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成叫关
作者:佚名
六回,唐初,高祖李渊病重,张、尹二妃与太子建成、齐王元吉鬼混,秦王发现后好意告诫,却反受其害。越国公罗成等名将为此辞官还乡。后汉王刘黑闼得知这一消息,倚仗其手下有四大“定方”—苏定方、杜定方、蔡定方、梁定方,便兴兵伐唐。唐高祖看到边关告急折报,大惊失色,忙宣太子上殿。太子、齐王在路上巧遇罗成进京探看秦王,二人自知两军阵前不是四大“定方”的对手,于是金殿动本,要罗成当先锋。罗成为找苏定方报杀父之仇,不听众人劝阻而带兵出征。兵到紫荆关,罗成夜晚巡城,发现太子与齐王找来美女寻欢作乐,便闯进帅府,痛斥二奸,撵走美女。二奸怀恨在心,适逢罗成病倒,二奸命罗成家人罗安代罗成上阵,罗安被杜定方一刀劈死。罗成一见罗安惨死,写下军令状,带病出征,与苏定方大战,未分胜负,回关却被二奸押上法场,多亏众将求情,才没有被斩,被打了四十军棍。第二天,二奸又逼罗成再去讨阵,大战苏定方,二人打到天黑,定下饭后再决胜负。罗成二次叫关,打算进关用膳,二奸仍不开关。罗成与苏定方挑灯夜战,当苏定方得知罗成打不退后汉王的兵马就进不了关时,便传令三军撤退。罗成三次叫关,二奸虽见后汉王大军已退,但仍不开关,反诬罗成暗投敌军。并命弓箭手射罗成。罗成被近离走,他追赶杜定方到了淤泥河,虽将杜定方挑死,但却中了敌计,战马陷入泥
章节列表
升序↑猜你喜欢的书
高卢战记
古罗马战争史著作。凯撒(见“内战记”)著。有多种文字版本。中译本由任炳湘据莱比锡出版的托伊布纳尔丛书的拉丁文本译出,1979年商务印书馆出版。本书中译本约18万字,共8卷,前7卷由凯撒撰写,第8卷由别人续写。前7卷记述了公元前58—52年凯撒征服高卢的经过,基本上是每卷记述1年的战事。第1卷:高卢的地理和居民概况,公元前58年凯撒经过几个战役征服了高卢中部的厄尔维几人。第2卷:公元前57年凯撒征服高卢东北部的比尔及人。第3卷:公元前56年凯撒征服布列塔尼和诺曼底地区的文几内人和阿奎丹尼地区的高卢人。第4卷:日耳曼人的情况,公元前55年凯撒对高卢人特别是对日耳曼人的战争,第1次远征不列颠的情况。第5卷:不列颠概况,公元前54年凯撒第2次远征不列颠,又班师镇压高卢人的反抗。第6卷:高卢人和日耳曼人的概况,公元前53年凯撒对高卢人和日耳曼人的战争。第7卷:公元前52年凯撒镇压了高卢大起义,罗马为其胜利举行感恩祭。第8卷:公元前51—50年凯撒最终镇压了高卢人的反抗,回到意大利;他与元老院和庞培的斗争。如实地记载了公元前1世纪中叶高卢人、日耳曼人、不列颠人的政治、经济、风俗人情等方面的情况,是研究西欧早期历史的第一手材料,有较高的史学价值。
九经补韵
补充礼部韵的书。南宋杨伯 撰,共1卷。成于嘉定十七年(1224)。宋丁度等奉敕修《礼部韵略》,收字必据经传释音,所以字数不多。元祐时国子博士上书要求添收常用字,以后添字者有数家,经朝廷批准然后另刊行用。杨氏此书也因官韵漏略,以九经之字补添。全书按《周易》、《尚书》、《毛诗》、《周礼》、《仪礼》、 《礼记》、 《左传》、 《公羊传》、《孟子》的次序,每字下用反切或直音注音,标明篇章,并摘录一两句含有此字的语句.
月泉吟社诗
宋诗总集。一卷。南宋吴渭编。吴渭字清翁,号潜斋,浦江(今属浙江)人。南宋末曾为义乌令,宋亡不仕,退居于家。“月泉”得名于月泉书院(浦江城北旧有月泉)。南宋诗社林立,为互相唱和,以文会友之所。宋亡后吴氏成立月泉吟社,邀请遗老方凤、谢翱、吴思齐等主持社事,至元二十三年(1286)春,诗社以《春日田园杂兴》为题征五言、七言律诗,次年正月得诗两千七百三十五首,选中二百八十名,为刻前六十名,诗七十四首,附摘句三十三联。每人均用假名,而寓真名于其下。诗皆以田园隐逸生活为题材,藉以表现作者寄情田园,不与元代统治者合作的消极反抗心理和故国之思。风格以温厚和平为主,多用比兴手法。这种结社征诗的形式对后世影响很大。此书的价值还在于它刊登宋代诗社的形制以及征诗时所列的社约、题意要求、誓诗坛文、诗评等章则,卷末附有赏格。据此可以想像南宋诗社活动情景。吴氏立社征诗目的还在于广泛联络遗民,结交社友,故入选之诗的作者也很相近。此书常见者有明毛晋所刊《诗词杂俎》本、清《粤雅堂丛书》本、《金华丛书》本。1984年浦江县县志编纂委员会有复印本。
佛说阿弥陀经注释会要
佛说阿弥陀经注释会要,一卷,法舫译,徐珂序。收于大藏经补编 第07册。
相宗八要
相宗八要八卷,据八要解序为明洪恩辑。1因明入正理论,冯梦祯序,佚名后序,2八识规矩颂,3百法明门论,4唯识三十论,5观所缘缘论,6真唯识量,7六离合释法式,8观所缘缘论释。唯收冯梦祯因明论题辞。
道余录
全一卷。明代姚广孝(1335~1418)撰。姚广孝,僧名道衍独庵,精研内外典籍,自我国古典文学,乃至佛教之禅、华严、天台、净土,悉皆博通。本书旨在反驳宋代儒者之排佛论,而谓‘不探佛书,不知佛之底蕴’,并立于华严及禅之立场,对二程(程颐、程颢)及朱子(朱熹)展开批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