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良辅其它书籍
猜你喜欢的书
忠正德文集
宋代诗文别集。 10卷。赵鼎著。赵鼎事迹见《宋史》本传。绍兴五年(1135),赵鼎监修宋神宗、宋哲宗二朝实录成书,宋高宗亲书“忠正德文”4字赐之,因此名集。史称其为文浑然天成,凡军国机事,多其视草,有奏疏诗文200余篇。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著录作10卷。旧本久佚不传。今本系清初修《四库全书》时,馆臣从《永乐大典》搜辑而成。计有奏议64篇,骈体书启14篇,古今体诗274首,词25首,笔录7篇。又据《历代名臣奏议》增补12篇,仍编为10卷。《四库全书总目》评日:“鼎南渡名臣,屹然重望,气节学术,彪炳史书。本不以词藻争短长,而出其绪余,无忝作者。盖有物之言,有不待雕章绘句而工者。观于是集,可以见一斑矣。“除《四库全书》本外,《乾坤正气集》本分为8卷。
林泉高致
中国古代山水画论专著。北宋郭熙及其子郭思著。全1卷。《四库全书》本共收录《山水训》、《画意》、《画诀》、《画题》、《画格拾遗》、《画记》6篇,而通行本无《画记》。前4篇为郭熙著,其子郭思著后两篇,并为前4篇注释,总成其书。郭熙(生卒年不详),字淳夫,河阳温县(今河南省温县)人。熙宁年间(1068—1077)曾为画院“艺学”,神宗时为宫廷画师,曾为枢密院、学士院作壁画多处。一生作画百余件,传世作品尚有《早春图》、《关山春雪图》、《溪山秋霁图》、《幽谷图》、《窠石平远图》等约6件。本书是郭熙山水画创作经验的总结。由于作者本人的实践基础深厚,故所论切贴深入,为历代山水画家所推崇。认为山水画的立意在于抒发“林泉之志”,“高蹈远引”,抒情畅意。主张画家要“饱游饫看”,使山川“历历罗列于胸中”,并抓住自然景色的特征,溶入人的感情,与自然发生共鸣。如“春山烟云连绵,使人欣欣;夏山嘉木繁阴,使人坦坦;秋山明净摇落,使人肃肃;冬山昏霾翳塞,使人寂寂”。对于山水画的构图,总结了“三远” (平远、高远、深远)、“三大”(山、木、人三者之间,山大于木、木大于人)的提法,一直为后代山水画家所依循。对于山水画的笔墨技巧,提出墨有浓、淡、焦、宿、退,笔有勾勒、皴擦、渲染、点、刷等。由郭熙父子总结的中国古代山水画的宝贵经验,直至今天,对于山水画家的创作实践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马前课
《马前课》又叫《马前神课》,相传为诸葛亮著作,诸葛亮不仅是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还是一位易学大师。《三国演义》中,诸葛亮通过八阵图阻挡东吴追兵,八阵图就是他年少时根据《易经》创作的。相传,在行军的闲暇,诸葛亮就推算、预测未来的天下大事,并把结果记下来,写成了《马前课》。与其他预测文不同的是,《马前课》共有十四卦,每一卦就是一个朝代,十分明了。从诸葛亮所处的割据时代,一直预测到未来世界的大同,天下一家。据说,现在《马前课》已应验到第十卦。这十卦都非常灵验。如第一卦说道:“无力回天,鞠躬尽瘁;阴居阳拂,八千女鬼。这是在说,他知道他所辅佐的汉王室气数已尽,忠汉者已无回天之力,他所能做的,就是鞠躬尽瘁,不辜负刘备对自己的信任,“八千女鬼”即“魏”,将一统天下。第二卦说:“火上有火,光烛中土;称名不正,江东有虎。"这是在讲晋朝,司马家族在曹魏掌握大权,实质上,宰相司马昭已成为统治者。公元265年,司马昭去世,司马炎立即下令让魏元帝曹奂禅让,司马炎篡夺了曹魏的天下,建立晋朝,定都洛阳。火上有火就是“炎”,指司马炎。公元280年,晋军攻陷建业(今南京),活捉东吴皇帝孙皓。晋朝统一天下,可谓“光烛中土”。司马炎的晋朝,是篡夺曹魏而建立,因此“称名不正”。公元291年,八王之乱开始,中原被少数民族占据。公元317年,镇守建康(今南京)的司马睿,即位称帝,建都建康,东晋建立。建康地处江东,因此说:“江东有虎……”这十卦均对各个朝代进行了精准的预测,因此《马前课》在民间流传非常广。
发墨守
一卷。汉郑玄撰。何休着《公羊墨守》,捍卫《公羊》学,郑玄针对何氏之书着《发墨守》,攻击何氏之学。今书只存四条,是宋王应麟从诸书中辑出的,与《箴膏肓》、《起废疾》合编为一书,《四库全书》仍之。清儒刘逢禄主《公羊》学,不满郑氏之攻驳何氏,撰《发墨守评》,谓今本郑氏《发墨守》可指说者惟一条,然多牵《左氏》,讥郑氏于董仲舒、胡母生之书研之未深。
文殊所说最胜名义经
宋西夏沙门金总持等译,此与经部内佛说最胜妙吉祥根本智最上秘密一切名义三摩地分相同,而最初归命文殊,及金刚手,似即观彼经以成行法,故仍从汇目,入仪轨中。
华严经搜玄记
凡五卷,或十卷。唐代智俨撰。全称大方广佛华严经搜玄分齐通智方轨。略称华严经略疏。收于大正藏第三十五册。本书记述六十华严之纲要,并解释其文义。全书分立五门,以分别华严一经之文义,即:(一)叹圣临机,德量由致。(二)明藏摄之分齐。(三)辨教下所诠之宗趣及能诠之教体。(四)释经题目。(五)分文解释。前四门为搜玄记中之玄谈,第五门由净眼品至入法界品等三十四品,就每一品分品名、来意、宗趣、释文等四科谈其玄旨。法藏所著之华严经探玄记等即以本书为依据,特以本书十玄门之说发挥华严一经之深旨,为法藏等所依用。在大正藏所载之版本,系以高丽高宗三十二年(1245)刊行之海印寺本为底本。大日本续藏经所收者则依据日本所传之古写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