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联珠
作者:刘璋
清雍正间可语堂刊本《巧联珠》目录书影清雍正间可语堂刊本《巧联珠》正文书影清代白话长篇才子佳人小说。四卷十五回。题“烟霞逸士编次”。序中又称其为“烟霞散人”,或为清初太原刘璋。成书于清雍正年间。现存主要版本有五彩堂编次本,藏国家图书馆;清雍正间可语堂刊本,藏美国哈佛大学燕京图书馆。1986年春风文艺出版社“明末清初小说选刊”排印大连图书馆藏本,中华书局“古本小说丛刊”、上海古籍出版社“古本小说集成”。作品讲的是一书生经过种种波折,终与意中人团圆的故事。明正德年间,苏州书生闻友(字相如)才华超绝,遭歹人陷害而坏了前程,不得不背井离乡,求助于舅父胡宗尧。途中遇一美女,乃世宦方古庵之女方芳芸。两人 一个慕才,一个爱美,各自有情,通过丫环柳丝传信定情。闻相如在舅父家又遇表妹胡茜芸,两人一见钟情,私定终身。
章节列表
升序↑- 序
- 第01回 闻秀才结社题诗 方按院游山访婿
- 第02回 议婚姻年侄执柯 图钱财陪堂定计
- 第03回 富家儿当场出丑 穷秀才暗地遭秧
- 第04回 为守风江中遇美 因步月邗上被偷
- 第05回 因途穷幸逢良友 羁旅店喜遇佳音
- 第06回 胡茜芸闺阁私监 闻相如秋闱奇捷
- 第07回 冒姓名假图婚媾 辨是非再议朱陈
- 第08回 假装点奸里藏奸 好姻缘错中不错
- 第09回 受无辜舅甥同罪 同患难姑表联姻
- 第10回 游梦馆偶吟绝调 寄吴门共受虚惊
- 第11回 扮新郎明谐花烛 点淑女暗易梅香
- 第12回 爱词赋诗擢英才 用权宜又更姓氏
- 第13回 听谗言公庭参岳丈 走捷径私室说椒房
- 第14回 点枝头侍儿乔醋 连并蒂两美同姻
- 第15回 择东床珠还合浦 开玳阁璧重连城
猜你喜欢的书
扭曲的人性之材
本书主体是伯林关于观念史的八篇文章,讨论了著名思想家马基雅维利、维柯、赫尔德、费希特和迈斯特等对人类历史的看法,梳理了乌托邦、浪漫主义、民族主义等思想的意义和影响。通过追溯各种意识形态从起源到极端形式的发展,引出对于人性的深层思考。作者援引康德的名言“人性这根曲木,绝然造不出任何笔直之物”,提出了如下哲学上的疑问:人类的重要问题是否都有且只有一个真正的答案?人类追求的真正价值是否不可能有冲突?
榘庵集
元代诗文别集。15卷。同恕撰。同恕原有文集30卷,元顺帝至正初年由陕西行台御史观音保等刊行于江淮,但入明之后,原本就亡佚不存。清乾隆年间编《四库全书》,从《永乐大典》中辑出同恕诗文若干篇,重编为《榘庵集》15卷。本集卷首为苏天爵序。卷1为表、笺、策问,卷2为序,卷3为记,卷4为书、跋,卷5为说、铭、行状、墓表,卷6为碑铭、志铭,卷7—9为志铭,卷10为颂、赞、祈文、祭文,卷11为五言古诗、七言古诗、五言律诗,卷12—13为七言律诗,卷14为五言绝句、七言绝句,卷15为七言绝句、词。卷末附有门人贾仁撰《榘庵先生行状》,孛术鲁翀撰《同公神道碑》等有关资料。同恕诗学陆游,通达明白,但往往失之浅近。他的文章有可与金、元正史互相参订之处。《永乐大典》所收的同恕文章,有祈禳青词,在《四库全书》编者重订《榘庵集》时,根据乾隆皇帝的旨意,一概删去。尽管同恕在元朝文名颇大,但由于《榘庵集》久佚,所以以往论者往往未能对他的文学成就作出客观的评价。
书叙指南
我国第一部修辞工具专书。系修辞词汇实用手册。宋代任广编著。初刻于靖康年间。共二十卷,每卷十节,共二百节。基本上每一小节为一类,将大量诗文语句分为一百八十三类。按内容分类编排。每类之下收录数十条例句,每条下均注明出处,所引均为典籍之英华。由于此书又系语句用法手册,同一内容或相近内容的意思,都举有从不同的修辞角度、用不同的语句去表达的大量实例,用以显示修辞方式的多样性,供读者运用时参考,因此均不加注释和解说词义。《书叙指南》自成系统,规模宏大,使用便利,为研究古代修辞理论提供了很好的材料,至今仍有实用价值,在修辞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墨海金壶》、《珠丛别录》、《惜阴轩丛书》均收有此书。
玄天上帝启圣录
玄天上帝启圣录,原不题撰人。从内容看,当系元代武当山道士所撰。八卷,收入《正统道藏》洞神部记传类。书中第一卷记述玄帝(真武)降生及修道成真故事。谓玄帝乃先天始炁所化,黄帝时托生为净乐国大子,生而神明。后放弃王位,遇紫元君授以无极上道,至均州太和山(即武当山)修炼,功成飞升后,奉上帝之命降妖伏魔。第二至八卷主要记述宋代真武灵应故事,谓宋太祖于瀛州建北极七元四圣祠,真武感降,助宋朝统一天下;又称真武下降,辅佐狄青平定西番南蛮;宋仁宗于内庭建真武祠堂等等。从中可见宋代崇奉真武神之事实。又本书中对宋元时武当山之玄帝神迹及宫观祠庙亦有所记述。
蚀
三部曲,长篇小说,茅盾作,包括《幻灭》、《动摇》、《追求》 三个略带连续性的中篇,曾先后于1927年至1928年在《小说月报》上连载,1930年5月开明书店以 《蚀》为总名出版单行本。小说生动地反映了大革命前后某些小资产阶级知识青年的思想动态和生活经历,正如作者自己所说,这个三部曲表现了“现代青年在革命壮潮中所经过的三个时期: (1) 革命前夕的亢昂兴奋和革命即到面前时的幻灭; (2) 革命斗争剧烈时的动摇;(3) 幻灭动摇后不甘寂寞尚思作最后之追求。”《幻灭》所取的是一种单线结构,故事的背景是革命前夕的上海和革命高潮中的武汉,它的主人公静女士,是一个“不断的在追求,不断的在幻灭”的小资产阶级知识青年。《动摇》把故事的背景放在革命形势急剧变化时武汉附近的一个小县城,反映当时复杂剧烈的阶级斗争和五光十色的社会动态。“三等劣绅”胡国光投机钻营,混进革命队伍进行破坏,而国民党县党部负责人方罗兰软弱动摇,使得反革命势力有机可乘,小说以这两人为中心形成两条线索,时有交叉; 《追求》则描写了王仲昭、张曼青、章秋柳这三个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对生活的不同追求。《蚀》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三部曲长篇小说,几乎是和历史进程同步问世的,它是大革命时代中国社会风貌、阶级斗争格局的迅速而真实的艺术反映,它真实地反映了知识分子在大革命中的曲折而痛苦的心理历程,同时也反映了大革命失败后,作者自己的苦闷、彷徨的心境。小说在鲜明而广阔的时代背景上,塑造了一群“时代病”患者,特别是“时代女性”的形象,她们有正义感,极想有为,不愿与旧世界同流合污,但由于自身的狂热性、软弱性、动摇性,最终还是陷入苦闷、迷惘和幻灭。作者那种自觉地追求主题和题材的重大性、史诗性的创作特色,在长篇中有着生动的体现,这些都为我国现代长篇小说的创作开出了新生面。
大乘百法明门论疏
佛典注疏。唐普光撰。二卷。系普光对玄奘译《大乘百法明门论》的注疏。普光曾参预玄奘译场,担任笔受,亲聆玄奘讲经。此文先分三科:一明造论意;二释题目;三随文解释。在随文解释部分,以缘境分别、四缘分别、四界分别,重数分别、三性分别等五门解释心法;以诸论不同、假实分别,四界分别、三性分别、废立六位等五门解释心所法;以明诸论不同、释妨难、辨其假相等三门释心不相应行法;对色法,无为法及两种无我,均未分立门,仅举数列名解释之。广涉诸论,释义颇精,影响较大,历代大藏经均收。唐晏法师所撰之*《大乘百法论义章》,除卷首分科不同外,依文解释部分即依此《论疏》斟酌损益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