忠孝勇烈木兰传
作者:佚名章节列表
升序↑- 序
- 第一回 朱若虚孝弟全天性 朱天锡聪明识童谣
- 第二回 窦忠怒击虎头牌 朱盈梦会痘神女
- 第三回 入龙宫凡夫行雨 酬茶恩义士封尸
- 第四回 授天书蛟精返窟 谒越王女侠盗令
- 第五回 弹宝铗红绢说奇人 画三策李靖献良马
- 第六回 评花卉盈川师李靖 观书法若虚荐尉迟
- 第七回 魏征挥金逢杰士 若虚解梦识天机
- 第八回 木兰山天禄三祈嗣 大雾顶丧吾初聆法
- 第九回 观音寺丧吾说法 白莲池九贤赋诗
- 第十回 朱若虚遗言嘱子媳 尉迟恭奉旨造西寺
- 第十一回 天禄贫受千户职 木兰剑劈白狐精
- 第十二回 香元参禅难丧吾 太宗降诏讨突厥
- 第十三回 怜亲病孝女从征 听波声木兰赋诗
- 第十四回 占营运李靖识奇人 饯军仪青莲谈敌国
- 第十五回 黑水渡焦周回上国 五台山靖松赠明驼
- 第十六回 界牌关额保告急 五狼关颉和被擒
- 第十七回 老颉和再抢五狼 小木兰三败番兵
- 第十八回 木萁三败诱唐兵 木兰黑夜袭界牌
- 第十九回 宛邱城唐将献捷 石子铺宝林被擒
- 第二十回 金牛关康和换将 五狼镇木兰装神
- 第二十一回 金沙谷木萁自刎 康和阿仍复帅印
- 第二十二回 康和下令敕番兵 尉迟冒雪取金牛
- 第二十三回 太宗降诏责尉迟 突厥出榜募贤士
- 第二十四回 真孝女遭厄刎颈 铁道人遗书诛妖
- 第二十五回 突厥称臣降中国 木兰举酒论奇门
- 第二十六回 靖松封书谢故人 太宗赐爵酬将士
- 第二十七回 天禄焚香祝神明 丧吾悬书试门人
- 第二十八回 木兰险遭花棍厄 太宗敕赐功臣宴
- 第二十九回 伍登省亲走湖广 太宗慕贤赐诏书
- 第三十回 木兰初上陈情表 丧吾吟偈回西天
- 第三十一回 木兰二上陈情表 太宗屈杀伍娘子
- 第三十二回 木兰三上陈情表 太宗建庙旌贤良
- 跋
猜你喜欢的书
全隋文
清严可均校辑。全书三十六卷, 收录一百六十八位作者的作品。因所收包括皇帝诏令、臣僚奏章, 对研究隋代经济有参考价值。
上品丹法节次
衡阳道人李德洽原述,金盖山人闵一得续纂,受业姪孙闵阳林校订。尝观红尘之中,纷纷扰扰,大抵皆汨于利欲,非滞功名事业,即自玩忽年华,不知复还本性;间有夙生智慧希求大道者,而机缘不偶,却遇庸流指引,陷入曲径旁蹊,终身莫悟。——此至道之不明于世也久矣!予因夙世良缘,幸遇真师,得参《上品丹法功夫节次》。今已效验,不敢自私,务为剪荆除棘、辟门引路,直指坦平大道,便人按步循行。如有好道之士,立心诚笃,信受无疑,须即澹嗜好、寡言语、省思虑、薄滋味、慎寒暑、均劳逸,以期志气清明,乃可希登仙品。
人间清醒大先生
鲁迅文友曹聚仁所著,更具个性的鲁迅传记,他曾对鲁迅说:“与其把你写成一个‘神’,不如把你写成为一个‘人’的好。”他在本书撰写时保持“不需要仰视,也不必俯瞰”的视角,对鲁迅的生平、脾性、家庭、师友多有揭示,对鲁迅的心路历程、社会人生、文艺政治等观念也有阐发。 从鲁迅先生在绍兴的童年时期到日本留学,再到弃医从文,曹聚仁为读者还原了一个内心热烈如熔岩的鲁迅先生,他“背着因袭的重担,肩住了黑暗的闸门,把他们放到宽阔光明的地方去。”“他是野兽的奶汁喂养大的,是封建宗法社会的逆子,是绅士阶级的贰臣,而同时也是一些罗曼谛克的革命家的诤友”。而我们作为读者,也因鲁迅先生的经历,明白了什么才是真正的勇气与清醒。
皇朝本记
大明太祖高皇帝濠梁人也姓朱氏世為農業名 字國瑞 母太后陳氏夜夢一黃冠自西北來至舍南麥塲中麥糠內取白藥一丸置 太后掌中大后視漸長黃冠曰好物食之 太后應而吞之覺謂 仁祖曰口尚有香明旦 帝生生三日腹脹幾殆 仁祖夢抱之寺舍欲捨之抵寺寺僧皆出復抱歸家見東房簷下有一僧坐扳櫈面壁聞 仁祖至回身顧曰將來受記於是夢中受記天明病愈自後多生疾症 仁祖益欲捨之 上自始生常有神光滿室每一歲間家內必數次夜驚以有火急起視之惟堂前供神之燈他無火及欲出家幼 仁祖未許至十七歲 仁祖與太后俱以疾崩 上長兄王亦逝惟仲兄王存 上自以計日窘思昔父母因疾曾許為僧於是與仲兄謀允托身 皇覺寺入寺方五十日寺主以歲饑罷僧飯食時師且有室家所用弗濟乃西遊廬六光固汝穎諸州如此三載復入皇覺寺始知立志勤學方
长阿含大本经讲话与游行经直译
『阿含经」在佛教的藏经里,应该是一部最为有价值的经典。学佛的目的,在于学佛的为人,而『阿含经』即为和佛陀有着直接关系的典籍。佛陀降世,度化众生的一切事迹,均在『阿含经』里面,是一切经典的母胎、根干!
太虚大师全书
太虚著。六十四册,计七百余万字。1947年太虚逝世后,在浙江奉化雪窦寺成立“太虚大师全书编纂委员会”,由印顺法师负责,历时一年编纂完成。初以分编出版,1954年在香港完整出版。现行本为台湾善导寺佛经流通处印行本。全书分四藏二十编。其中“法藏”七编:佛法总学、五乘共学、三乘共学、大乘通学、法性空慧学、法相唯识学、法界圆觉学。“制藏”三编:律释、制议、学行。“论藏”四编:宗依论、宗体论、宗用论、支论。“杂藏”六编:时论、书评、酬对、讲演、文丛、诗存。末附印顺编《太虚大师年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