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真因果传
作者:佚名章节列表
升序↑- 第一回 贫困偶施恻隐 入梦寐明指前程
- 第二回 万缘桥吕祖亲传道 大魏村孝廉假中风
- 第三回 受天诏山东度世 入地道终南藏身
- 第四回 谈真空孙氏诲夫主 求大道马钰访明师
- 第五回 马员外勤奉养师礼 王重阳经营互道财
- 第六回 孙渊贞劝夫舍家财 马文魁受贿通权变
- 第七回 贿族长马钰立舍约 谈玄功重阳传全真
- 第八回 谈先天贞一妙理 除魔根不二法门
- 第九回 王重阳分身化度 孙不二忿怒首师
- 第十回 讲三乘演说全真道 损面容甘作丑陋人
- 第十一回 降冰雹天公护法 施妙算真人指迷
- 第十二回 指坐功申明妙理 学真道喜逢明师
- 第十三回 散坛场学人归家去 换道装师徒往南来
- 第十四回 试凡心屡施叱责 顺师意常秉皈依
- 第十五回 示羽化先生归隐 送灵榇门人服劳
- 第十六回 大魏村三老谈往事 晋安桥一言指迷途
- 第十七回 戏喜红定计脱身 难浑然当真盘道
- 第十八回 王玉阳以真服假 谭长真说古证今
- 第十九回 论玄机四言契妙道 开石洞一人独勤劳
- 第二十回 炼色相烟花混迹 说妙语道念纯真
- 第二十一回 孙不二洛阳显道术 马丹阳关西会友人
- 第二十二回 分蒲团大道不恋情 问相法当面把人量
- 第二十三回 化强梁改邪归正 谈至理因死得生
- 第二十四回 苦根尽相随心变 阴魔起幻由人生
- 第二十五回 真阳足群阴退散 恶贯盈合家沉沦
- 第二十六回 祈雨泽回天转日 施妙术换凤偷龙
- 第二十七回 谕道众敦敦告诫 论修行层层说来
- 第二十八回 赐鸩酒皇后试道 戴金冠真人吟诗
- 第二十九回 受丹诏七真成正果 赴瑶池群仙庆蟠桃
猜你喜欢的书
奥勃洛莫夫
俄国作家И.А.冈察洛夫的长篇小说。小说通过描写奥勃洛莫夫的童年、恋爱和事业塑造奥勃洛莫夫性格。奥勃洛莫夫本性温柔善良纯洁诚实,享受过高等教育,有条件成就一番事业。但他在自己闭塞的庄园,远离都市文明的“奥勃洛莫夫卡”度过童年,那里农奴家仆的侍候,父母亲属的溺爱把他变成四体不勤的少爷,形成他怠惰、慵懒,只会冥想害怕变动的性格。这性格伴随他一生,使他学无所长,做无成就,未及中年就成了一个离群索居,足不出户,卧床不起,胖得发愁的地主。作家描写奥勃洛莫夫的恋爱以及他和新兴企业家的交往,用爱情和友谊振奋不了奥勃洛莫夫来表现“奥勃洛莫夫性格”的本质,说明它是一种腐蚀人的灵魂,吞食人的生命的顽固力量。奥勃洛莫夫形象出现在农奴制废除前夜,加深了人们对农奴制腐败本质及其灭亡规律的认识。革命民主主义批评家杜勃罗留波夫曾写专文《什么是奥勃洛莫夫性格?》阐述其深刻的社会意义。
五鼠闹东京包公收妖传
白话小说。明无名氏著。二卷。内容当系明代流行的故事。此书以外,见诸说部者,还有如《轮回醒世》卷一七《五鼠闹东京》、《包龙图判百家公案》第五八回《决戮五鼠闹东京》。此外《三宝太监西洋记》第九五回亦有类似故事。大意云:宋仁宗时有秀才施俊辞妻何赛花赴京应试,途中被五鼠精之一所迷,中毒腹痛。鼠精又化作施俊模样去施家,何氏不察被奸骗。真施俊幸得茅山道士解救。但科考落榜,回乡后家人莫辨真假,诉诸王丞相。鼠精之一又化作丞相同入朝面君,另一鼠精又化作仁宗。二仁宗同见国母,又一鼠精亦化作国母。由包拯审理,又出现另一包拯,人皆不能辨。后由真包拯之神赴上界,查得系雷音寺五鼠犯下界。因借得寺中玉面猫,方伏五鼠精。存世有书林刊本,刊刻年代不详,藏伦敦英国博物院。柳存仁《伦敦所见中国小说书目提要》著录。不分章回,用四字小题标目,如卷一“五鼠演法”、“商议思凡”、“三鼠言志”;卷二“真假争雄”、“包公服毒”、“包公上天”。但若干地方已用“还是如何的,且听下回分解”的分回套语。《提要》认为,此书为三侠五义故事成型以前的原始形态,是民间流行的一个演义本子。其流行的年代,约为明万历中期。
诗经今注
《诗》学著作。高亨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10月出版。该书对《诗经》全部作品作了解题和注释。其指导思想是:“不迷信古人,不盲从旧说”,“依循它的本文,探求它的原意”,“创立新义,力求出言有据,避免游谈无根”。解题文字简洁扼要,观点明确,多用阶级分析方法理解诗歌,贵有个人新意,自成一家之言。注释文字分为两个部分,一是“注”,对诗句中有关字词加以解释;二是“附录”,对某些注文及解题再进一步作较为详细的说明,指出其所得结论的依据。其中亦不乏创新之处。书前还有一篇《诗经简述》,介绍“三百篇”的来历、分类、地域和时代。要之,《诗经今注》确乎以“今”见长,作者不囿旧说,在有一定依据的基础上,进行推论,敢于大胆畅谈自己的看法。其中有些观点和方法也还存在可商榷甚或牵强附会之处,在学术界曾引起过一定争论。
皇明祖训
明太祖朱元璋对后继诸皇帝的训话集,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据《明史·太祖纪》记载:洪武二十八年(公元1395年)六月,太祖谕群臣曰:“朕起兵至今四十余年,灼见情伪,惩创奸顽,或法外用刑,本非常典。”鉴于此,太祖训导其后继诸皇帝在执法方面要做到“止循《律》(《大明律》)与《大诰》,不许用黥刺、剕(fei,古代砍脚的酷刑)、劓(yi,古代割掉鼻子的酷刑)、阉割之刑。”假设有的大臣不遵上述训导之辞,一意推行《大明律》和《明大诰》之外的酷刑,那么就将用“重典”治其罪,予以严惩。同年九月朱元璋将其以往训导子嗣和大臣之辞,集成《皇明祖训条章》,颁行中外,并庄重地宣布“后世有言更祖制者,以奸臣论”。《皇明祖训》虽曾发挥过巨大的威慑力,也曾使其后继皇帝敬畏遵守,但至明末,其训导之辞逐渐被盛行一时的“例”所取代,“祖训”逐渐为后人所遗忘。
中庸译注
《中庸》为中国古代儒家经典《礼记》中的一篇。一般认为由孔子的孙子、战国初期的子思所作。《史记·孔子世家》:“子思……尝困于宋……作《中庸》。”《中庸》重点阐发孔子的“中庸”思想。中,有中正、中和、不偏不倚等义;庸,含有平常、常道、用等义。中庸合称首见于孔子:“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论语·雍也》)。东汉郑玄在《礼记·中庸注》中认为:“以其记中和之为用也。”《中庸》要求人们遵循“和而不流”,“中立不倚”的处世原则。《中庸》的核心是“诚”,提出了以“诚”为本体的唯心主义世界观。“诚”原本指一种完美至善的道德境界,《中庸》从世界本源的意义上进行引伸发挥,提出一个人若能达到“至诚”,就会与“天道”合一,就能成为“圣人”。而要达到“至诚”,则必须“尊德性”,“道问学”。即重视保持自身天赋德性,认真学习知识。《中庸》还提出“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的行为目标。“诚”在人们行为中的具体表现就是“中庸”(亦称“中道”、“中和”)。认为“中庸”是“天道”在社会关系中的体现,要求“君子”以“中庸”处世,提出“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中庸》作者力图让人们按“中庸”原则行事,以谐调人际关系,缓和阶级矛盾,有其消极的方面。但《中庸》反对人们在处理社会关系中言行过激,提倡“中和”,也有其合理因素。《中庸》所阐发的观点,对后世的哲学思想有深远的影响。
菩萨本缘经
亦称《菩萨本缘集经》。佛教经典。古印度僧伽斯那撰,三国吴支谦译。共分八品,记叙本生故事八个。不少故事已为其他本生经所收。见载于历代大藏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