残碑

作者:沈起予
残碑

沈起予著。长篇小说。1935年上海良友图书印刷公司出版,被列为良友文学丛书第21种。作品反映的是青年知识分子在大革命前后的沉浮。作品的主人公叫孙丘立,家在四川农村,父亲是老实巴交的农民,供儿子在县城读书。孙丘立在学校受“五四”余波的影响,奔赴大城市,参加学生运动。在南京他接受了新思想,投考黄埔军校,毕业后,担任汉口某保卫队的分队长。奉命带兵镇压纱厂的罢工运动。他与工会负责人以礼相待,和平解决了罢工事件。小说的主人公可算是革命者,但他对革命理解不深,又不够坚定,他不是革命大潮中的弄潮儿,只是其中的一片小浪花,随波逐流,飘摇不定。作者试图从孙丘立身上寻求到当时青年的盲目热情、苦争和沉浮的身影。所以作品有其独特的认识价值和现实意义,孙丘立漂泊于南京、上海、广州、汉口追求革命,正是当时许多青年的缩影。作品也表达出先进知识分子走出四川投身更广阔的社会,接受急进时代思潮的愿望。作品还用几分眷恋之情,描述巴山蜀水的乡风民俗。孙丘立最后失望回到了家乡的结局,正是作者思想苦闷的投影。作品取材独特,展示社会生活广阔,博取四方风情,使作品独具一格。

沈起予其它书籍

猜你喜欢的书

止息盛怒

止息盛怒

大多数读者只知道泰戈尔是一位诺奖诗人,却不知道他小说写得也很好,是印度近代中短篇小说的创始人。打开这本书,你会看到一个不一样的泰戈尔,一个用诗意写小说的瑰宝作家。本书精选的21个短篇,内容涉及印度的种姓阶层、婚姻制度、社会习俗、女性地位、家庭伦理等,即使年代久远,依然有着很强的人文关怀,充满哲思、优美的笔触使这些故事的现实回响尤为深远。作品中既有对平等、尊严、自由、爱情的追求,也有对生死、人性的探索,这些主题在他的诗意之下显得格外悲悯动人。有的被改编成电影,名留宝莱坞;有的在坊间传颂,成为传世名篇。

欧阳文粹

欧阳文粹

二十卷。宋陈亮(1143—1194)撰。陈亮字同甫,号龙川,婺州永康(今浙江金华)人。自幼聪颖,才气超群,喜谈兵法,议论风生,下笔数千言,一挥而就。隆兴初 (1163),上 “中兴五论”,无回音,便自修于家,致力于著书。淳熙中 (1181左右),更名同,诣阙上书,极言时事,帝将授之以官,他却渡江而归。光宗亲策进士第一,授签书建康府判官,陈亮未赴任而卒。端平初,追谥文毅。所编撰《欧阳文粹》二十卷,虽不及欧阳修著述的十分之一二,然“篇目素定,而参校众本,迥然不同。如 ‘正统论’、‘吉州学记’、‘泷冈阡表’ 皆是也”。(《周必大序》)。亮还著有《龙川文集》、《三国纪年》等,并行于世。此集收入《四库全书》存目。

佩文韵府

佩文韵府

《佩文韵府》于康熙十三年(1674)开始编纂,直到康熙五十年(1711)完成,耗时三十七年。是一部分韵编排的辞书。由张英等奉命编纂。“佩文”是清帝书斋名。该书分韵隶事。分韵隶事始于唐颜真卿的《韵镜源》,但该书已失传。元时作者颇多,而流传下来的有阴幼遇的《韵府群玉》,凌稚隆的《五车瑞韵》。《佩文韵府》以这两书书作为蓝本,作了较大的增补。《正集》及《拾遗》共二百十二卷。收入一万零二百五十七字,分一百零六韵,注明音训。词语按最下一字分韵排列,注明出处,不作解释。所引资料十分丰富。但引文错误较多。它主要是供在科举制度下作诗文辞赋时修饰词藻、采选典故之用。是韵文写作的参考书,作为韵书来讲,影响较为深远。

岕茶汇抄

岕茶汇抄

《岕茶汇抄》大半取材于冯可宾《岕茶笺》,还钞于许次纾《茶疏》和熊明遇《罗岕茶记》。刊本有昭代丛书本,张潮撰序和跋;有冒氏小品四种本,光绪乙酉(1885)刊;有冒氏丛书本,光绪己亥(1899)刊。

还丹复命篇

还丹复命篇

古代内丹术书。简称《复命篇》。宋薛式撰。以诗词形式论述道家修炼内丹之法,包括诗词五十五首、《丹髓歌》三十四首。内容为内丹功法口诀及修炼时的体会。收入《道藏》第七四二册。

青衫记

青衫记

明代传奇剧本。顾大典撰。《曲品》著录。据元马致远《江州司马青衫泪》杂剧改编。写白居易进京应试,妾小蛮、樊素,准备行装,将青衫一件置于行李中。在京中,与友人游名妓裴兴奴家。裴善弹琵琶,为诸公助兴,白质青衫呼酒,醉宿裴家,与兴奴产生爱情。值兵乱,兴奴携青衫,与母避难至白居易家乡,以青衫借宿,小蛮、樊素知为白氏故人,热情接待。裴母贪财,逼兴奴嫁与浮梁茶商刘一郎,随之去九江。白居易因抗疏忤旨,贬为江州司马。一夕,送友人元稹返船,惊闻琵琶声,寻声召见,乃是兴奴,白伤感不已,泪湿青衫。刘一郎江头买醉,落水溺死,裴兴奴与白居易重结百年之好。京剧《琵琶行》据此改编。今存明刊本,《古本戏曲丛刊二集》据明末汲古阁原刻本影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