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尔凯姆

- 姓名:杜尔凯姆
- 全名:埃米尔·杜尔凯姆
- 性别:男
- 国籍:法国
- 出生地:厄比纳尔
- 出生日期:1858年4月15日
- 逝世日期:1917年11月15日
- 民族族群:
埃米尔·杜尔凯姆(法语:Émile Durkheim,1858年4月15日-1917年11月15日),法国社会学家。生于法国厄比纳尔一个犹太人家庭,1879~1882年在巴黎高等师范学校学习哲学, 1882~1887年间任中学教师,其间曾赴德国留学(1885~1886)。1887~1902年在波尔多大学讲授社会哲学, 自1902年起任巴黎大学索邦学院教授。他毕生致力于建立法国社会学,主持了法国第1个社会学讲座(1913),是法国第1位具有正式学术头衔的专业社会学家。他于1896年创办《社会学年鉴》,并在此基础上组建了著名的“年鉴学派”。主要著作有《社会分工论》(1893)、《社会学研究方法论》(1895)、《自杀论》(1897)、《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1912)、《教育与社会学》(1922)、《法国教育学的发展》(1938)、《社会学教程》(1950)等。
迪尔凯姆将实证主义研究方法和社会群体说统一成一个理论构想:社会学主义。他认为社会学的研究对象应该是社会事实。各种社会事实(其总和是社会)是社会实在的组成部分,是独立于个人之外、并对个人具有束缚和制约力量的行为方式、思考方式和感知方式。他把社会解释为一种不同于一切其他形式的实在(物理、化学、生物、心理等实在)的特殊实在,认为社会实在高于个体,是更具本源性的东西,因而社会学研究的出发点不能是个体的心理特征,而应该从社会整体出发去解释任何社会现象。至于解释的方法,则应当使用实证主义倡导的归纳法及客观观察原则。他同时也强调了从理论上论证解释社会事实的可能性及重要性, 并为此对因果分析和功能分析加以区别。他还特别重视比较研究的作用, 断言社会学必然是一门比较的科学。
《自杀论》 是迪尔凯姆“社会学主义”的示范性经验研究, 至今仍被视为社会学研究的典型之一。他认为自杀主要不是取决于个人内在的本性, 而是取决于支配着人们的外在的原因。他将自杀分为4种类型: 利己型、利他型、失范型及宿命论型, 用详细的统计资料, 说明了社会整合程度是自杀现象的主要影响因素: 社会整合程度越高, 自杀率越低; 整合程度越低, 自杀率越高。
猜你喜欢的书
童蒙须知
宋朱熹为儿童教育编写的教材和读物。内有衣服冠履、言语步趋、洒扫涓洁、读书写文、杂细事宜六节,详细规定了道德规范、行为细则、日常生活习惯、待人接物的礼节、读书写字的常规。如“自冠巾、衣服、鞋袜,皆须收拾爱护,常令洁净整齐”;“凡为人子弟,当洒扫居处之地,拂拭几案,当令洁净,文字笔砚,凡百器用,皆当严肃整齐,顿放有常处,取用既毕,复置原所”;“凡读书,须整顿几案,令洁净端正。将书册整齐顿放,身体对书册,详缓看字,详细分明读之,须要读得字字响亮”。“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浪漫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凡写文字,未问写得工拙如何,且要一笔一画,严正分明,不可潦草”。总之,其基本内容是从小灌输和训练封建伦理道德,是其糟粕;但要求从小打好基础,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端正学习态度等,应是可取之处。收入《东听雨堂刊书·儒先训要十四种》。
冥祥记
古小说。南朝人王琰撰。辑佚书,不分卷。琰约生于宋孝建元年(454),卒于梁天监、普通间(502—527)。仕齐为太子舍人,仕梁为吴兴令。据自序说幼年居交阯(今越南河内),从贤法师受五戒,后还都,云游各地。此书撰成于梁初,系感于观世音金像显验而著。《隋书·经籍志》史部杂传类著录,十卷。《旧唐志》同,《新唐志》人小说家类。唐前释家书多有记载。此书宋以后史志皆不见载,疑其亡于宋。遗文存《法苑珠林》、《太平御览》、《太平广记》诸类书中, 《说郛》、《古今说部丛书》各有辑佚本,一卷。鲁迅《古小说钩沉》辑一百三十一条及自序一篇,绝大部分取自《法苑珠林》,其中有记隋及唐人事,当系后人窜易,非王琰原作。
水镜回天录
上宣下化老和尚著述。众生习善,耳提面命,三诲五教,犹不奉行。若遇恶缘,念念增长,无教自通,迷途知返者鲜矣。故譬如水中之月,镜里之花,有影而无形,此正所谓不可希望之希望,不可成就之成就;故名之曰“水镜回天”云尔。
圣庄严陀罗尼经
二卷,赵宋施护译。罗睺童子卧时为恶罗刹所挠,佛为说咒而护之。佛在迦毗罗城,罗睺童子卧时,被恶罗剎所娆。佛为说咒护之,又说结界陀罗尼,慈氏、梵王,亦各说咒,佛更敕一切天龙鬼神,各说自明。
大乘圣无量寿决定光明王如来陀罗尼经
一卷,赵宋法天译。佛向妙吉祥菩萨说西方无量寿之陀罗尼,能增寿命,得大利益。
法华游意
唐代释吉藏撰。《法华游意》是吉藏居京兆,录其主要之点裁为七轴。即指此游意二卷及义疏十二卷。此游意略破南方五时之教,北土四宗之论。因未见到天台之玄义文句,只得传闻,故对天台师说一乘因果为宗之义有所反驳。与吉藏晚年所作《妙法莲华经统略》相较,此游意颇有不惬之意,实乃投足天台,奉智者之前所作。对了解吉藏对法华经的研习及观点之转变有借鉴意义。现常见的版本是金陵刻经处刻本。