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破玉佛寺

作者:冯玉奇
大破玉佛寺

民国鸳鸯蝴蝶派作家冯玉奇著,讲述了绿珠等一行人上玉佛寺报仇,用和合剑杀死了癞痢僧和玄妙僧,欲放火烧寺,被浮云长老、我佛山人及金光圣母三人阻止并训导了一番,绿珠等人心满意足的回到柴家庄,闭门静修,不再江湖上奔走。过了三年,德悟和尚心有未甘,遂向绿珠等寻仇,又引起了一番轰轰烈烈的故事。该作品为武侠题材,通过对书中主人公人物及经历的刻画与描写,劝忠劝孝,燃犀烛奸,实为寓意褒贬。小说主题深刻,立意深远,使人感到作者有一双洞察一切的眼光,非常值得一读。

猜你喜欢的书

中国思想小史

中国思想小史

常乃德著,中华书局1930年4月出版。 该书介绍了原始中国民族的神话思想和宗教与伦理思想,分析了宗法社会思想的发展和程朱理学、清朝考据学等,说明了新文化运动的情况。 作者认为,自周秦以来,百家争鸣,其中未尝无近乎哲学性质的学说,不过中国的民族性是平易务实,所有主张多务求有裨实用,并不好为幽深玄远的思辩,因此发达为纯正哲学的机会极少。只有六朝以后,从印度输入的佛教思想,颇有些哲学的意味,但一到中国,学风也渐渐趋于实际,不是纯印度的本来色彩了。因此,在中国求学术史或哲学史的记载是很不容易的,但五千年孕育深厚的民族,其思想对于世界却有莫大影响。

素问六气玄珠密语

素问六气玄珠密语

十七卷。唐王冰撰。此书专论五运六气之说,共二十四篇:五运元通纪、迎随补泻纪、运符天地纪、天元定化纪、观象应天纪、天运加临纪、占候气运纪、天罚有余纪、阴亏平正纪、运临超接纪、运通灾化纪、灾祥应纶纪、南正顺司纪、北正右迁纪、司天配轮纪、正化令转纪、司天间化纪、三元配轮纪、地应三元纪、地合运胜纪、胜符会对纪、地土间物纪、五行类应纪、六元还周纪。所谓五运六气,是古人研究气化运行,借以防治疾病的一种学说。王冰研究气运学说,比较注重客观实际。他认为一切生命都来源于伟大的自然界变化之中。四时行,万物备,这是气化运行的反映,我们只要能“智周万物”,便能认识气化运行规律。王冰这一观点也反映在他为 《素问》七篇大论所作注文中。而此书对《素问》七篇大论更加有所发挥,对后世运气学说发展有一定影响。此书命名,作者序称因得遇玄珠子师事之,故自号启玄子,密语者,密而口授之言也。此书原作已佚,今本疑为托名之作,所传篇名、卷数皆不相同。郑樵《通志》作十卷,不著撰人。孙星衍有十卷影抄本,黄丕烈有十六卷明抄本,陈鳣有十七卷抄本,丁丙有十七卷道藏本。

了斋易说

了斋易说

一题《了翁易说》。经学著作。北宋陈瓘撰。1卷。陈瓘号了翁,因以名书。他研治《易》经,认为《易》有经世之用。此书作于晚年,大旨宗邵雍象数之学,兼取刘安世之说,诠解六十四卦,根据《易》数推阐论述天下治乱,辞旨艰深。绍兴十二年(1142)其子正同刊于常州。宋陈瓘撰(自号了翁)讲解《周易》卦象的著作。其书只解六十四卦,自卦名以下,分条随经文释词,讲解象、数。每卦条数多少不等,亦间有阙文。陈振孙称其 “辞旨深晦” ,(《直斋书录解题》) 晁公武《郡斋读书志》、《宋史》本传则皆谓瓘通于《易》

全元散曲

全元散曲

隋树森编。元代散曲总集。收录自金代元好问以下至元末明初汤式、谷子敬等人的散曲213家,以及元代和元末明初的无名氏散曲作品,共计小令3800余首,套曲450余首。同时还辑录有元代作者的散曲残句断谱等。编排大体以作家年代先后为序,每一作家附有小传。作者小传主要依据《录鬼簿》、《录鬼簿续编》、《元史》及《元诗选》,兼采近人考证。每家之曲,先列小令,后列套曲。宫调曲牌次第,北曲依李玉《北词广正谱》,南曲依沈璟《南曲谱》。取材主要为元明两代的散曲总集和别集,并广泛搜罗曲谱、曲话、文集、词集、词话等文献约110余种。采用天一阁等珍本进行校勘,作有详细的校勘记。每首散曲后均注明出处及有关作者、题目和字句的异说等情况。比较全面地反映出了元朝一代的散曲面貌,对研究元代散曲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1964年由中华书局出版,1981年再版,共上下2册。隋树森另编有《全元散曲简编》一书,1984年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此外,1989年书目文献出版社出版有李长路《全元散曲选释》一书,1985年湖北辞书出版社出版有吕薇芬《全元散曲典故辞典》一书,可参考。

八大人觉经译注

八大人觉经译注

一卷,后汉安世高译。八大人觉者,有八法为菩萨声闻缘觉大力量人所觉悟,故名。八大人觉 ,亦称“八大人念”、“大人八念”。佛教用语。指修习佛教达到解脱者所觉悟的八种教法。据《八大人觉经》是:世间无常觉、多欲为苦觉、心无厌足觉、懈怠堕落觉、愚痴生死觉、贫苦多怨觉、五欲过患觉、生死炽然(燃)苦恼无量觉。据《中阿含经·八念经》等,八觉也作:少欲、知足、远离、精进、正念、正定、正慧、不戏论。

观普贤菩萨行法经

观普贤菩萨行法经

全一卷。刘宋昙摩密多(梵Dharmamitra )译。又称出深功德经。略称观普贤经、普贤观经、普贤经、观经。收于大正藏第九册。本经系佛陀于说法华经之后,在毗舍离国大林精舍所说。因佛宣告三个月后将般涅槃,阿难等随即请问佛入灭后弟子应如何修行及大乘法要,佛遂为说普贤观门、六根罪之忏悔及忏悔后之功德。本经旨在阐明法华经之普贤菩萨劝发品,故与法华经普贤劝发品互为表里;而与妙法莲华经、无量义经合称法华三部经。又无量义经称为法华经之开经,相对于此,天台大师谓本经为法华经之结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