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伦理与公民道德
作者:杜尔凯姆章节列表
升序↑- 中译序
- 第一章 职业伦理
- 第二章 职业伦理(续)
- 第三章 职业伦理(终)
- 第四章 公民道德:国家的定义
- 第五章 公民道德(续):国家与个人的关系
- 第六章 公民道德(续):国家与个人——爱国主义
- 第七章 公民道德(续):国家的形式——民主制
- 第八章 公民道德(续):国家的形式——民主制
- 第九章 公民道德(终):国家的形式——民主制
- 第十章 独立于任何社会群体的一般义务——杀人
- 第十一章 禁止侵犯财产的准则
- 第十二章 财产权(续)
- 第十三章 财产权(续)
- 第十四章 财产权(续)
- 第十五章 契约权
- 第十六章 契约关系的道德(续)
- 第十七章 契约权(终)
- 第十八章 契约关系的道德(终)
- 译名对照表
- 注释
猜你喜欢的书
会昌一品集
文集。一名《李文饶文集》,又名《李卫公文集》。唐李德裕(787—850)撰。20卷,别集10卷,外集4卷。德裕字文饶,赵郡(治今河北赵县)人。宰相李吉甫子。以荫补校书郎,迁监察御史。武宗时,任门下侍郎、同平章事,以功兼太尉,封卫国公。任相期间,恰值处理回鹘、黠戛斯等降附、册封等事宜,选用将帅,军中书诏等,莫不独决,其他诸相无预。宣宗时,贬崖州司户参军,卒于贬所。少力学,善为文,虽居显位,手不释卷,平生著述甚多,今存《次柳氏旧闻》及此集。是集成编于唐代,从事郑亚为序,汇诗文于一帙,宋代以蜀本流传。收诗120余首。其文状、表、论、书等360篇,约13万字。语言雅正,说理明晰,其中所收“代刘沔与回鹘宰相书白”、“安抚回鹘制”、“赐嗢没斯等诏”、“幽州纪圣功碑”、“异域归忠传序”、“奏回鹘事宜状”、“论讨袭回鹘状”、“赐可汗敕书”、“嗢没斯特勒等状”、“赐黠戛斯可汗书(与纥扢斯可汗书)”、“黠戛斯朝贡图”(王会图)序等等,详细叙述回鹘、黠戛斯等与唐交往及其内部一些状况,是了解唐代回鹘、黠戛斯等族历史的珍贵资料。是集《四部丛刊》影印常熟瞿氏藏明刊本,题《李卫公文集》。重印时又据《全唐文》、《唐文拾遗》、《全唐诗》、《唐书百家全集》诸书订正错简,录补缺文附于后,题为《李文饶文集。》。
淡水厅志
地方志。作者陈培桂,广东高要人,1869年(清同治八年)任淡水同知。淡水设厅,始自1723年(雍正元年),但久无“厅志”。道光年间,台籍人士郑用锡辑有初稿四卷(即《淡水志略》);1867年,淡水同知严金清聘福建林豪续成志稿十四卷,但均未刊行。此志乃据上述二稿增订修辑而成。
悟真直指
《悟真篇》作者张伯端,注解悟元子。修真之道,穷理尽性至命之学也。故欲尽其性,必先穷其性之理;欲至其命,必先穷其命之理。能明其理,则真知确见,而不为假者所惑,可以尽性,可以至命。否则,不穷其理,是非罔辨,邪正不分,入于旁门曲径,着空执相,非是修真,乃是务假。务假之学,与道日远,适以自误其性命,乌能修持其性命?此紫阳仙翁悟真篇之所由作也。
紫信笺
“那时候是在半夜过后,十二点钟已经敲过了好一会。昨天上半天下了一阵疏疏的秋雨,午后两三点钟虽住了雨点,天色仍是阴沉沉的。到了晚饭后八点钟光景,忽又下起大雨来,足足注泻了三个多钟头。虽然不能把‘倾盆’的字样形容那雨势,但屋檐下的水溜中奔流不绝,屋后的两只大缸都已储满了水,便可见雨势的一斑。但到了十一点过后,呼呼的风声转了方向,雨脚便渐渐地收束。
廿一史弹词
明代弹词作品。又称《历代史略十段锦词话》。杨慎著。两卷,分为十段,用浅近文言写成。作品以正史所记事迹为题材,叙述历代的变迁兴替。清代张三异为此书作了评注,发解它的宗旨说,杨慎“止借里谣巷咏,以抒其吊古谈今之怀。意不主于诙谐,而实藉以提撕告诫;语非取予嘲谑,而有裨于群怨兴观。……其讴吟悲慨,可醒愚妇愚夫;而禾黍流连,亦可悟贤君贤相”。作品中每段弹词前先用〔西江月〕词调及律诗数首为引,次用散文与“三三四”的10字句韵体述唱故事,尾以一诗一词作结。有雍正年间刊本,并有评注本多种。
台湾海防并开山日记
本书不分卷,罗大春撰。大春字景山,贵州施秉人。清咸、同间,由行伍历福宁镇总兵,升授福建陆路提督。同治十三年日兵侵台,以巡视台湾大臣沈葆桢奏调,移驻台湾北路,从事后山「开山抚番」工作。所撰日记,香港大学冯平山图书馆藏有刊本,题为「罗景山台湾海防并开山日记」,未着其他。今既著作者之名,乃略「罗景山」三字。记事始于当年三月,以讫次年八月。初以练兵募勇,延未赴调;直至六月二十日始由泉州东渡,七月十三日自府城抵达苏澳。在后山北路一年零数日,从苏港开路至花莲港,备历艰辛。终以因病开缺,回籍调理。所记以北路「开抚」为经,并纬以对日交涉、筹防以及南路、中路「开抚」之进展;盖尝据沈葆桢抄发疏草及与闽、台其他官员通讯所得,详志其见闻。尤以其中载有沈葆桢「通筹全台大局」一疏为前刊第二九种「福建台湾奏折」(据「沈文肃公致书」所辑)所未见,最为难得之史料。以是评估本书之史料价值,固不限于台湾北路一隅「开山抚番」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