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西游记
作者:佚名
清初长篇小说。40回。作者不详。原题“天花才子评点”,“天花才子”或即为“天花藏主人”。卷首有未署名人写的序(或认为系作者自序)。书写唐僧、孙悟空取经成正果2百年以后,唐宪宗在位时花果山又出一石猴,名齐天小圣,随僧人唐半偈再次西行,复取真经的真解。路上收伏猪八戒之子猪一戒及沙弥,并重新经历千难万险,降妖伏魔,跋山涉水,终于求得真解的故事。此书流传不广,但受到清初学者刘廷玑的好评。他在《在园杂志》卷3中说:“如《西游记》,乃有《后西游记》、《续西游记》。《后西游记》虽不能媲美于前,但嬉笑怒骂,皆成文章。若《续西游》则成狗尾矣!”本书虽是神魔小说,但对人情世道多有深含针砭之词,立意比较超脱,具体描写则入世相当深。本书主要版本,有清乾隆五十八年(1793)金阊书业堂刻本。春风文艺出版社于1982年2月出版了于植元的校点本,并将其编入“明末清初小说丛刊”,书后有于植元的“校后记”。
章节列表
升序↑- 第 一 回 花果山心源流后派 水帘洞小圣悟前因
- 第 二 回 旁参无正道 归来得真师
- 第 三 回 力降龙虎 道伏鬼神
- 第 四 回 乱出万缘 定于一本
- 第 五 回 唐三藏悲世堕邪魔 如来佛欲人得真解
- 第 六 回 匡君失贤臣遭贬 明佛教高僧出山
- 第 七 回 大颠僧尽心护法 唐三藏显圣封经
- 第 八 回 大颠僧承恩求解 唐祖师传咒收心
- 第 九 回 心猿求意马 东土望西天
- 第 十 回 心明清净法 棒喝野狐禅
- 第十一回 后因不昧皆前果 外道收回即本家
- 第十二回 一戒认亲 钉耙归主
- 第十三回 缺陷留连 葛藤挂碍
- 第十四回 金有气填平缺陷 默无言斩断葛藤
- 第十五回 假沙弥水面陷师 小天蓬河底捉怪
- 第十六回 弄阴风热心欲死 洒圣血枯骨回春
- 第十七回 小行者力打截腰坑 老魔王密铺情欲堑
- 第十八回 唐长老心散着魔 小行者分身伏怪
- 第十九回 唐长老坐困火云楼 小行者大闹五庄观
- 第二十回 黑风吹鬼国 狭路遇冤家
- 第二十一回 域中夜黑乱魔生潭 底日红阴怪灭
- 第二十二回 唐长老逢迂儒绝粮 小行者假韦驮献供
- 第二十三回 文笔压人 金钱捉将
- 第二十四回 走漏出无心 收回因有主
- 第二十五回 莽和尚受风流罪过 俏佳人弄花月机关
- 第二十六回 归并一心 扫除十恶
- 第二十七回 唐长老真屈真消 野狐精假遭假骗
- 第二十八回 凿通二气无寒暑 陷入阴阳有死生
- 第二十九回 颠倒阴阳 深穷造化
- 第 三十 回 造化弄人 平心脱套
- 第三十一回 扫清六贼 杀尽三尸
- 第三十二回 小行者金箍棒闻名 猪一戒玉火钳被夹
- 第三十三回 冷雪方能洗欲火 情丝系不住心猿
- 第三十四回 恶妖精口中设城府 莽和尚腹内动干戈
- 第三十五回 唐长老清净无挂碍 猪一戒贪嗔有牵缠
- 第三十六回 莲化村思食得食 从东寺避魔逢魔
- 第三十七回 笑和尚传咒却邪 恶阎罗授方超生
- 第三十八回 从肝脾肺肾以求心 历地水火风而证道
- 第三十九回 到灵山有无见佛 得真解来去随心
- 第 四十 回 开经重讲 得解证盟
猜你喜欢的书
阮籍集
三国魏阮籍著。又称《阮步兵集》、《阮嗣宗集》。从中可以看出作者的思想前后变化较大。《乐论》大约写成于正始初年(正始年始于240年,终于248年),继承了儒家的礼乐观,强调礼乐的教化作用,认为“礼逾其制,则尊卑乖;乐失其序,则亲疏乱”。《通易论》、《通老论》写成于正始年间,强调儒道合流,名教与自然相结合,主张“臣之求君,阴之从阳”(《通易论》),认为名教的基础在于自然,理想社会应当无为而治,“君臣垂拱”(《通老论》)。《大人先生传》、《达庄论》写于正始之后,全面继承了老庄思想,认为自然、天地、万物同为一体,皆一气之盛衰;善恶、是非、死生都无所区别;理想的人生应当无慧无求,顺应自然,“恬于生而静于死”(《达庄论》);认为今日士大夫恪守礼教当与裤中之虱无异;理想的社会形态应当无君臣、无礼法。现存最早版本是明嘉靖间陈德文、范钦刻本,此外还有天启、崇祯间张燮编《七十二家集》本,明末张溥辑《汉魏六朝百三名家集》本,清严可均辑入《全三国文》本(1958年中华书局重印)等。1978年上海古籍出版社以陈、范本为底本校勘出版两卷本,上卷文,下卷诗。
牧潜集
元代诗文别集。7卷。释圆至撰。《四库全书》曾据编修汪如藻家藏本编入别集类。释圆至去世后,由释行魁将他的诗文结集刊印,并请戴表元及方回作序,洪焱祖作跋(洪焱祖,《四库全书》本作洪乔祖)。今传《牧潜集》卷首有崇祯十二年(1639)释明河序,序中说:原书有方回及姚广孝序,故明河此序题为《书姚序后》。并说本集有元刻本、明初翻刻本,两本内容大致相同,诗略有出入。明河序本,由明末大藏书家毛晋刊行于世。现存《牧潜集》主要版本,如《四库全书》本、《武林往哲遗著》本,都出于毛晋刻本。本集卷1为诗,卷2为铭,卷3为碑记,卷4为序,卷5为书,卷6为杂著,卷7为榜疏。卷末收有元大德三年(1299)洪焱祖(或误题洪乔祖)跋,洪跋名为《天隐禅师文集序》,洪焱祖跋中说,他在大德三年冬天见到了圆至的《天隐禅师文集》1卷,集名与卷数均与今传《牧潜集》不一致,当是为1卷本《天隐禅师文集》所作,明初翻刻《牧潜集》时,加上了姚广孝序,又从别处辑入了洪跋。今传《牧潜集》卷首未见有方回、姚广孝二序,仅有释明仁《书姚序后》1篇代序,方、姚二序当为毛晋重刻《牧潜集》时略去。
万历太原府志
二十六卷。明关廷访修,张慎言纂。关廷访,河南泌阳人,万历二十三年(1595)进士,官至钦差清军驿传盐法道,山西按察司副使。张慎言,邑人,累迁河东道左参议,卒葬邑南坛侧,民时祀之。此编为关廷访于万历间官太原知府时所作。《太原府志》旧虽有草篇,未成书。廷访掌太原时,见旧志稿疏讹无章,搜集补订,重新编纂,万历四十年(1612)始付梓刊行。全书二十六目,分为星野、舆图、建置、形势、城池、衙署、学校、山川、风俗、物产、户口、田赋、封建、祀典、帝后、职官、名宦、选举、武备、人物、乡贤、诗词、艺文、古迹、杂志、灾祥。此志采辑太原府在明初时所领五州、二十县志书。全书体例则仿通志,与通志略有不同,通志叙述郡事太简,县志又无法囊括。该志以府志为经,县志为纬,就太原一府疆域、形势、山川、人物等作了较详细记述。不足之处,类多而无纲纪,略显散漫。
东瀛识略
清丁绍仪撰。同治十二年(1873)刊本。八卷。一建置、疆域,二粮课、税饷, 三学校、习尚,四营制、屯隘,五海防、物产,六番社、番俗,七奇异、兵燹,八遗闻、外纪。作者游台湾,就所见闻之记录。
碧虚子亲传直指
碧虚子亲传直指,南宋道士方碧虚撰。或以为碧虚子即北宋道士陈景元,有误。原书一卷,收入《正统道藏》洞真部方法类。卷首有作者序文,自称遇海琼先生(白玉蟾)授以道要,后又遇安然居士教授,始得海琼妙旨,录之以成此篇。其书言南宗丹法。以先天一气为丹本,强调炼丹须依次第而行,从修命人手,若妄参禅学,只成顽空。又分别论述药物、采取、乾坤升降、火候、成胎生婴、移鼎温养诸法要。
回向轮经
一卷,唐尸罗达磨译。经中说回向发愿之法及说大回向轮陀罗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