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老课文

作者:佚名
百年老课文

民国时代中小学语文课文汇编,全书分“生活的脉络”“润物有声”“往事如烟”“轻盈的信笺”“民主与科学”“人在旅途”“遭遇文化”“金声玉振”8辑,共收录了林语堂、朱自清、钱钟书、叶圣陶、鲁迅等大师们文章59篇,大师们杳然而去,但他们的文章,他们的精神还在。

猜你喜欢的书

太上大通经注

太上大通经注

太上大通经注,元李道纯撰。收入《正统道藏》洞真部玉诀类。经文分三章,言天道、心性及悟道修心之旨。注者解释经题曰:「太上谓无上可上,大通谓无所不通,经渭登真之径路,众所通行之道也。」注文简明,阐发全真道明心见性之说。

藏书纪事诗

藏书纪事诗

诗集。清叶昌炽(1848—1917)撰。七卷,一作六卷。昌炽字鞠常。长洲(今江苏苏州)人。光绪进士,官侍读,督甘肃学政。学问渊博,尤长于金石、版本之学。著有《语石》、《石宝录》。叶氏以毕生精力笃攻坟典,广录博采,“自正史以逮稗乘方志、官私簿录、古今文集”中有关历代藏书家的资料,加以考订,而撰成此书。记录上起五代北宋,下迄清末一千一百余人。每纪一人则分事、诗二部分,每段故事中或记一人,或记数人,而冠以七言绝句一首。凡四百一十余首。所记除藏书部分外,还包括刻书、校书、抄书、读书、收书等各家事迹,亦有版本、目录、校勘、印刷方面史。此书不仅是藏书家之史诗,亦为书林掌故之汇萃。诗歌之功用,不仅抒情状物,咏史,而纪事亦更加广泛,是谓叶氏首创咏藏书之事功,诗纪不能不录,以备参谘。有光绪二十三年(1897)江标刻六卷(未定稿)本,即《灵鹣阁丛书》本。一九五八年古典文学出版社出版七卷定稿本。

艺苑卮言

艺苑卮言

诗论。明王世贞撰。八卷。世贞有《弇州山人四部稿》已著录。此编系从“四部稿”中摘出,原尚有附卷四卷。此为王氏中年时期著述,成书于嘉靖三十七年(1558),又经陆续修改、补充,于嘉靖四十四年脱稿。晚年又复修订、补充,以毕生精力而成之作。论唐诗语集中在卷四(《全唐诗说》即取此卷中语而成)。它是作者经历大半生时间写成的。论诗强调盛唐李杜以前。书中许多观点值得重视。著者肯定了四杰在诗歌转折上所起的作用(“词旨华靡,固尚陈隋之遗,翩翩意象,老境超然胜之。五言遂为律家正始”),指出陈子昂“律体往往入古,亦是矫枉之过。”还比较了各种诗体的不同风格及美感效应(如“五言古、选体及七言歌行,太白以气为主,以自然为宗,以俊逸高畅为贵,子美以意为主,以独造为宗,以奇拔沉雄为贵。其歌行之妙,咏之使人飘然欲仙者,太白也,使人歔唏欲绝者,子美也”)。对唐诗艺术规律的揭示也很深刻(如“七言绝句,盛唐主气,气完而不甚工。中晚唐主意,意工而不甚完”,五言绝句“妙在愈小而大,愈促而缓”)。书中还对王昌龄、王勃、崔敏童、王翰、贾岛、顾况等人的诗歌技法进行探讨。由于有鄙薄中晚的成见,著者于韩愈、白居易、温庭筠、李商隐等多有微词,未见公允。

三弥底部论

三弥底部论

三卷。失译人名,大意破我人知见,明中阴不无,而文不甚联络。

长者法志妻经

长者法志妻经

一卷,失译。佛在祇园入城乞食,教化长者法志之妻及其下婢,皆使转男子得道记。

佛升忉利天为母说法经

佛升忉利天为母说法经

三卷,西晋竺法护译。佛游忉利,止夏三月,与八千比丘,七万二千菩萨俱。月氏天子,问法得记?大目犍连,劝发诸天供养世尊。佛为略说十方现身施化之事,非声闻缘觉所知。又明一切佛身,皆同幻化,有供养者,福佑亦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