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封信

【内容提要】kZl中华典藏网

理性要求一体性(Einheit),自然要求多样性(Mannigfaltigkeit)。观念的人(Mensch in der Idee),即纯粹的、理想的人,客观的人,体现了这种永不改变的一体性;时代的人(Mensch der Zeit)。即经验的人、主观的人,则表现出始终变换的多样性。因此,每个个人都有两种性格,即客观的、类属的性格和主观的、特殊的性格,这两种性格各有其片面性。国家代表纯粹的、理想的人,它力求把各具特点的个体统一成一体。这样,如果个人不能把他的主观的特殊的性格净化成纯粹的、客观的性格,国家就要与个人发生矛盾,而国家为了不致成为个体的牺牲品就不得不压制个体。因此,关键在于,使人身上的这两种性格统一起来,达到性格的完整性(Totalität des Charakters)。既不能为了达到道德的一体性而损伤自然的多样性,也不能为了保持自然的多样性而破坏道德的一体性,就是说,人既不能作为纯粹的自然人以感觉来支配原则,成为野人(Wilder),也不能作为纯粹的理性人用原则来摧毁情感,成为蛮人(Barbar)。有教养的人(gebildeter Mensch)具有性格的全面性,只有在这种条件下,理想中的国家才能成为现实,国家与个人才能达到和谐统一。kZl中华典藏网

* * *kZl中华典藏网

(1) 即第三封信中提到的物质性格和道德性格以外的第三种性格。kZl中华典藏网

(2) 即上帝。kZl中华典藏网

(3) 这句话比较费解,大意为:受道德原则支配的行为与由自然(如冲动)所引起的行为是不一致的,甚至是矛盾的。因此,如果要使伦理行为像自然行为一样,那么,这种伦理行为本身就应该是自然。就是说,自然的冲动能引起一种符合道德原则的行为。kZl中华典藏网

(4) 即义务(Pflicht)和爱好(Neigung),前者属于道德范畴,后者属于自然范畴。kZl中华典藏网

(5) 这里根据的是康德关于“绝对命令”的观点。康德在《实践理性批判》第一部第一篇第一章第七节中说:“应这样做,你的意志的准则(即你个人的道德原则)随时都能同时充作普遍立法的原则。”kZl中华典藏网

(6) 这里我要提到我的朋友费希特不久前出版的一部著作《关于学者天职的讲演录》(8)。在这本书里,他对这一原则做了非常明了的、在这条道路上从未尝试过的推论。——作者原注(9)kZl中华典藏网

(7) 这种评价既顾及人的精神一方也顾及人的感性一方,因而是全面的。kZl中华典藏网

(8) 即《论学者的使命》。——编者注kZl中华典藏网

(9) 此书于1794年出版,费希特在第一讲中提出,人当作自我目的必须永远与他自己相一致。kZl中华典藏网

(10) 理性原则针对的是人的整体,即人类,而自然原则是针对具体的、特定的人,即个人。kZl中华典藏网

(11) 即我们所说的工匠。kZl中华典藏网

(12) 即我们通常所说的艺术家。kZl中华典藏网

(13) 即政治家。kZl中华典藏网

(14) 即客观的人和主观的人的对立,或曰纯理性的人和纯自然的人的对立,也就是观念的人即理想的人和时代的人即经验的人的对立。kZl中华典藏网

(15) 这里指的是非自然的东西,如道德原则等。kZl中华典藏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