冥祥记
作者:王琰
古小说。南朝人王琰撰。辑佚书,不分卷。琰约生于宋孝建元年(454),卒于梁天监、普通间(502—527)。仕齐为太子舍人,仕梁为吴兴令。据自序说幼年居交阯(今越南河内),从贤法师受五戒,后还都,云游各地。此书撰成于梁初,系感于观世音金像显验而著。《隋书·经籍志》史部杂传类著录,十卷。《旧唐志》同,《新唐志》人小说家类。唐前释家书多有记载。此书宋以后史志皆不见载,疑其亡于宋。遗文存《法苑珠林》、《太平御览》、《太平广记》诸类书中, 《说郛》、《古今说部丛书》各有辑佚本,一卷。鲁迅《古小说钩沉》辑一百三十一条及自序一篇,绝大部分取自《法苑珠林》,其中有记隋及唐人事,当系后人窜易,非王琰原作。
王琰其它书籍
猜你喜欢的书
韩集举正
十卷。《外集举正》一卷。宋方崧卿撰。方崧卿,字季申,莆田 (今福建省东部沿海,木兰溪下游)人。隆兴进士。孝宗时尝知台州军事。此书后有淳熙十六年 (1189) 崧卿自跋,称《右昌黎先生集》十卷,《外集》一卷,《附录》五卷、《增考年谱》一卷,复次其异同为 《举正》十卷。陈振孙《书录解题》所载同,而多 《外钞》八卷。其诠称年谱为洪兴祖撰,方崧卿增考,且举正以校其同异,刻于南安。《外集》据嘉祐刘煜所录二十五篇,又附以石刻联句诗文。《书录解题》又曰 《韩昌黎集》四十卷、《外集十卷》,朱侍讲以方氏本校定。凡异同定归于一,多所发明。外集皆如旧本,独用方本益 《大颠三书》。今考 《外集举正》所列,自 《海水诗》至 《明水赋》,二十五篇之数俱全,不知考异所据何本。
脉确
诊法著作。清黄碄撰。一卷。碄字韫兮,石阳 (属今江西) 人。有感于时医论脉不确乃作,故名。约刊于乾隆十一年(1746)。首论脉原、脉名、脉类、寸关尺脏腑部位、诊法、平脉、病脉、死脉等问题,继以歌诀形式论述二十六种脉象及其主病。皆以 《内经》有关论述为主,兼取《脉经》及后世医家论述作为补充,内容简要。有宗圣要旨本,抄本 (王文藻据乾隆十一年程崟校梓本精抄)。
鸣鹤余音
鸣鹤余音,元朝仙游山全真道道士彭致中编集,约成书于至正七年(1347)。九卷,收入《正统道藏》太玄部。书前有元代学者虞集序文,叙述此书编集始末。正文中广泛采集唐、宋、金、元道士所撰诗词歌赋及杂文,总计约四百七十篇。入选作者约四十人,其中多为全真道道士。如祖师钟离权、吕洞宾、王重阳、马丹阳、丘长春、郝太古、宋披云、冯尊师等。另有朗然子、虚靖天师、徐神翁、白玉蟾等宋代道士诗词,以及宋仁宗、辛天君、八仙等帝王仙真之诗。虞集词十二首亦编入书中。所收诗词歌赋,皆阐述全真教旨,或感叹人生无常,世间如火坑,劝人出家修道;或抒写避世出尘,逍遥林泉之闲情逸趣;或剖析玄理,发明心性,咏述修心悟性之旨要,而尤以阐发内丹之作品最多。书末有数篇宣扬玄风教规之杂文。
南岳九真人传
南岳九真人传,北宋奉议郎廖侁撰。《通志‧艺文略》着录一卷,不题撰人。《正统道藏》本收入洞玄部谱录类。卷首作者自序称:道士欧阳道隆以家藏《南岳九仙传》求廖侁作序,侁削其重叠,正其谬误而成本传。篇内详记六朝时南岳衡山道士陈兴明,施存、尹道全、徐灵期、陈慧度、张县要、张始珍、王灵舆、邓郁之等九一人修道升仙事迹,皆注明其名号故里,升举日期。篇末称后世在九真人升仙处建宫,至唐咸通间(860-874)衡州刺史张觌陈请赐号紫盖峰九仙石坛。按唐末李冲昭撰《南岳小录》,亦载九真传记及九仙宫事,其内容与本书略同。
物不迁正量证
物不迁正量证,一卷,明道衡述,无似道人跋,内题证上有论字。
十二缘生解迷显智成悲十明论
亦称《解迷显智成悲十明论》、《释华严十明论》。佛教著述。唐李通玄撰。一卷。运用《华严经》中的思辨方式,分十门论述十二缘生(十二因缘)。认为十二缘生既是一切众生“逐妄迷真”、随生死流转的“大苦海”,又是一切诸佛众圣贤的“宝庄严大城”。这个一切诸佛的“功德海”,重重无尽,与一切众生犹如光影,没有障碍。迷于十二缘生者即为众生,悟十二缘生者即是佛。故众生以及十二支皆无“自性”,若迷于烦恼、无明等,便有生死轮回;若用戒定慧观照的方便力,照见自身心境体相都是“自性空”,即众生心就是“全佛智海”。这样,修行者求大菩提心,最终归结为“无劳远求,但自净其心”。书中还用“净心”概括从凡入圣的修行。见载于日本《卐字续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