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三藏西游释厄传
作者:朱鼎臣
长篇小说。明朱鼎臣编缉。十卷六十七回。鼎臣字冲怀,广州(今属广东)人。曾从事通俗文学编辑工作。除本书外,还编有《全像观音出身南游记传》、《新刻音释旁训评林演义三国志传》、《鼎镌徽池雅调南北宫腔乐府吴板曲唱大明春》等。本世纪二十年代在日本发现。内容为唐玄奘去西天取经的故事,文字却比吴承恩《西游记》简单得多,全书不过十二万字。前七卷与吴本前十五回近似,后三卷,与杨致和《西游记传》卷二第三回以后的情节基本一致。朱鼎臣《唐三藏西游释厄传》和杨致和《西游记传》,与名著吴承恩《西游记》,都成书于明代。三书关系如何,孰先孰后?是朱本、杨本删节了吴本,抑吴本继承完善了朱、杨两本?学术界至今尚未获得一致的定论。本书适宜于古代小说爱好者阅读,更是小说史研究特别是《西游记》研究工作者的必备资料。
章节列表
升序↑- 灵根育生源流出
- 石猴投师参众仙
- 石猴修道听讲经法
- 祖师秘传悟空道
- 悟空炼兵偷器械
- 仙奏石猴扰乱三界
- 孙悟空拜授仙录
- 玉皇遣将征悟空
- 孙悟空玉封齐天大圣
- 乱蟠桃大圣偷丹 反天宫诸神捉怪
- 观音赴会问原因
- 小圣施威降大圣
- 大仙助法收大圣
- 八卦炉中逃大圣
- 如来收压齐天圣
- 五行山下定心猿
- 我佛造经传极乐
- 观音奉旨往长安
- 唐太宗诏开南省
- 陈光蕊及第成婚
- 刘洪谋死陈光蕊
- 小龙王救醒陈光蕊
- 殷小姐思夫生子
- 江流和尚思报本
- 小姐嘱儿寻殷相
- 殷丞相为婿报仇
- 袁守诚妙算无私曲
- 老龙王拙计犯天条
- 太宗诏魏征救蛟龙
- 魏征弈棋斩蛟龙
- 二将军宫门镇鬼
- 唐太宗地府还魂
- 还受生唐王遵善果
- 刘全舍死进瓜果
- 刘全夫妇回阳世
- 度孤魂萧瑀正空门
- 玄奘秉诚建大会
- 观音显像化金蝉
- 唐太宗描写观音像
- 三藏起程陷虎穴
- 双叉岭伯钦留僧
- 五行山心猿归正
- 孙悟空除灭六贼
- 观音显圣赐紧箍
- 三藏授法降行者
- 蛇盘山诸神暗佑
- 孙行者降伏火龙
- 观音收伏黑妖
- 三藏收伏猪八戒
- 唐三藏被妖捉获
- 孙行者收妖救师
- 猪八戒思淫被难
- 孙行者五庄观内偷果
- 唐三藏逐去孙行者
- 唐三藏师徒被难
- 猪八戒请行者救师
- 孙悟空收妖救师
- 唐三藏师徒被妖捉
- 孙行者收伏妖魔
- 唐三藏收妖过黑河
- 观音老君收伏妖魔
- 孙行者被弥猴紊乱
- 三藏过朱紫、狮驼二国
- 三藏历尽诸难已满
- 三藏见佛求经
- 唐三藏取经团圆
朱鼎臣其它书籍
猜你喜欢的书
墨池编
《墨池编》是成书于北宋时期的一部书学论著汇编。北宋朱长文编著。书学论著汇编。共二十卷(明代以后并作六卷)。选编前人书学论著。分字学、笔法、杂议、品藻、赞述、宝藏、碑刻、器用共八门。编者考核得失,加以指评,极具见识。为研究古代书学的重要著作。本书版本较多,除宋刻原刊外、还有明隆庆间薛晨刊本,万历八年(1580)扬州知府虞德烨刊本、清雍正十一年(1733)朱之励刊本、乾隆三十一年 (1766)刊本、《四库全书》本等。
悟真篇正义
道教内丹修炼典籍,清董德宁对宋张伯端的《悟真篇》所作的注,三卷。民国守一子《道藏精华录一百种提要》对该书非常推崇,其言:《悟真篇》是张伯端所著,乃修丹之金科,为养生之玉律,后人纷纷释注,遂致惑乱真机、邪说横行,世传有薛(道光)注者,也总是伪诧,故著者数十家,尽是求明反晦,迨至清乾隆戌申元真子董(德宁)君,始将所得玄秘,详注于《悟真》之中,而阐其幽微,咸归正道,名曰《正义》,乃专言内丹之道,与《参同契》互相发明,斯张君(伯端)之本旨以显,学者宜精究而熟研之,则自可达其真际而不致认贼为子。该书的结构为:卷上对《悟真篇》中的十六首七言律诗进行注解,卷中对其中的六十四首七言绝句进行注解,卷下对其中的一首五言四韵、十二首〈西江月〉、又一首〈西江月〉、五首七言绝句及几首歌赋进行注解。注者董德宁认为:五言四韵一首乃总述药物作用,以及结丹功效;十二首〈西江月〉多是对修炼金丹进行注解;又一首言金丹的〈西江月〉之文气与《悟真篇》不同,且在张伯端的原序中,只言〈西江月〉十二首,今有其十三首,疑是后人所添;五首七言绝句虽言旁门之学,以及修性之徒,但无甚深奥之义。
阳宅秘论
谓论阳宅龙脉、造作宜忌等事
避暑漫钞
笔记。题宋陆游编。一卷。书中所录包括唐、五代及两宋人笔记中若干条目,每条之下,均注明所抄书目。内容则以轶闻逸事为主,亦有涉及文学与文人者(如李煜亡国前后之事,唐代宫廷之俳优戏等)。因所抄之书有今不见传本者,故具有一定价值。此书《宋史·艺文志》未著录,书前无序、后无跋。有《古今说海》、《历代小史》、《丛书集成初编》等本。
四书考异
清王夫之撰。全书一卷,凡87条,考析四书中名物和字词语义。如譬如北辰、不逾矩、人焉廋焉、吾不复梦见周公、诲人不倦、斗筲之人、孔子辞以疾等,书名注为“许慎所引古文九经字义不同者”。有益于研究四书原文古义。有清光绪年间刻本,后收入《船山全书》。
春秋宗朱辨义
十二卷。张自超撰。张自超字彝叹,高淳(今属江苏)人,清代经学家。张自超之研究经史,期于躬行实践,康熙四十二年中进士后授经讲学,文行日着,未仕而卒。此书以朱熹谓《春秋》据事直书为旨。张氏认为,《春秋》寓有褒贬,但不是孔子有意为褒贬,孔子只是“据其事直书之。其事是则其辞若褒,其是非则其辞若贬;其事是之中有非,非之中有是,则其辞若以褒为贬,若以贬为褒”。他又说:“夫子笔削鲁史,直书于册,而罪之大小俱着,故《孟子》曰:‘《春秋》,天子之事也。’”“是非以笔削见,褒贬以是非见,‘比事属辞,《春秋》之教也。’”他逐条驳斥诸儒以《春秋》书、不书、书人书名书字、书国书族书氏、书即位不书即位、侵伐会盟、崩薨卒葬等为褒贬之说,切中古代冶《春秋》者之通弊。惟认为《春秋》寓褒贬于事中,仍未跳出旧说之窠臼。由于张氏反对《公羊》、《穀梁》褒贬之说,故虽认为“《左氏》之浮夸,不可全信”,但仍主张“读《春秋》不得不考事于《左氏》”。此书虽以宗朱为名,但亦稍有违从,后方苞作《春秋通论》多取材此书。现存世耕堂刻本、光绪七年刻本,《榕村全书》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