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史

作者:冯梦龙
情史

笔记小说集。全称《情史类略》,又称《情史宝鉴》。明冯梦龙(署名詹詹外史)编。二十四卷。约编成于明天启六年(1626)至崇祯三年(1630)间。选录历代笔记小说中有关爱情的故事与编者传闻约870余篇,经加工整理而成。保存了不少已散佚的作品或故事。编者主旨在于反对“理为情之范”。主张“情为理之维”,反对理学传统用存天理、去人欲的观点来维系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主张只有自然地发于中情的文学才能称为真文学,才能表达人的真情。他的这种文学思想,打破了以封建道统为评论文学的原则,对当时的御用、消遣、帮闲文学是一种批判和否定,具有进步意义。最早有明末刻本,后有清嘉庆二十四年刻本,芥子园刻本,另有清光绪年间及民国初年的石刻本。

猜你喜欢的书

野菜谱

野菜谱

一卷。明王磐撰。王磐,字鸿渐,号西楼,高邮 (今江苏高邮县)人。约生活于明正德、嘉靖年间。因江、淮之间连年水、旱,饥民多采食野菜充饥,王磐热心饥民因误食有毒野菜而丧命,便多方调查访问,写成《野菜谱》一书,供饥民们参考。《野菜谱》记录了六十多种野菜,且 “题下有注,注后系以诗歌,又绘图其下。其歌多寓规戒,似谣似谚,颇古质可诵。”这使得《野菜谱》成为一本通俗易懂的普及性读物,更加便于它的推广传播。除被收入《四库全书·子部农家类》存目之外,还有 《山居杂志》本、《三续百川学海》本、《说郛》本、《说郛续》本、及 《古今图书集成》本等。

蕉廊脞录

蕉廊脞录

《蕉廊脞录》为笔记。近代吴庆坻著。八卷。作者在世时尚未定稿,卒后由其长子吴士鉴整理 分类,由刘承幹校阅作序,为其刊行。刘序谓全 书分为八类,“曰国闻,曰里乘,曰忠义,曰经 籍,曰金石,曰书画,曰嘉言,而以杂记附焉”。“国闻”记同治以后政事。“里乘”记浙江人物遗 事与名胜古迹。“忠义”记明末遗民最多。“经 籍”、“金石”、“书画”记作者收藏或寓目之书籍 版本、金石文字、书画真迹。“嘉言”记清人家 训。内记“西泠十子”中丁澎轶事,记《清诗铎》 编者张应昌身世,记杭州诸诗社,记《王荆公诗 注》版本,记郝莲所选清人诗,记三多辑《柳营诗传》,均有文学史料价值。

郑氏秘传万金方

郑氏秘传万金方

又名《女科万金方》。妇产科著作。宋薛古愚原撰,郑玉峰增辑。一卷。主要论述妇人调经及胎、产诸病及方剂。包括妇人生理、孕育、胎元论、保胎论、气血论、胎前产后脉论、产科歌诀及四物汤、催生太平丸等方剂。后有郑氏增辑八十四方,不立方名,简述主治、药物组成、服法。全书有论、有方,对研究妇、产科理论及临床运用均有参考价值。有崇祯二年 (1629) 抄本,存北京图书馆。

南华真经新传

南华真经新传

二十卷。宋王雱(1044—1076)撰。王雱字元泽,北宋抚州临川(今江西)人,王安石之子。王雱博学多识,不到二十岁就已著书数万言。治平四年(1067)举进士,熙宁四年(1071)任太子中允、崇政殿说书,参加撰修《三经义》,升天章阁待制。熙宁九年,迁为学土,后以病辞官,未几卒,年仅三十三岁。撰有《老子训传》、《佛书义解》、《南华真经新传》等。唐天宝元年(742)诏号庄周为南华子,《庄子》一书为《南华真经》。王雱此书,是为解《庄子》。前人注《庄子》者,有晋代向秀、郭象等。王雱撰此书的体例,略仿郭象注本,而更加简约其词,标示大意,不琐屑诠释文句。内七篇注之较详,外十五篇、杂十一篇注之较简。除《逍遥游》外,以下诸篇都有题解,概括通篇大意。其诠解《庄子》,大体以庄释庄。但也偶有会通儒佛之言。例如,以“逍遥”况佛家之“身通法界”,以“注焉而不满,酌焉而不竭”比孟子的“不加不损”、佛家的“不增不减”,称“缘督以为经”,是儒家的中庸之道等。全书不言神仙丹道炉火之事,大略叙述庄子以道为宗为本。认为道是无方无物,寂然冥运,而万物没有不由之的。至于人体道,其要在于无我。又以体用讲道,认为道体无形无名,无内无外,因为道体无所用,所以为众用之祖;圣人穷理尽性,是保全性命的根本;体道是为了用,尽道之所无,入神之所妙,与物不迕,随变而迁,能内圣而外王,逍遥而应世。认为道遍布一切领域,物与我同根,都是以道为体,禀受阴阳而生。王雱对于个别词句的诠释,常常别出心裁。例如,其解《逍遥游》中“齐谐”说:“齐者齐其所不齐,谐者谐其所不谐”所以称齐谐。其释《齐物论》的“成心”一词说:“心者人之真君也,人不能丧其真君,所以谓之成心也。”王雱所释虽与别家有异,但又颇能阐述经旨。后世研究《庄子》者,虽然对王雱其人褒贬不一,但对其才学则一致称赞。认为王雱之作,破规矩而任自然,与庄周的滉漾肆论极为相近,颇得庄周之微旨,是研究《庄子》的重要典籍之一。现存明《道藏》本、清《四库全书》本,民国年间上海商务印书馆据明本影印《道藏举要》本。

嗣子之死

嗣子之死

我先来介绍一下本案中的一个角儿。那人姓韩名承祖,是一个旧式商人,年纪已有五十五以外。他身上穿一件细夏布长衫,白纱袜,黑缎鞋,非常整洁朴素。他一手执一柄折扇,一手执一块白纱巾。面上灰白中带青,一双棕色眼珠满现着惊恐的神色。他坐在霍桑的对面,把那折扇紧紧地握着,似乎已忘掉了扇子的功用,只把他的回动的右手中执着的那块白巾不住地在他的额角上抹拭。那白巾己经湿透了,差不多绞滤得出水。霍桑仍闲散地躺在那张藤椅上,口中衔着一支纸烟,手里也拿一把折扇,缓缓地摇着。他早己叫施桂送了一杯冷水给来客。

修忏要旨

修忏要旨

全一卷。宋代知礼(960~1028)撰。本书旨在依摩诃止观及法华三昧仪,以阐明法华三昧之要领。然其所述修忏要旨非仅限于法华忏法,更及于大乘经典,以其着重于忏摩用心之要领,故修忏法时所用之诵文则无记载。本书内容分为三章,首叙大乘经典之四种行法(常坐、常行、半行半坐、非行非坐),及修法华三昧之功德。次依止观及法华三昧仪之文,详述忏悔之意义。末以修忏悔系欲究竟圆顿止观作结尾。本书前有科文,末有附记香华运想偈。书中文虽简短,然止观实修之大要皆已涵盖,故于宋代广为流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