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吉童传
作者:许筠
朝鲜王朝光海君(1608~1623)在位时的著名小说家、诗人许筠所著古典小说。共1册,印刷版。有朝鲜文和汉文两种版本。受中国《水浒传》的影响,揭露壬辰之乱之后的社会的黑暗面,尤其是作者将自己改革腐败政治、破除嫡庶差异的进步思想加以形象化。洪吉童原为传说中的起义英雄,小说中的洪吉童是个大封建官僚(丞相)家庭的庶子。因不堪忍受封建家庭的虐待和社会的歧视,愤然离家出走,参加农民起义队伍,组织起“活贫党”,被推举为首领。他带领起义队伍杀富济贫,惩治贪官污吏。并拒绝接受朝廷招安,最后到硉岛建立理想王国。小说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矛盾和阶级矛盾,暴露了封建社会的腐败,具有较强的现实主义倾向。但由于时代和作者阶级地位的限制, 作者笔下的“理想王国”不过是儒家所标榜的“尧舜盛世”而已。文字优美,具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是朝鲜第一部国语小说。它的问世开创了朝鲜小说从汉文转向朝鲜文的新纪元,对朝鲜小说乃至其他文学形式的发展都起了推动作用。亦曾出现过李明善所著《洪吉童传》,但内容大同小异。
许筠其它书籍
猜你喜欢的书
对德意志民族的演讲
德国费希特著。1808年发表。该书是费希特在法国军队占领下的柏林公开发表的讲演,目的在于鼓励德国人民振作起来抗击法国的侵略,但在法军压境之际,只能用一种委婉的措词表述。作者认为德国民族精神是建设新国家的重要因素,德国民众应该在这种自由活泼的民族精神之下团结起来,为一个统一的祖国而战斗。要达到这个目的必须复兴德意志民族的道德,教育人民认识全民族的共同利益。认为德意志民族是伟大的民族,是自由的民族。德意志民族的语言有一种异常的可塑性,能表现深刻的思想,是德意志民族的创造力的充分证据。宗教改革证明德意志民族的伟大,要是没有自由的民族的感情就不可能提出宗教改革这样伟大的思想事业,也不可能完成这个思想事业。德意志民族的哲学是深刻思考的哲学,别的民族不可能有这样的哲学。该书表现出作者的爱国热情,反映出人道主义思想。
入夜
《入夜》是美国悬疑小说殿堂级人物康奈尔·伍尔里奇的遗作,由当代最具风格的推理小说作家劳伦斯·布洛克续写完成,让这部爱恨交织、悬念迭起的作品得以与读者见面,功莫大焉。小说基本上沿袭了伍尔里奇在四十年代的经典写法:玛德莲·查默思误杀了一个年轻女性,陷入了自责的折磨之中。她循线找到那个女性生命中的两个冤家,一男一女,决意代为报复。她因此有了新的身份,迂回在那两人的世界中,她活着的目的就是要伺机摧毁他们,却不想情不自禁爱上了她要暗杀的男主角。《入夜》证实他在生命的最后岁月,尽管如此悲惨艰苦,还是没有丧失那种让人不寒而栗的神奇笔触。此作足可与作者的经典作品《黑衣新娘》、《幻影女士》、《我嫁了一个死人》并列,毫不逊色。
万历齐云山志
山水志。明鲁点撰。五卷。点字子舆,湖北南漳人。万历进士,官休宁知县。著有《黄楼集》。齐云山在休宁县西,其白岳云岩旧有志,故益而增续,于万历二十七年(1599)成书。凡十四万字。卷一载岳图十一幅。正文分山水、宫殿、关梁、物产、田赋、名贤、道士、建置、祀典、宸翰、艺文等十六目。艺文志含碑铭、碑文、会纪、古诗等二十二子目。记山、峰、岩、洞、岭九十余处,水、潭、泉三十处,宫殿、楼阁、寺观等名胜古迹八十余处。四关、十六桥、五市为该山险要之地。特产有楠木、榔木、水竹、天竹、石菊、山风、黑质金睛虎、石斑鱼等动植物。田赋目仅载万历间山、田、地、塘四税数目,是明代寺院经济珍贵史料。所载二十位道士传记和建置、祀典、宸翰三目所收文献,多具宗教史料价值。艺文占全书篇幅三分之二有余,凡佛、道人物、寺观兴建、宗教活动、自然风景等皆在文章诗赋中。是明代重要山志之一,地理、历史、文化、宗教、建筑、民俗等史料价值甚高。有万历二十七年刻本,道光十年(1830)修补本(增刻道光前清代史事甚多,其中序跋、档案资料尤为重要),台北《中国方志丛书》本(缺页)。
药房樵唱
元诗别集。3卷。吴景奎撰。《四库全书》曾据浙江鲍士恭家藏本编入别集类。卷首有至正十八年(1358)宋濂序。据此序,可知本集为吴景奎之子吴履与门人黄琪编辑并刊行于世。卷1为五言古风、七言古风、五言律诗、七言律诗,卷2为七言律诗,卷3为七言律诗、七言绝句及词。卷末有附录1卷,内容包括:吴履撰《处士吴公行述》,黄溍撰《处士吴君墓志铭》,张顺祖撰《吴文可传》,叶仪、唐怀德、范祖干、苏伯衡、吴沈等人所撰《哀辞》。宋濂在序中评吴景奎诗作:“公时吞吐群机,陶熔庶汇,珠玉随风,冰雪在口。人争传于秀句,价欲等于兼金。”他一生刻意为诗,尤好论诗。近体诗时有唐人之风,词句清丽可诵。但由于编辑成集时失于筛选,收入了某些应景之作,如《偶成》:“挟才胜德世所薄,宁我负人天可欺。士之言行苟如此,圣经贤传将奚为?”被《四库全书总目》编者讥为“殆刘克庄所谓有韵语录,殊不入格”。这个批评是相当中肯的。
哲学概论
唐君毅著,1961年3月由孟氏教育基金会初版,1965年3月再版,1974年台北学生书局与友联出版社分别在台湾、香港出第三版,1988年经唐君毅全集编辑委员会校订后出版校订版,列入唐君毅全集卷二十一、二十二,80余万字。 《哲学概论》上册包括哲学论和知识论两部。第一部分为十一章,第二部分为十九章。下册包括形上学和价值论两部,每部设若干章节。在第一部分导论中,作者对哲学定义的规定,以贯通知行之学为言,直接继承中国先哲之说。哲学内容包括逻辑、知识论、形上学、人道论、价值论和文化哲学,作者在论述中,对中西印哲学发展皆有所涉及。在总论中,作者还谈到了哲学方法论问题,在论述各种方法之后,归于超越的反省法。论哲学之价值一章,最后归于哲学之表现价值,赖于哲学者的道德修养。第二部知识论,重在问题的分析。作者在分析了知识的性质、知识与语言关系、知识分类、普遍者在知识中的地位、知识的起源、能知与所知的关系等一般问题之后,其论归纳原则与因果原则两章为经验科学的根据问题。第十三、十四、十五章,论数学逻辑知识之性质及先验知识问题,为纯理科学的根据问题,这三章比较专门,难读一些。第十六至十九章,作者对知识的确定性、真理的意义与标准及知识的价值的论述,皆是就知识的成果上说的。本部中论知识的分类第一节“中国书籍之分类与知识之分类”及“应用科学知识”、“哲学知识”等节,与知识起源一章中对直觉之知的分析及闻知意义的说明,都是作者个人的主张,值得一读。其余论知识与语言的关系,及普遍者在知识中的地位,能所关系等问题,除对流行于西方现代若干理论加以介绍外,还重申西方传统理性主义哲学的涵义。论知识价值的限度,则依中国先儒知识观为说,以上都是第二部要点。
续孟子
二卷。唐林慎思撰,林慎思字虔中,长乐人,咸通十年 (869)进士,十一年又中宏词拔萃魁,授秘书省校书郎、兴平尉,寻除尚书水部郎中、守万年县令。《崇文总目》及郑樵 《通志·艺文略》,皆载是书二卷,与今本合。《崇文总目》载慎思之言曰:“《孟子》七篇,非轲自著书,而弟子共记其言,不能尽轲意,因传其说演而续之。”今观其书十四篇。主要依据孟轲之言,推阐以尽其义。从不同篇章反复宣扬孟子的 “仁政”、“王道”,恢复井田制和世卿世禄制,遵先王之法等。不独自立论,类似庄、列的寓言。昔扬雄作 《太玄》以拟 《易》,王通作 《中说》 以拟 《论语》。故列入儒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