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络汇编

作者:翟良
经络汇编

经络类著作。明翟良撰。不分卷。良字玉华,山东益都人。幼时体弱多病,后学医并以医为业。另有《脉诀汇编说统》已著录。作者认为经络非专为针灸而设,医者必须精通经络,为脏腑辨证所需,故撰此书。刊于崇祯元年(1628)。于经络总叙之后,载脏腑经络分合详说及分别各脏腑图论。其次循序分述十二经并任、督二脉之生理及见证、经脉走行、诸穴歌、分寸歌等项,及手经与足经起止图。后自设问答,论述阴阳、络脉、命门等问题。并载十二经脏腑图、脏腑表里图、十二经所属歌、营卫清浊升降论、循经记穴及奇经八脉论等。末为内景图赋。全书本于《内经》,参照前代有关著述,于释文中略有发挥。收载内容丰富,叙述简要。将经络与脏腑结合论述,随经而附脏腑见证,并论述手足阴阳学说,方便读者参阅。有清老二酉堂藏版《脉诀汇编说统·经络汇编》合刻本。

章节列表

升序↑

翟良其它书籍

猜你喜欢的书

元始说功德法食往生经

元始说功德法食往生经

元始说功德法食往生经,撰人不详。似出于唐宋。一卷,收入《正统道藏》洞真部本文类。此经乃元始天尊演说,旨在超度地狱饿鬼及众生亡魂。据称天尊怜悯地狱饿鬼、畜生等遭受痛苦,不得超生,乃对大慈大悲真人宣说颂文二首、偈文一首。向饿鬼施舍法食。转诵经文,使各得解脱离苦,随愿往生。

高上玉皇本行经髓

高上玉皇本行经髓

卷末附《传经源流》,述安成玉源仙派上清三洞五雷经箓清微明元使刘处源于元至正四年(1344年)从仙人受此经,获祐护。该经为《高上玉皇本行集经》缩本,盖出自处源之手。

易原就正

易原就正

清包仪撰。十二卷。《四库全书》本。此书解《易》,颇取陈抟、邵雍先天之学。然亦多能发明《易》理。《四库全书提要》指出:“观其《自序》,称早年闻有《皇极经世》而无由求得其书。自顺治辛卯至康熙己酉,七经下第,贫不自存,薄游麻城,乃得其书于王可南家。至江宁寄食僧寺,玩求其旨者一年,始有所得。盖亦孤寒之士,刻志自立者也。仪之学既从邵子入,故于陈抟先天图信之甚笃。其《凡例》并谓:行世《易》说,种不胜数,要皆未尝读《皇极经世》,无怪乎各逞私智而总非立象尽意、观象玩辞之本旨。其持论尤谬于一偏。然其书发挥明简,词意了然,乃非抛荒经义、排比黑白、徒类算经者可比。其谓洛书无与于《易》,则差胜他家之缴绕。每爻皆注所变之卦,亦尚用《左氏》筮法,颇为近古。盖其学虽兼讲先天,而实则发明《易》理者为多。其盛推图学,特假以为重焉耳。”

唐玄宗御注道德真经

唐玄宗御注道德真经

四卷。底本出处:《正统道藏》洞神部玉诀类。参校本:敦煌卷子P.2375 号。本书鲜见其它传本。唐玄宗于开元二十年(732年)或二十一年(733年)注《老子》,刻于石幢立在各州龙兴观、开元观前。以《河上公注》为底本,发挥了其理身理国的思想,影响深远。其"身国同治"的生命政治学从内容上可概括为:法道合德;虚静无为;持守三宝;安分寡欲。该书从诠释宗旨和方法论上体现了其政治化倾向及阶级立场,具有调和儒道的特点,其中还试图消解《老子》关于提醒统治者保持应有的警醒和忧患意识的思想。其要旨在于"理身理国",却在唐玄宗执政晚期爆发了"安史之乱",这是颇值得深思的。

三塔主峰禅师语录

三塔主峰禅师语录

《三塔主峰禅师语录》是一部记录明代高僧三塔主峰禅师言行的禅宗语录集,汇集了禅师与僧人、居士之间的对话以及禅师在各种场合的讲法内容。该书以简洁而生动的语言,展现了禅师对禅理、修行方法及日常生活的深刻见解,为后世禅宗修行者和研究者提供了宝贵的参考资料。 全书以语录形式为主,通过禅师与弟子、信徒之间的机锋问答,探讨了诸多禅宗核心思想。例如,禅师常以“明心见性”为修行宗旨,强调通过“道心”的培养,达到解脱和觉悟。书中多处记录了禅师对修行的指导,他劝诫弟子要勤奋修行,不可贪图安逸,并主张通过诵经、礼拜、坐禅等日常修行方式,不断精进。

药师经析疑

药师经析疑

《药师经析疑》,原系弘一律师遗稿。弘公圆寂后,该稿经圆拙法师整理完成,圆师并嘱余筹印。数年前余曾请慧剑居士协助付梓,但因缘未能圆满,故于中止,仅就岷市先印一千余本。慧剑居士崇仰弘一大师,其情殷诚,曾撰写《弘一大师传》流通行世,今又再印《药师经析疑》及《弘一大师文钞》,以供世人同飨,嘱余为序,故略述其因缘,以表赞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