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则天外史
作者:佚名章节列表
升序↑- 第一回洛阳城祥云现妖孽 后花园姑侄同和诗
- 第二回现怪物草地作阳台 听扪笛枕上拍谱曲
- 第三回临崖勒马想人幻非 闻谣选姬拆散鸳侣
- 第四回低踏青伤怀吐愤语 细品貌喜色动婆心
- 第五回昭仪门皇娘派宫女 更衣处武氏见太宗
- 第六回西上苑御宴卖风流 早秋亭龙床戏狐媚
- 第七回梦枭鸟残害桃李花 受皇恩册立才人诏
- 第八回贪无上乐明伤圣体 侍父皇疾渡陈仓
- 第九回响雷霹叹梗断萍飘 散乌云恨花残月缺
- 第十回联佳句池边惊往事 遇大雨寺里逢娇娥
- 第十一回险煞险禅林撩浪子 巧中巧阶下撞淫僧
- 第十二回午夜情浓金生丽水 通宵兴盛玉出昆冈
- 第十三回藩怀义初回说原委 张易之二次访佳人
- 第十四回王皇后妙高寺拈香 武则天荣华宫复进
- 第十五回含醋意萧淑妃恃宠 因酒醉骚天子获珍
- 第十六回采办花灯鱼尘雁香 共叙离别海烂万枯
- 第十七回收人心武氏弄专权 折牡丹后妃斗恶架
- 第十八回唐高宗有意没热心 衰宠女无端讨冷趣
- 第十九回一腔真诚谠言谏主 两道假旨玉碎香消
- 第二十回承大统不幸遭废立 临僧坛特使续旧欢
- 第二十一回抑阳扶阴千载笑话 观灯选婿一时奇闻
- 第二十二回太平公主异想天开 武氏天巧得意外
- 第二十三回得驻颜法张郎不老 上问对折佞臣阿奸
- 第二十五回拷太监虐中失谑法 诊御病话里有话因
- 第二十六回沈南()恃美人宫院 狄仁灰用计匡唐家
- 第二十七回秘密室忠臣议大事 控鹤监小竖叹前车
- 第二十八回庐陕王入京登大宝 武则天老死上阳宫
猜你喜欢的书
毁灭
反映苏联国内战争的长篇小说。亚·法捷耶夫著。从1925年7月19日起,在《苏维埃南方报》、《熔岩》、《十月》和《青年近卫军》等报刊上,陆续登出了小说的部分章节。1927年列宁格勒激浪出版社正式出版。1930年,鲁迅根据日译文《毁灭》转译成中文,在同年的《萌芽》月刊1—5期连载(未完)。1931年,鲁迅自己出资,以三闲书屋的名义出版了这部作品。1978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磊然根据俄文原作翻译的译本。小说生动地再现了苏联国内战争时期南乌苏里边区游击战争的壮丽画面,其中着重表现的是苏联工人和农民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如何为战胜国内外敌人而进行殊死的斗争,以及在斗争中如何经受革命洗礼,把自己改造为新人。作品是写一支150人的游击队奉命进行战略转移,在极其困难的条件下且战且走,突出敌围后仅剩19人,完成了“保全战斗单位,作为将来的核心”的任务。小说突破了20年代苏联文坛上普遍存在的公式化、概念化、脸谱化的通病,塑造了莱奋生、莫罗兹卡、麦杰里察、密契克等不同类型的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本书写得真实、深刻、既简洁又细腻,产生了世界性的影响,并使作者获得了广泛的声誉。
颜山杂记
名胜志。清孙廷铨(1613—1674)撰。四卷。廷铨字伯度,一字枚先,号沚亭,益都(今属山东)人。明崇祯进士,入清官吏部主事。著有《南征纪略》、 《孙文定公全集》等。康熙五年(1666)搜辑旧闻而成书,四万余字。分山谷、水泉、城市、官署、乡校、逸民、孝义、风土、岁时、长城考、灵泉庙、灾祥、物变、遗文十四目。内容以颜神镇附近山川形势、文物古迹、风俗民情及其历史典故为主。城市目颇有特色,其城建在要扼。据载自唐赛儿起义后引起明清官员重视,实因颜山常有农民起义,据险攻守自如,官方深感恐惧所致。灾祥目记自明永乐十三至清康熙年间有三次农民起义,一此矿丁暴动、六次水灾。物产目载有煤矿勘探、开采和冶铁、瓷窑、开采矾、烧制琉璃等工矿业,俱为重要经济史料。有康熙十七年(1678)刻《孙文定公全集》本, 《四库全书》本。
中国制度史研究
深厚的功力和独特的视角,才能使古老的历史学焕发生机;丰富的学养和精妙的取向,才能在论述重大问题时举重若轻。本书是汉学大师杨联升先生发表于《哈佛亚洲研究杂志》上的关于中国制度史和经济史的系列论文之结集,也是杨联升先生厚积而薄发的学术结晶。全书可谓篇篇精彩,字字珠玑,而平易流畅的文字使本书在极具学术价值的同时,又有很强的可读性。
写山水诀
元黄公望撰。一卷。凡二十二则。论述山水树石的笔墨、设色、布局、结构、意趣等,继承南宗画理论。提出“作画用墨最难,但先用淡墨积至可观处,然后用焦墨、浓墨分出畦径远近,故在生纸上有许多滋润处”。在布局透视上,提出“三远”说。“山论三远,从下相连不断,谓之平远;从近隔开相对,谓之阔远;从山外远景,谓之高远”,以“阔远”取代北宋郭熙“三远”中的“深远”,体现元人对山水画意境的新追求。同时主张山水创作要去“邪、甜、俗、赖”,即反对用笔不正、无内在美、意境平凡、格调不高和泥古不化的作品,崇尚理、韵和自然生趣,因此重写生而反临摹,“皮袋中置描笔在内,或于好景处,见树怪异,便当摹写记之,分外有发生之意”。其观点对后世影响很大。有《辍耕录》本、《图绘宝鉴》本、《书画传习录》本。并收录《画论丛刊》、《历代画论名著汇编》。
王仲奇医案
近代新安医学代表人物王仲奇的临床诊疗经验汇编。王仲奇(1881—1945)出身安徽歙县四世中医世家,22岁行医乡里,1923年迁居上海后以精湛医术闻名沪上,被《海上名人传》列为近代名医。其学术思想注重经络辨证与脏腑气血调和,善从督脉、任脉等经络循行阐释病机,如将耳聋归因于“肾脏精气亏损,督脉精血不充”,诊疗时强调“酌盈济虚,辅偏救弊”的平衡理念。该书系统收录其1920—1945年间诊治的700余例病案,涵盖内科杂症(如湿温病、肝郁胃弱)、妇科(月经不调、产后病)及疑难病症,其中65例湿温病诊治经验尤为突出。
胜天王般若波罗蜜经
梵名Pravara -deva-ra^ja-paripr!ccha^ 。凡七卷。陈代月婆首那译于天嘉六年(565)。又称胜天王经、胜天王问般若经、胜天王般若经。收于大正藏第八册。系佛应钵婆罗天王之问,对大众说甚深般若及其修习之法。全经共分十六品。与玄奘所译之大般若经卷五六六至五七三等之第六会为同本异译。[历代三宝纪卷九、大唐内典录卷五、开元释教录卷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