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开国演义
作者:佚名章节列表
升序↑- 第001回 元顺帝荒淫失政
- 第002回 开浚河毁拆民居
- 第003回 专朝政群奸致乱
- 第004回 真明主应瑞濠梁
- 第005回 牧牛童成群聚会
- 第006回 伽蓝殿暗卜行藏
- 第007回 贩乌梅风留龙驾
- 第008回 郭光卿起义滁阳
- 第009回 访徐达礼贤下士
- 第010回 定滁州神武威扬
- 第011回 兴隆会吴祯保驾
- 第012回 孙德崖计败身亡
- 第013回 牛渚渡元兵大败
- 第014回 常遇春采石擒王
- 第015回 陈也先投降行刺
- 第016回 定金陵黎庶安康
- 第017回 古佛寺周颠指示
- 第018回 刘伯温法伏猿降
- 第019回 应征聘任人虚己
- 第020回 栋梁材同佐贤良
- 第021回 王参军生擒士德
- 第022回 徐元帅被困牛塘
- 第023回 郭先锋活捉吴将
- 第024回 赵打虎险受灾殃
- 第025回 张德胜宁国大战
- 第026回 释亮祖望风归降
- 第027回 取樊岭招贤纳士
- 第028回 诛寿辉友谅称王
- 第029回 太平城花云死节
- 第030回 康茂才夜换桥梁
- 第031回 不惹庵太祖留句
- 第032回 张金箔法显街坊
- 第033回 胡大海被刺殒命
- 第034回 张虬飞锤取二将
- 第035回 朱文正南昌固守
- 第036回 韩成将义死鄱阳
- 第037回 丁普郎假投友谅
- 第038回 遣四将埋伏禁江
- 第039回 陈友谅鄱阳大战
- 第040回 朱太祖误入庐山
- 第041回 熊天瑞受降复叛
- 第042回 罗睺星魂返天堂
- 第043回 损大将日现黑子
- 第044回 常遇春收伏荆襄
- 第045回 击登闻断明冤枉
- 第046回 幸濠州共沐恩光
- 第047回 薛将军生擒周将
- 第048回 杀巡哨假击锣梆
- 第049回 张士诚被围西脱
- 第050回 弄妖法虎豹豺狼
- 第051回 朱亮祖连剿六叛
- 第052回 潘原明献策来降
- 第053回 连环敌徐达用计
- 第054回 俞通海削平太仓
- 第055回 张豹排八门阵法
- 第056回 二城隍梦告行藏
- 第057回 耿炳文杀贼祭父
- 第058回 熊参政捷奏封章
- 第059回 破姑苏士诚命殒
- 第060回 哑钟鸣疯僧颠狂
- 第061回 顺天心位登大宝
- 第062回 方国珍遁入西洋
- 第063回 征福建友定受戮
- 第064回 元兵败直取汴梁
- 第065回 攻河北大梁纳款
- 第066回 克广西剑戟辉煌
- 第067回 元宫中狐狸自献
- 第068回 燕京破顺帝奔亡
- 第069回 豁鼻马里应外合
- 第070回 追元兵直出咸阳
- 第071回 常遇春柳州弃世
- 第072回 高丽国进表称臣
- 第073回 获细作将计就计
- 第074回 现铜桥天赐奇祥
- 第075回 赐铁券功臣受爵
- 第076回 取四川剑阁兵降
- 第077回 练猢狲成都大战
- 第078回 帝王庙祭祀先皇
- 第079回 铁道士云中助阵
- 第080回 定山河庆贺唐虞
- 第081回 幸城南面试皇孙 承圣谕沮止传贤
- 第082回 刘基就人论兴衰 太祖顺天传大位
- 第083回 姚广孝生逢杀运 袁柳庄认出奇相
- 第084回 席道士传授秘术 宗和尚引见英君
- 第085回 姚道衍借卜访主 黄子澄画策劝君
- 第086回 建文帝仁义治世 程教谕术数谈兵
- 第087回 葛诚还燕复王命 齐黄共谋削诸藩
- 第088回 徐辉祖请留三子 袁忠彻密相五臣
- 第089回 避诏书假装病体 凑天时暗接龙须
- 第090回 北平城燕王起义 夺九门守将降燕
- 第091回 攻王城马俞败走 夺居庸二将成功
- 第092回 设奇计先散士卒 逞英雄杀入怀来
- 第093回 燕王定计取两城 炳文战败回真定
- 第094回 李元帅奉诏北征 韩御史上疏直言
- 第095回 燕王智袭大宁城 刘贞误坠反间计
- 第096回 李元帅屯师北地 瞿都督保帅南奔
- 第097回 掩败迹齐黄征将 争战功南北交兵
- 第098回 燕王乘风破诸将 景隆星夜奔济南
- 第099回 铁铉尽力守孤城 盛庸恢复诸郡县
- 第100回 燕王托言征辽东 张玉暗袭沧州城
- 第101回 假示弱燕王欺敌 恃英勇张玉阵亡
- 第102回 闻捷报满朝称贺 重起义北平誓师
- 第103回 明降诏暗调兵马 设毒谋纵火焚粮
- 第104回 间计不行于父子 埋伏竟困彼将士
- 第105回 梅驸马淮上传言 何将军小河大捷
- 第106回 魏国公奉旨助战 李都督恃勇身亡
- 第107回 燕大王料敌如神 何将军单骑逃脱
- 第108回 燕王耀兵大江上 建文计穷思出亡
- 第109回 欲灭迹纵火焚宫 遵遗命祝发遁去
- 第110回 梦先帝驾舡伺候 即君位杀戮朝臣
- 第111回 一时失国东入吴 万里无家西至楚
- 第112回 士卒奉命严盘诘 君臣熟视竟相忘
- 第113回 耶水难留再至蜀 西平多故遁入山
- 第114回 忠心从亡惜身亡 立志逊国终归国
猜你喜欢的书
潜溪集
文别集。明宋濂(号潜溪)著。八卷。本集所收,均为写于元末之文,原本系郑涣兄郑仲舒所辑,由郑涣增补编定。初刊于元至正年间,有陈旅序、至正十三年(1353)王祎序、欧阳玄序、至正十六年郑涣跋。另有明黄溥辑刊《潜溪集》十八卷,与本集内容不同,是宋濂一生著作的选本。据《宋学士文粹》郑济跋,《潜溪集》原本四十卷。但今见此集均只八卷,当为明人所删并。八卷。原刊本已不可见,今存明嘉靖十五年(1536)温秀校刊本。
文心雕龙考异
梁刘彦和文心雕龙乙书,自隋书经籍志初见着录后,原本久佚,唐写本残,元至正本仅见于何焯□语、及孙贻让礼札移中所引黄丕烈校本。明以后,有弘治嘉靖万历诸刻,传本始盛于世。至于何义门所谓据宋本校勘者,乃误于明钱功甫之一言,未足信也。盖钱氏自称所得阮华山宋刊,实为晚出,有依讬之嫌,与所称隐秀篇四百字,同属可疑。纪文达叶郋园均有论正,若是今世传本,唐钞残缺,元镌罕见,当以明刻较全而差古矣。
湘绮楼诗集
14卷。清王闿运撰。光绪三十三年 (1907)衡阳东洲讲舍刻本。此14卷本收王氏诗作930 余首。王闿运论诗,先唐人近体,次六朝,殿以诗经评语。《湘绮楼诗集》按年编次,分为十四卷,起自道光二十九年,迄于光绪三十二年 (即: 1849—1906)。内容以咏物、抒怀、记人、赠答、记游居多;五言多于七言。王氏诗歌,五言古体宗魏晋,七言古体及五、代表言 近体兼宗盛唐。在盛行宋诗的晚清诗坛独树一帜,被称为 “湖湘派”。其七言古诗兼采唐人之长,五律、七律间有学 杜甫、李颀痕迹。而熔铸变化,惟意所适,流丽婉转,笔 力刚健,自成一家风格。
周官禄田考
三卷。清沈彤撰。沈彤字冠云,号果堂,江苏吴江人。师从何焯。乾隆初,试博学鸿词科不遇,被邀修纂《三礼》,《大清一统志》,书成仪叙九品官,不仕归故里。学问根底深厚,通贯群经,尤精《三礼》而《三礼》之中,又精考证《周官》典制,《仪礼》丧服。除着有《周官禄田考》外,还有《仪礼小疏》、《春秋左传小疏》、《尚书小疏》、《果堂集》、《周经》、《本论》、《气六考略》,并参编吴江和震泽二县县志。《周官禄田考》是沈彤考释周朝官职禄田制度的着作。自从欧阳修指出《周礼》“官多田少,禄且不给”,后来学者,多沿用此说,少有异疑。即有疑者,不过以“摄官”为词。只有沈彤详考周制,予以辨之。提出:“周官之命者必有禄,禄必称其爵而给予公田”。沈彤《周官禄田考》于周官职禄田考证,凡爵、田、禄之数,均以经文为主,不见经文的,则求于《注》,不见于《注》的,则据经起例,推阐旁通,补经文所无。每卷先列所求之数,“定公田之数以井数,定禄之数以其等,定爵之数以序官,定爵之等以命数,等禄之等以爵等亦以命数”。卷一《官爵数》,详考周官内外之设,每官官等级、人数,统计推算极为精密。卷二《公田数》,考周官王畿及周朝各内外侯国、邑所属之公田之亩数。卷三《禄田数》,考各内外官得禄田之亩数,均极为详核。并附以问答形式和考证解说。《周官禄田考》虽专门研究周代禄田制度,但在考据中也连类推阐相关的经义。虽未疏注全书,也备成一家之言。《四库全书总目》认为沈彤《周官禄田考》“精密淹通,于郑贾注疏以后,可为特出”,颇为中肯。有学者认为此节超出王鸣盛《周礼周赋》,有的认为亚于惠士奇而醇于万斯大。《周官禄田考》是研究周代官职禄田制较完备一部着作。版本有:1750年顾君声、波灵胎同校精刊本;1751年6月重校刊本,后附沈彤重校跋;阮刻经解本。
印度佛教史
全称《印度圣地妙法如何弘传明示如意珠》。觉囊派著名学者多罗那他著,成书于万历三十六年(1608年),是一部详细论述印度佛教发展史的权威性著作。全书以编年史的方法详细叙述了印度历史及各个历史阶段中出现的佛教名人的事迹,其中所运用的多数资料在其他史书上难以找到。对于有些历史和传说的叙述,有别于汉藏文及巴利文,如佛死后的历次结集、阿育王的传说、十事非法、大天五事等,都有其独特的记载。全书从佛法形成开始写,直到真言乘起源,概述了千余年中佛教创立发展、各大学派形成、传承关系等,极力推崇以无著为代表的瑜伽唯识学派,宣扬如来藏思想。同时反映了大小乘佛教之间的矛盾和佛教与外道的斗争。历史上此书的版本有觉囊寺版、德格版、拉萨版。国外有多种译本。1869年圣彼得堡出版了西夫讷和瓦西列也夫的德文译本和俄文本。1928年东京出版了寺本婉雅的日译本。英文本是由印度语言学家何利那他·德从藏文翻译的。1970年钦巴喇嘛和卡托帕德哈亚又合译成英文,加尔各答大学卡托帕德哈亚参照俄德两种本子作了校订,在印度出版,书中增加了注释和补充注释。1946年,国内出版了王沂暖的节译本,近年出版了张建木的汉文全译本。
中阴经
二卷,姚秦竺佛念译。佛入中阴放大光明,集一切中阴之众生,说大乘之法,其中,初品佛与弥勒菩萨论中阴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