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萧红
手

萧红著。发表于1936年《作家》创刊号。小说反映旧中国城市中一所学校里的生活。主人公王亚明是生于洗染店的姑娘,全家节衣缩食供她入学读书,但由于她有一双从事染衣劳动变黑了的手,受到校长的斥责和歧视,同学的厌恶和责难;由于她文化基础差,学习吃力,又不断受到人们的嘲笑和讽刺。尽管她学习刻苦,校长却不准她考试,让她提前离校。作品通过她一系列的不幸遭遇,有力地说明旧的教育制度对劳动人民子弟的歧视、摧残,表达了作者对劳动者的无限同情。小说在人物刻画上抓住主人公俭朴和勤奋的特征,进行反复渲染;在情节的设置上注意悬念,以“手”设谜,直到文尾解底,收到较好的艺术效果。

章节列表

升序↑

猜你喜欢的书

颜鲁公集

颜鲁公集

诗文别集。三十卷,其中诗一卷。唐颜真卿撰。按鲁公行状,其佐吉州时有《庐陵集》,刺杭州时有《临川集》,刺湖州时有《吴兴集》。但这些集子,历经五代战乱,全部亡逸。北宋时,吴兴沈侯采掇遗逸,辑编为十五卷,刘敞为之序。此为最早的辑本。后宋敏求广加采录,重编为十五卷,目次已非沈氏之旧。南宋宁宗嘉定(1208—1224)间,留元刚以其所得宋敏求残本十二卷,益以拾遗一卷,又撰《年谱》一卷,并附行状、碑传为一卷,仍合十五卷之数。以上诸本皆已不见。今所传通行本为明世宗嘉靖二年(1523)锡山安国据吴郡都穆重编十五卷本重梓的《颜鲁公文集》十五卷。《四库全书》所收即此本,《四部丛刊》亦据以影印。《四库全书》本又增安氏本未收的诗文作品增入《补遗》卷内。后来的不少版本即源自此本,如明神宗万历十七年(1589)刘思诚翻安氏本,万历二十四年颜胤祚重刻本等。其中颜胤祚本多脱漏舛误,尽失其旧。颜集遗佚颇多,清德宗光绪三十二年(1906)有《文忠集拾遗》四卷,专收其佚文。今搜集最备之本,当属清宣宗道光(1821—1850)间黄本骥刊《颜鲁公集》,总题三十卷,内多附有关鲁公的资料,道光二十五年(1845)黄氏三长物斋有刊本,后收入《三长物斋丛书》。此本包括《颜鲁公集》十二卷、《外集》八卷、《书评》十卷、《补遗》一卷。《四部备要》据以排印。

文镜秘府论

文镜秘府论

古代文论史料。日僧遍照金刚(774—835)撰。六卷。作者法号遍照金刚,俗姓佐伯,名空海。他生活在日本平安朝前期,于唐贞元二十年(804)至元和元年(806)在中国留学约三年,与中国僧徒、诗人交往甚密。对佛学以及文学、语言、书画均有研究。是作者来华留学后为向日本人民介绍汉语、汉诗而编写,回国后应日本人学习汉语和汉文学的要求撰写《文镜秘府论》。后人编有《弘法大师全集》十五卷。分天、地、东、南、西、北六卷,讲述六朝至唐前期有关诗歌声律、对偶、体式和各种文病。首卷序称“文章为纪纲之要”,其义既大且远,所作意在使国人了解汉诗,“不寻千里,蛇珠自得;不烦旁披,雕龙可期”。

太上老君说了心经

太上老君说了心经

经名:太上老君说了心经。撰人不详,约出唐代。一卷。底本出处:《正统道藏》洞神部本文类。太上老君劝人观心了心。

民国趣闻

民国趣闻

1919年,吴虞公的逸谈笔记《民国趣闻》由“襟霞图书馆”印行。平襟亚就是“襟霞主人”。这是吴的第一本书,此后又有《民国奇闻》、《民国骇闻》等笔记刊行。

成唯识论了义灯记

成唯识论了义灯记

成唯识论了义灯记,二卷,唐智周撰,日本范轻题记,秀英题记,缺卷上。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梵名Abhidharmamaha^vibha^s!a^ -s/a^stra 。凡二百卷。略称大毗婆沙论、婆沙论、婆沙。唐玄奘译。收于大正藏第二十七册。本论乃注释印度迦多衍尼子之阿毗达磨发智论,广明法义,备列诸种异说。自西元一○○年至一五○年间于北印度迦湿弥罗(梵Kas/mi^ra ,今克什米尔)编辑而作,为部派佛教教理之集大成者。相传系贵霜王朝迦腻色迦王与胁尊者(梵Pa^rs/va )招集五百阿罗汉,经十二年而成,即第四次之经典结集。本论之内容系收集诸论师对说一切有部佛教根本圣典发智论之注释,与发智论同样分杂、结、智、业、大种、根、定、见等八蕴(八章)。系统地总结‘说一切有部’之理论主张,并对大众部、法藏部、化地部、饮光部、犊子部、分别说部等部派,以及数论、胜论、顺世论、耆那教等之观点进行批驳。其中心问题为三世实有与法体恒有论。由于此婆沙论之编辑,部派佛教教义遂因而广为宣扬,对大乘佛教亦产生极大影响。异译本为阿毗昙毗婆沙论,凡六十卷,相当于玄奘译本卷一一一以前之部分,为北凉浮陀跋摩、道泰等合译,世称为旧婆沙,收于大正藏第二十八册。二论皆为研究部派佛教之珍贵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