狂人日记
作者:鲁迅
鲁迅著。发表于1918年5月《新青年》4卷5号。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篇首“识”介绍日记来源和写作目的。正文由十三则没有日月的日记组成。它借一个受迫害的精神病患者的自白,描述了狂人由觉醒到反抗的过程。先写狂人通过对生活现象的观察和历史的研究,认识到所谓“仁义道德”就是吃人,家中大哥是吃人者,于是决定向他“劝转”,结果反被诬为“疯子”,遭到更严重的迫害。最后,狂人通过自我解剖,发出“救救孩子”的战斗呐喊。作品揭示了封建社会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吃人和被吃的两个集团的对立:一面是赵贵翁、古久先生和大哥等吃人的封建统治者,一面是佃户、徐锡林、狂人等被吃的受压迫者。它塑造了一个在“五四”前夜觉醒了的反封建战士的狂人形象。作品深刻地“暴露家族制度和礼教的弊端”,表达了作者彻底地不妥协地反封建的战斗精神和革命民主主义思想;对于唤醒当时人们思想觉醒,推动人们投身于反封建革命斗争,曾发生过巨大作用。格式新颖,艺术构思精巧,对新文学创作产生深远的影响。
猜你喜欢的书
台湾生熟番纪事
清黄逢昶撰。成书于光绪九年(1883年),有光绪间刻本传世。书中记载高山番(即生番)和平埔番(即熟番)的社会组织、生产方式、生活习惯以及清朝廷在当地的政府机构对高山番和平埔番的统治情况等。
忍经
《忍经》是一本言“忍”的书,作者元代吴亮,内容包括元朝以前历史书籍当中关于“忍”的名言警句、名人逸事,以及民间谚语等等。《忍经》的出现意义重大,从《忍经》当中可以探寻中国忍文化的发展脉络。因为《忍经》的编排大体是按照朝代顺序,可以比较清晰地看出各朝代“忍”的变迁。《忍经》是中国忍文化到一定阶段的总结,承前启后。
上清金真玉皇上元九天真灵三百六十五部元箓
简称《上元九天真灵玄录》。一卷,收入《正统道藏》正一部。本书乃太上玉晨君授七真(金明七真),内载上天三百六十五部将军官吏之职位官号,以及其部属兵将官吏之数。故本书又称「上元九天真灵三百六十五部将军玄箓」。据称此箓所载天官兵将「常镇守九天上元,以辅三十六皇之治也」。上即主运天地正气,中即扶命天帝国君,下拯三界之群生,依法盟受此箓,可降伏邪魔野道,使正道运行,法教兴盛。书中有授度此箓之章仪盟信。
庄子注
中国魏晋时期的哲学伦理学著作。作者郭象,字子玄,河南洛阳人。本书共10卷。本书首先建立了万物殊形、各自“独化”而成的理论前提,认为万物各有其性,要达到“性命全”而得“福”,就应各守其性而不能越轨。人也是这样,人的性也各不相同,有高贵与卑贱之分。这种差别是本于“自然”的,人们的尊卑贵贱之分是合情合理的。本书认为,包括刑、礼、法、德在内的整个名教都是与“我”无关、本于自然的。仁义规范和礼法制度都是变化不定的,它们只是“迹”,而不表现“真性”,因此不必遵循传统的道德规范和制度。另外,还提出了安分守己的人生观,认为人们性的贵贱是固定不变的,其遭遇都是命定的,无法支配和把握自己的前途。人们应安分守己、顺从“命”的安排。人们应追求的理想只能是“逍遥”和“坐忘”。“逍遥”之境界即为人们各尽其性,而要达到此境界就应断绝“羡欲”的念头。人要摆脱是非、生死的烦恼,就应“坐忘”、“忘年”、“忘义”等,达到“内不觉其一身”、“外不识有天地”,进入无不通的最高境界。本书包含着许多糟粕性内容,是麻醉人民的精神毒品,但在一些地方也有合理的思想,如肯定了礼义、法制的变化性等,在中国伦理思想史上有其一定的地位。
八段锦
清代白话短篇小说集。全称《新镌小说八段锦》,醒世居士编辑、樵叟参订。醒世居士、樵叟,均不详其人。疑为明末或清初的创作。北京大学图书馆藏有清初醒月楼刊本,无图、无序跋。第二段内有夹批三条,系指实书中人物,并无价值,亦不知为何人所评。全书分八段,即八个故事。目录中每个故事有题旨, 也有回目。题旨依次是: “惩贪色”、“戒惧内”、 “赌妻子”、 “对不如”、 “儆容娶”、 “悔嗜酒”、“戒浪嘴”、“蓄寡妇”。写的是八段故事八种劝戒
天界觉浪盛禅师全录
三十三卷,别录一卷。明·觉浪道盛撰,大成、大峻、大状、大浩等编。清·康熙十九年(1680)刊。又称《天界觉浪禅师全录》。收录在《嘉兴藏》(新文丰版)第三十四册、《禅宗全书》第五十九册。觉浪道盛另撰有一部十二卷本的《天界觉浪禅师语录》。两书相较,本书实为结集道盛一生语录、小参、法语、偈颂之大成者。本书卷首收兴翱赵㟲等十五篇序,卷一至卷五收所住诸刹的上堂语,卷六收小参,卷七收示众,卷八收普说,卷九收茶筵法语,卷十收法语,卷十一收机缘,卷十二收颂古,卷十三收源流赞,卷十四收赞、佛事,卷十五收偈,卷十六收附载,卷十七收塔铭,卷十八收诗,卷十九至卷二十收论,卷二十一至卷二十二收序,卷二十三收记,卷二十四至卷二十六收说,卷二十七收书札,卷二十八收题跋,卷二十九至卷三十三收杂记,卷三十四是别录,收杂录《杖门随集》二卷。本书卷十有〈洞宗标正〉,以及关于五位说的详细记述与〈五位颂),颇能传达曹洞宗的禅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