绣鞋记

作者:佚名
绣鞋记

清代白话长篇讽谕小说。一名《绣鞋全传》、《警贵新书》、《叶户部全传》,又名《赠履奇情传》。四卷二十回。署“乌有先生订”,其真实姓名及生平不详。成书于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前。小说写莞邑进士户部主事叶荫芝(也隐之的谐音,非真实姓名),在母亲丧期归乡守孝,期满后仍逗留家乡,身贵心贪,凶暴残忍,谋夺资财,横行乡里,最终受到法律制裁的故事。叶荫芝有妻有妾,又设计骗娶张凤姐,他与黄成通的叔父黄显国合谋,以逼黄成通还其已分居叔父债务为名,任意抢夺财物,并进行人身污辱,害死人命。此外,挖坟掘墓,威逼当时人以银赎还亲人骸骨,包庇恶霸,对抗官府种种恶迹甚多。作品暴露叶主事的恶行以警世人,作品结局不仅过多引录公文,而且又加一段阴司审断,以说明因果报应。从整个作品来看,对读者了解清代后期社会和公案小说的面貌有所助益。

猜你喜欢的书

谋杀的变更

谋杀的变更

短篇小说,伍尔里奇著。布赖恩斯·唐利维如果想要杀害某个他看不顺眼的人,从来没有他不能得手的时候,而且每次他都能成果地逃脱惩罚,这都有赖于花钱能够买到费德·威廉姆斯的假证词,提供不在场证明。这一次的谋杀,一切关于不在场证明的准备工作依然没有纰漏,然而最后一刻他动了恻隐之心,放过了挨宰的羔羊。孰料通过秘密通道回到费德·威廉姆斯办公室的时候,后者被走火的手枪误杀自己。当大伙儿进来的时候,手枪正握在惊诧未定的布赖恩斯·唐利维的手里。这个他为策划一起谋杀而设置的不在场证明,反过来成了他确凿的在场证明,他该如何证明自己?他能够以一场未遂的谋杀来证明这是一场无辜的意外死亡吗?

建康集

建康集

一作《石林居士建康集》。诗文别集。宋叶梦得(号石林居士)著。八卷。其著述,《直斋书录解题》著录有《石林总集》一百卷《年谱》一卷;《石林建康集》十卷;《石林审是集》八卷。今《总集》及《审是集》俱不传,唯《建康集》存,而又与陈直斋著录不合。然卷末有梦得孙叶辂题跋,亦云八卷。对此,《四库全书总目》云:“其或《书录解题》屡经传写,误以八卷为十卷,抑或旧本残阙,亡其二卷,后人追改辂跋以伪称完帙,则均不可考矣。”是书明清以来多抄本。今传除《四库全书》本外,尚有《石林遗书》本、《郋园先生全书》本。而清咸丰六年(1856)刻本则作《石林居士建康集》八卷《补遗》一卷《石林先生两镇建康纪年略》一卷。另有《石林奏议》十五卷(明汲古阁影宋抄本,清光绪十一年皕宋楼刻本)。此外,尚有《建康集钞》一卷(《宋诗钞初集》),《建康集补钞》一卷(《宋诗钞补》),《石林词》一卷等。

宣和奉使高丽图经

宣和奉使高丽图经

域外地理著作。宋徐兢撰。四十卷,附录《宋故尚书刑部员外郎徐公行状》。有清《四库全书》本,《知不足斋丛书》本等,商务印书馆在民国二十六年(1937)据《知不足斋丛书》本出版了《丛书集成》本,是目前较常见的版本。兢字明叔,号自信居士,建州瓯宁(今福建建瓯)人。徽宗朝赐同进士出身,官累迁至大宗正丞、尚书刑部员外郎。宣和六年(1124),以“奉使高丽国信所提辖人船礼物官”的身份出使朝鲜。归国后,作《宣和奉使高丽图经》,“物图其形,事为之说,现图失经存”。本书共分40卷,28门,约7.8万字,分建国、世次、城邑、门阙、海道等二十八门,凡三百余条。详载高丽山川地理、风土习俗、典章制度、接待使者仪文、海上往来道路等。

脏腑虚实标本用药式

脏腑虚实标本用药式

又称《脏腑标本寒热虚实用药式》、《脏腑标本药式》。本草类著作。金张元素(1151—1234)撰。一卷。元素字洁古,易州 (河北易县) 人。另有 《医学启源》 已著录。作者受《内经》、《难经》、《伤寒论》、《中藏经》、《小儿药证直诀》等影响,提出“运气不齐,古今异轨,古方今病不相能也”的见解,结合临床经验制订,“脏腑标本虚实寒热用药式”以脏腑为纲,以病证为目,对脏腑辨证用药按温凉补泻整理归纳,示其规律。如以肺脏为例,其证型分实证、虚证、热证、寒证,根据证型提出治疗原则和方药,成为脏腑证用药一种通用程式,对后世医家深有影响。有 《周氏医学丛书》 本。

圣武亲征录校注

圣武亲征录校注

一卷。又题 《皇元圣武亲征录》。著者不详。记元太祖成吉思汗、太宗窝阔台两朝史事,成书于元世祖时期。元朝太祖、太宗《实录》多取材于此。有些记事为《元史》、《元朝秘史》所无,可补其阙,因而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清人修《四库全书》,以其述叙无法,词亦蹇涩,未予著录,仅存其目于史部杂史类。钱大昕最早注意到此书价值,为其作跋。此后,治元史者多重视此书。较早的版本有说郛本等。王国维综合各本进行校勘,疏其正误,撰成《圣武亲征录校注》一卷,见《蒙古史料校注四种》(收在《王国维遗书》中,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是较好的本子。清人何秋涛著《圣武亲征录校正》,亦可供参考。另有法国伯希和等人法文译注本,水平较高,惜未完成。

仪礼

仪礼

简称《礼》、《士礼》或《礼经》。文集。十七篇,一说周公作,一说孔子删定。近人根据书中丧葬制度参照考古资料,认为成书当在战国时期。此书为西周,春秋时代部分礼制汇编,主要记载古代贵族冠、婚、丧、祭、饮、射、朝、聘等具体仪节,不讲仪礼的作用及意义。汉置五经博士,礼学只有《仪礼》。东汉郑玄分别给《仪礼》、《周礼》、《礼记》作注,始有“三礼”之名。《仪礼》亦有今古文之分。西汉高堂生所传者为今文,鲁恭王坏孔子壁得亡《仪礼》五十六篇,其字皆篆书,谓之古文。其中十七篇与今文经相同,今存十七篇以外之三十九篇,称《逸礼》,古文经未立于学官,唐以后亡佚。今文《仪礼》十七篇,汉代传有三种本子,一曰戴德本(大戴本)、一曰戴圣本(小戴本)、一曰刘向别录本(即郑玄注·贾公彦疏所据本)。三本篇目次第各不相同,《十三经注疏》选郑注贾疏《仪礼义疏》本,故独得广泛流传。南宋魏了翁节录《仪礼》郑注贾疏精华著为《仪礼要义》、清人张惠言《三礼图》、张尔岐《仪礼郑注句读》、胡培翚《仪礼正义》等可为参考。一九五九年,在甘肃武威发现《礼》汉简多篇,亦可供校订今本《仪礼》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