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尾狐
作者:梦花馆主
清代白话长篇狭邪小说。六集六十二回。题“评花主人著”。作者又题为“梦花馆主”,梦花馆主即江阴香。成书于清宣统二年(1910)。本书堪称晚清著名长篇章回小说《九尾龟》的姊妹篇。小说较为真实生动地描写了清末上海滩名妓胡宝玉风流浪荡、卖笑追欢的烟花生涯。她俏丽妩媚,淫荡妖冶,风情万种,又极擅独出心裁,领异标新,不知迷倒了多少达官贵人、骚客豪绅,人称“九尾狐”。作品通过她风流浪漫的一生,穷形尽相地展示了晚清上海、广东和北京腐朽淫靡、庸俗堕落的畸形、病态社会的现实生活画面。小说情节曲折,内容丰富,细节真实,语言流畅,结构严整,形象鲜明,不仅具有较高的社会认识价值,又有相当的可读性。
章节列表
升序↑- 关于《九尾狐》
- 导读
- 第一回 谈楔子演说九尾狐 偿孽债愿为比翼
- 第二回 醉月飞觞欣邀众友 依红偎翠召集群芳
- 第三回 骋怀娱目余兴倍添 下榻留髡恩情乍结
- 第四回 蔡谦良热心先纳宠 林黛玉冷眼作旁观
- 第五回 斗机锋细论蔡家事 议身价方成鸳侣盟
- 第六回 营金屋堂前增喜气 开华筵座上受惊疑
- 第七回 行酒令名园联雅集 调笑语绮席会群花
- 第八回 飞诗句七字成谶语 怨配偶一旦起淫心
- 第九回 丹桂园消闲观戏剧 番菜馆赴约会伶人
- 第十回 漏泄春光下堂求去 偿还夙债赁屋迁居
- 第十一回 筑香巢又遇新相识 张艳帜更换旧芳名
- 第十二回 大排场众客贺悬牌 小结尾淫娼重出局
- 第十三回 梅子含酸一时争竞 杨花有意两面调停
- 第十四回 郭绥之欢娱恋宝玉 朱子青懊恼失珠花
- 第十五回 开愚园游春夸富丽 换香车过市独招摇
- 第十六回 患天花郭绥之变相 看夜戏十三旦登场
- 第十七回 十三旦应聘返京师 胡宝玉束装游广省
- 第十八回 泛珠江珠娘齐减色 居粤地粤客尽输财
- 第十九回 挂商标大人多赏赐 盈欲壑淫妓想归旋
- 第二十回 一帆风满载返春申 三马路重思兴旧业
- 第二十一回 播香名喜见清河君 发奇想结交咸水妹
- 第二十二回 慕欧风额覆前刘海 尝异味身陪外国人
- 第二十三回 访宝玉气走张公子 羡雪岩宠纳金黛云
- 第二十四回 同靴团拜未免有情 饮酒联吟聊以解秽
- 第二十五回 七绝八章竞题妙咏 千金一刻叙话春宵
- 第二十六回 名士品题平章风月 英雄潦倒奔走江湖
- 第二十七回 夸神力猛士服黄须 受聘金拳师进丹桂
- 第二十八回 马永贞台前工献技 胡宝玉眼角暗传情
- 第二十九回 万人敌得银方息怒 一洞天受刃竟亡身
- 第三十回 淫娼妇私情欣旧续 小伙计慕色起相思
- 第三十一回 施慷慨璧还下脚银 恣淫欲浪费缠头锦
- 第三十二回 大争风看戏夺黄伶 小 箧乘间来黑夜
- 第三十三回 亏节帐筹借赴宁波 得赆仪优游回故土
- 第三十四回 返歇浦喜获小偷儿 过中秋恩赦众漂匪
- 第三十五回 感寒疾请医论医术 惑巫言许愿存愿心
- 第三十六回 游龙华蓦地遇同胞 看马戏无心逢篾片
- 第三十七回 丁统领督队下江南 申观察招游来沪北
- 第三十八回 篾片一双艳称宝玉 犒银三百惊掷多金
- 第三十九回 单趋贤开筵充阔客 沈逸民吃醋阻从良
- 第四十回 赏菊花登高重九天 佩萸囊遥想十三旦
- 第四十回 赏菊花登高重九天 佩萸囊遥想十三旦
- 第四十一回 集名园骚人竞咏菊 盛绮席雅士欲评花
- 第四十二回 身历香丛新修艳史 梦游蕊阙重订花神
- 第四十三回 黄芷泉备载花神记 胡宝玉拟作燕都游
- 第四十四回 猜心事荩言终逆耳 整行装萍合记游踪
- 第四十五回 寓京城寻访十三旦 张艳帜巧遇伍大人
- 第四十六回 出谷迁莺有人相助 守株待兔他客先邀
- 第四十七回 美伶人续旧独寻欢 众王公闻名同折节
- 第四十八回 肆欲壑名优加白眼 返歇浦淫妓感青春
- 第四十九回 胡宝玉避暑遣愁怀 汪桂芬挥金消艳福
- 第五十回 旧店重开忽来亲串 佳人半老效作男装
- 第五十一回 收义女权作摇钱树 宴众客大开庆余堂
- 第五十二回 胡宝玉四十庆生辰 九尾狐三更惊恶梦
- 第五十三回 悟境难开深宵详梦 迷津永坠天竺进香
- 第五十四回 骚人鸨妇共载一船 信女善男同登天竺
- 第五十五回 东跨院中惊逢美客 西子湖上演说义妖
- 第五十六回 游苏堤贺尔霭吊古 入茅庵沈月春谈因
- 第五十七回 赋言旋便道赴嘉郡 访旧识在舟会蠡湖
- 第五十八回 叙幽情烟雨快联吟 善戏嬉风雅新谈判
- 第五十九回 胡宝玉心急归沪渎 杜阿二病重请名医
- 第六十回 勉从客意代斗牙牌 误服仙方顿成死症
- 第六十一回 夸豪富兄殓拟捐官 下讣闻商量请点主
- 第六十二回 单趋贤帮忙办丧事 胡宝玉越礼出棺材
梦花馆主其它书籍
猜你喜欢的书
敝箧集
桃源友弟江盈科进之譔 世之称诗者必曰唐称唐诗者必曰初曰盛唯中即不然曰诗何必唐又何必初与盛要以出 自性灵者为真诗尔夫性灵窍于心寓于境境所偶触心能摄之心所欲吐腕能运之心能摄境即蝼蚁蜂虿皆足寄兴不必瞧鸠驺虞矣腕能运心即谐词 谑语皆足观感不必法言庄什矣叺心摄境以腕运心则性灵无不毕达是之谓真诗而何必唐又何必初与盛之为沾沾盖中郎尝与予方舟泛蠡泽适案
友石山人遗稿
元诗别集。1卷,王翰撰。《四库全书》曾据编修汪如藻家藏本编入别集类。 本集有明弘治八年(1495)袁文纪刊本,还有明王焯抄本,清鲍氏知不足斋抄本等善本。卷首有明洪武二十三年(1390)陈仲述序。本集凡诗1卷,收入84首诸体诗,诗依古近体、五七言类编。卷末有附录7篇(编为卷),所收的都是王翰友人吴海所作的关于王翰的志铭、序、记等文字。本集为王翰之子王偁所编,计诸体诗八十四首。前有陈仲述序,后附志铭表词等七篇,皆吴海所作。翰本将家子,志匡时难,不幸遭宗邦颠沛,其慷慨激烈之气,往往托之声诗。故虽篇什不多,而沉郁顿挫,凛然足见其志节。今存《四库全书》本。
小山画谱
二卷 清邹一桂撰。邹一桂字小山,一字无褒。号让乡。无锡(今江苏无锡市) 人。雍正五年 (1727)进士,官至礼部侍郎。邹一桂善工笔花卉,此书即其论花卉画法。上卷首列“八法”、“四知”。八法是:一曰 “章法”,二曰“笔法”,三曰 “墨法”,四曰 “设色法”,五曰 “点染法”,六曰“烘晕法”,七曰“树石法”,八曰“苔衬法”。都是选取前人之微论。四知是:一曰“知天”,二曰“知地”,三曰“知人”,四曰“知物”。此则是前人所不曾论及,为邹一桂之独见。八法四知之后是讲各种花的画法,共一百一十五种,花叶形色俱道。接下为取用颜色,共十一条,各详叙其炼制之法。下卷首摘古人画说,间或参以己意,共四十三条。后附胶矾、纸绢、画碟、画笔、用水诸法。最后是洋菊谱。原来,邹一桂曾于乾隆二十一年(1756)闰九月承诏画内廷洋菊三十六种,并蒙皇上赐题,于是恭记花之名品、形状,撰为此谱,以志其荣遇。当时此画谱已刊成,便附于此书之末。邹一桂是恽氏之婿,得恽寿平(当时“清六家”之一)的真传。此书虽只两卷,但实是画家自己现身说法之语。此书主要版本有:路有抄本、《昭代丛书》本、《泽古斋丛抄》本、《续粤雅堂丛书》本、《翠琅玕馆丛书》本、《美术丛书》本。
庚道集
道教。炼丹术书汇编。撰集人不详。九卷。内容有《文真子金丹大药宝诀》、《月桂长春丹》、《太上灵砂大丹》、《东坡三黄匮法》、《丹阳术》、《葛仙翁九转灵砂丹》、《升仙大丹九转灵砂诀》、《西蜀玉鼎真人九转大丹》等。卷二提到“北卢甘石一两,即回回名‘脱梯牙’”;于《蒲真人上品大药》下注“葛可久传陈庶子,庶子传授”,则结集人当为宋元时,故此书实可视为元代以前之丹法选集。而其选录之标准是“多取其尤者”(蒙轩居士书),故在丹法上较为精粹。自全真教提倡内丹以来,外丹渐次失坠,赖有是集得以保存。对于铅、汞、砒霜、硫黄等药物化合现象,其制备方法与制备器具均有详细记载。此外尚有其他某些药物制造方法,为《本草纲目》所采用。是研究古代化学和药物学的重要资料之一。收入《道藏》第六百零二、六百零三册。
李太白诗集注
李白诗注本。清王琦辑注。琦字琢崖,号载庵,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另有《李长吉歌诗汇解》。李白、杜甫均为唐伟大诗人,但后世对其诗集的注释多寡不均。清杭世骏曰:“注杜者,自宋以后已有千家……太白之集历五百年而始有萧、杨二家,又历五百年而始有盐官胡氏孝辕。孝辕亡后,今且百馀年矣,文士林立,未有起而补其阙者。”(《李太白集辑注序》)王琦正是鉴于此种情况,积数十年时力重为编次,参合诸本,汇集杨、萧、胡三家注之长,而纠其错讹疏漏,益以逸篇,厘为三十卷。其前二十五卷略依萧士赟本次第,但删去分类标目及题下所注作者游踪;杂文四卷依郭云鹏本次第,参订以缪曰芑本,并详加注释。别以序志、碑传、赠答、题咏、诗文评、年谱、外纪为附录六卷,而将缪曰芑本的《考异》一卷散入各篇文句之下。该书补刻成于乾隆二十四年(1759),后续有重刻。校勘方面,善于取资文义及有关旁证,作出精确判断。其注释考证详于典故与地理。王琦自序云:“芟柞繁芜,补增阙略,析疑匡谬,频有更定。至于山川古迹之地形、鸟兽草木之名状,尤加详考,不厌繁复,盖将以为多识之助”,故虽知有“绮碎鳞杂”之议,而仍坚持详尽综博,以“搜罗轶典,抉发奥思”。王氏又精通道书佛典,用以注释“才兼仙佛”的李白,正“足以发太白难显之情,而抉三家未窥之妙”(杭世骏《李太白文集序》)。对于前人的见解,王氏能慎重斟酌,去短从长,融入自己的心得,成为新注,总观全书,持论平正,客观可信。是书又名《李太白全集》、《李太白文集辑注》,是当时李白诗文合注最完备的本子,历来得到学术界重视,除王氏自刻者外,有多种翻印本,如《四库全书》本、《四部备要》本、商务《国学基本丛书》本、《万有文库》本及中华书局1979年标点整理本等。今人瞿蜕园、朱金城为李白集作新校注,即以此为底本。
春秋无例详考
一卷。清姚际恒撰。该书不见于《清史稿·艺文志》及诸家书目,与《春秋通论》俱为传抄本。该书附在《春秋通论》之后,共一卷,三十九条,各条之下,间或别分子目,大旨在于辨正 《左传》、《公羊传》、《榖梁传》、胡安国《春秋传》中以例说经的疏陋。作者对各书中所说的 《春秋》之例,分条进行辨正。所论大体比较精审,对先儒以例说经之弊进行了驳斥,有一定的参考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