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书状

作者:萧衍
草书状

一篇。书论。南朝梁萧衍撰。此篇同《与陶弘景论书》、《观钟繇书法十二意》等,俱为愿人从中取法之论。是篇对草书技巧提出一些精到的看法。篇中首先论述草书的产生,说: “昔秦之时,诸侯争长,简檄相传,望烽走驿,以篆、隶之难不能救速,遂作赴急之书,盖今草书是也。”对草书作了如下说明:“疾若惊蛇之失道,迟若渌水之徘徊。缓则鸦行,急则鹊厉,抽如雉啄,点如兔掷。乍驻乍引,任意所为。或粗或细,随态运奇,云集水散,风回电驰。”

猜你喜欢的书

刊误

刊误

笔记,唐李涪撰。二卷。涪唐末人,字里不详,曾官国子祭酒、尚书郎。坐王行瑜叛乱,放死岭南。所撰该书两卷,凡四十九则,内容多以考典章制度为主,尤重于礼仪,诸如起居、佳礼、封爵、拜客、奉陵、客卿、参谋等,引旧制以证唐末之失,引古制以纠唐制之误,多可订正礼文。下卷兼及杂事,如辨陆法言《切韵》之误,校订《左传》:“缮完葺樯”之完为宇字,驳李商隐谓孔子师老聃、老聃师竺乾之妄,正贾耽七曜历之谬等多有见识,学问渊博。是校勘学一部重要著作。有《百川学海》、《古今逸史》、《格致丛书》、《学津讨原》、《榕园丛书》等本,均题二卷。又《说郛》、《重辑百川学海》、《青照堂丛书》等本,均作一卷。

平水韵

平水韵

韵书。宋刘渊编。全称《壬子新刊礼部韵略》,是宋代淳祐壬子年(1252)由平水人刘渊刊刻的一部韵书。这部书把通行的汉字按韵母分为107类,即所谓107韵,专供人们写诗填词时查找押韵字之用,可以视为宋代《广韵》的简编本。几乎与刘渊同时,又有人把韵母归纳为106个,这种分韵在后代影响极大,已经成了诗词用韵的准则。所以,后人所说的“平水韵”或“诗韵”,实际上都是指106韵而言的。《古今韵会举要》(元人熊忠编)沿用了它的韵目。《平水韵》对明清诗韵产生深远的影响,其韵目为后人广泛使用。

温疫论

温疫论

《温疫论》亦作《瘟疫论》,系温病专书。2卷,补遗一卷。明·吴有性撰。书成于1642年(崇祯15年)。书中讨论瘟疫证治,吴氏谓“温”、“瘟”二字没有区别,都属于温热病范围,因以“温疫”名书。书中阐明了瘟疫与伤寒相似而迥殊的新见解,认为“温疫之为病,非风、非寒、非暑、非湿,乃天地间别有一种异气”(又称疠气、戾气)。指出瘟疫自口鼻而入,伏于膜原,其邪在不表不里之间;其传变有九。又列举温疫与伤寒相反的十一种情况(如脉、舌等的不同),提出温疫先里后表,里通表和的治疗总原则,创用达原饮、三消饮等方剂予以调治,开后世治温疫一大法门。原书2卷未多加诠次,很象是随笔记录而成。清代编《四库全书》时,将下卷安神养血汤、太极丸等条,以及成书后陆续补入的正名、伤寒例正误、诸家瘟疫正误等篇,并为一卷,以作补遗。《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评此书曰:“瘟疫一证,始有绳墨之可守,亦可谓有功于世矣。”同时指出书中不足为:“其谓数百瘟疫之中,乃偶有一伤寒;数百伤寒之中,乃偶有一阴证,未免矫枉过直。”该书问世后,流传甚广,康熙年间日本即有刊本,国内翻刻本及阐释发挥之书甚多,建国后有多种铅印书及评注本。

中观庄严论释

中观庄严论释

在藏传佛教中显宗拥有庞大的修学体系,其核心是闻名遐迩的五部大论:戒律、俱舍、中观、因明、般若。其中中观是对物质世界与精神世界的本质加以探索,藏传佛教的一切义理都在中观义中,而本书恰好为我们阐述了中观学的博深义理,帮助我们在宏观世界中开启智慧之门、明辨智慧之义。本书令人尤为称道的是揭示了中观与唯识互不相违的密意。 中观,大乘佛教理论,以观察中道作为修行。其创立人为大乘佛教思想家龙树,其在《中观论》中,以至中来形容释迦牟尼所说的中道,又以观察中道,作为修持禅定与智慧的方法,中观思想起源于《杂阿含经》,即八正道中的正见。 唯识,是大乘佛教重要理论之一,意谓世界一切现象都是心识所变现,心外无独立的客观存在。

绿萝恒秀林禅师语录

绿萝恒秀林禅师语录

清发林说,光悠等编。二卷。收住云南开化府专禅寺、沅江府万寿寺、皈依禅寺、绿萝山继祖堂语录、示众、小参、机缘、颂古、联芳偈、赞、自赞、书问、杂著、行实等。收入《明嘉兴大藏经》第三十六册。

梵语千字文

梵语千字文

全一卷。唐代义净撰。又作唐字千鬘圣语、梵唐千字文。收于大正藏第五十四册。即以天地日月等汉文一千字对译梵语。此千字文意义连续且押韵,四字成一句,二十句为一联,每二十句换韵。二十句之后,置五言四句之诗,总为一百字,即一出,全篇由十出组成。卷末别录‘梵唐消息’约三百字之对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