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日落之时,船已在宜兴停下。梁翰林带着前未曾有的兴奋之情,向牡丹说:“今天晚上,咱们庆祝一番吧。”

牡丹睁大了眼睛,以莫名究竟的神气发问道:“为什么?在哪儿庆祝?怎么庆祝?”

他们走上泥土的道路。船只丛集的岸边永远是潮湿泥泞。梁翰林把两个侍卫放了假,因为他最不喜欢有侍从跟随,而最喜欢的是自己在一个陌生的城市徘徊游逛。他和堂妹走在狭窄的石头子砌的街道上,在一家商店挑选茶壶茶碗,费了好久的时间。宜兴是以出产这种褐红色茶具出名的,外面不上磁釉,里面却上有绿釉。

在一家小饭馆里,他们叫的炸虾,在太湖地区,这种虾虽然小,但味道极香,还有新烙的芝麻烧饼,随后来了大件的辣鲤鱼,有豆腐、香菇、大蒜,孟嘉又叫了点儿加料五加皮,饮以助兴。

他们俩之外,没有别人。桌子上两盏油灯,灯火荧荧,柔和的光亮照在他们的脸上。旁边桌子上有一只大红蜡烛,有一尺高,插在也有一尺高的锡蜡签儿上,那个蜡签儿是篆体寿字儿形的。暗淡的光亮照在牡丹笔直的鼻子上,她以如醉如痴的神色望着她那位堂兄时,那光亮也照在她那闪动不已的淡棕色的瞳人儿上。牡丹觉得如在梦中,觉得自己单独和私心敬爱的堂兄喝酒,这在过去以为是此生无望的。她的眼睛眯合起来,眼前的世界成为一个半睡半梦的境界,这个变化确含有几分危险。这时牡丹以矇眬的目光出神般的凝视。

孟嘉问她:“你想什么呢?”

牡丹的眼光闪动着,向堂兄扫了一下儿说:“我正在纳闷儿。现在像在做梦。过去我从来没想到,会今天晚上这么单独和你面对面喝酒。这太好了!”

在吃饭时,他们谈到好多事情。谈到堂兄做的事,他写的书,也谈到堂妹她自己。孟嘉很健谈,想起各地旅行途中有趣的奇闻异事。

梁孟嘉生得中等身材,脸色微黑,最明显的特点是一头蓬松的粗头发,两鬓和茂密的黑眉毛,刚开始变灰。在炯炯有神的眼睛和上面渐渐后退的头发之间,隆起的前额特别明显。他那灵魂的中心就在他的两只眼睛上,那两只眼睛是洞察秋毫,光亮有神,尤其以小饮几盅,陶然微醉时为然。眼睛四周的肉皮儿光洁闪亮,两鬓则青筋纵横。

他所写论长城与内蒙的文章,牡丹看过了不少。他是公认的以长城分中国为南北的地理专家,他甚至还会蒙古话和满洲话,所以军机大臣对北方边务要有所查问时,他在宫中是不可缺的人才。

他曾经独自远行,历经长城线上争论未定的各要隘,由东海岸之山海关,到西北的绥远宁夏。他所写的文章里描写古长城苔藓滋漫的砖瓦,令人生怀古之幽情,只要提到长城的古关隘,如居庸关,以及为人所熟知的古代战役与历史上的大事,就赋与文章深奥难解的气息,不论是熟读史书与否,人都会肃然起敬。孟嘉对人所不知而他钻研独得之秘,谈论起来,真是津津有味,娓娓忘倦。他的本性就是如此,他总是见由己出,不屑于拾人牙慧。不雷同于流俗,冲破思想的樊篱,向哲学问题、人生问题,单刀直入,直接去理解体会,这使他成为当代独具见解的作家,才华出众,不囿于传统,因而也深奥难解,正统的理学家则斥之为矫情立异。然而他对自己此种独来独往的见解,则拍案惊奇,击节赞赏。

“往西北你到过邻近大戈壁沙漠的宁夏省,是真的吗?”

“是。关于长城的记载,好多说法是互相矛盾。长城有的地方是两层重叠,有的地方是数层重叠,在黄河岸则突然中断,在宁夏就是。有一次我用嘴嘬马的奶头儿吃马奶。”

“怎么嘬呢?”牡丹不由得闭着嘴用鼻子哼出了笑声。

“那时我迷了路,独自在一个小地方迂回打转儿。”话说到这儿,他的声音振奋起来。“在宇宙之中,自己一旦发现只有自己孤身一人,往后看,一无所有,往前看,一无所有,只有黄沙无边,万籁俱寂,那真是人生中绝少的经验。前后一共有五天,我迷失在沙漠的荒山里——只有乱石黄沙,真是别无他物。身上带的烙饼已经吃完,举目四望,没有可以入口的充饥之物。不见村落,不见行人,什么都看不见。我饿得厉害,预计还走一日一夜,才能到达一个城镇。在长城根底下,我看见一匹马拴在石头上。一定是走私贩子的马。但是怎么能活人吃生马呢?我静悄悄的溜到长城根下,拿块石头把马头打昏,马站不稳,倒卧在地上,我趴在地上用嘴嘬马的奶头儿。既然有匹马,一定附近有马的主人。我想他若来看见,我就给他钱,但是没有人来。我忽然想到在那儿停留凶多吉少,于是赶快溜走了。”

牡丹听了,不胜惊奇。她说:“亏你想得出主意。”

“没有什么,我只是预备写文章时,言之有物。过去许多写山川的书,都是辗转抄袭。我一定要亲身看见,要对题材深入才行。我总是要做我自己想做的事,尤其是前人从未做过的事。”

“你已经做到了。很多人都不是做自己想做的事,也没法子做自己想做的事,也不知道自己一生到底要干什么。”

“他们若真是一心要照自己的意思做,也会做得到的。”

“我想也是。你若很愿做一件事,只要肯一切不计较,就可以做得到的。”

孟嘉定睛看着牡丹,问她:“告诉我你自己的事。你下一步要怎么办?”

牡丹知道堂兄反对女人守寡,因而以毫无疑问的坦白率直的口气说:“我要离开亡夫家,再嫁个男人。”

牡丹又说:“我知道,我对他不算个贤妻,他一定恨我。我们彼此不了解。就因为这个,他死了我不哭。我哭不出来,也不愿意哭……在娘家,我也不是个规矩的好姑娘。由孩子时候儿起,我一直很任性。跟我妹妹不一样。”

“你有个妹妹?”

“是,比我小三岁。她叫素馨。她温柔、沉静、听话。我是家里的反叛。我十五岁就和男孩子来往,她十五岁时,连看男孩子一眼都不。我俩天生就不一样。谁都喜欢她,都认为我疯狂乱来。我生下来就那样儿。我是个平平常常的孩子,长得丑,到哪儿都讨厌。”

“我不相信。”

“一点儿不错。我是平平无奇。后来您夸奖我,说我‘聪明漂亮’。那才在我生活上引起根本的改变。”

“你打算多久之后离开你婆家呢?”

“一过完一百天。我不愿无声无息的呆在那个小镇上。按习俗,我应当为他穿孝。其实在我心里,我认为没有道理。”

“我看得出来。”

孟嘉停下来,心里在思量。他恐怕牡丹是受了他那文章的影响,并且完全按照文句字面的意思去实行了。

“当然没有人勉强你。但是你若那么办,你婆家会很难过——他们会难过,脸上也不好看。”

“你不赞成?”

“我赞成。只是想到他们会不愿意,当然人会风言风语的,女人也会烂嚼舌头根子的。”

牡丹立刻回答说:“是啊,女人说闲话,男人讲大道理。天下的男女就是这个样子。”她说话的腔调使人想起来,男人是瞎混,女人是东家长西家短。孟嘉很清楚,牡丹是个宗教的叛徒。

“总得有人冒险受社会的指责,你说是不是?照您所说,人若一心非做一件事不可,他就能做到。儒家的名教思想把女人压得太厉害了。你们男人是高高在上,女人是被压在下面的。”

孟嘉的眼睛立刻显出惊异的神气。他想这样有力的文句,他若能写在文章里就好了。

“你刚才说的什么?再说一遍。”

“我说儒家的名教思想把女人压得太厉害了。我们女人实在受不了。男人说天下文章必须要文以载道。由他们去说吧。可是我们女人可载不起这个道啊。”

孟嘉不由得惊呼一声。他从来没听说文以载道的载字儿,当做车船载货的载字讲。他流露出一副赏识的神气看着牡丹说:“我若是主考官,若是女人也可以去赶考的话,我必以优等录取你的。”

牡丹说:“你想我的话不对吗?”这时她话问得有点儿过于坦率:“我听说几年前你把你太太休了。丁妈说这些年来她一直照顾你一个人过日子。是真的吗?”

孟嘉很郑重其事的凝视着牡丹的眼睛说:“那是好久以前的事了。我二十二岁时娶了那么个姑娘,毫无头脑,是余姚的富家之女,只知道金钱势力。那时我中了举人,算得上是少年得意。我想我对她本人,或是她的家庭,一定有可利用的地方儿——算得上地位相当,配得上她的首饰珠宝,配得上她父亲的田产。她一副势利眼,其实也没有什么可夸耀的势力。那是为了利用而联姻。可是我不知道我有什么让女人可利用的,也许她可以做一个举人的妻子自己神气一下儿。这些年来一直没再见到她,也没见到她的家里人。”

“后来你一直没再娶?”

“没有?”

“为什么?”

“我也不知道。也许我是个写文章的人,而写文章的人一向是自私的。大概是太珍视自己,不愿让别人共享。也许我是没遇见合意的女人。”

牡丹那天性实际的女人头脑,立刻往前想下去。她说:“我可以问你一个问题吗?”

“你说吧。”

“你可以不可以帮我忙?你什么时候儿在杭州?”

“你为什么问这个?”

“因为过了百日之后,我要回娘家看我母亲。那时候儿我要再见你。我的事情还要向你请教。”

孟嘉屈指一算。他要十天之后回到杭州。然后到福州去,往返要几个月。想是在早秋九月回到杭州。他一介书生,却奉命研究海军,其实他并不喜欢海洋,不愿乘船沿着海岸到福州去。

他说:“我厌恶风暴。有一次在广州附近海上遇到狂风巨浪。”

他俩离开饭馆儿时,孟嘉觉得牡丹这个女人,在精神和思想上,都与他自己很相近。他们从铺石头子儿的黑暗的小巷子里往船上走,堂妹的胳膊挎在堂兄的胳膊上。多泥的小巷向河岸倾斜下去。牡丹坚持要自己拿着买的那包茶叶。他们走向泥泞的小路时,牡丹一只手提着那一包茶叶,另外那只手按着堂兄的胳膊。那一刹那,孟嘉觉得又重新回到青春。他没感觉到心情轻松放荡的陶醉好久了。因为在黑暗里,一切没有顾忌。他觉得仿佛是和一个不知来自何方的一个迷人的精灵走在一起。那个精灵把他那些年生活中的孤身幽独抢夺而去。爱就是一种抢夺,别人偷偷儿侵袭到你的心里,霸占了你的生活,喧宾夺主而占据之。

那天晚上,梁翰林躺在舟中,心中觉得他生活当中已经发生了重而且大的事。越想忘记,越偏偏要想。他觉得有关牡丹的一切,无一不使他觉得中意;她的眼睛,她的声音,她的头发,她的热情,她那欲笑不笑的微笑,她的理解力和精神,无不使自己着迷。从来没有一个女人这么使他动心。他自己心中有如此的感觉,自己也深感意外。在一生之中,他也从来没觉得在内心中他跟一个女人这么密不可分,而这个女人他觉得无一处不使自己感到中意。他曾和一位在旗的公主,是位王爷的夫人,有过一件风流韵事,不过他悬崖勒马,未致身败名裂。现在他的头脑之中,牡丹的影子似乎翱翔不已,徘徊不去,那么美得出奇,那么令人心迷神荡,那么潇洒直率,又那么天资聪颖,思想行为上是离经叛道,不遵古训,精神愉快,时有妙思幻想,言行虽为时俗所不容。她却能置之度外,毫不在意。梁翰林很喜爱她,觉得一生不可无此妹——这他无须举出什么理由。他不敢对自己承认的是:他一向自己以为美色当前,道心不乱,而今没想到却有解甲投降之势。女人口中发出的一点儿声音,女人的眼睛投出的一点儿视线,竟使他方寸大乱,自己颇为吃惊。爱情本身就是一场大混乱,使心情失去了平衡,论理思维失其功用。

他知道,一辈子是离不开她了。

他们在太湖上的前两天是烟雨迷蒙,一无所见。太湖在各方面都像个海洋;在地平线上,湖水与块块的灰云相连。他们的船一直靠近岸边。他们前面雾霭之间,时而有一山顶或朦胧不清的小岛隐约出现。梁孟嘉看见牡丹的两眼现出抑郁不欢的神气,便悄悄走开,任其独自沉思。

第三天,云散转晴,他们已经到了太湖的东岸,岸上草木葱翠,农舍村镇,星罗棋布。孟嘉和牡丹可以用遐迩闻名的惠山泉烹茶,消磨一日。天近中午,他们去游广福。丽日当空之下,红墙寺院,依偎在山腰弯曲环抱之处。

他们的船顺风南驶,到了苏州郊外的光武,丁香和五月的白梅正在开花。

牡丹想起这是他们航程的倒数第二天。他们在木铎下了船,正在湖滨那一带许多小亭子中的一个亭子里歇息,附近的花木和果树绵延数里之遥,望不见边际。

牡丹低声喃喃自语说:“这是我一辈子顶快乐的日子。”当晚太阳灿烂的斜晖自湖上射出,奇异、柔和无限的光波照在雪白的梅花上和鲜绿的叶子上。生自湖面的微风,赋予花香一种湖水的味道。牡丹把下巴放在茶桌上自己凹下的掌窠之中,静静的坐在那儿梦想,有时发出幸福的叹息。梁孟嘉很少看见女人那么感情丰富。

牡丹说:“像今天生活得这么充实。正是我求之不得的。我一长大,我就想到要过这种日子。你没法子想象我在嘉兴是怎么过的——监督厨子做菜,分派仆人们做事,向不喜欢的人说言不由衷的大道理。”她的眸子一个劲儿的盯住孟嘉。她的目光之中流露着热情,那种敏感,正是不肯虚张声势,不肯鬼混日子的人才有的。孟嘉一看,觉得自己过去好多日子也过得太不够充实了。

但是孟嘉的心里别有所思。忽然沉寂了一会儿。牡丹手在茶里蘸湿,在黑漆的茶桌儿上无意的乱画。孟嘉慢慢的,也很自然的,抓住了牡丹的手,攥在自己的手里。两人的目光碰在一处,都沉默无言。话聚在嘴唇上,似乎要说出,但又消失于无形了。孟嘉似乎已然探查了自己的心灵,似乎有所得而欲说出,但又梗塞于喉头。

他终于说出来,声音是低微颤抖:“三妹,我不知道这话怎么说。我一辈子从来心里没有这种感觉。”他们的脸离得很近,牡丹静静的听,眼光颤动,嘴唇紧闭。孟嘉接着说:“这个办不到。你是我的堂妹,我也姓梁。我比你大得多。我不应当打扰你的青春……”

牡丹的手攥紧孟嘉的手,她回答说:“你一点儿也不老。你和别人大不相同。”

孟嘉说:“明天你要回嘉兴,咱们也要分手了。”这时他的话才又说得轻松自如了。他说:“自从你来到我的船上,我一直三天都在想……我没有资格说这种话,但是我永远不愿意和你再分离。你肯不肯也到北京去?”

牡丹感觉到梁孟嘉说这话时所用的力量。她自震惊之下恢复了镇定,回答说:“我也是这样想。我不能一刹那看不见你。”

孟嘉说:“我也不能叫你享什么福。我只是觉得我实在很需要你。这是发于内心的。没有你,我再快乐不起来。我只是非要你不可。”

“很需要我?”

“非常非常需要。”

牡丹说:“对你,我也是这么想。我是你的三妹。我非常仰慕你。过去这两天,我非常难过。我真正体会到,你不只是改变了我生活的人,不只是我佩服的一个堂兄,也不只是我的朋友。你对我太不寻常,太了不得,太不得了,太不可思议。但是事情这么突然。你得给我时间想想。”

牡丹的脸非常严肃。她的心又想到金竹,想到那尚未解决而且永远解决不了的那段情。她心里这时对金竹有无限的痛苦。可是她那锐敏女性的头脑霎时看清楚了,知道金竹永远是不能够娶她的,她立刻拿定了主意。

她说:“我愿意到北京去。”

“你愿意?”

牡丹没说话,断然的点了点头儿。

二人之间有了默契。这时只有二人在一处。二人谁也不知道彼此的手凑到一处,牡丹发觉自己躲在堂兄的怀里,觉得他有力量很重的把自己抱紧,自己也很紧的抱住对方,这是表示双方互相的爱慕,但苦于仍不能充分表达爱慕之情意。牡丹把脸转向堂兄,堂兄低下头吻她的嘴,万分热情,令人觉得筋酥骨软,欲死欲仙。俩人谁也说不出一句话来。这是赤裸裸热情爆发的刹那,一言之微,一字之寡,皆属多余。这样拥吻之后,牡丹苏醒过来,才嗅到原野上飘来的丁香花的香味。堂兄的手指头在捋顺堂妹的头发。牡丹但愿谁也不要打断堂兄这样柔情似水的抚摸。

牡丹问:“你爱丁香花的香味吧?”

“当然。这种香味正好在我们这种时候儿闻。”

“我本来爱紫罗兰,但是现在我爱丁香,此后我会一直爱丁香了。”

最后,二人坐起来。

孟嘉问牡丹:“咱们俩怎么办?”

“咱们俩若是一直这样相爱,那还怕什么?这些年我一直在寻找这种爱,这种爱才有道理,才使人觉得此生不虚。”

“我意思是,咱们俩是堂兄妹,都姓梁。可是我知道我非占有你不可,我不知道别的什么……”

“你从前没尝过这种味道?”

“没有。我也喜爱过不少女人,可从来没有感觉到难分难舍像现在这样需要你。”

“你以前没有为女人这么颠倒过?”

“有肌肤之亲的女人不少,像这样的情爱,如饥如渴般的厉害,真正由内心发出来的,觉得像是你进入了我身体的筋骨五脏一样,这样的,以前从来没有过……我想这是命中注定的,不然怎么在这段航程中遇见你?你信不信命运?”

牡丹以清脆的声音快速的回答说:“我不信。这都是咱们俩努力的结果。我不相信一个外在的力量能控制我的生活。”

“可是,咱们俩怎么办呢?”

“我也不知道。”

“你姓梁,我也姓梁。社会上是认为同姓不婚的。我没有你活不了,怎么办?”

“我不知道。咱们现在这样还不够吗?对我来说,只要我知道你爱我,虽然此后,我再见不到你,我心里也够了。即使我被关在监狱里,我的心也是自由的。”

“那不会。我已经不能和你分离。我知道,你若不在我身边儿,我的日子只能算过了一半儿。”

“那么,咱们就愿怎么办就怎么办。别人说什么话,由他们去说。”

“我的身份地位不行,人家说闲话,会闹的满城风雨,人家会说你我同姓结婚,违背古礼。而且,你的前夫才死了一个月。人的嘴会毫不容情的。”

“我不在乎。”

“咱们同宗也会说话的。”

“我也不在乎。”

牡丹的不顾一切,孟嘉颇感意外。牡丹的深不可测的目光,似乎是把男女社会中的礼俗完全认为不屑一顾,她好像是从宇宙中另外一个星球上刚刚飞来的一样。

但是这一天并不是平安无事。在这个季节,天气也喜怒无常,一片乌云突然自东南而起,一阵凉风在他俩坐在的花园上空飕飕的吹过,白梅的落英在风里滴溜溜上下飘飞,显然是暴雨将至。远处雷声隆隆,而他们眼前的湖面,仍然在下午的阳光里闪亮,犹如一池金波,迎风荡漾。他俩正坐在个敞露的凉亭里,离开可以避雨之处约有五十码之遥。

孟嘉说:“咱们跑去避雨吧。”

“干什么要跑?”

“会淋湿的。”

“那就淋湿好了。”

“你简直古怪。”

“我喜欢雨。”

急雨的大点儿打在房顶上,打在树叶上,声音嘈杂,犹如断音的乐章。雨点儿横飞,喷射入亭,与阵阵狂风,间歇而来。刹那之间,亭内桌凳全罩上一层细小的雨珠儿。孟嘉看见堂妹正在欣喜雀跃。

牡丹笑着说:“一会儿就停的。”

但是呼啸而来的急雨,却劈哩啪啦不停的下起来。闪电轰隆一响,紫电横空,忽明忽灭。牡丹仰起鼻子,闭上眼睛,喃喃自语说:“妙哇!雨多么可爱!”她说着又睁开了眼睛。孟嘉在一旁看着她,颇觉有趣。牡丹的声音里是那样的激动。她头一次看见太湖时欢呼道:“这么大!”当时的声音也是这么激动。

雨没有停止。孟嘉恐怕牡丹着凉。这时远处有人打伞行进的声音。孟嘉一看,正是他的一个随从侍卫。

“他来了。”

牡丹极其高兴,看见雨伞来到,笑得好轻松。

她说:“好了,咱们走吧!”

孟嘉必须搀扶着牡丹。他俩在地上要挑捡着道儿走,躲开新形成的水洼儿,又要躲开湿透的草,那把油纸雨伞可就没有多大用处了。他们距离寺院有一半时,雷声轰隆一响。

牡丹说:“这比有太阳时候儿好。”她的声音,被落在纸伞上劈哩啪啦的雨点声盖住了。

“你说什么?”

牡丹在雨声中大喊道:“我说这比刚才有太阳时候儿好。”

孟嘉心想这个人真怪!这时想起自己的童年,自己也觉得年轻了。记得童年时那么爱在雨里乱跑,只是现在自己已经长大,童年的事若不提起,都快忘记了。可是牡丹没有忘记她的少女时代。到哪儿去找到这么个天真任性的姑娘呢?

他们平安到达了寺院,牡丹心想在堂兄的随从看来,一定觉得她很傻。他俩的鞋和衣裳的下摆都湿透了,但是她的笑声还没有完全停止。

她对堂兄说:“孟夫子一定喜欢在雨里跑,你知道不?”

“你怎么知道?”

“我想一定是。因为孟子说‘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

老天爷也是捉弄人,他们到了庙里不久,雨也停了。牡丹看见堂兄拖泥带水的样子,不禁笑起来。侍卫从庙里借来一条毛巾,想把大人的袍子上的水擦干。庙里的方丈早就知道这位贵客的来历,出来请他们到里面去歇息,给他们倒茶以表敬意。

孟嘉说:“丁妈听说了,一定会怪我。”

牡丹说:“这也是旅游之乐,她不懂。”

“她怎么能够懂?”

“我一辈子,就是愿意把在书上念到的地方,都去逛逛,要爬高山,一直爬到离天神不几尺的地方,像李太白说的一样。”

“你真是狂放不羁!我相信你虽是生为女儿身,却是心胸似男儿。”

“也许是。也许是男儿生为女儿身吧。怎么样也没有关系。”

“只要一个人肯说没关系,什么事情也就莫能奈他何。”

他们到船上时,已然掌上灯了。

晚饭已经摆好,等着他们吃饭。丁妈由于害怕打雷,几乎都吓瘫了。她还缩在床上,等人告诉她暴雨已过,他们已经回来,她才起床。这时她忘记了自己的提心吊胆,叫牡丹到里舱去换上干衣裳。

梁孟嘉这时在外面等候。牡丹似乎在船舱里停了好久。过了一会儿,他听见牡丹在里间儿的问话声:“你喜欢戴东原吗?”

孟嘉大笑,但是没有回答。丁妈在隔扇上轻敲了敲说:“你不要叫他在外头等你太久,他也得换衣裳。”

“我就要换完了。”

一分钟之后,牡丹从里面出来,语气很重的说:“我很爱看戴东原的著作。我看见你桌子上有戴东原文集。”

孟嘉觉得那天下午已经够荒唐的了。于是说:“你等我换好衣裳再说吧。”

孟嘉看见堂妹衣裳还没扣上扣子就出来了。他恨牡丹这样厚颜大胆,可是却发现了这么个无与伦比的妙人儿。他以前遇见的女人,没有一个像她的。一进舱,看见牡丹把东西乱七八糟的扔在地上,等着丁妈捡起呢。他心里忽然想,天下还是很需要些教人循规蹈矩的大道理呢。

戴东原并不是一个受普通人欢迎的学者。他的著作只有学者才阅读。他俩坐下吃饭时,牡丹的嘴唇撅起来,显出不高兴的样子,好像一个狗受了主人的责骂一样。她一言不发。堂兄安慰她说:“你看过戴东原的著作我真想不到。”

牡丹的脸才缓和下来。她说:“把戴东原的思想介绍给我的就是你。在你的一篇文章里提到他,你说他对理学家的要害施以无情的攻击。有一段时间,我很想找他论孟子的文章。在你的文章里你说过,你认为他会引人重新回到儒家的学说吗?”

“当然他会。宋儒理学的根本是佛学,是佛学的制欲思想,也可以说是虔敬制欲说。你可以想象,理性哲学中主要的一个字是‘敬’,这个基本要点你当然知道。理学家对抗佛学思想藉以自存之道,却是接受了佛家思想,接受了佛家所说的肉欲与罪恶的思想。戴东原由于研究孟子的结果,他认为人性与理性之间并没有必然的冲突,而且人性善。这是孟子的自然主义。”

梁翰林这个道理之外,还说了些别的。俩人对吃饭谁都不起劲。丁妈很烦躁。她吩咐人把汤拿下去再热一遍。她说:“你们俩吃完再说不行吗,菜都要凉了。酒也得再热。你们在雨里衣裳湿了个透,喝几杯热酒才好。”

酒后,他们坐在船头上。这是他们在一起的最后一夜,因为运气好的话,明天可以到嘉兴。皓月当空,湖面如镜,近处边岸,灯光万点,因为地在苏州地区,人灯船密,已靠近吴江,明天,船又再度进运粮河了。

大约有两百码外,一个船上酒馆儿,亮着灯光,响着音乐,正在缓缓移动,将镜般的湖面冲起了褶皱,把漆黑的条纹变成一片乳白的光亮,但那些条纹像水银般转眼又恢复了原来的平滑光润。由远处传来桨橹哗啦哗啦打击水面的声音,飘来了令人感伤的箫声,箫声虽然令人感伤,但正如穿云而出的月亮,使人感到安谧宁静。

牡丹在船头上悄然静坐,头向后仰,陷入沉思默想。孟嘉两眼向她凝视,发现她两眼湿润,带有泪痕。她的流泪有许多理由——为自己的将来,为了金竹,也许这是她和堂兄在湖上最后的夜晚。孟嘉尊重牡丹私人的心情,不愿窥探打听。

过了一会儿,他问:“你为什么不说话?”

“没有什么可说的。我只是要感觉……把今夜湖上的记忆印在心头。一切的语言文字都无法表达,你说是不是?”

“你很对。那就先不要说什么。”

她又懒洋洋的说:“说话又有什么用?”她那小银铃儿般的声音落在沉寂的水面,犹如晶莹的珠子落在玉盘之上。

孟嘉看得出牡丹脸上的渴望和思求之感。这一刹那,她那一时的抑郁的情绪过去了。在今天晚上,她不能不快乐。得到远处飘来的音乐的暗示,她轻轻哼了一段昆曲“嫦娥奔月”,因为没有琵琶,在江上的月光中,牡丹在句子中间的空白时,以“初阿——啦——啦”的舞曲调子自己伴奏。孟嘉静悄悄的听着。

那天晚上,两个人谁也没说几句话,两个人都那么沉默,一轮明月,穿云而过,自白银镶边儿的片片云彩之间,射出条条的光亮,那轮月亮,就仿佛是半隐半现的羞羞答答的新娘,她娇羞的面庞露出时,佳夜良宵,就浸入温柔颤动的光亮之中,足以使凝情相爱的男女意乱情迷。孟嘉回舱就寝,牡丹默默无语,对月静坐,直到夜半,她偶尔回顾舱中,由后隔扇缝隙射入的光亮中,她知道堂兄正在夜读,也许是正在写作。她就寝时,丁妈已在梦中发出了鼾声。

第二天早晨,牡丹醒来就头疼。她整夜未曾安眠,知道自己要做一次不可避免的痛彻肺腑的决定。情况对金竹极为不利。在牡丹给金竹的信里,牡丹说要嫁他,她可以等上两三年,可是她心里一直认为金竹若遗弃妻子,抛弃儿女,不顾社会地位,简直是办不到。他们俩暗中来往已经四年,那四年,热情似火,相思相念,有多少悔恨,有多少谴责,却终归无用。金竹若不休妻再娶,一切便毫无指望,因为出身良家的女子,绝无屈身为妾之理。牡丹早就想找个解决办法,藉以摆脱无望的纠纷。而今终于知道必须舍弃金竹;这当然会使金竹十分伤心,但是她自己也是一样难过。但是她以为实在别无他途可循。而如今得到了孟嘉。孟嘉在品格和精神上,是如此不同于凡俗。在人间物色到这样的男子,牡丹还应当再存什么非非之想吗?牡丹知道她之爱孟嘉,是以一种全然崭新的热爱,但另外还有少女时代对孟嘉一种相知之情。所以她不能因真爱而愿随孟嘉北上,而故意骗自己说:北京城是个新世界,具有万般千种自己前所未经的繁华美丽,只因此我才随他去。

今天是最后一天的航程。牡丹想到与孟嘉分别在即,心情十分沉重。丁妈在船尾忙着包装东西时,牡丹得有机会单独和孟嘉在一处。

牡丹伤感的说:“这是咱们相处的最后一天了。”

孟嘉慢慢的说:“只要你不变心,咱们不久还能再见。事情你仔细想过吗?”

“我想过。我要跟你到北京去。”

“你想你能那么快就离开婆家吗?我在八月底或是九月初就可以回到杭州。现在我更有理由可以早点儿回来了。”

“我相信可以。俗语说:要嫁的寡妇不能留。现在你若叫我跟你走,我说走就走。”

孟嘉说:“你真会做惊人语。这就是你所说日子要过得充实的意思吗?”孟嘉的腔调掩不住心中的喜悦。

“是。”

“牡丹,不要。至少要过了穿孝百日。因为即使刚过了一百天你就离开婆家,也会惹人说闲话的。因为我八月才回来,你也无须乎早离开。关于怎么样和婆家尽可能的和美相处,我会给你出主意。然后你以堂妹的名义随我到北京去,不会有人说什么的。”

牡丹伸出了一只手,去拉孟嘉的手。他俩看见丁妈走近,立即改变了话头。

牡丹问:“你在杭州住哪儿?”

堂兄简略的回答说:“当然住在姨妈家。”

牡丹说:“我要去收拾东西。失陪了。”说着目光扫了孟嘉一眼,自己眼里噙着泪。丁妈看见了。

午饭后,牡丹觉得又累又困,到自己舱房里去躺着。

孟嘉说:“为什么不到我的舱房里去?睡得还舒服。”

“你不想睡一会儿吗?”

“不,我这船还往前走,我夜里足有时间睡的。”

牡丹在舱房里歇息时,丁妈和孟嘉说:“牡丹真可怜,她一定想到她婆家,心里很慌乱。一整夜我听见她在床上抽抽嗒嗒的。”

孟嘉听了很不高兴。不愿意告诉她他俩的新计划。丁妈正高兴把老太婆的聪明智慧提供给年轻人呢。

梁翰林问丁妈:“你觉得她怎么样?”

丁妈低声说:“从来没见过穿孝期间的寡妇像她那个样子的。不管你爱听不爱听,我把心里的话非告诉你不可。你看她坐的那个样子!站的那个样子!有咱们在船上,她居然还知道守礼穿裙子。我从来没见过那么个邋遢的女人!刚才我把洗的衣裳给她放回箱子里。你应当看见了吧。不管什么东西就那么扔进去。还有那的牙刷儿。用的又平又斜。若是我,早就扔了买个新的了。”

堂兄觉得应当为堂妹说几句话。他说:“我知道你会换把新的。可是牙刷用斜了又有什么关系?”

丁妈的老眼看了看梁翰林,她说:“孟嘉,你不懂得女人。我懂得。你们男人看女人,只看她美不美。我承认,她是非常之美。可是将来谁娶她,那个男人就可怜了。”

孟嘉闭着嘴笑了笑。他说:“我觉得这个女人又漂亮又聪明。”他心里虽然不愿谈论牡丹可是觉得竟欲罢不能了。

“我知道你喜欢她,你瞒不了我。”

“我是喜欢她。干嘛我要瞒你?”

“固执,你就是固执。为什么不娶个大家闺秀安安静静过日子。你妈若在,一定给你正式婚配。别忘记,你也快四十了,还没有后呢。可是你老是不听我的话。你若打算娶妻生子好好儿过日子,千万别娶那个样儿的女人,昨天吃晚饭的时候儿,我不知道你们俩一直说什么。把成本大套的学问往女人肚子里塞,有什么用?你一定要找个能照顾你的女人才对。给你……”

“……做饭,洗衣裳,修修……缝缝……”孟嘉兴致很好,这样接着往下说。“噢,我忘了。为什么我不娶一家饭馆子,娶个洗染店呢?”

“够了!固执,你就是固执。”

丁妈这样大模大样教训他,他早已听惯了。停了一会儿,又用哄她的口气说:“丁妈,你一直就像我母亲。那天晚上你说不要再在外头跟主儿,要回到杭州和儿孙去过日子。我也不怪你。”

“谁老了不想回家呢?”

孟嘉说:“我也一直想这件事。这次我回京的时候儿,我另外雇个管家,娶个饭馆子,再娶个洗染店。你不要惦记我。有人给我做饭洗衣裳。”

“这是你的大恩大德!你能不再叫我操心就好了。”

“我是说正经话。我永远忘不了你。你若真想回老家,我送给你三百块洋钱。你可以买块地,盖房子,舒舒服服过日子。”

他们快到嘉兴了,运粮河两岸都有了房子。分别的时刻越来越近,牡丹实在抑制不住,哽咽着哭起来。这也好,因为她婆家的人会看见与丈夫恩爱的寡妇两眼哭得又红又肿啊。

牡丹站在跳板了,泪眼模糊的向堂兄望了望,也没说声再见,径自走上岸去。

牡丹走了之后,梁翰林走进舱去歇息。他在镇尺下发现了一封短信,上面有牡丹的住址,另外简单的四个字“给我写信”。 69A中华典藏网

69A中华典藏网

69A中华典藏网

69A中华典藏网

69A中华典藏网

69A中华典藏网

69A中华典藏网

69A中华典藏网

69A中华典藏网

69A中华典藏网

69A中华典藏网

69A中华典藏网

69A中华典藏网

69A中华典藏网

69A中华典藏网

69A中华典藏网

69A中华典藏网

69A中华典藏网

69A中华典藏网

69A中华典藏网

69A中华典藏网

69A中华典藏网

69A中华典藏网

69A中华典藏网

69A中华典藏网

69A中华典藏网

69A中华典藏网

69A中华典藏网

69A中华典藏网

69A中华典藏网

69A中华典藏网

69A中华典藏网

69A中华典藏网

69A中华典藏网

69A中华典藏网

69A中华典藏网

69A中华典藏网

69A中华典藏网

69A中华典藏网

69A中华典藏网

69A中华典藏网

69A中华典藏网

69A中华典藏网

69A中华典藏网

69A中华典藏网

69A中华典藏网

69A中华典藏网

69A中华典藏网

69A中华典藏网

69A中华典藏网

69A中华典藏网

69A中华典藏网

69A中华典藏网

69A中华典藏网

69A中华典藏网

69A中华典藏网

69A中华典藏网

69A中华典藏网

69A中华典藏网

69A中华典藏网

69A中华典藏网

69A中华典藏网

69A中华典藏网

69A中华典藏网

69A中华典藏网

69A中华典藏网

69A中华典藏网

69A中华典藏网

69A中华典藏网

69A中华典藏网

69A中华典藏网

69A中华典藏网

69A中华典藏网

69A中华典藏网

69A中华典藏网

69A中华典藏网

69A中华典藏网

69A中华典藏网

69A中华典藏网

69A中华典藏网

69A中华典藏网

69A中华典藏网

69A中华典藏网

69A中华典藏网

69A中华典藏网

69A中华典藏网

69A中华典藏网

69A中华典藏网

69A中华典藏网

69A中华典藏网

69A中华典藏网

69A中华典藏网

69A中华典藏网

69A中华典藏网

69A中华典藏网

69A中华典藏网

69A中华典藏网

69A中华典藏网

69A中华典藏网

69A中华典藏网

69A中华典藏网

69A中华典藏网

69A中华典藏网

69A中华典藏网

69A中华典藏网

69A中华典藏网

69A中华典藏网

69A中华典藏网

69A中华典藏网

69A中华典藏网

69A中华典藏网

69A中华典藏网

69A中华典藏网

69A中华典藏网

69A中华典藏网

69A中华典藏网

69A中华典藏网

69A中华典藏网

69A中华典藏网

69A中华典藏网

69A中华典藏网

69A中华典藏网

69A中华典藏网

69A中华典藏网

69A中华典藏网

69A中华典藏网

69A中华典藏网

69A中华典藏网

69A中华典藏网

69A中华典藏网

69A中华典藏网

69A中华典藏网

69A中华典藏网

69A中华典藏网

69A中华典藏网

69A中华典藏网

69A中华典藏网

69A中华典藏网

69A中华典藏网

69A中华典藏网

69A中华典藏网

69A中华典藏网

69A中华典藏网

69A中华典藏网

69A中华典藏网

69A中华典藏网

69A中华典藏网

69A中华典藏网

69A中华典藏网

69A中华典藏网

69A中华典藏网

69A中华典藏网

69A中华典藏网

69A中华典藏网

69A中华典藏网

69A中华典藏网

69A中华典藏网

69A中华典藏网

69A中华典藏网

69A中华典藏网

69A中华典藏网

69A中华典藏网

69A中华典藏网

69A中华典藏网

69A中华典藏网

69A中华典藏网

69A中华典藏网

69A中华典藏网

69A中华典藏网

69A中华典藏网

69A中华典藏网

69A中华典藏网

69A中华典藏网

69A中华典藏网

69A中华典藏网

69A中华典藏网

69A中华典藏网

69A中华典藏网

69A中华典藏网

69A中华典藏网

69A中华典藏网

69A中华典藏网

69A中华典藏网

69A中华典藏网

69A中华典藏网

69A中华典藏网

69A中华典藏网

69A中华典藏网

69A中华典藏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