醒风流
作者:佚名
作者隺市道人,又署隺市散人。据《康熙字典》引《字汇》,隺,俗用为鹤字; 又据书中第二回、第六回中,鹤字均作隺,则作者当是鹤市道人。其生平不详,仅知他除此书外,还写有《凤箫媒》一书。从书中行文用语看,可能是吴人。全书二十回。从其序言推断此书约写于康熙十一年间。小说写南宋才子梅傲雪与佳人冯闺英患难结合的故事。在情节构思上有模拟《好逑传》的痕迹。小说写梅傲雪无意中救了遭抢劫的冯闺英,被扭上公堂评理:冯闺英受到叔父逼迫,把身边的丫鬟充作小姐代己出嫁;梅傲雪和冯闺英在花烛之夜因涉私之嫌结婚而不同床,都明显的受到《好逑传》一书的影响。小说是当时才子佳人小说中不同流派发展竞争的产物。
章节列表
升序↑- 序
- 第一回 小书生读书豪饮 老奸臣闯席成仇
- 第二回 遭诬陷避祸全身 触权奸尽忠报国
- 第三回 义埋金愤志读书 悲荡产呼号惊宦
- 第四回 假姓名捐躯救主 代缧绁遇侠全生
- 第五回 哭穷途遁迹灌园 得乐地权时作仆
- 第六回 询根由隐情直诉 避嫌疑着意严防
- 第七回 玄墓山看梅了悟 乐天园失主归人
- 第八回 招商店报名吃惊 缉捕衙获犯逢奇
- 第九回 真梅干公堂不认 假潘安荒冢受辱
- 第十回 借解难一心撮合 硬主婚着意谋财
- 第十一回 收异士月下谈心 娶美人灯前识认
- 第十二回 巧姻缘李代桃僵 空算计人谋天夺
- 第十三回 婚姻事公堂大闹 圣旨到府县吃惊
- 第十四回 洗嫌隙行色倥偬 逃虎穴错认缉获
- 第十五回 冯畏天恶报闹公堂 赵公子名成不二色
- 第十六回 冯小姐男扮献奇策 赵汝愚志烈缱沙场
- 第十七回 书生平寇一世奇功 女子荣亲千秋佳话
- 第十八回 女学士荣归惊叔 新媳妇写书救翁
- 第十九回 土中金永留布施 意中人巧合成婚
- 第二十回 收宝剑天缘成就 再花烛钦赐团圆
猜你喜欢的书
先秦学术概论
吕思勉著。全面论述了先秦学派的源流及其相互关系,除道、儒、法、名、墨、阴阳等六家外,兼及纵横家、兵家、农家、数术、方技、小说家、杂家等。重在剖析其思想内容,考辨著作真伪。颇多新见。将中国古代学术分为七期: 即先秦诸子百家之学,两汉之儒学,魏、晋以后之玄学,南北朝、隋、唐之佛学,宋、明之理学,清代之汉学,今之所谓新学。认为,“七者之中,两汉、魏、晋不过承袭古人;佛学受诸印度;理学虽辟佛,实于佛学入之甚深;清代汉学,考证之法甚精,而于主义无所创辟;最近新学,则又受诸欧美者也。历代学术,纯为我所自创者,实止先秦之学耳”。指出,孔子是“儒家之首”,“孔子之道、具于六经”。其中“《易》与《春秋》,则言性与天道”,“尤孔门精义之所在”。又指出,孔子之政治理想在于“大同”,“而其行之之序,则欲先恢复小康,故其于政治,主尊君而抑臣,非主君主专制”。又认为孔子“立身之道”的最高原则就是“中庸”。“中庸之道幡天际地,而其行也则至简易”。对己来说,“君子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也;对人来说(待人之道),“絜矩而已矣”,此即所谓“极高明而道中庸”也。“孔子所以能以极平易之说,而范围中国人心者数千年,以此。”肯定孔子是“大教育家,亦为大学问家”,但非今世所谓“宗教家”,“然宗教家信仰及慰安之精神,孔子实饶有之,其信天及安命是也。”另对曾子、孟子、荀子的思想亦有精辟分析。
流亡
苦战两日夜,好容易保全了性命,由第一防线退换到第二道战壕里时,身体已经不是我们自己的了。耳朵听不见,眼睛看不见,天地好象在打旋转。浑身上下,活象橡皮做的,麻木,酸软,毫无力气。口里枯渴得冒出青烟。什么都不想了:无论是鲜鱼,大肉,甘醇的美酒,燕山花似的女人……
“天哪!睡他妈的一礼拜!……”
然而,躺下来,又睡不着。脑子里时刻浮上来一些血肉模糊的幻影,刺骨的疼痛,赶都赶不开。有的弟兄们,偶一睁开眼睛,寻不见他那日常最亲切的同伴了,便又孩子似地哭将起来。
“李子和呀!你死的苦啦……”
阙子
一卷。周阙子 (生卒年不详)撰。关于《阙子》的撰者名字、里爵已不可考。清人马国翰认为其六国时人。应劭 《风俗通义》曰:“阙,姓也,承阙党童子之后。有阙子著书。”《汉书·艺文志》纵横家类有 “《阙子》一篇。” 《隋书·经籍志》记载“梁有 《补阙子》十卷,亡。”《金楼子·著书篇》亦云: “《补阙子》一帙,十卷。金楼为序,付鲍泉东里撰。”新、旧《唐书》沿袭上说。《阙子》原书早佚,梁元帝 《补阙子》今亦不传。在《水经注》中引有一节,似先秦原书,非梁所补。清人马国翰引之,并为一卷,以《玉函山房辑佚书》 本刊行。
金刚经鸠异
佛教感应集。唐开成元年(836)段成式撰。一卷。原载于段著《酉阳杂俎续集》卷七。全书记述以唐代中叶为社会背景的《金刚经》感应故事二十一则,始自张济丘,终于王孝廉。所记故事大多是作者依据传闻整理而成,亦有部分真人真事。见载于日本《续藏经》。
略教诫经
全一卷。唐代义净译。收于大正藏第十七册。本经记述佛陀简略地教诫出家比丘,应少欲知足,断除无明,不复起三种不善思惟,当勤修习以得解脱。
七佛经
全称《佛说七佛经》。佛教经典。北宋法天译。一卷。为七佛之传记,尤详载毗婆尸佛之事迹。经中着重宣说十不善业及其果报。有失译人名的异译本《七佛义母姓字经》。见载于中国历代大藏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