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破玉佛寺
作者:冯玉奇章节列表
升序↑- 第一回 虎皮人语为生计铤而走险 任侠好义赠银两逢凶化吉
- 第二回 明珠暗投金碧山错拜名师 铁烙无情玉佛寺险丧豪侠
- 第三回 单身投宿无意救节妇 独奔匪窟有心寻强敌
- 第四回 睹艳思淫无赖子做出无赖事 移花接木风流贼巧逢风流女
- 第五回 荒山草庵机关密布几遭劫 情海爱河捷足先得成孽缘
- 第六回 恶刁奴贪财起杀心 女侠客仗义抱不平
- 第七回 浏河县雄姑娘智勇伸冤 七里溪老渔翁凄凉归西
- 第八回 染奇疾客地愁万千 偿夙愿情天乐缠绵
- 第九回 强化缘公子惨遭铁砂手 争禁脔娇娃怒杀强盗头
- 第十回 夤夜私奔节全个中人 踏月来归勇救贤内助
- 第十一回 胡娟娘寻欢白家庄 马阿虎蒙难飞虎岭
- 第十二回 觅郎君痴心女奔走天涯 戏寡嫂恶小叔命赴阴曹
- 第十三回 红衣女诛恶逢师徒 何济棠寻仇会母子
- 第十四回 小神童聚英馆大显神通 众豪侠金碧山共创豪举
- 第十五回 怒责刁仆种下祸根 愤投恶霸卖主求荣
- 第十六回 花烛夜重温鸳鸯梦 和合剑大破玉佛寺
猜你喜欢的书
中国思想小史
常乃德著,中华书局1930年4月出版。 该书介绍了原始中国民族的神话思想和宗教与伦理思想,分析了宗法社会思想的发展和程朱理学、清朝考据学等,说明了新文化运动的情况。 作者认为,自周秦以来,百家争鸣,其中未尝无近乎哲学性质的学说,不过中国的民族性是平易务实,所有主张多务求有裨实用,并不好为幽深玄远的思辩,因此发达为纯正哲学的机会极少。只有六朝以后,从印度输入的佛教思想,颇有些哲学的意味,但一到中国,学风也渐渐趋于实际,不是纯印度的本来色彩了。因此,在中国求学术史或哲学史的记载是很不容易的,但五千年孕育深厚的民族,其思想对于世界却有莫大影响。
素问六气玄珠密语
十七卷。唐王冰撰。此书专论五运六气之说,共二十四篇:五运元通纪、迎随补泻纪、运符天地纪、天元定化纪、观象应天纪、天运加临纪、占候气运纪、天罚有余纪、阴亏平正纪、运临超接纪、运通灾化纪、灾祥应纶纪、南正顺司纪、北正右迁纪、司天配轮纪、正化令转纪、司天间化纪、三元配轮纪、地应三元纪、地合运胜纪、胜符会对纪、地土间物纪、五行类应纪、六元还周纪。所谓五运六气,是古人研究气化运行,借以防治疾病的一种学说。王冰研究气运学说,比较注重客观实际。他认为一切生命都来源于伟大的自然界变化之中。四时行,万物备,这是气化运行的反映,我们只要能“智周万物”,便能认识气化运行规律。王冰这一观点也反映在他为 《素问》七篇大论所作注文中。而此书对《素问》七篇大论更加有所发挥,对后世运气学说发展有一定影响。此书命名,作者序称因得遇玄珠子师事之,故自号启玄子,密语者,密而口授之言也。此书原作已佚,今本疑为托名之作,所传篇名、卷数皆不相同。郑樵《通志》作十卷,不著撰人。孙星衍有十卷影抄本,黄丕烈有十六卷明抄本,陈鳣有十七卷抄本,丁丙有十七卷道藏本。
了斋易说
一题《了翁易说》。经学著作。北宋陈瓘撰。1卷。陈瓘号了翁,因以名书。他研治《易》经,认为《易》有经世之用。此书作于晚年,大旨宗邵雍象数之学,兼取刘安世之说,诠解六十四卦,根据《易》数推阐论述天下治乱,辞旨艰深。绍兴十二年(1142)其子正同刊于常州。宋陈瓘撰(自号了翁)讲解《周易》卦象的著作。其书只解六十四卦,自卦名以下,分条随经文释词,讲解象、数。每卦条数多少不等,亦间有阙文。陈振孙称其 “辞旨深晦” ,(《直斋书录解题》) 晁公武《郡斋读书志》、《宋史》本传则皆谓瓘通于《易》
全元散曲
隋树森编。元代散曲总集。收录自金代元好问以下至元末明初汤式、谷子敬等人的散曲213家,以及元代和元末明初的无名氏散曲作品,共计小令3800余首,套曲450余首。同时还辑录有元代作者的散曲残句断谱等。编排大体以作家年代先后为序,每一作家附有小传。作者小传主要依据《录鬼簿》、《录鬼簿续编》、《元史》及《元诗选》,兼采近人考证。每家之曲,先列小令,后列套曲。宫调曲牌次第,北曲依李玉《北词广正谱》,南曲依沈璟《南曲谱》。取材主要为元明两代的散曲总集和别集,并广泛搜罗曲谱、曲话、文集、词集、词话等文献约110余种。采用天一阁等珍本进行校勘,作有详细的校勘记。每首散曲后均注明出处及有关作者、题目和字句的异说等情况。比较全面地反映出了元朝一代的散曲面貌,对研究元代散曲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1964年由中华书局出版,1981年再版,共上下2册。隋树森另编有《全元散曲简编》一书,1984年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此外,1989年书目文献出版社出版有李长路《全元散曲选释》一书,1985年湖北辞书出版社出版有吕薇芬《全元散曲典故辞典》一书,可参考。
八大人觉经译注
一卷,后汉安世高译。八大人觉者,有八法为菩萨声闻缘觉大力量人所觉悟,故名。八大人觉 ,亦称“八大人念”、“大人八念”。佛教用语。指修习佛教达到解脱者所觉悟的八种教法。据《八大人觉经》是:世间无常觉、多欲为苦觉、心无厌足觉、懈怠堕落觉、愚痴生死觉、贫苦多怨觉、五欲过患觉、生死炽然(燃)苦恼无量觉。据《中阿含经·八念经》等,八觉也作:少欲、知足、远离、精进、正念、正定、正慧、不戏论。
观普贤菩萨行法经
全一卷。刘宋昙摩密多(梵Dharmamitra )译。又称出深功德经。略称观普贤经、普贤观经、普贤经、观经。收于大正藏第九册。本经系佛陀于说法华经之后,在毗舍离国大林精舍所说。因佛宣告三个月后将般涅槃,阿难等随即请问佛入灭后弟子应如何修行及大乘法要,佛遂为说普贤观门、六根罪之忏悔及忏悔后之功德。本经旨在阐明法华经之普贤菩萨劝发品,故与法华经普贤劝发品互为表里;而与妙法莲华经、无量义经合称法华三部经。又无量义经称为法华经之开经,相对于此,天台大师谓本经为法华经之结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