猜你喜欢的书
香谱
《香谱》二卷。宋洪刍撰。洪刍,字驹父,南昌 (今江西南昌市)人。生卒年不详。绍圣元年 (1094)进士,放荡江湖,不求闻达。靖康年间为谏议大夫,因罪被贬沙门岛 (今山东蓬莱县北海中五十里)而卒。其著作除《香谱》外,还有 《老圃集》。《香谱》旧本不著撰人名氏,左圭《百川学海》题为宋洪刍撰,《宋史·艺文志》著录,宋周紫芝《太仓稊米集》载有洪驹父所著 《香谱》,晁公武 《读书志》认为,洪刍《香谱》集古今香法,故 《四库全书》收录 《香谱》时,题为宋洪刍撰。是书上卷分为香之品、香之异两类。香之品,载龙脑香以下四十二品,主要记述各香品的产地、形状、气味、入药可治之病。香之异,载都夷香以下三十八品,主要记述香品的特异之处。如薰枯骨则肌肉皆生的荼芜香,香传百里味积九月的月支香,死尸闻之即活的振灵香,可治百病的齐香等等。下卷分香之事、香之法两类。香之事,主要记载述香以下四十三类与香有关之事。香之法,主要记载蜀王薰御衣等香法二十二种。是书所记较完备,可足资考证。现存《百川学海》本、《唐宋丛书》本、明刊本、《说郛》本、《格致丛书》本、《学津讨原》本、《四库全书》本、《艺圃搜奇》本等。
四六谈麈
一卷。宋谢伋撰。谢伋字景思,上蔡(今属河南)人。官至太常少卿。著有《药寮丛稿》、《四六谈麈》。此集为专论骈体文的理论著作。所谓“四六”即指骈体文。谢伋指出“四六之工,在于剪裁”。又说:“三代两汉以前,训诰、誓命、诏策、书疏,无骈俪粘缀。唐以来,四六开始盛兴,大概取决于宣读。在宋朝使用更广泛,而且在朝廷还以此取士,名为‘博学宏词’,因此应用更为普遍。”谢伋对南宋四六提出批评。强调:“四六经语对经语,史语对史语,诗语对诗语,方妥贴。”并举例加以说明。故后人称“其论四六,多以命意遣词分工拙,”所见较深。此集有左圭 《百川学海》所刊旧本,并被收入 《学津讨原》、《学海类编》、《赤城遗书汇刊》等丛书,还有《丛书集成初编》本存世。
清微元降大法
清微元降大法,撰人不详。书中所列清微派传承谱系,止于元初黄舜申,故应为元代道士编集。原书二十五卷,收入《正统道藏》洞真部方法类。此书为宋元清微派道法汇编。全书内容可分为前后两部分。前半部叙述道法源流,包括〈元始清微应运〉、〈师承集要宗会〉、〈道原〉等篇。本书宣称清微道宗上承元始、上清、灵宝、道德、正一诸派,而会于一。后半部汇集清微派各种道法,以雷法为主。包括清微通玄秘法、元始一炁神玄策法、上清摄山五雷法、西梵碧落五雷法、上清五元五雷法、清微龙光内法等,共计五十种。诸雷法皆先列本部雷神将帅之姓名、冠服及其相貌,然后列举本部雷法所用天经、玉章、灵药、神咒,并概述其功用。全书末附〈道法枢纽〉、〈清微道宗〉二篇。其中〈道法枢纽〉综述清微道法要旨,大略以先天之道为符法之本,以内修心性为书符行法之要。认为一念不生,万物俱寂乃道中之道,符图咒诀皆为末焉。道法无存想、无造作、无叱喝,无祝赞,唯以一点灵光通天彻地,以我之精神合天地万物之精神,精精相抟,神神相依,方能以符召神。本书融合道教内丹派及佛教禅宗、儒家理学心性修炼之说,标志道教符箓术在理论上达到完备的成熟。
宝祐四年登科录
四卷。宋理宗宝祐四年(1256)文天祥榜进士题名录。首载御试策题及详定、编排等官姓名;次载进士榜名,共计601人。略载其本贯、曾祖、祖父、父姓名、所治业、兄弟、婚姻、年龄、外氏、字号等事项。其中一甲第一名为文天祥,二甲第一名谢枋得,陆秀夫为二甲第二十七名。 五甲第一百八十九名朱㫼以下脱去24人姓名。末卷载文天祥廷对策、理宗赐进士诗、文天祥恭谢诗、门谢表等。宋代登科录多不传,此录因文天祥、陆秀夫、谢枋得三人而为世所重,遂得以流传后世,为研究宋代科举制度较重要资料。有《四库全书》本、《宋元科举三录》本、《丛书集成初编》 (史地类) 本等。
张子正蒙注
《正蒙》是张载最主要的著作。他的哲学思想的精粹,具体表现在这部著作里。朱熹曾经给这书做过注解,名《正蒙解》,虽然也表示推崇,大部分却把他的理论歪曲了。后来做注的,明朝有高攀龙、陈伯达,清朝有李光地、冉觐祖、张伯行、王植等,都不及王夫之所注的精确。王夫之的这部《张子正蒙注》,不但充分阐明作者的思想,更进一步发展了张载哲学,而且对于原著上有些观点表示不同的见解,对于字句的错误也作了不少的校正。《张子正蒙注》曾于一九五六年九月出版,由古籍出版社据太平洋书店本排印。
阿弥陀秘释
一卷。觉鑁撰。12世纪的作品。从密教的立场记载阿弥陀佛名号观的书。汉文体,由大意、名号、字相字义三段组成。第一段大意是说阿弥陀佛是自性法身观察智体一切众生觉了的通依,第二段中,在天竺称为阿弥陀,在中国阿弥陀有一三的翻译名,以一三的翻译释出名号。“一三”的别名,若按实义解释,分别是法身如来、大日如来的异名。三段解释阿弥陀三个梵文字的字相字义。觉鑁的净土思想,名号观的理解上重要的书。在秽土之外显示净土是为了方便极恶的众生,强调自己心的弥陀,本义是在现世感受净土。与法然净土教的乖离性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