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个案分析:1778年的海战
在这场海战中,法国和西班牙的目标很简单,就是结束英格兰帝国的暴政,为之前受到的各种伤害进行报复,并维持和扩大自己的海权。
1778年的战争是一次纯粹意义上的海战,这跟美国的革命有着无法割舍的联系。英国竭力避免了在自己的陆地上产生纠葛,这也是其以前政策的结果。自从图尔维尔①时代以来,还从来没有两个棋逢对手的势力在海上角逐。从战争一开始到战争指向的目标,绝大部分都远离欧洲,没有一次战役是在这片大陆上,除了直布罗陀。直布罗陀处在一个地势非常崎岖且十分接近突出部的末端,整个法兰西和西班牙把它与中立国分离开来,争夺直布罗陀的战役仅仅牵涉了与之有利害关系的几个国家,并未将其他国家卷入其中。
从路易十四上台到拿破仑下台,其间的任何一次战争都不具备这样的情形。在路易十四的统治期间,曾经一度出现过法国海军在数量和装备上都超过英国和荷兰的时期。但是路易十四的政治策略是致力于大陆的扩张。结果导致他那支根基并不牢固的海军如昙花般转瞬即逝。在18世纪开始的75年时间里,英国的海上霸权主义没有受到任何的阻挡和制约。尽管它在当时的影响力何其长远,但由于没有一个强有力的敌手,使得英国海军在作战上没有什么经验教训可言。在随后的法国共和政府同英国的战争中,虽然表面上看双方旗鼓相当,但是由于法国军官和水兵们士气低落,这种力量上的平衡便成了一种假象,在此不加阐述。经历了许多年大胆却徒劳无功的努力后,特拉法尔加角海战再次向世界证明了法国和西班牙海军在专业上的无能。这一点早就被眼光锐利的纳尔逊及同伴察觉,从而形成了对待他们的傲慢心态。至此之后,法国皇帝“便将眼光从这个已经失去信心的战场上移开,并决定在其他地方而不是海上同英国角逐。虽然他同意重新组建海军,但是海军在这场激烈的战争中却没有发挥任何作用……直到法兰西帝国垮台为止,虽然海军已经重焕生机和活力,但是皇帝已经不给这支海军提供同敌人作战的机会了”。英帝国也借以保持住了它无可替代的海上霸主地位。
研究海战的目的往往是试图从参加这次战役的各方的军事计划和方法中获得有用的东西,尤其是他们所关注的整个战争,或者从这场战争中各个阶段的总指导中得到一些经验。同样,在使他们作战从始至终具有连续性的战略目标中,以及在这场海军战役中起积极作用和消极作用的战略部署中,他们指望能够找到想要的东西。在那个时期,甚至是现在,我们都必须承认特定的战役对战术的指导作用,这也是本书前部分想要达到的目标之一。值得肯定的是,就像历史上所有的战术体系一样,它们有各自的时代和鼎盛时期,它们对于研究者的作用,不是提供可以模仿的模式,而是进行心理训练和战术思想的养成。另一方面,一些大规模的战争战前的准备活动,或者是通过熟练积极的组合行动,而达到不费一兵一卒取得战争胜利的结果,取决于一些比那个时代武器更加永恒的因素,这样的活动所展现的战略原则才能给我们提供更加持久的战略价值。
为了达到某种目的而进行战争,即便这个目的是为了占领某一个特定的场地或是阵地,而直接进攻这个地方,从军事的观点来看,这并不一定是获取它的最好途径。所以,军事行动的目标不一定是这个参战国政府的目标,从这点来说,这种目标便可以称之为攻击目标。在对任何一场战争进行研究时,首先,有必要向学者交代清楚每个交战国所图谋达到的目标;其次,必须认真考虑他们所选择的攻击目标,在获胜的前提下,攻击目标是否会达到交战国政府的真正目的;最后,必须研究为了达到攻击目标所采取的战争方式的优劣长短。进行这种考察的精确程度完全取决于考察者自我设定的范围。但是,如果能够在进行一次比较详尽的讨论之前,规划出一个不显示细节而仅仅显示主要轮廓的提纲的话,对弄清楚所调查问题的始末会有很大的帮助。当完全掌握了提纲之后,细节便很容易搜集并得到说明。
在这里我们努力提出这样的提纲,也只有这样的提纲才会符合本书的范围。
1778年海战的主要参战国分为两大军事阵营,一方是大不列颠,另一方是控制着法国与西班牙的波旁王朝。此时北美殖民地的人民正在与其宗主国进行一场实力悬殊的较量,所以他们非常欢迎这一件对他们来说意义非常的大事。接着荷兰被英国带进了这场战争中,结果是荷兰人一无所获,还失去了很多。美国人的目的很简单,就是想让他们的国家从英国人手中挣脱出来。除了一些能够骚扰敌人的巡洋舰以外,他们在海上力量方面非常匮乏,所以他们必然将力量放在陆战上。这就构成了对盟国十分有利的牵制性行为,极大地损耗了英国的有生力量。然而,英国完全有能力放弃这场博弈并立即停战。另一方面,荷兰不用考虑陆上进攻的威胁,由于得到了同盟国海军的援助,除尽可能地避免损失外,他们没有表现出更多的愿望。因此可以说,这些小国参战的目的是为了终止战争,而主要的参战国则希望继续战争来改变某些状况。
英国参战的目标也非常简单,它跟这个最有前途的海外殖民地进行了一场非常可悲的争吵,这种争吵步步升温,直到它受到了来自于这片殖民地的威胁。当曾经心甘情愿追随它的追随者离自己而去时,就只能通过武力控制他们了。这样做的目的是要阻止那些海外殖民地的分裂活动。在当时人们的眼中,英国的辉煌同这些海外殖民地是密不可分的。法国和西班牙都以反殖民事业的积极支持者身份出现,但这并没有改变英格兰的目标,尽管它的军事计划发生过变化,随着敌人队伍的不断壮大,英国感到来自殖民地的危险。就其战争目标而言,英国的战术完全是防御性的,他们怕失去的太多,所以竭力保持现状。通过驱使荷兰参战,英国便有了军事上的有利条件,因为在对手力量没有增加的情况下,好几处至关重要的商业和军事阵地由于防御薄弱而向英国的军队敞开了大门。
法国和西班牙的军事目的比较复杂,传统意义上的敌意和为近期军事行为的报复欲望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就像在法国,沙龙与哲学家对殖民地争取自由的行为非常同情,甚至还集会声援他们。尽管这种行为会影响国家的行为,但只有采取某些恰当的行为满足他们时,法国才能重新有希望获得北美洲的领地。然而,当时生存在那里的居民对昔日与法国的对抗还记忆犹新,他们断然不会接受加拿大的建议。在革命时期美国人有一个很重要的特点,就是对法国人极其不信任,但是这一点在法国给予殖民地较大的同情和援助之时,被美国人的感激之情冲淡了。不过,法国人感知到的是,假如重新获得以往的权力,就有可能促成和英国的和解。因为一些有远见的英国人一直在提倡通过适当的让步让这种同族之间重归于好,所以法国人从来没有承认,或者从来没有接受过这样的目的。相反的是,法国正式宣布放弃它过去在北美洲的权力,但坚持在占领和收复西印度群岛的任何岛屿时将行动自由,这便是使它让步的条件。当然,英国所有的其他殖民地可以随其进攻。因此法国在这里的主要目的是获取英属西印度群岛,以及对已经落入英国人手里的印度的控制权,还有在适当的时候促成美国的独立。随着排他性贸易政策成为那个时代的特点,丧失掉一些重要的领地被认为是削弱了英国的商业贸易,随着英国的衰落,法兰西开始强大起来。事实上,法国的目的便是想要扩大战争的规模,所有的目标可以概括为一句话,就是要在海上和政治上都压倒英国。
同样衰弱且没有活力的西班牙王国也想同法兰西一样超越英格兰,然而,西班牙王室所遭受的屈辱和它所追求的目标是很明确的,在盟国的广泛意图中却不那么容易被发现。虽然当时的西班牙人没有人能回忆起它的国旗飘扬在梅诺卡岛、直布罗陀或牙买加上空时的情景,但是时间的流逝并没有冲散这个民族的骄傲和顽强的活力,他们并不甘心于失败。对于美国人来说,美国人也从来没有放弃过对西班牙试图恢复佛罗里达半岛和佛罗里达群岛的主权的反抗。
上述这些就是法国和西班牙这两个国家所追寻的目标,它们的介入使美国独立战争的整个性质发生了变化。毋庸置疑的是,这些目的性不会在公开的行动中或者借口中表露出来,他们绝不会承认自己投入战争是出于敌意。然而,当时在英国舆论界就敏感地注意到了法国宣言中的某些字句,简短的几句话就勾画出了两个波旁王朝联合行动的具体原因所在:“为各自所受到的屈辱报复,为结束英国强行建立起来的暴政帝国及其在海洋上保持的各种权力。”简而言之,这场战争中为了这些目标,同盟国采取攻势,英国则处于防御的地位。
英国被法国和西班牙指控为专横跋扈的帝国,并不单单是因为它的海上力量,还包括它的商业和武装航运业,遍布世界各地的贸易机构、殖民地、海军基地等。直到此时,它依靠炙热的感情和强烈的欲望,利用本国的贸易关系,并通过它优势的海军提供的保护,使世界各地的殖民地紧紧地联系到了一起。由于美洲大陆的殖民起义,英国海上霸权所依赖的庞大的网状交通线已经出现了裂痕,尽管它与西印度群岛之间还有各种贸易往来,但这也即将受到战争的摧残,也使这些岛屿对英国的态度大为改变。这场斗争不仅仅是出自政治上的占有和商业上的利用,还包含着一个更加重要的战略问题,那就是到现在为止,英国一直在利用它强大的海上霸权肆无忌惮地进行侵略活动,并且从未受挫。它在大西洋沿岸,把加拿大和哈里法克斯与西印度群岛联结起来,并得到了居民的大力支持,现在的问题仅仅是英国该不该占领和控制这些海军基地。
海军基地是英国海上防御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它难以控制这些海军基地时,西班牙和法国就会乘虚而入。这两个国家会组织一支足以和英国海军相抗衡的军队,在一个被自己宣称已有的地盘上同英国短兵相接。跟这个海上大国火并的时候已经到来,现在的问题就是选择进攻地点,进攻者应该将主要的力量安排在主要的军事目标上,至于那些次要目标,所要做的只是干扰它的防御,分散它的力量。
作为那个时期法国最聪明的政治家,托各特认为,美洲的殖民地要是不能获取独立的话将更加有益于法国。如果说起义是因为弹尽粮绝被镇压下去的话,它们的力量将对英国没有影响;如果控制点是被军事占领降服的,而且这些殖民地的实力还没有被完全削弱,那么它就可能接二连三地骚扰宗主国,这会继续削弱宗主国的力量。尽管这一主张并没有在法国政府的议会中占据主导地位,法国政府也的确希望美国获得独立,但这种意见却反映了这场战争的政策产生影响的真实情况。如果对美国有效的援助是法国人的真实目的,那么美洲大陆便成了天然的军事战场,而大陆上主要的军事据点便成了进攻目标。但是法国并没有那么好心,它的主要目的并不是为了造福美国,而是为了打击英国。正确的军事判断指出,这场发生在大陆上的战争,不但不会结束,反而越来越激烈。到现在为止,这场战争已经完全为法兰西钳制,使英国不能自拔,法国人能够提供的援助只要能够维持起义者拼死反抗英国人就行。所以,美洲的这13个陆地不会是法国的主要军事目标,这点用在西班牙身上一样。
同英国海军相比,同盟国的准备、管理和作战素质都远远比不上对方,他们所能依靠的唯一优势就是数量上的差距。在同盟国处于攻击地位而英国处于防御地位时,面对英国的海军,同盟国的舰队却采取了防御性的措施,并没有主动进攻。谨慎严肃地运用自己在数量上的优势,逐个击溃对方的小股力量,将两方的数量差距拉得更大,接着摧毁对方的海军组织,并推翻这个海上帝国。而这些都没有在同盟国的战略活动中表现出来,除了沙弗伦唯一的光辉事迹以外,同盟国不是逃避就是仓皇应战,从来没有主动地发起过进攻。只要英国海军能在没有任何打击的前提下在海上耀武扬威,不但法国人的最终目标不会实现,如果因为某一次幸运的机会而让英国人获得一场胜利,那么两方就会恢复到原有力量上的平衡,不这样做是英国政府的错误。但是,如果英国由于某种指挥错误导致它的舰队仍旧不如同盟国的话,那么同盟国没能很好地利用这次机会便更加值得批评了。进攻的一方不能由于防御方拥有许多基地就分散自己的兵力,这是没有任何依据的。
我们上次已经批评过法国国民的民族偏见,在这次的军事行动中再次得到了展现,看起来这种民族偏见是法国政府和海军军官同时具备的,它是法国海军作战的毒瘤。依照作者的观点,它也是法国海军没有在此次战争中获得重大胜利的关键所在。这种传统的观点对于它的民众所产生的影响是致命的,法国一大批极具才干的海军军官满怀着崇高的事业感毫无怨言地接受了如此不重要的任务,这就说明传统观念在他们的脑海中有多么根深蒂固。如果这种意见正确的话,它也算是一种警示,就是目前盛行的观点和将要产生的影响总是需要检验的;如果它们是错误的话,就会招致毁灭性的灾难。
商业袭击战作为海上战争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手段,对于像英国这样依靠商业立国的国家具有特别的效果。当时的法国海军官兵就有这种观点,而这种观点现在在美国广为流传。一位著名的海军军官拉蒙特·皮奎特写到:“在我看来,打败英国最可靠的方式就是袭击它的贸易。”所有人都承认,对一个国家商业贸易的袭击,会给这个国家带来无穷的灾难。这无疑是海战中最重要的一项辅助性作战行动,并且在战争还没有结束之前,都不会过时。但如果把它看做一项根本性的、能够置人于死地的战争措施,恐怕也是不对的。当这种幻想披着廉价而迷人的外衣出现在人们面前时,它就非常具有危险性。尤其错误的是,把袭击商业贸易对准像英国那样的海洋大国,要知道海上强国必备的两个条件是遍布世界各地的商业和足够强大的海军。
如果把一个国家财富的来源集中在几艘运宝船上,就像西班牙那样,它的财政来源就随时有可能被切断。但当财富被分散在成百上千的商船上,这种制度慢慢扩散开来,就像一棵大树,当它的根系深深扎进地里的时候,就不怕种种剧烈的打击了,即使丧失掉某一个比较大的枝干,也不会危及生命。只有通过海上力量控制海洋,进而长期控制商业中心,这种攻击才是致命的,只有通过一支强大的海军进行战斗并赢得胜利,才能够取得这样的效果。200年来,英国一直是世界上主要的商业国家,无论是和平时期还是战争时期,它都把财富寄希望于海洋商业上,而在众多的国家中,它是最不愿意承认商业具有豁免资格以及中立国权力的国家。英国不将这种贸易豁免资格当做一个权力上的事情,而是一种基本政策,历史也证明,这种拒绝是很有远见的。如果英国还能够维持自己庞大的海军的话,那么未来将是历史的重复。
英国和同盟国的预备性合约就是为了结束这场延时已久的战争,并于1783年1月20日在凡尔赛签署。这个协议是英国和美国的代表在两个月之前就制定好了的,这是这次战争最辉煌的胜利。除此之外,英国从法国人手中收回了除多巴哥以外在西印度群岛丢失的全部领土,但是却放弃了斯塔卢西亚。法国在印度的军事据点也得到了恢复,由于亭可马里被敌人所占有,英国无法反对把它还给荷兰,但它却拒绝割让内格帕顿(Negapatan)。英国还把佛罗里达与梅诺卡还给了西班牙,如果西班牙的海军有足够的实力占据梅诺卡的话,这对英国来说是一次灾难性的损失。但是事实上,在下一场战争中,梅诺卡再次落入了英国人手中。此外,条约还对非洲西海岸的贸易据点进行了某种不太重要的重新分配。
虽说这些安排不重要,但是我们仍要对这些安排进行论述,那就是:在未来的任何一场战争中,这些安排的持久性都完全取决于海上力量的平衡,取决于那些没有归属权的海域上的海洋大国。
1783年9月3日,和平条约最终在凡尔赛签署。
注释
①图尔维尔(1642—1701)法国海军上将,路易十四的海军赢得世界主宰时期的杰出指挥官。
②美国海军将领。
③美国海军将领。
④维尔纳夫(1763—1806)法国贵族,15岁加入海军,在1796年晋升为海军少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