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昌祺

- 姓名:李昌祺
- 别名:名祯,以字行
- 性别:男
- 朝代:明代
- 出生地:庐陵(江西吉安)人
- 出生日期:1376
- 逝世日期:1452
- 民族族群:
李昌祺(1376~1452),明代小说作家,诗文作家。名祯,以字行。庐陵(江西吉安)人。弱冠即有文誉,与曾棨辈相颉颃。永乐二年(1404)进士,选庶吉士,参与修《永乐大典》,同事者推其该博,僻书疑事,人多就质。擢礼部郎中,迁广西左布政使,坐事谪役,寻宥还。洪熙元年(1425)起故官河南,饶有惠政。正统四年(1439)致仕。家居20余年,屏迹不入公府。故庐裁蔽风雨,伏腊不充。他富有才情,多所结撰。著有传奇小说集《剪灯余话》,还有《运甓漫稿》、《容膝轩草》、《侨庵诗余》等。
《剪灯余话》是效法瞿佑《剪灯新话》而作,故称“余话”。小说多写男女情事,既有人间姻缘,也有人狐相恋、人神相爱,都寄托着“善可法,恶可戒,表节义,砺风俗”的教化意图。至于《何思明游都录》描写阴间情状,更带有劝善扬恶的实用目的。王英在序中评论说:“其间所述,若唐诸王之骄淫,谭妇之死节,赵鸾、琼奴之守义,有人读之,有所惩劝;至于他篇之作,措词命意,开阖抑扬,亦多有可取者,此余之所以喜也。”他的传奇小说具有“秾丽丰蔚,文采烂然”的艺术特色。小说夹进过多的诗词和骈文,文气反而显得冗沓累赘。
从《剪灯余话》可知李昌祺善诗词。他的诗清丽畅达,如《雨中发洪都》:“豫章城下水如苔,风雨官河一棹开,山色遥连萧寺暝,雁声斜度楚云哀。霜凋远树寒灯见,鸟背孤帆极浦回。画栋朱帘遗阁废,荒基岁岁长蒿莱。”李时勉评论说:“李布政诗,如纤云浮空,变态而难状,春泉注壑,瀺灂而无穷。”(《古廉集》)《四库全书总目》认为:“昌祺诗一变绮靡纤巧之习,而以流逸出之,故别饶鲜润。”陈田也指出:“方伯诗,色新意古,诸体并工。在永乐诗家中,独标一格。”(《明诗纪事》)
猜你喜欢的书
长征
《长征:前所未闻的故事》这本关于长征的书自一九八五年十月在美国出版以来,在很短的时间里就拥有为数众多的读者,该书还在欧洲和亚洲的主要国家以及许多小国翻印出版。那些从未阅读过红军壮丽史诗的人们,现在可以从某种意义上开始了解那些为了中国革命事业而不惜牺牲的男男女女的品质。他们将从这里开始知道人类有文字记载以来令人振奋的大无畏事迹。他们仅仅从统计数值中就开始明白红军所作出的牺牲有多么重大---一九三四年十月,八万六千名男女从江西出发,到一九三五年十月,毛泽东率领的这支方面军抵达陕北时只剩下大约六千人。
光福诸山记
民国张郁文纂修。郁文,吴木渎人。民国十年(1921年)纂修《木渎小志》。而《光福诸山记》原附在张郁文《木渎小志》之后,著者当即张郁文。光福诸山记是一部记录光福区域范围内的山志。吴荫培《木渎小志·序》称张郁文“究心史地学,尝辑《晋书微》及《元史地理通释》二书,又东瞻泰岱,谒孔林孟庙,南泛圣湖,上匡庐,西泝汴洛,窥黄河铁桥,俯仰伊阙龙门之胜,道武汉而归,其志趣远矣。”又云:“戊午夏,吴县修志局开幕,延君采访,并委任绘图事,时相过从。”本《记》分山水、寺院、名迹三大类,分别记述光福的山水和人文,有些名胜之下还引录了历代名流游玩光福时所留下的诗篇,可作为清徐傅编《光福志》之参照。民国18年苏城毛上珍铅印本清徐傅编《光福志》后附有张郁文《补编》和《附录》,《补编》主要补录徐傅编《光福志》未收的自宋至清22人的传记,《附录》内容略类本《记》之寺院、名迹,但有增删。
雨旸气候亲机
雨旸气候亲机,撰人不详。约出于宋元,一卷,收入《正统道藏》正一部。本篇言雷法,主要讲述如何观察气候变化。全篇包括《诸雷气侯》、《妙洞引》、《先天一炁雷霆玉章》等诗文。以及「雷牌」等三十九图;主要根据上天云气在日月星辰及天河间运行之时间、位置,方向,以及其颜色、形状等情况,预测旱涝阴晴和风雨雷霪,为供施行雷法的道士观察天象、预测雷雨之书。其中包含古人观测气象之经验,如书中有「石润水流天欲雨」, 「蝼蚁封穴雨时行」,「冬月南风天有雪」,「久雨西风又放晴」等,皆为民间气象谚语。
古文孝经指解
一卷。辑者不详。该书以宋代司马光、范祖禹之说合为一书。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北宋陕州夏县人。宝元元年进士,历任仁宗、英宗、神宗三朝。反对王安石变法,哲宗时为相,尽改新法,恢复旧制。死谥文正,追封温国公。著有《切韵指掌图》《潜虚》《稽古录》《涑水纪闻》等文集。主编《资治通鉴》为我国重要的编年史著作。范祖禹(1041—1098),字淳甫,一字梦得,华阳人,仁宗喜祐八年(1063)进士,官至翰林学士,后因朋附司马光被贬而卒。曾与光同修《资治通鉴》,著有《唐鉴》、《华阳文集》。《孝经》自唐玄宗作注,今文始立,而古文废。至司马光始取古文为《指解》。范祖禹又因光书另作,该书合为一卷。注《孝经》者,驳今文而尊古文,自该书始。但司马光尊从古文,而经文句下却备载唐玄宗今文之注,使今文古文南辕北辙。宋黄震认为:《孝经》今、古文有细微差别,但非今文与古文各为一书。其实《孝经》只有一书。其说较为公允。该书有清康熙十九年(1680) 刊 《通志堂经解》 本。
楞严经正脉疏
大佛顶首楞严经正脉疏,十卷,科文及悬示各一卷,明真鉴撰并序跋,广丰缘起,朱俊挺跋。
御录宗镜大纲
《御录宗镜大纲》,二十卷,清世宗胤禛辑,清雍正十二年(1734年)内府刻本。宋代永明禅师撰《宗镜录》,详述诸经之大意与经论之正宗。清雍正帝将其节录为二十卷,编定此书。雍正帝序云:“昔之本录百卷,以此非繁,而今摘若干,较彼非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