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台全传
作者:佚名
章回小说。作者不详。六卷六 十回。据弹词《金台传》改写。叙贝州少年金台 武艺高强,在县衙当马快,以孝义闻名遐迩。好 友张其、郑千于江口劫掠财物,捕首王则命金 台寻捕。金台寻至扬州,劝二人弃邪归正,结为 兄弟。三人入兰花院与三妓共饮,太师之子澹 台豹闯入,仗势欺人,金台杀之。官府悬赏捉 拿,三人遂携三妓往江西避居。金台结识七十 二家英雄造反,被总兵澹台寿擒获,发配淮安。 后因杀吏部尚书子方佳帮凶周通,又被下狱, 为王则所救。当王则起事攻下贝州之时,上命 金台为平阳大元帅,起兵讨则。金台致书劝降, 王则不从,战败后自刎身亡。金台礼葬之,凯旋 回朝,受封为王。书中多有斗法描写,为侠义与 神魔合流之作。有光绪二十一年(1895)上海中 西书局石印本,前有二序。另有民国十四年 (1925)上海沈鹤记书局石印本,有删节。
章节列表
升序↑- 序
- 第一回 泗洲城积善延嗣 宁辉山混一真元
- 第二回 德行僧天机预识 白猿洞初盗天书
- 第三回 宁辉师出寺点化 白猿洞再盗天书
- 第四回 蛋和尚三盗天书 圣姑姑杨园寄住
- 第五回 钦天监观星奏圣 小英雄全义
- 第六回 杨小桥好意反祸 张道人妙药回春
- 第七回 维杨郡英雄探迹 酒肆中浦二相逢
- 第八回 兰花院兄弟快乐 无毛虎闯入青楼
- 第九回 澹台豹大闹勾栏院 苏小妹缔结小英雄
- 第十回 老相国上书奏圣 大英雄飘流浪荡
- 第十一回 看卖拳英雄遇合 慰慈亲托友传书
- 第十二回 圣姑姑招商投宿 众英雄聚会登莱
- 第十三回 小妖狐弄术旅店 双僧道斗法平台
- 第十四回 东京城张鸾戏帝王 孟家庄恶霸劫红妆
- 第十五回 一强梁恃强劫美 三美人因美遭灾
- 第十六回 访英雄里应外合 临虎穴力救红妆
- 第十七回 贝州好汉聚义英雄结义 水滨恶妇乔妆...
- 第十八回 恶妇三更为刺客 冤魂夜梦托英雄
- 第十九回 尤龙女害人反自害 众英雄大闹吉祥村
- 第二十回 吉祥村夫妻拜别 贝州城婆媳相逢
- 第二十一回 琵琶亭义叙英雄 天海寺普济报恩
- 第二十二回 左跷儿神通幻妙 圣姑姑法力无边
- 第二十三回 美金台被擒遇救 鲍千金饭店交拳
- 第二十四回 澹台惠奏上嘉佑主 众英雄同赴凤凰...
- 第二十五回 桃花庄英豪守分 贝州城王则招雄
- 第二十六回 方魁拜伏小英雄 金隆回转贝州城
- 第二十七回 使女贪欢伤自命 张松兄弟会英雄
- 第二十八回 张王府拿住金台 姑苏地遇见刘松
- 第二十九回 金台借贷到山塘 金忠聚众闹云楼
- 第三十回 一席酒友朋重义 百花村姊弟相逢
- 第三十一回 段一刀遇强而弱 石头陀逢硬而锄
- 第三十二回 江员外路逢侠士 夜冲塘反作相交
- 第三十三回 班兰豹宿仇未报 小英雄新友初交
- 第三十四回 老苏云街头逢婿 勇何其台上称雄
- 第三十五回 班兰豹擂台猖獗 小英雄拳打杨滔
- 第三十六回 二虎台雷蓬大败 招商店好汉遭擒
- 第三十七回 柴千岁进京议救 安南国献猴难邦
- 第三十八回 杨元帅驾前力保 勇金台金殿降猴
- 第三十九回 小英雄改配上路 两解差骗食充饥
- 第四十回 高三保破财全义 戚旗牌受贿松刑
- 第四十一回 美英雄黄金埋土 少林僧就聘教拳
- 第四十二回 少林和尚图淫欲 小辈英雄隐姓名
- 第四十三回 少林僧逞能取辱 金好汉拳下留情
- 第四十四回 金好汉回乡探母 徐大娘遇盗长江
- 第四十五回 周通仗势欺姚客 方佳爱色抢徐娘
- 第四十六回 尚书第金台救姊 杏花村卢海交拳
- 第四十七回 真通关节陷好汉 假传圣旨害忠良
- 第四十八回 孙知县嘱禁毙监 孟家庄窝巢剿灭
- 第四十九回 同心仗义通消息 众友全交夜劫牢
- 第五十回 江家庄英雄叙会 金銮殿柴信弹奸
- 第五十一回 澹台惠西郊正法 王禅祖仙洞指迷
- 第五十二回 胡永儿情迷王则 圣姑姑煽惑人心
- 第五十三回 紫阳庄妖狐弄术 贝州城杨豹受刑
- 第五十四回 贝州城王则起事 金銮殿国丈奏君
- 第五十五回 众英雄金山结义 江员外避难穷途
- 第五十六回 众英雄旅店逢仙 日本国难邦进贡
- 第五十七回 胜郝龙金銮比武 封元帅奉旨平阳
- 第五十八回 下战书金台全义 现红光母子欣逢
- 第五十九回 两先锋弃邪归正 一宝镜逐怪除妖
- 第六十回 讨叛逆平阳奏凯 封王爵衣锦团圆
猜你喜欢的书
荆楚岁时记
梁代宗懔撰。1卷。古代记述岁时风俗的名著。按时序记录古荆楚地区节令风俗。自元日至除日,凡36事,如正月一日,是三元之日;正月七日为人日;立春,正月十五;二月八日,释氏下生之日,迦文成道之时。又如春分、寒食、三月三、四月八、五月五、七月七、七月十五、八月一,秋分、九月九、十月朔日(秦岁首)、仲冬之月,冬至、十二月八为腊日、暮日、除夕等。原书早佚,今传世1卷本亦残缺不全。后晋刘㫬《旧唐书·经籍志》载:“《荆楚岁时记》十卷,……又二卷,杜公瞻撰”。杜氏乃注本。至今其卷数说法不一。注本除杜氏外,尚有五代前蜀之杜光庭本,今已无考;有元末陶宗仪辑《说郛》百卷本;明何允中辑《广汉魏丛书》本;清代《四库全书》本以及民国《四部备要》本等。因保存大量珍贵的民俗资料,历来多为人所引称,流传广泛。对研究古代社会文化、民俗传承、源流,具有重要价值。
闲情偶寄
杂著,清代李渔撰。李渔字笠鸿,号笠翁,浙江兰溪人。是清代著名的戏曲家和戏曲理论家。《闲情偶寄》是李渔晚年写的一部杂著,全书包括《词曲》、《演习》、《声容》、《居室》、《器玩》、《饮馔》、《种植》、《颐养》8个部分,涉及戏曲、烹饪、建筑、园艺等不同领域,为作者多年来的一些心得见解。《闲情偶寄》中的《词曲》部、《演习》部和《声容》部的一部分,对于戏曲的创作和演出提出一些很好的意见,历来受到戏曲史家、戏曲理论家的重视,在中国戏剧理论批评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被认为是古典戏曲理论中最为完备之作。1925年,曹聚仁从该书中摘出论戏曲部分单独刊行,定名为《李笠翁曲话》。李渔论戏曲,最显著的特点是将戏曲不只作为文学看,而是将其作为活动在舞台上的综合艺术来讨论。他反对前人只从案头文学的角度来论戏曲的做法,认为“传奇之设,专为登场”,将戏剧的舞台性放到第一位。由此出发,他强调戏曲结构的重要性,要求“立主脑”、“脱窠臼”、“密针线”、“减头绪”、“戒荒唐”等,从而使戏曲主线清晰、冲突集中,适于演出。他重视宾白的使用,要求戏曲语言的个性化,以及注重吸引观众的兴趣等意见,多为前人所未发。作为一个封建时代的帮闲文人,李渔思想的局限在书中也十分明显,如强调戏曲的封建教化作用,主张为圣天子点缀太平等。然而,李渔毕竟是中国古典戏曲理论的集大成者,《闲情偶寄》一书,也成为中国古代最系统、最完备的戏曲理论。
澄斋日记
本书记载了恽毓鼎一生的日记。其中包括文献、时事、读经史子集笔记、论古文诗词、民俗风情、家庭锁事。本书不仅反映了清廷末世的腐败,也在古籍版本书画手迹,行医处方,天气天象,地理地震等都有不同程度的记载。故本书具有很高听史料价值和可读性,是值得推荐的一部好书。
廿二史劄记
中国古代读书笔记性质的史学著作。赵翼著。作于乾隆六十年(1795),曾刊板行世。后收入《瓯北全集》。光绪二十六年(1900)广州广雅书局和二十八年(1902)湖南新化西畲山馆曾加以翻刻。1984年中华书局出版了经王树民校证的《廿二史札记校正》。赵翼(1727—1814),字云松,号瓯北,中国清代江苏阳湖(今常州)人。乾隆二十六年(1761)中进士,援翰林院编修,预修《通鉴辑览》。后外放任职。中年即以母病乞归,不复出仕。主讲安定书院,专心著述。三十六卷,补遗一卷。乾隆六十年(1795)写成。所考内容实为二十四史,因当时《旧唐书》及《旧五代史》尚未列为正史,故称二十二史。内容是以笔记形式对各史的编撰体例、内容、史料来源、方法等方面进行详细的校勘、考订和评论。
仪礼商
二卷。《附录》一卷。清万斯大(1633-1683)撰。万斯大字充宗,晚号跛翁,学者称褐夫先生,浙江鄞县(今浙江宁波)人,师从黄宗羲,一生不务举业,锐志经学,主张“非通诸经不能通一经,不悟传注之失,则不能通经,非以经释经,则亦无由悟注之失”。万斯大学问渊博,思维敏锐,尤精《春秋》、《三礼》。除着有《仪礼商》及《附录》外,还有《周官辨非》、《学礼质疑》、《宗法论》、《礼记偶笺》、《学者秋随笔》等。《仪礼商》是解释、考证《仪礼》所涉及名物制度之着。万斯大治礼不拘汉宋儒礼学之说,对《仪礼》十七篇,逐篇解说,进行辨正,多发新义。卷末附《答应嗣寅书》辩治朝无堂,颇为精核。然亦有与经义不符之处,如其《聘礼》解“衣之裼袭”,则多与经义不符,其庙寝图列东西厢在东西堂之下,亦非经义。总观其书,误漏仅为个别而已,不失其价值,特别是他的辨正往往发前人所未发,颇有助于古代名物制度的研究。版本有万充宗《经学五种本》。
大方等无想经
梵名Maha^megha -su^tra 。凡六卷(或五卷、四卷)。北凉昙无谶译。又作大方等无相大云经、方等无相大云经、方等大云经、大云无相经、大云密藏经、大般涅槃经。略称无相经、大云经。今收于大正藏第十二册。内容叙述佛依大云菩萨之请问,开示通达陀罗尼门、大海三昧、诸佛实语、如来常住、如来宝藏等之修行。凡三十七品。关于译者,出三藏记集卷二载为昙无谶;隋代法经录卷一、彦琮录卷一则载为前秦竺佛念。历代三宝纪卷八载,竺佛念译出大方等无相经五卷;同书卷九载,昙无谶译出方等大云经六卷。开元释教录卷十一则谓,昙无谶译为第二译本,初译本为缺本。近年敦煌发现有大云无想经卷九,其文不载于今六卷经中,而专说陀罗尼门。又本经之别生经极多,如大云密藏菩萨问大海三昧经一卷、人弘法经一卷、善德婆罗门求舍利经一卷、善德婆罗门问提婆达经一卷、大云密藏菩萨请雨经一卷、四百三昧名经一卷等。此外,本经历来有伪造、重译二说,主张伪造者以为本经系唐武则天敕令沙门伪撰,颁于天下,以巩固其‘天后’之君权。[开元释教录卷十九、大唐内典录卷六、大周刊定众经目录卷三、贞元新定释教目录卷六、卷二十一、旧唐书卷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