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三丰先生全集
作者:张三丰
道家养生学著作。明代张三丰撰,清代汪梦九辑,李西月重编,八卷。集中收录张三丰多种传记资料,对研究张三丰及其流派有一定价值。此外多为道论丹词,主要有:《大道论》、《玄机直指》、《道言浅说》、《玄要篇》等。其中《大道论》上、中、下三篇“穷性命之真,发圣贤仙佛之理,本本原原,加疏加注,有为无为之序,内药外药之分,养胎脱胎之妙,尽著篇编”;《玄机直讲》内有《炼丹火候说》、《返还证验说》、《服食大丹说》、《一粒黍米说》、《登天指迷说》、《龙虎铅汞说》、《注吕祖百字碑》; 《玄要篇》内有《亲口诀》、《道情歌》、《炼铅歌》、《先天一气歌》、《铅火歌》、《了道歌》、《打坐歌》、《道要秘歌》、《大道歌》、《真橐籥歌》、《玄关一窍歌》、《金丹歌》、《金液还丹破迷歌》、《龙虎还舟指迷歌》、《三还一返歌》、《固漏歌》、《金丹诗》、《大丹诗》、《蛰龙吟》、《洞天清唱》、《无根树道情》等一百余首诗词歌诀。内容丰富,文字通俗。载 《道藏辑要》毕集。
猜你喜欢的书
竹岩集
诗文集。明柯潜(1423—1473)撰。二卷,补遗一卷。潜字孟时,号竹岩(一作喦)。莆田(今属福建)人。景泰二年(1451)进士第一。官至詹事府少詹事。邃于文学,性高介。为学士时即于院中构清风亭,植柏两株于后堂,人称为柯亭学士柏,后传为古迹。原集曾于嘉靖中刊版。此为抄本,已多缺佚。嘉靖三十四年(1555)成书。约三万六千字。卷首有康大和、董士宏二人序。正文含五言古诗、七言绝句、表、书、赞、经筵讲章、疏等一卷,序、记、传、志铭、祭文、说、杂著等一卷,补遗一卷,附录三篇,其中有潜门生吴希贤撰《中顺大夫詹事府少詹事兼翰林院学士竹岩柯公行状》。其诗如《烟寺晚钟》、《吟室盆荷》等,多冲澹清婉,不落蹊径。其文如《陈情疏》、《复潘太守》等,则峻整有法度,不失明初先正之风。有《四库全书》本。
十二州箴
地理总志。西汉扬雄撰。存一卷。雄,字子云,蜀郡成都(今属四川)人。少游学,博览群书。历官郎、给事黄门。著有《方言》等。雄仿《虞箴》而撰此书, 简称《州箴》,早佚。清廖寅、王谟共辑十二条,附《汉官解诂》十二州文, 皆韵语。增考证十二条。依次为冀、扬、荆、青、徐、兖、 豫、雍、 益、 幽、并、交十二州,各为一箴。所考为常山、济河、海岱、淮沂、彭蠡、衡阳、岷梁、黑水、 朔方、 南越、幽、并十二地之名称、方位、建置、沿革。内容广涉汉以前十二州之地理特征、出产、贡赋、山川、城镇、历史沿革、典故、人物、史事。颇有地理资料价值。 《汉唐地理书钞》据《汉魏遗书钞》转录,有清嘉庆间刻本,1961年中华书局铅印本。
宜黄县戏神清源师庙记
明汤显祖作。论述了戏剧的产生与发展、戏剧的力量和作用、演员的修养和表演诸问题。认为“人生而有情,思欢怒愁,感于幽微,流乎啸歌,形诸动摇”。因此,戏剧起源于“情”。指出戏剧的力量和作用,在于表现人生、表现历史的极大可能性,能够“生天生地,生鬼生神,极万物之途,攒古今之千变”,从而说明戏剧可以发挥艺术家的想象力和创造性,突破现实时空的限制,在舞台上创立一个意象中的世界;还指出戏剧具有感发人情、陶冶性灵、启迪良知的伟力。总结了表演艺术的规律性,即要求演员全身心献于艺术,“一汝神,端而虚”,“绝父母骨肉之累,忘寝与食”;注重平时的生活积累与艺术修养,“动则观天地人鬼世器之变,静则思之”,“少者守精魂以修容,长者食恬淡以修声”;有求真而传神的艺术表演,“微妙之极,乃至有闻而无声,目击而道存”;使观众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感染,引起联想,进入完全忘我的境界,“舞蹈者不知情之所自来,赏叹者不知神之所自止”。载于《汤显祖诗文集·玉茗堂文之七: 记》。
漕船志
《漕船志》是记载明代官船厂的专著之一。明代席书编撰,后经朱家相增修。席、朱二人多年从事漕运,并先后主持清江船厂(在今江苏淮阴市)。这是以其亲身经历撰写的关于漕船和船厂的专著。书中记述了明代清江船厂与卫河船厂(在今山东临清市)这两个专造漕船工厂(后二厂合并为一)的历史沿革与生产情况。书中对历代漕运管理,亦有记述。明成祖永乐(1403—1424)中在南京清河(今江苏清江市)、山东临清(今临清)创建清江和卫河二造船厂,打造各类运粮漕船。世宗嘉靖三年(1524),卫河厂生产任务改由清江厂承担。不久又裁革卫河厂衙署,二厂遂合并为一,总称为清河船厂。总管理机构设在原清江厂,各地分厂概由其统属。《漕船志》于明弘治十四年(1501)成书,作者为该厂主官工部主事席书。
大六壬括囊赋
一气初判,二仪肇彰。设四时以成象,布六壬以配方。吉凶本末之端,生于好恶;祸福推移之始,造用柔刚。
此论阴阳之理,言六壬本于太极两仪、阴阳统一之理而设,可象万物之情,信而有征,神验有准也。
地藏菩萨仪轨
全一卷。唐代输婆迦罗译。收于大正藏第二十册。内容述说佛在佉罗提耶山时,地藏菩萨为利益一切众生而欲说神咒,经佛允许后,遂说此仪轨;初说大、中、小之三种神咒,次说画像法,其次说印咒、普供养印、总说总印、请赞印,最后说成就十七种护摩之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