剪灯余话
作者:李昌祺
传奇小说集。四卷二十篇,另附《还魂记》一篇。明李昌祺撰。成书于永乐十八年(1420年)。李昌祺,名祯。生于洪武九年(1376年),卒于景泰三年(1452年)。庐陵(今江西吉安)人。永乐二年(一说元年)进士,任翰林院庶吉士,曾参与修撰《永乐大典》,后升任礼部郎中。洪熙元年以其才望卓异,迁广西左布政使,又任河南左布政使。李昌祺秉性刚直,素抑豪强,以廉洁宽厚著称于世。《剪灯余话》几乎完全模仿《剪灯新话》。成书于永乐十八年(1420),有永乐庚子夏自叙。其书大都取材于元末明初事,以婚姻爱情故事为主,又多幽冥灵异人物,作者以此表达他“善可法,恶可戒,表节义,砺风俗”之义。其中《长安夜行录》、《鸾鸾传》、《琼奴传》等篇,一方面揭露了封建权要、强暴势力以及封建礼教的罪恶,一方面赞扬了男女青年自由的爱情,但最后总给人物加上“节义”之名。《田洙遇薛涛联句记》、《江庙泥神记》是写人与鬼神相爱。其他如《青城舞剑录》,颂扬了隐居的侠士正直豪侠的气质;《泰山御史传》通过对阴间作官者的议论,抨击官场的黑暗;而《何思明游酆都录》写阴间地府事,以图对世人起到“惩恶扬善”之效。
章节列表
升序↑李昌祺其它书籍
猜你喜欢的书
那么现在该干什么了呢
散文集《那么现在该干什么了呢》收录美国作家威廉·福克纳在其四十年写作生涯中公开发表的散文作品共三十六篇,这些文章分为三辑:第一辑是以《记舍伍德·安德森》《阿尔贝·加缪》《论批评》为代表的随笔作品;第二辑是福克纳为自己的作品集撰写的序言;第三辑则是以《美国喜剧:尤金·奥尼尔》《美国戏剧:抑制种种》为代表的书评和剧评。每篇文末均注有文章写作时间及原始出处,读者可据此对福克纳的阅读、写作生活作一整体了解。
城堡
奥地利长篇小说。弗·卡夫卡作。写于1922年。德国库尔特·沃尔夫出版社1925年出版。本书德文本第1版出版时只有18章,后在作者的遗稿中发现了第18章的续篇和第19、20章,在以后的版本中作为附录收入。中文本23万多字。一位土地测量员K,奉城堡主人伯爵之召前去工作。但他发现,无论怎样努力,即使近在咫尺,他也无法进入城堡。只是通过送信人巴纳巴斯得到城堡里某部长克拉姆的指令。但就是送信人也未见过自己的主人。村里人的敌意和排斥,使K意识到城堡永远是个可望而不可即、却又无时不在发挥影响的神秘所在。他的所有努力都落了空。最后,他的情人,克拉姆以前的情妇弗丽达离他而去。他断绝了和城堡的一切联系。作品没有完成。卡夫卡设想的结局是K收到城堡指令,允许他在村里住下,但不许进入城堡。本书中的城堡,是国家统治机器的象征。它庞大而复杂,深不可测,象一大片巨大的阴影笼罩在人们头上,人们只能对它表示敬畏,表现的是国家政治制度对人的异化力量。这部作品最突出地体现了卡夫卡的创作特色,寻找城堡的过程仿佛是神秘的梦幻,细节的真实与荒诞奇异地混合,主人公的心理活动显示了人在现实生活中的孤立、恐惧感。
腐蚀
茅盾著。1941年连载于香港《大众生活》,同年上海华厦书店印单行本,解放战争时期曾在大连、长春、太行、晋察冀等地区出过多种版本。1954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再版。《腐蚀》是一部日记体长篇小说,是一部“暴露书”,如作者所说,“《腐蚀》是通过赵惠明这个人物暴露了1941年顷国民党特务之残酷、卑劣与无耻,暴露了国民党特务组织只是日本特务组织的‘蒋记派出所’……暴露了国民党特务组织中不少青年分子是受骗、被迫,一旦陷入而无以自拔的”(《腐蚀·后记》)。作品写于1941年初夏,是第一篇对“皖南事件”作出反应的作品,具有强烈的政治意识。《腐蚀》又是一部忏悔书,一个“心灵破碎了的人”的忏悔自白。它以主人公赵惠明内心独白的日记体裁的形式,表达沦为特务的堕落生涯人的痛苦和悔恨,塑造出一个心上布满累累创痕,最终走上忏悔自新道路的复杂人物。作者带几分残酷又带几分宽容地驱使这个女主人公陷入堕落与悔恨交错,痛苦与复仇交织,绝望与追求交杂的心理漩涡,如陀思妥耶夫斯基那样把人物按进污浊水之中,又让她在强烈的犯罪感中结晶出心灵的珍珠,从而完成一个极其复杂的人物性格,一曲回肠荡气的心灵交响曲。
细说宋朝
本书叙述自宋太祖统一全国至元灭南宋期间的历史,涉及两宋、西夏、辽、金等政权的重要历史和人物。作者以“讲史”的形式,叙述了陈桥兵变、杯酒释兵权、澶渊之盟、靖康之变等重大事件,以及宋太祖、辽太祖、金太祖、宋仁宗、宋宗、岳飞、秦桧、文天祥等重要人物,并对民间传说中的杨家将、包拯、狸猫换太子等进行了历史的阐述,极富知识性与可读性。“细说体”既有生动的故事与真实的历史,又有颇具见地的评点,体例别具风采。
让县自明本志令
曹操著。见《三国志·武帝纪》裴松之注引《魏武故事》,收于《中国历代散文选》上册。汉献帝建安元年(196)曹操迎献帝迁都许昌,献帝以曹操为大将军,封武平侯。建安十三年任丞相,遂总揽朝政,“挟天子以令诸侯”,因而招致朝野谤议,说他将篡汉自立。为此,曹操于建安十五年(210)颁发了这篇文告。题目系后人所加。说明其志向是随时势地位变化的。最初不过想作个好郡守;任典军校尉后也只想封侯作征西将军;镇压黄巾起义、平袁术、袁绍、刘表后,位极人臣,才以平天下为己任,并无不逊之心。鲁迅《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一文说:“在曹操本身,也是一个改造文章的祖师。”又说,曹操的“胆子很大,文章从通脱得力不少,做文章时又没有顾忌,想写的便写出来。”刘盼遂、郭豫衡主编《中国历代散文选》说:“本文是曹操在‘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情况下,表明自己没有废汉自立之心的一篇文告。文章严峻而包含着浓厚的感情,与一般文告不同。”此篇是曹操后期散文的代表作。
原性
中国唐代关于人性论的著作。韩愈撰。收入《韩昌黎集》杂著部。它对唐朝以前各家人性论作了总结,认为孟子、荀子、扬雄三家的人性论各有所得,亦各有所失,继承并发挥了董仲舒的人性论思想。第一次明确提出“性之品有三”:“上焉者,善焉而已矣;中焉者,可导而上下也;下焉者,恶焉而已矣。”认为人性的具体内容是仁义礼智信五种道德品质,它们在性之三品中的比重各不相同。上品之性具有仁而行于其余四者;中品之性里仁的成份多少不同,其余四者混杂不纯;下品之性反于仁而违背其余者。同时还认为人的喜、怒、哀、惧、爱、恶、欲等七情,与性相对应,亦有三品:上品之情,是七情“动而处其中”;中品之情,是七情之动“有所甚有所亡,然而求合其中”;下品之情,是七情之动“亡与甚直情而行”。认为性“与生俱生”,即先天就有的,并认为它们是人类普遍的本性,是一种先验的抽象人性论。认为情是“接与物而生”,即后天才有的;既反对任情纵欲,也反对佛教的灭情见性主张,在当时具有积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