中华典藏网

tNE中华典藏网

tNE中华典藏网

tNE中华典藏网

tNE中华典藏网

tNE中华典藏网

tNE中华典藏网

tNE中华典藏网

tNE中华典藏网

tNE中华典藏网

tNE中华典藏网

tNE中华典藏网

tNE中华典藏网

tNE中华典藏网

tNE中华典藏网

tNE中华典藏网

tNE中华典藏网

tNE中华典藏网

tNE中华典藏网

tNE中华典藏网

tNE中华典藏网

tNE中华典藏网

tNE中华典藏网

tNE中华典藏网

tNE中华典藏网

tNE中华典藏网

tNE中华典藏网

tNE中华典藏网

tNE中华典藏网

tNE中华典藏网

tNE中华典藏网

tNE中华典藏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