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颠大师醉菩提全传

作者:天花藏主人
济颠大师醉菩提全传

一名《济颠大师玩世奇迹》、《济公全传》、《济公传》、《皆大欢喜》、《度世金绳》。长篇小说。清“天花藏主人编次”,亦题“西湖墨浪子偶拈”。二十回。作者无考。书叙南宋高宗年间僧人济颠故事。天台府天台县春坊赞善李茂春之妻王氏生一子,本紫金罗汉转世, 国清寺高僧性空为取名修元。性空坐化之日嘱赞善曰:“汝子乃佛家根器,非宰官骨相,但可为僧,不宜出仕”。修元谈禅,皆不能胜。至十八岁,父母相继逝世,遂于灵隐寺出家,法名道济。因放浪无覊,屡遭责打,欲待还俗。经长老棒喝,顿悟佛性,遂撞翻长老及众僧,疯疯癫癫,以游戏方式吐露禅机,人皆称为“济颠”。济颠不戒酒肉,口唱山歌,与猴犬同游,与群童嬉戏,然语含禅机,无不灵验,为人治病,屡有奇效。日游息于西湖之上,往来于官宦人家,纵酒自乐,不贪钱财,不近女色,济颠以疯癫狂态,做了许多好事、奇事,人人敬仰,称为活佛。圆寂之后,亦常显灵。人间不平事济颠皆以嬉笑怒骂出之,颇具揭露意义。济公故事,渊远流长,宋时已见端倪。明田汝成《西湖游览志余》卷十四亦载道济故事,晁瑮《宝文堂书目》子杂类著录《红倩难济颠》一本。明隆庆三年刊有《钱塘渔隐济颠禅师语录》(短篇小说),于《醉菩提》影响尤深。有乾隆四十年(1775)、四十二年、四十三年金阊书业堂刊本,乾隆五十三年(1788)

猜你喜欢的书

山之音

山之音

《山之音》是日本作家川端康成创作的长篇小说,写作时间是1949年到1954年之间。《山之音》主要描写了一位孤独地眺望自然,凝视内心世界的老人——尾形信吾。信吾的活动使相关或不相关的人物构成了小说的有机整体。他对死亡的恐惧和预感成为小说的重要主题。作品中飘荡着晚年川端孤独、寂寞的面影,充满了死亡的气息,是作者对死亡意识的探讨。作品一开始,就在垂暮的人生氛围中透露出死的信息。主人公信吾年过花甲,非常健忘,吐过血。深夜,发出了可怕的叫声,远方的风中混杂着令人毛骨惊然的山之音。信吾觉得这是在预告着自己的死亡。儿媳菊子告诉他:她有一个姨妈,是在临死前听到了山吼。信吾对死深深地恐俱,恐惧带来他对生的执着,这执着一旦落入潜意识的层次,然形成对性的执着,因为性是生的最直接的代表。

疡科心得集

疡科心得集

外科著作。清高秉钧撰。四卷。秉钧字锦庭,江苏无锡人。工内、外科,为江浙名医。此为辑录多年外科临床经验心得而成,刊于嘉庆十年(1805)。前三卷为 《疡科临证心得集》,首列病证总论等三篇医论,后列辨痈疽、疮疡、瘰疬、癣疥等百零一论,凡百零四论。编次诸证,依人身上、中、下为序,对各种外科病证阐述较详,并有所发挥。后一卷为秉钧与吴辰灿、姚志仁合编之《景岳新方歌》,系据张介宾 《新方八阵》 各方,编以七言歌诀而成。书中有论有方,特别重视辨证,适于外科临床参考。有嘉庆十四年尽心斋刻本,光绪二十七年 (1901) 无锡日升山房重刻本。

英耀赋

英耀赋

英耀赋或英耀篇是江湖术士看相的口诀。中国古代有一种“相术”,不测八字,不看风水,全凭眼力,只通过观察对方的一举一动,如言谈、神情、习惯动作等,就能摸出对方的底细。这门相术,就是《英耀赋》,它教人如何透过观察对方的各种细节,洞察事情背后隐藏的玄机。“英”是神,“耀”是捉,故此,“英耀”其实等于捉用神,江湖术士看相的首要伎俩,就是捉用神也。

野祭

野祭

现代中篇小说。蒋光慈著。上海创造出版社1927年11月20日初版。这是一部以“革命与恋爱”为题材的小说。作家陈季侠搬家后结识了新房东女儿、小学教员淑君。淑君对陈季侠逐渐从敬慕产生了爱,但陈季侠只是尊重淑君。失恋的痛苦促使淑君积极投身秘密的革命工作,她向陈提出介绍自己入党。不久,陈季侠又认识了小学教师郑玉弦,并很快就爱上了她。时局日渐紧张,淑君为着秘密的革命工作而劳瘁。而郑玉弦在反革命大屠杀即将开始时,动摇了,离开了陈季侠。而淑君却仍然冒着被逮捕杀头的危险,继续从事革命工作,最后被反动派秘密杀害了。小说采取对照的手法,描写了两个不同的女子形象:热情有主见的淑君和外貌美丽而思想平庸的郑玉弦。当反革命政变发生后,一个勇敢地战斗,直至献出生命;一个胆小怕事,在革命的浪潮中退却了。作品通过这两个不同人物形象的描写,客观上反映了知识妇女在革命危急关头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

御纂孝经集注

御纂孝经集注

共1卷,雍正五年(1727)作序颁行。有武英殿本、《四库全书》本行世。作为清朝第三位皇帝的世宗胤禛,继续坚持以孝治天下的传统,对《孝经》重要意义的认识更加明确和自觉。其所制序文说:“《孝经》者,圣人所以彰明彝训,觉悟生民。溯天地之性,则知人为万物之灵,叙家国之伦,则知孝为百行之始。人能孝于其亲,处称惇实之士,出成忠顺之臣。下以此为立身之要,上以此为立教之原。故谓之至德要道。自昔圣帝哲王宰世经物,未有不以孝治为先务者也。”为以孝塑造天下臣民之灵魂,使之忠顺,他仿其祖、其父之所为,向全国颁行《孝经》,鉴于《御定孝经注》成书较早,而《御定孝经衍义》“篇帙繁多,虑读者未能周遍”。故决定只 “专译经文,以便诵习”。他认为“《孝经》一书词简义畅,可不烦注解而自明”。因此在所注经文时亦力求简洁明了,其注完全仿照朱熹注《四书》之办法,以集注为之。注文连同经文共近万字。其篇幅略短于《御定孝经注》而释义更明。《四库全书提要》称此书“词旨显畅,俾读者贤愚共晓”。作者希望“诚使内外臣庶父以教其子,师以教其徒。口诵其文,心知其理,身践其事。为士大夫者能资孝作忠扬名显亲,为庶人者能谨身节用竭力致养。家庭务敦于本行闾里胥向于淳风。如此则亲逊成化,和气薰蒸,跻比户可封之俗。”

圆觉经今译

圆觉经今译

《圆觉经》是佛为文殊、普贤等十二位菩萨宣说如来圆觉的妙理和观行方法。序分中叙述佛入于神通大光明藏三昧与诸佛众生清净寂灭平等圆满不二所现净土,且有文殊师利等十二大菩萨为上首的十万大菩萨众,皆入此三昧,住于如来平等法会。正宗分中叙述佛因文殊师利等十二大菩萨次第请问。而依次宣说圆觉的义理和观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