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主论
作者:马基亚维利
又名《君王论》、《霸术》。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杰出的政治家、政治思想家马基雅维利的政治学著作。中译本根据《君主论》意大利原文版的马佐尼校订本(1927年意大利版)、卡塞拉校订本(1930年罗马版)和邦凡蒂尼校订本(1954年米兰版)译出,商务印书馆1985年出版。全书近10万字,共分为26章。主要论述了以下三方面内容:君主国的类型及统治方式、军队的性质和作用、君主应具有的行为和品质。本书是作者献给君王小洛伦佐(1492——1519)的一部阐述他研究经国治世之道成就的著作。它的理论基础是作者对历史和现实经验中人性的分析。他相信,一个人实际中怎样生活,和他应该怎样生活是完全不同的。因此他不是从书本中的道德箴言出发,而是依据历史和经验中人的实际面目考察问题。他认为,人在追求权力和财富的基本欲望驱使下,彼此之间的关系是虚假、伪善、反复无常、背信异义的。出于这种观念,本书认为国家的根本问题是统治权力,努力的基础是使人畏惧的实力或暴力。他用state称呼国家,西方学者认为,这个概念含义一是主权,一是领土,标志着西方国家观念演变中的又一个阶段。作者以权力为基点考察国家的本质,利用人的眼光来观察国家,这是第一次使政治学从伦理学中独立出来。本书赞扬共和制,但又认
章节列表
升序↑- 译者序
- 第一章 君主国有多少种类?是用什么方法获得的?
- 第二章 世袭君主国
- 第三章 混合君主国
- 第四章 为什么亚历山大大帝所征服的大流士王国在亚历山大死后没有背叛其后继者
- 第五章 对于占领前在各自的法律下生活的城市或君主国应当怎样统治
- 第六章 论依靠自己的武力和能力获得的新君主国
- 第七章 论依靠他人的武力或者由于幸运而取得的新君主国
- 第八章 论以邪恶之道获得君权的人们
- 第九章 论市民的君主国
- 第十章 应该怎样衡量一切君主国的力量
- 第十二章 论军队的种类与雇佣军
- 第十三章 论援军、混合军和本国的军队
- 第十四章 君主关于军事方面的责任
- 第十五章 论世人特别是君主受到赞扬或者受到责难的原因
- 第十六章 论慷慨与吝啬
- 第十七章 论残酷与仁慈,被人爱戴是否比被人畏惧来得好些
- 第十八章 论君主应当怎样守信
- 第十九章 论应该避免受到蔑视与憎恨
- 第二十章 堡垒以及君主们每日做的其他许多事情是有益的还是无益的
- 第二十一章 君主为了受人尊敬应当怎样为人
- 第二十二章 论君主的大臣
- 第二十五章 命运在人世事务上有多大力量和怎样对抗
- 第二十六章 奉劝将意大利从蛮族手中解放出来
- 本译本使用和参考的主要书目
- 译后记
马基亚维利其它书籍
猜你喜欢的书
针灸问答
针灸学著作。2卷。谭志光编撰。成书于1923年。全书凡78章,系采集历代针灸著作、新译诸书、先人遗稿及与时贤讨论者,参以作者30余年临床经验编撰而成。凡人身十二经穴、十五络穴、奇经八脉、经外奇穴均予载录,用针施灸逐穴讲明,并以问答形式以便学者理解记忆。其问某经之穴,必载该经之图,使图说相辅,临症认穴庶无偏差。它如针刺之深浅、补泻之异同、各家之成见、医案效验,无不缕析详明,俾于实用。现存原稿本,藏北京中国中医研究院图书馆。
任氏传
唐代传奇小说。1卷。沈既济撰。据《类说》卷28,《异闻集》中收有本篇。《太平广记》卷452题作《任氏》,不注出处。本文篇末说明是沈既济撰,看来原曾单篇传世。《虞初志》、《绿窗女史》、《唐人说荟》、《龙威秘书》、《旧小说》、《唐宋传奇集》、《唐人小说》等都收有本篇。故事叙述贫士郑六寄居于其妻族韦崟处,一日偶遇一美妇任氏,遂相随不舍,后来知是狐精,也仍爱慕不嫌弃。韦崟知道后,欲对任氏施暴,经任氏机智说理,使韦崟敬重,成为好友。郑六为官,奉调离去,欲带任氏同行。任氏预知有难而郑六坚决请求,遂冒险同行,途中果遇猎犬,任氏现原形被咬死,郑六追悔莫及。作品成功地塑造了任氏忠于爱情、不慕富贵门第、机智有谋略的形象,对其惊人的美貌有精彩描写。作者没有忘记任氏有妖和兽的属性,故帮韦崟诱拐美女,帮郑六赚钱,最终被猎犬咬死。本篇是中国小说史上较早写狐精与人相爱的故事。《聊斋志异》是在此影响下发扬光大之作。
比目鱼
传奇作品。清李渔撰。二卷,三十二出。渔有《笠翁传奇十种》已著录。此乃十种之一,约康熙年间成书。作者所著小说《连城璧》中《谭楚玉戏里传情,刘藐姑曲终死节》即述其事。此剧写书生谭楚玉浪游吴越间,与女演员刘藐姑一见倾心,为接近她而入班学戏。藐姑知谭为己而甘为“贱业”,颇感动,决心嫁他。两人分别演生旦二角,在戏台上通过曲文互订衷情,做了“场上夫妻”。同时土豪钱某对班主威胁利诱,想买藐姑做妾,即将迎娶。藐姑不从,遂借在水上演《荆钗记》演至玉莲抱石投江一出时,慷慨陈词痛斥钱某,之后真的纵身投水。楚玉对众说明二人相爱实情,亦投水殉情。两人化为比目鱼,并游至严陵,为已退隐的原平寇将领慕容介捞救,复化为人而成亲。后谭生赴试及第,平寇立功,并为慕容的被诬昭雪,复与藐姑团聚。作品写戏中男女真挚爱情,生活气息浓厚,对社会黑暗有一定揭露,构思亦新巧。
诗经通论
十八卷。姚际恒撰。是书成书于康熙年间汉、宋学斗争之时,它不受传统传疏束缚,认为《诗序》无论大序、小序皆东汉人卫宏所撰,多不可信;而朱熹《集传》虽反《诗序》,又每每阳违之而阴从之。汉学、宋学各有缺点和谬误,“汉人失之固,宋人失之妄,明人失之凿。”故是书论诗,既不追随《诗序》,亦不附合《集传》,正如《自序》中所云“惟是涵泳篇章,寻绎文义,辨别前说,以从其是而黜其非。庶使诗义不致大歧,埋没于若固、若妄、若凿之中。”主张以求实精神,从诗的本文探求诗义,对历代各家注疏逐一辨析。求得了部分诗篇本义,对历代说诗歪曲诗义处多有驳斥,尤对朱熹《诗集传》驳难最力。有些篇章,录列汉、宋各家释义逐一驳诘,因提不出新解,便以“不可详”或“不得其解”存疑,不肯妄断。是书除逐章串讲诗文,通解全篇意旨外,间或有艺术表现手法的评析。指明诗中的赋、比、兴手法,从章法、句法、修辞法,均有精确评价。如评《关雎》第二章曰:“通篇关键,在此一章。”评《卷耳》末章云:“四‘矣’字,有急管繁弦之意。”评《广汉》谓每章最后三句“一字不换,此方谓一唱三叹。”评《鄘风·君子偕老》中“邦之媛”,犹后世所言“国色”,此篇乃宋玉《神女赋》、曹植《洛神赋》之滥觞。此类见解能突破前人成说,开辟了《诗经》研究之新学风,至今仍可供借鉴,极有价值。然谓一些男女恋歌为“刺淫”之作,则是其因袭传统,美中不足。因是书不倚任何门派,故当时不受重视,《四库全书》竟不录。百余年后,其价值渐被发现。方玉润《诗经原始》多采其说。郑振铎赞曰“此书极为重要,多独特的新解,而能超出于毛(亨)、朱(熹)的聚讼之外”。最初之版本为道光十七年韩城王笃刻本,后有1927年双流郑璋复印本,1958年中华书局排印顾颉刚点校本为最新版本。
普贤菩萨说证明经
亦称《普贤菩萨说此证明经》、《普贤菩萨证明经》、《证明经》等。中国人假托佛说所撰经典。作者不详。一卷。谓人若出家学道、坐禅学道、修头陀行、远离恩爱、舍家弃俗,便可得见弥勒。又宣扬普贤菩萨之威力及四维上下九佛与过去七佛的功德。最后叙述有十类人不得见弥勒。自隋法经《众经目录》以来,历代经录均将本经编入伪妄录。历代大藏经未收,敦煌遗书中有收藏,后被收入日本《大正藏》第八十五卷。
观心论
一卷。隋代释智顗撰。《观心论》是智顗劝戒弟子学法归心而作。其用意在于为诸学徒随记而载,对空无所获者令其置文,以此观察学法的用心程度;也是为外诸四众接受佛法,便于传授。智顗并以此来区别世俗人等,若于观心答此无滞者,当知此人即是五品第子中初随喜品人,若不能答此问者,即是天魔外道眷属,方处三界牢狱,未有出离之期也。此论在序言中,以问答形式说明造论的意思,并在答中有六十五行偈,论述十六因缘。在因问引中释不生偈云,谓诸法不自生,亦不从他生,不共不无因,是故说无生。在约观中列有一念自生心,引发三十六问,使有三十六偈。一偈问原理,有两偈问见思二惑,有四偈问四教,有一偈问四三昧,有一偈问二十五方便,有一偈问十境,有一偈问十乘观法,有七偈问果证,有十四偈问起教,有四偈问归趣。劝人信佛,不但要从行动上,最重要的是在思想上信服。其教化劝戒作用十分明显。现常见版本有大正新修大藏经本,载有 《观心论》一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