狐狸缘全传
作者:醉月山人章节列表
升序↑- 第一回 周太史隐居归仙阙 贤公子祭扫遇妖狐
- 第二回 玉面狐幻化胡小姐 痴公子书室候佳期
- 第三回 玉面狐采阳补阴 周公子贪欢致病
- 第四回 玉面狐兴心食童男 小延寿摘果妖丧命
- 第五回 李苍头忠心劝幼主 周公子计瞒老家人
- 第六回 众佃户拙计捕妖狐 老苍头收埋寿儿骨
- 第七回 痴公子怒叱苍头 众庄丁定计擒妖
- 第八回 妖狐吐丹唬庄汉 书斋媚语探周生
- 第九回 老苍头抢枪打妖狐 化天桥欲瞒众庄客
- 第十回 嵯岈洞众狐定计 老苍头延师治妖
- 第十一回 迎喜观王道捉妖 青石山妖狐斗法
- 第十二回 半仙周府粘符? 众狐荆抽王道人
- 第十三回 王老道回观邀众友 老苍头书斋搭经台(缺)
- 第十四回 群狐大闹撕神像 老祖令召吕真人
- 第十五回 吕祖金丹救周信 群妖法台见真人
- 第十六回 法台上吕祖劝妖狐 半虚空真人斗道法
- 第十七回 吕真人净室请天兵 托天王兵临青石山
- 第十八回 天兵大战众妖狐 识天机云凤归山
- 第十九回 青石山众妖遭焚 玉面狐变蚊脱罩
- 第二十回 天将妖狐斗变化 神鹰仙犬把妖擒
- 第二十一回 太平庄真人审妖 李天王回归金阙
- 第二十二回 运玄机重生小延寿 怜物命饶放玉面狐
醉月山人其它书籍
猜你喜欢的书
苕溪集
宋代诗文别集。55卷。刘一止撰。《直斋书录解题》卷18著录其《非有斋类稿》50卷,《宋史》本传也说他“有《类稿》五十卷”,直至明代焦竑《国史经籍志》卷5犹载其《类稿》50卷。但传世的刘氏别集仅见《苕溪集》55卷本。《四库全书》据朱彝尊曝书亭抄本著录,其中诗文53卷,末附行状1卷、诰词1卷,共55卷。《四库全书》的《苕溪集》提要以为“或后人掇拾遗篇增附其后,因而更名欤?”其卷1为赋,卷2至卷8为诗,卷9至卷52为文,卷53为词。文中外制占17卷、碑铭占5卷。韩元吉撰其行状说他“为文章推本经术,出入韩、柳,不效世俗纤巧刻琢,虽演迤宏博而关键严备”。“其为制诰,明白有体,丽而不俳”。“其为诗,高处陵轹鲍、谢,下者犹足眇视温、李,寄意深远,自成一家。吕舍人本中。陈参政与义皆号能诗,得公诗惊曰:‘此诗不是人间来也!’石林叶公梦得与公平生交,其论当世人物,以公为第一流;至公诗,亦日:‘世间久无此作矣!’”本集传世版本,除有数种清抄本,尚有清宣统三年(1911)沈耀勋刻本。
存存斋医话稿
医话。清赵晴初撰。三卷。晴初字彦晖,会稽 (今浙江绍兴) 人。清末医家。认为“医非博不能通,非通不能精,非精不能专,必精而专,始能由博反约”。后将其见闻及心得笔记整理辑成是编传于世。本书初刊于光绪七年(1881)。书中共载医话七十四则,不分类别,不拘体例,不立标题。阐述医理、辨证用药,改正本草,评论医家,强调辨证论治,指出设方立名在于规矩准绳,昭示来学,非谓某方一定治某病,某病一定用某方。这种认识对指导临床辨证论治、灵活用药,颇有裨益。所论确有见地,为后人所重。有一九一五年绍兴裘氏刊本,一九三六年《珍本医书集成》本。
悟道录
余于斯道,向慕有年,而是非邪正终难剖彻。庚午岁,遇拜来中老师,蒙恩指皈正道。于辛未年朝谒各属名山,至甘肃省,访得栖云山悟元老人,续注《周易阐真》诸祖师丹经,及自着《悟道破疑》、《修真辨难》诸书,其精义入神,炳若日星,即往谒见。而四方名土参访者甚伙,即执役门下者亦复不少。余因受业,得授诸书。旋装梓里,复见吾师,特出所请悟元老人之书,以质疑义。
地理峦头诀
凡到一地,先观水口。城门四周关拦,内有真龙结作。罗星龟蛇狮象守口,必藏上格之龙。
韩湘子全传
明代白话长篇神魔小说。全书三十回,明杨尔鲁编写。现存金陵九如堂刊本,题“钱塘雉衡山人编次”, “武林泰和仙客评阅”。卷首有序,署“天启癸亥(一六二三)季夏朔日烟霞外史题于泰和堂”。另有叙乐堂、武林人文聚、步月楼等刻本。 解放后,中国书店于一九八七年五月,影印出版《绣像韩湘子全传》 (分二册);同年十月,春风文艺出版社把《韩湘子全传》、 《吕仙飞剑记》、 《吕祖全传》三书合刊出版,书名《八仙全书》。尔曾字鲁圣,号夷白主人,浙江杭州人。又或题“雉衡山人”、“烟霞外史”,皆为尔曾别号。书成于天启年间,叙韩湘子修道成仙度韩愈一家升天的故事。云韩湘子几经磨难,先是汉丞相之女所化之白鹤。数百年后被钟离、吕祖度脱,托生到昌黎韩姓家,取名湘子。湘子幼年丧父母,由其叔韩愈抚养成人,聘卢英为妻,受课于钟离、吕祖,终出家成仙。玉帝命湘子度脱韩愈,湘子借祈雪、祝寿,化仙鹤、倾刻花等一系列仙术点化韩愈,愈仍不悟。
资治通鉴考异[标点本]
三十卷。宋司马光撰。成书于宋元丰七年(1084年)。司马光编辑《资治通鉴》时,使用了大量的古籍材料,一件事情往往有三四种不同的记载,传闻不实或记载不同的材料很多,哪些为真,哪些为伪,哪些可用,哪些不可用,颇费斟酌。所以,司马光在编撰《资治通鉴》的同时,对同一件史事的不同记载,进行详细的考证辨异,将经过考异辨误的可信的材料,用于《资治通鉴》一书中。随着《资治通鉴》的编成,对其所用材料的考异辨误也积蓄其多,于是,司马光将这些考异辨正按照《资治通鉴》一书的体例和内容顺序编成《资治通鉴考异》一书,于宋元丰七年(1084年)和《资治通鉴》一书一起奏进皇上。此书与《资治通鉴》同时成书,互为参照,对《资治通鉴》中某些重要史事,参考同异,辨证谬误,申明《通鉴》用此舍彼之故。考异所用材料甚丰,包括实录、正史、杂史、小说等,考订也非常精密,开史家前所未有之先例。后来有不少治史学者沿用此书方法,考订史事得失。全书共三十卷。前八卷考证周、汉至南北朝诸史事,自九卷至二十七卷,共十九卷,都是唐代史事的考订内容。其余三卷皆考后梁、后周、后汉史事。此书与《资治通鉴》同时刊行,但别为一书,互为参照读用。元胡三省作《资治通鉴音注》时,开始把此书内容散到《资治通鉴》各有关内容之下,纠正了《资治通鉴》中的某些事实错误,丰富了《资治通鉴》的史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